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大魏芳华 - 第 70 页

近两日长兄王广谈的那些事,就好像与这王令君无关似的,她是什么也不管,仍然有心情在这里抄文。

 

“姑。”令君放下毛笔,跪坐在垫子上缓缓地俯身行礼。

 

王玄姬也还了礼,便在旁边跪坐下来,偏头去看令君抄写的东西,问道:“抄这个有用吗?”

 

“有用的。”令君的声音很清澈,说话也很温柔,反正王玄姬从没听过、她说过难听的话。过了片刻,令君抬头看了一眼,轻声问道,“姑会抄吗?”

 

王玄姬摇摇头道:“我不用抄文,也有办法解烦闷。”

 

令君用随意的口气轻声问:“什么办法?”

 

王玄姬没吭声,自觉说不清楚。处境不同,自然习惯也不一样,有什么好说的?令君没听到回答,也不执着继续问,两人沉默下来。

 

令君一直好像都有什么心事,但王玄姬从来不问,这也大概也是令君与自己相善的缘故。她们有一句没一句地不时闲聊,有时候只是坐着不说话,阁楼上分外静谧。

 

独自呆在这么静谧的地方,王玄姬觉得自己不抄文、确实也不会心烦。

 

王玄姬默默地打量着令君,当目光停留在令君的脸上时,确实就像看见了一个仙子,分外秀丽清纯。但王玄姬看到她的身段、目光扫过那胸襟绢布时,顿时又觉得她尘缘未了。令君跪坐着,便把宽松飘逸的裙子绷起了,那裙子上方的布料皱褶、以及轮廓弧线看起来,一点也不比王玄姬的身段清淡。不过令君的腿长,所以看起来亭亭玉立身材婀娜。

 

“姑在看什么呀?”令君有点不好意思地问道。

 

王玄姬轻笑了一下,摇头没说话,只是把目光挪开,望向了窗外。

 

令君还是那样,见别人不愿意回答,就不再继续问了。阁楼上再次安静下来,能听到外面风吹过茂盛树梢的声音。

------------

 

卷一 第五十五章 收获的季节

 

正始二年,辛酉年六月,因吴军在西线荆州沿汉水北上,略襄城、相中等地,司马懿遂督军离开洛阳,南下救援。

 

而东线淮南这边,王凌、孙礼等人根本不需要援救,只靠驻军就给了吴军迎头痛击,确实表现得比西边好。皇帝便专门下诏书,嘉奖了淮南有功官员,诏书中还提到了秦亮。

 

秦亮这种级别的官,大名能出现在圣旨里,相当难得。如果后世的史料研究这场战役,秦亮在这个世界也算是青史留名了,因为他知道这种诏书之类的东西有存档,研究史料时比较容易查出记载。

 

不过正如秦亮所料,朝中大臣(皇帝才九岁)认定的、此役最大的功劳是当地主官,从赏赐的绢布数量就区别明显。王凌、孙礼每人七八百匹绢,秦亮只有几十匹。王凌和孙礼要把一大部分绢都分给阵亡将士家眷和有功将士,秦亮得到的本来就少、且他是佐官不是主官,倒不用分了。

 

在大魏国丝织品和粮食,就是钱,完全可以当一般等价物交换任何商品。所以朝廷就是在赏钱。

 

只赏钱当然不行,王凌已经是东南一方诸侯,便要加封号。于是朝廷的诏书里,要把王凌的亭侯、进爵为乡侯,封为南乡侯;又加车骑将军号,仪同三司,食邑增加到一千三百五十户。车骑将军的地位非常高,大将军之下就是骠骑将军、车骑将军这些名号了。

 

孙礼则被征召为少府。秦亮果然没琢磨错,朝廷这是要先给孙礼一个地位高的京官,等着有空缺了再让他出镇地方。

 

少府是九卿之一,在原先的三公九卿体系里,这是地位非常尊崇的官职。不过曹魏以来、官僚体系变化很大,正在向三省六部制的雏形演进,少府的很多权力,早已被大司农、御史中丞、司隶校尉等官职给分了。少府剩下的实权实在很有限,不过作为品极高、地位高的九卿,先给孙礼当着养尊处优没什么毛病。

 

但秦亮这种佐官,出力的时候没少出,分赃的时候好像没他什么事?文书里压根没提究竟给他什么官、升几级,只说召秦亮回京。

 

秦亮有点不明白的是,自己虽然是佐官,但在胜仗里起到的作用、功劳在那里摆着,人家王凌和孙礼在奏报里,也没少写好话;何况秦亮是曹爽掾属出来的,不是好处应该优先考虑他这样的人吗?

 

毕竟洛阳的大魏皇帝才九岁,一个孩子说话基本等同于放|屁,现在司马懿又南下督军了,朝中不就是曹爽说了算!

 

怎么封赏、不过就是踏马的曹爽一句话,我提着脑袋、头顶灭三族的风险跟你混,就这么对待自己人?没有功劳的时候,怕提拔太快难以服众、没有理由等等,都可以理解,现在是怎么回事?

 

艳羡着王凌孙礼的各种侯爵、将军、九卿,秦亮啥也没有,一时间确实忍不住会暗暗腹诽。不过朝廷召他回京,还没有明确什么官位,便让他仍然保留着一丝希望。事情还没落地,万一是好事多磨呢?

 

他觉得,不如先沉住气,等等再说……

 

孙礼要回洛阳,秦亮也收拾东西,准备跟着孙礼的队伍离开。

 

这次和上次离开洛阳不同,此次送行的人非常多,连都督王凌都亲自来了,人们送到肥水岸边方止。虽然大多人是冲着孙礼来的,但人们殷勤话别之情、同行的秦亮也能感受到。中外军中有些武将与秦亮也交好,少不得多说几句话,约定将来在某处相见再叙衷肠。

 

风萧萧兮肥水寒,聚散离合,说好的再相见、再一起喝酒,也许也只是说说而已。

 

人生就是这样,道别的时候可以适当认真一点,也许这次交谈、就是彼此间的最后一次了。并不是说对方会死,而是大家都有各自的事要做,有眼前最现实的事情要面对,只要不再有利益合作、多半就没有机会只为了那点情感专程来往了。

 

夏季还没有结束,不过河面上的风一吹,隐约已有了一分秋意般的凉意。

 

一行人马从肥口对岸下船,然后换乘车马陆行,前行的方向是西北方,洛阳就在那边。

 

过了扬州地界,便入豫州。没过几天,秦亮在马车上发现,大路边忽然出现了很多人,外面一阵嘈杂声。

 

他便撩开帘子观察,这里的人们好像也在离别。许多老弱妇孺拖家带口,正在送背着大包小包的儿郎们上路。这样的景象让秦亮忽然想起了车站熟悉的喧闹,记忆里的场面也是同样大包小包。他以为只有工业时代才会有频繁的人口流动,没想到在古代也亲眼见到了这样的场景。

 

“这些是屯卫的士卒。”旁边孙礼的声音道。

 

秦亮转头道:“大魏朝廷好像有错役之法,将士驻守的地方、与家眷屯田的地方不在一地,只有轮休的时候才能回家团聚。”

 

孙礼道:“是的,中外军和屯卫都有错役制。”

 

秦亮不再多言,他知道这个事,之前在洛阳当官时就看到过一份法令,大意是只要在外地驻守的将士叛乱、逃亡,首先就要拿其家眷来做奴隶、甚至处死,父母妻儿都难逃厄运。曹操在世的时候,这制度就开始了实行,一直到现在。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0:22 , Processed in 0.031149 second(s), 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