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走后门让你成秀才,你连中三元? - 第 323 页

乡试的名次排列,自然要从多方面来考虑。

文章写得好,还得比较各人的字,最后还要综合考虑考生的秉性与名声等。

六份答卷都被拆封,众人终于得以见到此次率先被乡试录取的六人名单。

“顺安府林高杰。”

拆开的第一份文章,便是后面那个阅卷官还没阅完一批答卷就赶紧拿给钱大人看的那份。

那阅卷官兴奋地说:“大人,此考生乃是顺安府去年府试与今年院试双案首。”

“虽然这文章比先前那一篇稍差了一些,但此子今年才十六岁。”

“十六岁?”一提到这年龄,钱大人顿时有了兴趣。

十六岁,府试院试双案首,这个是绝对的神童。

若是这次乡试再被录取为解元,不止这个神童名扬天下,他这个主考官也会跟着扬名。

二十六岁的乡试解元虽然年纪也不大,但十六岁的乡试解元无疑更让人瞩目。

钱大人听了后,也心动不已。

再一看这字迹,也写得相当不错。

他心中基本已经有了答案。

后面的几个人虽然也不错,可这名气比起来就差了一些。

选出来的六份文章,还有最后一份。

钱大人虽然心中已经确定好解元人选,但还是负责任地看完这几个考生的字和信息。

最后一份。

正是刚刚让钱大人看得来了精神,给了高度评价的那一份。

这文章对仗极为工整,格式与文风都非常独特,与他们一直写的文章都不同。

钱大人拿起来看了一眼上面写的信息。

“江陵府,苏誉?”

钱大人愣了愣。

是他?

这小子文章写得这么好呢?

 

 

第232章 捷报捷报

最先选中苏誉答卷的那个阅卷官原本以为已经没了希望。

看到主考官见到这份答卷的考生信息后有些恍惚,他便赶紧争取道:“大人,这个苏誉,学生记得乃是江陵府院试案首。”

“年纪虽然已经有二十了,其实也不算大。”

“听闻他出身农家,家境一般,读书时间自是不比林家的考生。”

“但这样的考生却能写出如此文章,而且字也写得很是不错,可见他天赋之高,也足够勤奋。”

“如此秉性,此子必是个稳重大气之人。”

钱大人被他说得也有点心动。

确实。

方才那个16岁,拥有神童之名的人,是顺安府大家族的子弟。

这样的名气,乡试取得解元有些理所应当,没什么悬念。

但以苏誉这样二十岁的年龄,还是个农家子。

能在这乡试中脱颖而出,确实不得不让人感叹一声天赋卓绝了。

最重要的是,单看第一场几篇文章的话。

钱大人更钟意苏誉这种风格。

“也有道理。”

“既然第一场的文章分不出高下,本官再仔细看看他们后面两场的答卷。”

第二场考的是律法。

就是考生对于朝廷律例是否熟悉,面对案子时该如何分析判决。

这个是三场中最不重要的,基本就是扫一眼。

只要写的东西不大逆不道,没有与朝廷律法相悖就行。

钱大人决定再着重看看第三场的策论。

第三场的策论题目,也是他出的。

去年朝廷得了一份新式记账法,当今已经决定要在全大周推广下去。

所以让翰林院负责编纂了一本相关的书籍,印制后今年送到了大周各地。

只不过书刚送到不久,朝廷的命令还没到,所以暂时没有引起重视。

要推广这种记账法,涉及到一些算学知识。

策论就是时事,自然是要紧跟朝廷政令的。

所以钱大人在这次第三场的策论中,加了一些算学知识进去。

当然。

他也清楚,就算考生们不会算,也不会影响成绩的考核。

毕竟策论要看的,是考生对于时务的见解。

都考到乡试了,不少考生都能写出一些言之有物的策论来。

不过若是到了要比较名次这样的情况,主考官肯定会考虑得多一点。

所以这次的策论,钱大人准备着重看看。

毕竟以后这些考生若是真的有能力到了殿试,届时大概率是要用这个来决出高低得。

先看那个有神童之名,林高杰的策论。

“算学完全不会......”

这并不意外。

钱大人又扫了一眼后面的内容。

“果然还是年纪小了些......”

年纪小,心思只放在读书上做文章上,其他事情自然接触得不多。

所以这策论即便格式没有问题,但也仅仅止步于此。

内容中规中矩,没有太多亮眼的地方。

不过这是很多考生的通病。

因为这些读书人整日埋头苦读,并不关心其他的事情。

所以眼界有限。

大家族的子弟尚且如此,那苏誉那个农家出身的,估计更好不到哪里去。

钱大人林高杰的策论放在一边,拿起苏誉的看了起来。

这一看,他顿时有些惊喜。

“居然算出来了?”

“只是这小子,只给了个答案,没有写详细的过程?”

“该不会是碰巧的吧?”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1:58 , Processed in 0.036479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