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三国:我成了刘备之子 作者:外城发火 - 第 120 页

  没有马镫,就必须要从小骑马,才能够有着出色的骑术,为什么大汉内部骑兵很少,就是这个原因了,你就算有钱搞到很多的马,也缺乏能够娴熟骑马的战士。

  能骑射的,更是精锐中的精锐,就算是游牧民族中,有这样能力的,也极少。

  三国时期骑术出色的,基本上都是边关的将领,这就很说明问题了,在内陆,没有这样的土壤。

  所以现在骑兵的防护力……其实是很差的。

  在刘铭军这种防御之下,确实没什么骑兵,可以冲破他们的大阵。

  “如果绕后骚扰粮道呢?”赵云最后问。

  “我们的粮道是不会被骚扰的,因为我们的大军前进到哪里,路,就会修到哪里,在那样的道路上,我们不怕任何人袭击。”刘铭笑道。

 

第二百一十四章 不造

  了解了刘铭的做法之后,赵云暂时被说服了,虽然对是不是真的能够对抗骑兵还有所疑虑,可是既然刘铭已经了解到这一点,都没有特别的反应,说明他还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上级这种明显有自己谋划的地方,赵云是不会轻易的提建议的,他素来谨慎,自然知道自己初来乍到,如果谈得太深入,未必是好事。

  不过刘铭倒不在乎这一点,实际上通过一些马贩子,徐州也收购了一些马匹,不过基本上是以矮小有耐力的蒙古马为主,这些马匹收购量还很大,不过不管是袁绍还是曹操,都对此没有什么影响,反正这些商贩都要交税的,对他们来说也是好事。

  这些蒙古马在战场上能用吗?

  刘铭倒不是打算和一些穿越者一样,用马蹄铁马镫这种大杀器,然后训练出后世蒙古精骑那种另类的骑兵,毕竟那种战术也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忽略蒙古人攻城和破坏上的天赋,片面强调蒙古骑兵那种边跑边打的战法优势,显然不足取。

  蒙古骑兵里,往往重骑兵的比例能达到百分之四十,拥有接近一半重骑兵的队伍,是靠逃跑战术来不断获胜的?怎么可能。

  纪律严明、坚韧耐劳,加上优秀的武器装备,才是蒙古骑兵横扫欧洲的关键,蒙古骑兵的武器水准和防护能力,以及机动能力,再加上庞大的仆从军作为炮灰,以数量的优势,对欧洲骑兵完成了全方位的压制,才是他们横扫欧洲的关键。

  事实上横扫了欧洲的蒙古,对南宋的时候,一直都打得很吃力,在南方那种水网纵横的地方,加上南宋的军械水准极高,所以打了几十年,蒙古都很难征服南宋,如果不是南宋末年,贾似道为改革弊政,强行推行公田法得罪大地主,推行科举搜检得罪文官,推行打算法得罪武将,导致南宋内部出现强烈的动荡的话,蒙古真未必有可能灭掉南宋。

  而南宋灭亡之后,真正统治中国大地的,反而不是蒙古高官,而是汉族大地主——蒙古人是包税的,一块地方你一年交多少税上来,就行了,别的不管,这对于中间层的汉族官员地主来说可是大好事儿,所以以至于在朱元璋驱逐蒙古人出中原,成立大明之后,不知道多少元朝的汉族遗老,哭着喊着怀念大明,怀念那个名义上被人统治,实际上他们却当土皇帝的好日子。

  对蒙古骑兵的战斗方式,刘铭是研究过的,他得出的结论就是,蒙古骑兵的那种战法,确实有用,可是对于刘铭和现在的大汉来说,却不是好事儿。

  马蹄铁、马镫,技术含量太低,学起来太容易,却能够极大的增加游牧民族的作战能力。

  这两样东西发明之前,游牧民族对中原的骚扰,真的就是疥癣之疾,有些麻烦,但是真的动摇不了根本。

  汉高祖之时,匈奴极盛,哪又如何?也不过是白登之围罢了,而等汉朝休养生息两代人之后,立马就是封狼居胥,横扫大漠!

  当时就算冒顿单于没有中计而把汉高祖放走,就算把汉高祖抓住甚至是杀了,又能如何呢?他们还是没有能力进入到关内,哪怕是吕后当时立刘盈为皇帝,关内都可以齐心协力的将匈奴拦在长城之外的地方。

  东汉的鲜卑,在檀石槐崛起,一统大漠之后,总是侵袭九边,可是也就是侵袭罢了,等到檀石槐一死,鲜卑马上就四分五裂。

  没有这样的技术,就无法组建强大的可以深入中原劫掠的骑兵部队,就算一时强盛起来,也会很快的分裂。

  而有了马镫和马蹄铁之后,他们的士兵轻而易举的就变得更加的强壮,骑术更加的出色,马匹能够驰骋更远的地方,让广阔的草原,真正的能够连成一片,而不是各自为政。

  没有马镫和马蹄铁,就算是草原上的雄主,也不过就是暂时压制住其他部落罢了,其他部落畏惧他的力量,暂时会当他的部下,却也不会为他卖命。

  而在这样的雄主死掉之后,原本统一的草原政权,就会分裂。

  匈奴分成了南匈奴和北匈奴。

  鲜卑也分成了三部鲜卑。

  把这两样东西制造出来,绝对是有害无利。

  就在马蹄铁和马镫被发明出来之后,游牧民族,就开始拥有了一统中原的能力,甚至发展出蒙古这样可怕的国家,几乎统一了整个亚欧大陆。

  所以现在刘铭绝对不会去造,再说了,如果有人造出来了,以刘铭麾下的工业基础,要大量仿制自然会更容易。

  要造,也是等到刘铭有能力去控制大草原之后,才行。

  这种话刘铭当然不会对其他人说,他大量的引进蒙古马,不是为了作战,而更多的是为了民生。

  牛耕田,其实更适合在南方水田里,那种泥泞之中,牛宽大的牛蹄,能够让它站得更稳,走得更快。

  可是在北方的平原之上,马耕田的效率就比牛要高多了,你看一下牛走得多慢就知道了,而且牛一天要花很多的时间吃草和反刍,一旦农忙的时候,就容易耽误事。

  马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了,当然马比牛贵的地方就是马不能光吃草,还要吃细料,不过对粮食丰裕的徐州扬州来说,这倒不是什么问题。

  这些蒙古马,大部分是用在民生上的,徐州用马耕田,就能节省耕牛送去扬州用在那里的水田里,扬州的土大部分还是生土,需要引水灌溉,水田当然更容易让土地变得容易耕种一些,那么扬州对耕牛的需求,就会更大。

  除此之外,蒙古马更多的会用在运输上。

  随着橡胶树的成熟和可以收取橡胶,徐州的马车车轮都已经蒙上了橡胶,配合已经修缮好的地面,能运送得更快,在这样的情况下,当然需要大量的挽马,吃苦耐劳的蒙古马,当然就是首选,当然骡子啊驴什么的,也都很不错。

  正是因为看到都不是战马,所以袁绍和曹操,对这方面都看管得不是很严。

 

第二百一十五章 派系

  邺城。

  袁绍起家的地方,并不是邺城,而是渤海,然而自从从韩馥手中获得了冀州之后,袁绍就将自己的治所放在了邺城了。

  邺城在现代名气不大,然而在这个时候,却是赫赫有名的天下雄城,冀州的治所,历史上曹操击败袁绍,全据河北之后,就将自己的治所放在了邺城,之后分别被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个朝代设定为自己的都城,也是堪称六朝古都了。

  而现在的邺城,占地数十里,北临漳水,城高墙厚,历史上曹操攻邺城三年不能下,最终还是城内有将士叛变打开城门,这才让曹操拿下了邺城,这样的雄城,难怪先后被袁绍曹操这两位雄主都一眼看中。

  而此刻的邺城,也异常的繁华。

  袁绍拿下冀州之后,因为和前任韩馥比起来,无论是军事能力、治理能力和招揽人才的能力,袁绍可谓是完爆韩馥,不然也不会在他被忽悠献出冀州之后,手下文武几乎全部投降到了袁绍的手下,只有耿武、关纯这两个忠心耿耿的想要刺杀袁绍,可惜只是螳臂当车。

  在袁绍的治理下,原本就很富强的冀州很快就焕发出了生机,冀州本身就具备强大的生命力,人口、土地,丝毫不缺,在获得平稳的发展之后,人口逐渐的恢复,作为冀州的治所邺城,当然也就繁华了起来。

  现在已经是建安六年(201年),距离袁绍破公孙瓒,已经过去了足足三年。

  历史上,袁绍这个时候已经打输了官渡之战,即将在仓亭再次遭遇惨败,然后呕血而死,而现在这个时候,袁绍的身体还很好,他提前打败公孙瓒之后,听取田丰的意见,采取了休养生息的策略,除了冀州平稳之外,并州和幽州也相对平稳,现在袁绍麾下带甲数十万,精骑近十万,堪称天下第一大诸侯。

  虽然这也让袁绍治下的经济一直有些紧张,然而这庞大的兵力,也会给治下的民众带来不少的安全感,商人们也更喜欢来袁绍地盘上做生意,所以袁绍虽然抽税一直抽得比较狠,然而他的属地依旧开始繁华了起来。

  所以袁绍现在心情很好。

  他和曹操同年,今年都是四十六岁,虽然在古人里,这个年纪已经足以自称老夫了,然而袁绍少年英武,加上是婢女的孩子,一直到过继给无子的伯父袁成才得到了家族的帮助,这样的出身让他也算是过过苦日子,日子过得并不奢靡。

  所以他现在身体还很好,同时看到自己治下日益兴旺发达,自然让袁绍觉得很高兴。

  所以最近他隔三差五的就大宴宾客,请自己麾下的重要臣子,诸如沮授、田丰、审配、许攸、郭图、逢纪……

  虽然他手下这帮重臣一直争斗不休,让他觉得很是头疼,然而最近两年吵得倒是少了,毕竟冀州的势力稳定强盛,这样的情况下,往往能够掩盖很多的东西。

  就好像有的公司团队,整个公司向上赚钱的时候,会掩盖很多矛盾,往往矛盾爆发的时候,都是公司开始出现困难的时候。

  胜利可以掩盖很多的东西,就是这个道理了。

  晚上,袁绍精神很好,频频对下属举杯,就连有名的刚而犯上的田丰都没有不给袁绍面子,也陪着喝了几杯。

  在场的袁绍的儿子袁尚,脸上也带着微笑,不过看着坐在下首的许攸的时候,脸上却时不时的露出几分不悦来。

  别人没在意,心里有鬼的许攸,却不会不在意。

  等到酒宴散去之后,许攸上了马车,准备回自己的家,从徐州贩卖而来的四轮马车走得很平稳,据说这是在徐州严禁流出的战略物资,可是却有神通广大的商人能够运送出来,当然数量非常的稀少,也就只有许攸这种达官贵人才用得起,就这么一辆铺着兽皮的马车,价值就不下千金。

  这让贪财的许攸都很是心疼,不过坐几次之后,就觉得物有所值了,厚厚的车厢能够保持足够的私密性,而足够宽大的车厢内甚至能够放上案几,在路上都能看一卷书,喝一壶酒,走在城内青石板的时候,甚至都感受不到太多的震动,简直就是至高的享受。

  有了这辆马车之后,每次出行,许攸都喜欢看一看书,喝一点酒,可是今天,他却没有这个心思了。

  许攸最近觉得压力很大。

  作为袁绍最早的朋友之一,许攸可是个风云人物,十几年前,天下还没乱的时候,他就曾经连同冀州刺史王芬、沛国周旌等密谋废掉汉灵帝,立合肥侯为天子,当时他还拉过曹操和袁绍,只不过这两人拒绝了。事情败露之后,许攸逃亡于江湖,一直到灵帝驾崩,董卓入京,袁绍逃出长安到冀州起兵之后,许攸这才投入袁绍的麾下,并且为袁绍立下了汗马功劳。

  那时候袁绍身边的班底,都是豫州人——郭图、辛平、淳于琼、逢纪、颜良、文丑……当然也少不了他许攸。

  那个时候,他们几个,都是袁绍最信重的人,又都是同乡,也就一个麹义是凉州人,是袁绍麾下头号大将,可是和他们关系也不错。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袁绍和平的拿下了冀州。

  天就变了。

  田丰、沮授、审配、张郃、高览……这些可都是冀州人,而且在袁绍拿下冀州的过程中,有非常大的功劳,同时他们本身在冀州就掌握着极高的权力,比如沮授本来就是冀州统兵的大将,张郃高览则是率领着冀州最精锐的一支兵马清河兵,审配就是邺城人,才华横溢,田丰刚直不阿,却又智谋过人……

  这些人一来,立即就在袁绍身边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

  虽然袁绍用轮换混杂等办法,让豫州派和冀州派能够和平一点,可是关系着利益和官位之间的冲突,这两派人想和平,真的太难了。

  虽然这几年在和公孙瓒的作战中,双方也算是打出了一些感情,可是根本的权力争夺,还是没变的。

  这是袁绍手下最大的派系问题。

 

第二百一十六章 危机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21:23 , Processed in 0.030912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