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山巅之墟 作者:野狼獾 - 第 187 页

  他猫腰穿过水渠,等着马克IV喷火,火焰遮挡住它的视线,迅速从它脚边穿越了蒿草遮挡的水渠,火焰几乎烧到了他的衣服。马克IV继续自己的工作,赵一战轻松突破了隔离带,还需要几个小时,他就能回到岸边,将张寻宁的口信发送回去。

  越南胡志明市地下指挥部,疲惫的赵青匆匆赶到会议室。

  会议室内,已经坐满了高级将领,一大半赵青都不认识,看服装来自全球的各个战区。他搞不太懂,为什么要把这帮人找来开会,灯塔正在全部战线退潮,现在是行动的时候,而不是畅务虚讨论的时刻。尤其这样的会议,很可能会泄漏情报。

  所有与会者,正看着屏幕上的进攻方案示意图。画面一直在全球各个战区转移,今天会议的最初几个小时,果然是各战区的敌情讨论,所以全球各地赶来的将军们,正在各自贩卖自己的下一步设想。

  大部分人都没注意到,赵青进来并做到末席。他是会议室内,唯一穿着肮脏作战服的人,他刚下了潜艇就赶到这里。

  赵青对联军提前召开紧急会议,有很不好的预感。

  实际上到目前为止,他仍然没有任何的关于上级下一步决心和意图的消息,但是他知道施瓦茨和林常华是有计划的,而且计划不会很保守。

  他的不安来自于最近广泛出现的速胜观点。军队上层重新弥漫起一种倾向,认为灯塔的弱点在于无法适应混乱的进攻。反过来说,如果联军的进攻太慢,则会有利于灯塔的调度,战争会重新进入她的节奏。

  这种观点并不是什么新鲜货色,早很多年,美中情局长奥尔森科克和总参搞数学模型的苏玲玲推出的所谓“翻桌理论”就一直在鼓吹这套乱拳打死老师傅的设想。当然现实情况是,非理性的,在某个不显眼的区域发起的作战,确实可以打乱灯塔一时的部署,你确实会在战场上看到她的节奏跟不上,但是一旦进攻向纵深发展,人类仍然得从乱战的起点开始,老老实实实施进一步计划,并没有什么乱拳战术可以错乱到无需要参谋部而一直延续下去,除非每次进攻都浅尝即止。一旦战争恢复到传统攻防,节奏就会回到灯塔那边,她会慢慢适应并化解人类新的攻势,然后如同精算大师一样,用有限的资源重获主动权。

  所谓翻桌理论,从未在战场上,讨到过任何便宜,唯一的价值,可能是拖延了灯塔统治全球的时间表,当然这种假设也是不可证伪的。

  赵青并不完全排斥这套东西,以他个人的情报工作经验,有时候,对付灯塔还就不能做太充分,太理性的计划,这样反而可以让灯塔无法算计。

  但是如果动用人类联军最可贵的战略集团去冒险,他可有些担心。作为刚在日本工业区进行破坏活动的情报人员,他已经意识到灯塔的一大批的武装去向不明,时间是三个月前。但是他没有决策权,只能列席根据提问做出回答。

  现在,台上说话的,是82空降师的保罗里德尔中将,他紧接着刚下去的俄国将军,开始了他的欧洲优先方案。

  里德尔是驻欧洲美军的高级别指挥官,出了名的能言善辩,他受命来这里参加会议,目的么,当然是为了兜售欧洲司令部的,先行收复斯堪的纳维亚的计划,目前军备和物资生产的主要产能在东亚,欧洲希望,下一步的资源分配向他们的计划倾斜,于是派来了里德尔。

  俄军在北冰洋摧毁了敌人的海底基地后,灯塔同时从全球次要地区收缩,这其中也包括北欧,但是没有放弃西欧。这一轮大规模退却的时间,正好在北冰洋基地被摧毁以及舟山收复的第二天,欧洲联军并不认为,灯塔的后撤与亚洲的战役有关。相反,他们认为灯塔军队在朝鲜与越南的退却,是欧洲的胜利造成的。舟山毕竟是一个非常小的地方。

  欧洲联军的计划,也得到了一些情报上的支持。里德尔在高谈阔论时,几次提到了莲娜基里亚诺娃这个名字。赵青还昂首四下寻找,但是没有在会场内找到那个金发妞。

 

第二百六十五章 战争会议2

  “进攻棉兰老的计划,两周前才开始策划。所以即使灯塔的谍报单位发现了计划,也来不及调动足够重武器到岛上。除非她的先见之明,能在更早的时候猜到还不存在的计划。这一点上,施瓦茨确实说服了我。”

  ————林常华中将

  “伊莲娜基里亚诺娃领导的情报小组,得到了敌人下一步的行动方案。灯塔意识到她的资源太过分散了。我们的俄国朋友想要攻占斯摩棱斯克与芬兰。那里的荒原,很适合坦克行动,所以我们欧洲司令部,提出了一个直接攻占瑞典,两面夹击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敌人的计划。我们在波罗的海的制空权,允许我们进行一次较大规模渡海作战。同时,佯攻部队在意大利沿岸登陆。最终,迫使她滚出欧洲大陆。”

  中将显然对自己带来的这套方案很有信心。即使北美本土已经全部丢失,但是在被强制插管前,逃到全球各地区的美国将军们,并没有丧家之犬般的消沉,实际上正相反,在夺取战争控制权方面,他们全都一个德行,不论是欧洲的还是亚洲,美军比全球其他国家的军队,都更渴望反击,当然他们手上仍然有接近100万装备精良的军队和规模很大的舰队,说话仍然颇有分量。在战场上,美国军队也较之其他军队更勇敢些,他们全体已经被灯塔的傀儡,宣判为叛国者,并没有投降选项。

  事实上,丢掉本土的美军,仍然控制着广阔地区,甚至还在肯尼亚维持了一个非洲联军司令部,在马达加斯加成立了一个印度洋战区司令部。当然灯塔允许这些基地存在,只因为她一直不太关心工业化程度不高的地带,否则分分钟就灭了这些鸟不拉屎地方的人类基地。

  “敌人正在退却,我们必须迅速恢复主要工业区,解放工业人口。而不是将兵力扔在不太重要的地方。”

  “我强烈反对,”施瓦茨中将站起来,反对他的同僚,“我的第一远征军,已经做好反攻准备,目标将是日本。”

  赵青终于松了一口气,施瓦茨提到日本的时候,他意识到这场会议,只是骗灯塔用的,虽然依旧是自作聪明,但总算不至于坏事。

  “如果把重武器交给我们,欧洲很快会全面解放,而大西洋比太平洋小得多。这意味着我们反击到本地的时间会大大缩短。”

  里德尔毫不避讳说出想法。实际上与会的很多联军指挥官,并不是以反攻北美为第一目标的,但是这些美国人显然是这样想的,他们觉得全世界理所当然,应该帮助他们反攻回去,当然从铲除灯塔的角度看,显然也没错,有情报显示,维持灯塔运行的主要服务器就在西海岸。

  “这个计划缺乏可行性,重武器运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们不再有海运。而铁路和空运的运力是不足的。所以欧洲只能是次要战场。我们要回日本。”

  气氛开始激烈,将军们似乎都急着进攻,他们觉得灯塔已经如同破房子一样,踢一脚就倒了。实际上,仅仅在2个月前的上一次联军高级别会议上,讨论的焦点还是是否要将下阶段作战,转入地下,因为当时他们认为灯塔在地面几乎无敌,但是不太适应坑道战。

  “我想说的是粮食、橡胶、石油、铁矿石和主要工业产能。在亚洲,能找到所有这些。而欧洲的工业,没有足够的资源也是白搭。”施瓦茨反驳道。

  “所以,我们想要先夺取斯堪的纳维亚,那里有瑞典的铁矿石和挪威的石油。”

  赵青觉得两种意见都太过乐观。当然如果让他选,他觉得在欧洲反攻更稳妥,但是不是里德尔的同时跨波罗的海和爱琴海的双线登陆作战,而是稳妥的从北德平原稳扎稳打的方案。不知道为什么,美国将领总是很喜欢两栖作战或者空降,也许是为将来反攻北美练兵,但是仅就目前阶段,这些方案都太冒险。当然他也知道,里德尔说了不会算数,最终主要战场会在亚太,毕竟真正主导战争的是中国的产能,中国的立场不可能偏向欧洲。

  “诸位!我的计划是有情报支持的。”里德尔中将神秘地笑了起来。

  “得了保罗,别买关子了。”施瓦茨不耐烦道。

  一侧门打开,伊莲娜基里诺娃穿着空降兵迷彩服走了进来。赵青与她有一面之缘,这个金发女人很善于水下爆破。保持着无装备自由潜水至110米的军队纪录。不用氧气瓶,她能在水里憋气4分钟。这一手显然帮助了她潜入灯塔的水下基地。据说她是从一根700毫米的鱼雷管潜入那座水下基地的,带着氧气瓶显然钻不进不去。机会出现后,她果断扔掉了氧气瓶,从那里钻了进去。就当所有人以为她有去无回后,她成功逃脱出来,并获得关键情报。

  这个传奇故事几乎与赵青与张寻宁在舟山的星辰号上的故事,同时发生,而且听上去更传奇些。

  “中校,说说情况。”里德尔说道。他背后的屏幕上,显示出一张敌人水下基地示意图。看上去很像一条巨大凶猛的海鱼。最让赵青记忆深刻的,是鱼嘴后面密密麻麻的孔洞,他意识到,那应该是鱼雷管。

  “是。”面色苍白的伊莲娜走向话筒,然后开始同声传译。

  “这个女人身材很好啊。”赵青听到身边有人说。他瞄了一眼,是两名印度少将。

  “就是她干掉了欧洲那边的宣传家莫妮卡?”

  “是的,俄罗斯那边说,把那个贱人的舌头都拔掉了,真厉害的。”

  赵青心想,怎么将军都在传这些不着调的市井八卦。

  伊莲娜的讲解很细致,关于她从那条十万吨的钢铁大鱼里获得的关于敌人下一步行动意图的情报。

  赵青很佩服她能获得这种高级别情报,那意味着她的潜入没有惊动灯塔。作为同行,赵青知道这不容易,他自己从未获得过战略方面的情报,只有一些武器方面的情报,等级要低一些。灯塔一旦察觉有泄密的可能,就会先毁掉较高保密级别的机密。当然,可能是由于她潜入的水下基地的特殊性,灯塔无法及时通过电磁波,与基地进行联络,所以给伊莲娜造成了机会。

  “我相信,她正面临扩张带来的危机。她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手伸的太远,在每条战线上平摊的军力太少,这是她这次全球后撤的原因。这说明她的作战方式在转变。这种转变,在于她对新的战争资源的审视……”中校平静地说着。

  “新的战争资源?”有人不解道。

  “是的,她在哥本哈根以西50公里的伊瑟湾,修建了一个巨大的人型雕像。”

  “这种东西很多,菲律宾就有。”施瓦茨故作无所谓,他刚刚得到了429用小型无人机送回的情报,知道棉兰老也有这样一个东西,但是有意识地没有提及棉兰老。不管如何,将军脑子里保密这个弦还是有的。这个屋子里所有人都被他骗了,以为亚洲联军下一步会进攻日本的九州。

  “那不仅仅是一个灯塔自我意识膨胀的东西,而是某种装置。我潜入的水下基,调查了纪录。过去两个月,它一直躲在伊瑟湾,为那个巨大的人型雕像充电。直到它自己的反应堆可以自行运作。”

  “这种雕像还有作用?”

  “我们研究后认为是有的。她要用这个东西的某种电子装置‘唤醒’她治下的人类。让他们为她作战。”

 

第二百六十六章 张寻宁的声音

  “我既没有弹钢琴的天赋,也不喜欢。”

  ————张寻宁

  赵青心里咯噔一下,他追查灯塔利用人类作战的情报5年,但是灯塔的科研在这方面似乎一直没有什么进展,所以她的娧一直在用机器人作战。

  “她掌握了超过2亿的人口,3年起,她利用这些人进行简单的劳动,以维持她的战争机器,去年起无意识劳工的使用超过了一百万人。据我们所知,她可以使用的人力,很可能是按照当初签订的合同到期时间为准,所以今年她获得的可以利用的人口会比去年多处10倍。而那座神像,是某种崇拜偶像和精神控制的双重作用装置,它可以覆盖巨大的区域。”

  “技术上说得通吗?”有人问。

  “不清楚,但是灯塔从未在技术不可行的东西上投入太多资源,就如同她在舟山偷偷建造的那艘核聚变的飞船,整个阴谋几乎就要成功了,结果我们最伟大的战士,挫败了她的阴谋。”她将话题引向亚洲,并向赵青投来一瞥。

  赵青向她报以微笑,这个女人说话还挺得体的。不知道为什么,伊莲娜让他想起一个人,可惜已经不在了。在刺探灯塔的情报战中,人员的损失是巨大的,如果优秀的女性间谍,更完全是凤毛麟角了。

  “所以,我们有必要挫败敌人的新的阴谋。目标就在斯堪的纳维亚。”

  女特工的话还没说完,突然有人进来,分别找到施瓦茨、林常华和赵青,然后在三人耳边小声嘀咕了几句,三人离席后,就近进入附近的保密通讯房间,这些房间都是特殊材料隔离,并且距离地面很深,以避免被灯塔无孔不入的间谍机器人窃听。可见大会议室,并不是这个基地最保密的地方。

  赵青猜到是429那里新的情报来了。当然,由于灯塔拥有很强的破译能力,通讯只能通过相对原始的办法进行,比如429之前每一两天,释放一架无人机与基地进行单向联系,无人机并不是进行一般的中继通讯,而是直接带着录制的情报飞回基地。这种办法保证了情报不被截获,但是也造成了大约6小时的延迟。

  不过出乎赵青预料,情报并不是429发回来的,而是张寻宁的电台直接与通讯卫星间进行的。这种方式对于侦察兵而言,很危险,因为必然会被敌人发现,除非到了迫不得已,不会使用这种方式。

  情报发送回来的时间就在10分钟前,所以技术部门还在同步处理。内容以语音为主,另有一些视频。

  在场的除了三人外,还有负责通讯保密的最高级别军官。目前可以确定,情报发送没有问题,电台亏确定就是张寻宁那部,而且只使用了这唯一的一次,给情报加密的密码也从未在之前使用过,被灯塔破解的可能性很低。当然,毕竟是非常规手段发挥的情报,谁也不能排除张寻宁被别人用枪顶着头,强迫发回信息的肯能性,所以得让赵青在场,如果有假,或者张寻宁藏了什么暗语在里面,他或许可以看出来。

  整个情报还在整理当中,三个人首先看到的画面,是张寻宁躲在一辆巨大的全地形车下面,抬头拍摄的灯塔女神造像。摄像设备可能是他胸前或者头盔上的摄像机,没有放大倍率,不是很清晰,但是画面仍然很震撼。那是一尊如此巨大的造物。

  “果然,她在棉兰老也造了一个。”施瓦茨说道。

  “有多高?”赵青问道。他注意到张寻宁这个昂起头的角度,根本无法拍摄到神像的全貌。

  “429上一次报告,它有一公里高,用无人机测量的,算上举起的手臂还不止。”

  “真的如同丹麦的那个一样,用来控制人类心智?”林常华问道。

  “不,我想没那么厉害,不过可以控制那些有脑机接口的人,也许用分米波信号。”赵青说。

  画面中断后,第二段出现,张寻宁已经在神像一半的高度,他俯瞰着下面,没有画外音,但是麦克风显然开着,但只能听到猎猎的风声。从这个高度,已经可以看到东面的海湾。他转头时,可以看到他处在一个平台上,地上摊着打开终端。

  “是我的人的东西?”施瓦茨眼尖,马上认了出来。

  “看来,那里有一部美军终端。”

  画面很快闪过,屏幕上都是平面图纸,显然是张寻宁为了快速记住这些地图而拍摄,仍然没有注解。画面一直在晃,张寻宁的不时划过屏幕上的按键。赵青很清楚,那只手就是张寻宁的。他的手很特殊,手指细长且很白,像女人的手。

  “暂停一下,”赵青叫到,“倒退50帧。”

  技术军官立即倒退回去。

  “怎么了?”施瓦茨和林常华都不知道赵青用意。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1 07:04 , Processed in 0.042187 second(s), 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