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三国:我成了刘备之子 作者:外城发火 - 第 124 页

  粮食连年丰收,价格自然就上不去,虽然官府规定了粮食的价格,不会太高也不会太低,免得谷贱伤农,可是种田,的确已经不是什么赚钱的事儿了。

  要知道那些大地主赚钱,都是靠囤积粮食——粮食平时价格是固定的,只有荒年之类的时候,才是大地主和大粮食商人发财的时候,所谓囤积居奇,粮食价格高,老百姓吃不起,才能够趁机低价从自耕农手里收购田地,逐步的扩大自己的资产。

  古代的财富就是这么逐渐集中的,财富就是土地,土地就是财富。

  而现在,官府手里有粮食,就算是荒年,他们也可以平价大量的放出粮食,避免市面上粮价猛涨,这样一来,士族和豪强们想要兼并土地,别说很难兼并,就算兼并了,也没什么用。

  土地攒不了财富的话,他们抢那么多干什么?

  还好就是现在徐州和扬州商业发达,市面流通也快,那些大士族和豪强们,做做生意,开开酒楼饭庄,或者是通过运输将各地的特产送去其他地方,倒也比普通百姓有些赚头。

  对于这种商业行为,刘备治下倒是不会限制,反而是大力的鼓励,刘备麾下重臣糜竺和糜芳本来就是商人出身,在他们的带领治下,刘备治下可谓是公私合营,很多战略级的物资是只能官商来做的,然而其他那些粮食布匹农具什么的,都是分出去给其他商人做了,而且不加限制,只收一笔不高的税,现在还在刘备治下的那些士族们,糜家、陈家、顾家、陆家、张家、朱家、乔家……这些说得上字号的家族,都逐渐的开始进入商业方面了,收入颇丰,不比占据大片田地的收获差。

  所以实际上,士族们最不满的,还不是因为没法占田赚钱——毕竟粮食产量高,大家都活得下去的话,日子也不会那么乱,谁都想好好过日子,士族也不例外。

  可是刘备父子现在选官的做法却让其他地方的士族有些无法忍受——征辟察举这些他们也都在做,可是地方上的察举、士子的自荐都是并行的,不管是地方官察举上来的,还是各地士子自荐上来的,都会进入各地的招贤馆,经过考核之后,再会安排合适的位置,而且也不会一上来就得居高位,需要在基层锻炼一番才行——为此这两年内,刘备麾下的那些重臣文官们,都在基层轮流去执政了一两个月,有的管一县,有的管一郡……

  同时招贤馆也并不是只考核文才,文才、武略与杂学,都是要考的,你可以选择某一项,也可以全部都选择,文才只靠治政,不考文章诗词,武略则分为个人武力和军略,杂学就多了,不管是医学、工匠还是铁匠这些所谓的奇技淫巧,只要有一技之长的,就可能当官。

  当然,一开始都是从基层做起,然后根据考核逐步提升官位。

  进招贤馆的考核,只是初步的,将来你在各个位置上,也会有考核,岁末一考,在本县就可以考核了,三年一小考,就是在郡一级考核,六年一大考,就要直接去刘备的左将军府或者是将来的朝廷了。

  这样的做法,毫无疑问杜绝了庸才上进的道路,却从根本上,严重的伤害到了士族们在官场上的利益!

  察举可是掌握在各地士族手中最大的权力,通过查举,他们可以将自己亲近的人不断的举荐上去,虽然有考核,可是这样的考核,大多数也是通过自己人考核的, 轻而易举就可以形成权力枢纽,连接起一个又一个大势力,袁家牛逼不就因为他们门生故旧遍布天下吗?这些被袁家举荐上去的人,当了官之后当然要帮着袁家了。

  虽然和之前的“世官制”比起来,察举制可谓是进步了不少,毕竟以前官职都是世袭的,从先秦以来便是如此,察举至少增加了流通,不像以前这么僵硬——从某种情况来说,后面的九品中正,就是重复了世官制的做法,上品无寒门,你出身决定你做什么官职,是一种落后制度的复辟罢了。

  现在察举制和更先进的考核制度比起来,就显得又落后不少了。

  尽管刘铭并没有激进到现在就进行科举制度——科举是不能一蹴而就的,没有文化的广泛推广,科举制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可是加上一层考核,以及新晋官员都从基层做起,年年考核成就的做法之后,要真正的选拔出人才,就更容易多了。

  荆州的士族们,对这种做法,堪称是深恶痛绝,蔡家、蒯家、马家、黄家、向家、庞家……这些大的家族,纷纷都表达了自己反对的态度,荆州对刘备的态度,整个就变得对立了起来。

 

第二百二十三章 牵制

  以刘表的政治智慧,当然看得出来,刘备的这一系列政治改革的举措,反而是为刘家的家天下,创造了绝妙的环境。

  文化普及,公平选官。

  这是将士族的优势,彻底的扩散了开来,让原本和豪强结合之后,已经可以威胁到皇权的势力,分散到了所有人身上——其实一个势力,最可怕的不是人多,因为人一多,就会有别样的心思,就不会朝一个方向前进。

  不然的话,几乎占据了天下财力和人力九成的士族,在面对皇权两次党锢之祸的压制与屠杀,却几乎毫无反抗的力量,并不是因为他们愚忠,而是因为“士族”不是一个整体,是无数个整体组成的一个阶层。

  一个阶层,是很难齐心协力的。

  所以当皇权打击某一部分的时候,就会很轻松。

  可是这样的局面毕竟让士族察觉到了危险,他们开始想要自己做主,黄巾之乱给了他们一个好机会,之后的十常侍与外戚何进的相互攻击,让天下大乱——虽然罪魁祸首似乎是董卓,可是提出让董卓等外兵进京的,就是士族的代表袁绍!

  这就很值得深思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提出的科举制,毫无疑问是分化了士族的力量。

  以前这天下九成的力量,如果是放在一百个家族手里的话,那么只要有二十个家族联手,就能够压制住皇权。

  可是将来呢?这九成的力量,也许会分散到上万个,甚至十万个官宦家族中去。

  他们之间会有矛盾,会有斗争,会彼此竞争。

  这样力量就分散了,皇权就可以稳稳的压在最上面,从而获得一种超然的地位,让整个国家变得更稳定一下,或者是向外扩展。

  以刘表的智慧,当然能够想明白这么做的好处,以他汉室宗亲的立场,也会选择支持刘备的做法,然而在荆州,他清楚,自己实际上是没什么力量的,那些大族的力量,太强大了。

  他进荆州的时候,比刘备进徐州的时候都要惨。

  刘备进徐州,好歹手头有几千人马,都是百战精锐和杂胡骑兵,加上关羽张飞这样的万人敌,到了徐州,虽然没有能够完全的控制徐州,好歹还有了一定的自主能力,历史上要不是被袁术吕布前后夹击了一下,又被徐州当地大族不支持,以他的能力,慢慢的稳住徐州,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而刘表进荆州的时候,那真就是一个人来的,朝廷任命他当荆州刺史,当时荆州乱得一逼,前刺史被孙坚给弄死了,然后袁术当时占据了鲁阳,把整个南阳都给占了,吴人苏代为长沙太守,贝羽为华容县长,各据民兵而于当地称霸,根本就不听从朝廷的命令,刘表孤身前来,手里什么都没有,连公开上任都不敢。

  所以说刘表也是个牛人,他就偷偷的一个人进了荆州,去了宜城,然后联系了蒯良蒯越蔡瑁等人,用蒯越的计谋,请荆州各地的宗贼首领五十多人赴宴——什么叫宗贼首领?就是各地的那些小家族,看到朝廷乱了,就各自起兵占据县城之类的地方,不听从朝廷的命令。

  把这些人都引诱到一起之后,刘表就大开杀戒,把这些人都杀了,他们的部下都被刘表收编,从此刘表就获得了对荆州的统治权。

  单骑下荆州,将荆州重新纳入掌控,刘表的能力,也是相当出色的。

  可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借助了太多宗族的力量,尤其是蒯家蔡家这两家,以至于这两家的人,基本上控制了整个荆州的高层,就算刘表在荆州的话语权,也不会很大。

  对于这一点,刘表也很无奈,可是现在荆州已经是这样了,所谓尾大不掉,那些宗族都紧密的连接在了一起,哪怕是他,也和这些宗族有着紧密的关系。

  所以对于这些宗族的反对态度,刘表也只能保持沉默。

  而且这几年来,他的身体已经不太好了,两个儿子里,刘琦性格比较懦弱,刘琮年纪还小,也作不了主,荆州的兵力一部分在江夏,被黄祖掌控,一部分在荆州,被蔡瑁蒯良等人掌握,他比较能够掌控的兵力无非是驻守新野一带防守曹操的文聘麾下数万人,以及驻守长沙的侄儿刘磐率领的数万人,荆州之地,带甲不下三十万,却只有不到三分之一,是忠心听命于他的。

  更头疼的是,在荆州高层,士族的力量盘根错节,就算刘表想要改变一点什么,也改变不了。

  所以他只能保持沉默。

  至于益州的刘璋,想得就简单一些——他倚重的,无非就是东州士,这些人对益州本地的士族打压得比较狠,可是他们也是代表着士族的力量,和益州本地士族关系不好,那是争夺权位和利益,可是如果接纳刘备的话,那么他们本身的利益,也未必能够保证。

  当然了,益州和扬州中间还隔了一个老远的荆州,不管是刘璋还是掌握益州的东州士们,都不太在意刘备的做法,反正首当其冲的,也不是他们。

  这两个地方,相对要封闭一些,有两个汉室宗亲压在上面,他们其实也没什么野心打出去,保卫自家疆土的想法又很强烈,所以这两年来,也是埋头发展,不管外面的事情。

  他们的体量也足够,荆州足足接近六百万人,益州少一点,也有三四百万人,不然为什么历史上诸葛亮对刘备说这两个地方实乃是老天爷留给将军你的基地,拿到这两个地方,才有能力去争夺天下啊。

  没有地盘和人口,说要争夺天下,那就是空谈。

  现在三雄并列,在北方袁绍的威胁之下,不管是曹操还是刘备,都不敢轻易的对这两个富饶的地方下手——毕竟想要拿下这两个地方,刘备曹操只怕都得出至少绝大部分的力量,才有可能拿下来,到时候袁绍要是出兵了,怎么办?

  所以他们不敢轻举妄动,而他们不动,袁绍也不敢动——他也怕曹操刘备联手起来打他。

  在这样的情况下,三雄,就只有别的地方可以打主意了。

 

第二百二十四章 隔岸观火

  这两三年以来,北方难得的出现了和平,三强之间互相牵制,都在埋头发展,老百姓们也算是得到了一些好处。

  三强疆域相互交错,彼此之间没法下手,让荆州和益州得到了不错的喘息机会,可是其他的小诸侯,相对压力就大很多了。

  最早解决周边小势力的,算是刘备势力了,借助着和孙策的联系,先是让孙策扫平了严白虎与许贡的势力,然后刘铭扫平了丹阳的雷薄陈兰,紧接着又和孙策勾搭在一起,干掉了庐江的刘勋,加上刘繇的投诚,整个江东,都被刘铭扫平了。

  至于交州那里,路途实在是太难走,而且交州现在说穿了都是蛮荒之地,士家不会膨胀到来骚扰扬州,就算来骚扰,刘铭也不怕——现在扬州这种屯田兵到处都是情况下,来个几万人骚扰,附近几个县城凑一下,都可以好好的抵挡一下了。

  要知道以刘备势力现在的炼钢能力,不光可以为几乎所有农户都提供廉价的农具,就连环首刀和铁盾这种军械,都可以做到每户一把,这些军械属于是官府借给屯田兵用来防身的,每年要检查,可以免费使用,但是要保养好。

  甚至如果你是退伍兵的话,还可以得到长矛弓箭这种相对犯忌讳一点的东西。

  所以刘备现在治下,军民之间的界限,也不是太明显,那些退伍兵组成的武工队,没事就在所在的地方搞军训,锻炼百姓体魄的同时,也算是提前做了一下普查,到时候什么地方适合招兵,什么青壮是当兵的好苗子,稍微归纳一下,就全部都知道了。

  而这样的做法,也让民间百姓们自保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加强。

  所以这几年来,刘备治下可谓是盗匪绝迹,就连那些小偷小摸的都很少见了,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或者残障人士都有官府供养,出现了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

  除了扫平扬州,占据半个徐州之外,刘备的势力最近又有了新的发展,青州牧吕布和左将军刘备几乎同时向天下宣布,刘备独子刘铭将会与吕布独女吕玲绮定下婚约,因为刘铭之前已经与孙策幼妹孙尚香有婚约了,所以吕玲绮和孙尚香之间也不分大小,等成婚之后,都算是夫人。

  这一消息传出去之后,所有人都没有考虑婚约等方面的事儿,而是开始正视一个事实——这下吕布和刘备的势力,也要紧密连接在一起了。

  这下子,刘备不光能够全据扬州和徐州,还会拿下半个青州,最重要的是,他有了名正言顺伸手到青州来,帮助吕布拿下整个青州的理由!

  这种做法,自然是袁绍和曹操不能容忍的,虽然吕布现在占据的地盘没什么民众,地方虽然大却也没有太多的价值了,可是吕布麾下现在七拼八凑起来也是带甲十万,刘备的势力,得到了极大的膨胀!

  然而很显然的是,刘备方面宣布这个消息,也是找了一个最好的时机。

  袁绍的注意力,在辽东的公孙度身上。

  拿下幽州之后,袁绍对幽州的经营一直是比较上心的,毕竟幽州虽然算是地广人稀,可是却联系着大漠,幽州出长城之后,就是广漠的大漠——幽州往北,是辽西鲜卑。

  而从右北平出长城,再往东去,那就是公孙度的辽东地盘了,他占据着辽东四郡一国——辽西郡、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以及辽东属国,共计四十四个县。

  当然这些地方人口相对稀少,经济也一般,公孙度治下人口不过百万,士卒不到十万,虽然也算是一方大诸侯了,可是别说和现在的袁绍相比,就算和当年的公孙瓒比起来,势力也是远远不如。

  然而他占据的地方,却太大了,同时依靠着他的兵力,往北,压制着高句丽,往南,压制着三韩,这些地方人口也有一两百万,带甲不下十万,全部都奉公孙度为主,再加上地形的优势,想要攻打他们,确实太难了。

  要知道历史上曹操统一北方之后,一直都没有能够消灭公孙度的势力,一直到公元238年,公孙渊在辽东造反,被司马懿连夜过辽水,然后以故意示弱之计,让公孙渊集中了辽东所有的兵马,被司马懿一举全部击破,这才彻底的平定了辽东。

  如果不是公孙渊太蠢,借助辽东广阔的地盘不断的拉长魏军的粮草补给线的话,就算司马懿再能打,也没法消灭他的主力,魏军作为客军,怎么都拼消耗赢不了公孙渊的。

  而袁绍现在,却进行了一次漂亮的外交工作。

  他先是用各种手段,威压辽西鲜卑,一部分辽西鲜卑被袁绍纳入军中,一部分则是远遁大漠,在这样的情况下,辽东鲜卑变得孤掌难鸣,袁绍派遣阎柔等人说降了辽东鲜卑,将辽东鲜卑占据的地盘,纳入了自己的掌控之中。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1:50 , Processed in 0.043220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