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三国:我成了刘备之子 作者:外城发火 - 第 142 页

  要知道这些东西,不管是橡胶、砖头、钢铁、棉花这些,虽然应该管制起来,然而却也是民间必须要用的东西,橡胶不怕磨损,用途广泛,砖头不用说,修建房屋的成本下降了许多,钢铁也是家家户户要用的,棉花北方用得多一些,可是南方也不是不能用……

  这些东西一部分管制,一部分用于民生,整个地盘上的经济就繁荣起来了。

  当然,也难免会流出到别的地盘上,可是这些东西的制作工艺,都掌握在刘备集团的手中,对方拿到成品也没法仿制,反而会让其他的诸侯,更离不开刘备地盘上产出的这些东西。

  同时当刘备集团上那些前士族转变过来的商人,也证明了他们可以过得很好的话,那么其他地方的士族,想法多半也会转变过来。

  人人都想过好日子,士族为了保持地位而垄断文化,归根结底不也是为了过好日子吗?

  刘备集团上能够证明社会物质可以变得更加的丰富,从而让更多的人受益,那么吸引过来的,自然也就更多。

  武力和经济,是一个国家的两个拳头,光有武力,就算像后世的蒙古帝国一样,几乎征服了世界,也没法征服人心。

  光有经济,就算是宋朝那种经济体量,也不过是任人宰割罢了。

  而像后世那大帝国主义一样,武力配合经济,才能耀武扬威那么多年。

  所以对这些科技,刘铭一直都是运用得很谨慎的,挑的都是那些在现在科技基础上,比较好运用,又不太好仿制的技术,一点点的改变徐州和扬州的生活习惯,然后去改变整个国家。

  所谓上上伐谋,这同样是谋略的一种。

  接下来的时候,刘铭也是忙得不可开交。

  实际上他亲力亲为的事情不多,然而一些事情,却必须要他去干的。

  比如把棉花的种子送到扬州去,让自己老爹准备组织人种植,扬州那边很适合种棉花,棉布虽然不如丝绸那么好看,在实用性上就强不少了,而且和桑树比起来,棉花种植也更廉价,同时更不占良田。

  田地现在刘备手里是真不缺的,扬州还有很多地方没开发呢,而那些地方,往往更适合种棉花。

  囤积物资,训练士卒,开发良田,这就是刘备地盘上这几年在不断做的事情。

  虽然刘备的正规军到现在才扩展到了三十万,然而实际上,部队在不断的撤换,除了最精锐那批核心之外,稍微不太精锐的,每年都会淘汰出去一些,然后征调一些进部队训练,这些新兵在身体素质上往往比老兵还要出色,就是缺乏上战场的经验罢了。

  而撤裁下去的那些老兵,则都在地方上充实着武装工作队的力量,这些人平时分散着,一有事,集合起来就是训练有素的大军,而且刘铭和刘备打算逐步的用这些人来取代地方的郡兵,毕竟那些郡兵战斗力确实有点差,对付盗匪都有些吃力。

  这些人就不一样了,一个县,有数百这样的老兵,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他们就相当于后世武警的职能,除了负责地方的治安之外,还定时的训练那些青壮,让地方上的青壮都比较适应军队的氛围——这样做的好处就太多了,有了纪律性之后,违法乱纪的事情,都少做了许多。

  同时除了正规军之外,刘备地盘上可是有着无数的预备役的,农闲的时候,刘备地盘上各级官府和武装工作队,会将农民们组织起来进行军训,而那些工厂的工人们,每年也有一个月的假期,那个月里,工资照发,却要去部队里去训练。

  刘备地盘上,不说全民皆兵,也差不了多少。

  这些事情,袁绍和曹操的探子是不会发现的。

  他们关注的,更多的还是上层,而不是普通的老百姓。

  这是思维上的差距。

  所以徐州和扬州,民间的很多变化,曹操和袁绍是不知道的,他们的目光始终放在刘备集团的高层,看那些文臣武将,看那数十万正规军的装备……

  虽然光是这些东西,就足够他们吃惊了。

  然而吃惊,却不会让人有什么无力感。

  所以曹操在不断的经营关中与庸凉,袁绍在不断的经营大漠,他们要组织强大的骑兵队伍,这样才能够抵消刘备军在军械上的优势。

  而刘备地盘上真正可怕的地方,他们并不知道。

  这也算是刘铭在境界上的一种碾压了。

 

第255章 雄兵

  刘铭并不会比袁绍和曹操这两个枭雄更聪明——实际上他在现代就是个普通人,智力中等偏上,就算嗑药把智力提到了96,也不过是让他的思维比以前更灵活一些罢了。

  然而他在某种思维的高度上,却能够碾压现在的这些人中英杰。

  就好像打扬州一样,正面作战,刘铭多半会被周瑜爆得渣都不剩,就算他有着兵力上的优势,想要赢孙策和周瑜的联手,最多可能也就是惨胜。

  可是他能够通过海军,绕过孙策和周瑜的防线,把数万人马运送到吴郡薄弱的后方,这是孙策和周瑜怎么都想不到的。

  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还能这么打仗。

  所以刘铭就轻易的取得了一场大胜,将三国前期这堪称最佳搭档的一对好基友,给逼上了绝路,最后还迫降了他们。

  这可是真正的三国之中,从来没有人能够做到的事情啊,就算孙策死了,只有周瑜一个,周瑜平生作战,还真没怵过谁。

  可是在刘铭那种近乎降维的打击之下,不管是孙策之勇,还是周瑜之智,都几乎没有反抗的能力。

  所以刘铭不打算和袁绍曹操这样的枭雄在胶着的情况下开战,他要积蓄更多的实力才行。

  以刘备地盘上现在的科技能力,发展起来,优势可比袁绍曹操他们大多了。

  在青州只保持和袁绍来个均势,就是处于这方面的考虑。

  对刘铭来说,他现在的想法很简单,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反正我守着青州徐州扬州,你也打不进来,我自然可以慢慢的发展。

  而接下来刘铭要打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动手,那就是刘铭做主了。

  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什么时候打,打哪里,刘铭才能够更加的有把握。

  在自己的基本盘没问题的情况下,这样的做法,当然就更容易掌握主动权。

  对此刘备并没有什么意见,现在扬州徐州地盘上的日新月异,刘备是亲眼所见的,如果说他之前对光武托梦这种说法还有些将信将疑的话,那么现在他已经深信不疑了,那么多出色的技术,自己这个儿子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来啊。

  现在刘备的地盘上,粮食充足的可以拿一大部分去喂猪,就算这样,仓库里也能有三年之粮,民间殷富,物资丰富,还有那么多神奇的东西——四轮马车、纵横交错的平坦道路、家家户户都用得上铁器、甚至每天能吃上肉,都不算是什么特别奢侈的事情了!

  这可是刘备之前完全没有想过的生活。

  而现在,这些都在他眼前。

  所以对刘铭的战略和策略,他就只有一句话。

  尽全力支持。

  刘铭现在也很忙。

  他忙的并不是别的,棉花种植方面交给自己老爹之后,他就可以撒手不管了,而现在他最忙的,反而是给吕布麾下那些将领们讲课。

  张辽、高顺、魏续、魏越、宋宪、侯成、曹性、成廉,哦,还有陈宫,甚至有时候吕布也会跑来听。

  虽然吕布一直没有恢复,可是他就算不能打,也依旧是一员名将。

  刘铭不想让这位天下无双的吕温侯就那么老死,他才四十多岁呢,还远远没有到退休的地步,还可以好好的发挥一下余热。

  而给这些吕布将领们上课,就是为了让他们能够更好的融入刘备的军制。

  将与兵分离,这是这几年来徐州扬州一直在做的事情,而在作战中,效果并不差,在出色的平时训练以及军械的精良占据上风的情况下,刘备的部队拉出去,都很能打。

  而且经过严格的纪律训练之后,在战场上,所有的士卒都很听话,命令安排下去,都能够一丝不苟的执行,而因为文化普遍高了的原因,执行和理解能力都不差,让很多将军头疼的指挥方面,比以前不知道好了多少。

  过去将军要和士兵长期待在一起,才能够形成默契,那无非就是因为士兵的素质偏低罢了,现在在纪律等方面得到极高的提升之后,让将领和士兵再长期的在一起,反而没什么用处,反而容易形成军中的结党。

  只有将与兵分开,都能够指挥无碍,这样的军队,才是最强大的。

  刘铭明知道这么做的好处,还不去做的话,除非刘铭是个傻子。

  不过这样一来,基层军官还好,他们从基层升上来的话,熟悉刘备军中这一套,不会有什么影响,反而是吕布麾下的这些将领,投奔过来之后,反而对刘备的军制显得极其的陌生。

  而这些东西,别人又不太会教,哪怕是太史慈这样的宿将,实际上对刘备军中现在的做法,有些半懂不懂,他们只知道自己在战场上指挥起来比之前更加的方便,不管是自己带队冲锋陷阵,还是指挥士卒去某个地方执行任务,都比之前更加的简单。

  所以这种活儿,只能让刘铭来。

  于是乎,接下来这段时间里,在小沛,刘铭就不断的给吕布军这些将领们上课了。

  一开始,高顺他们都是懵逼的——上课?上什么课?我们不说戎马半生,也打了十几年的仗了,还需要上课?

  不过看在刘铭是吕布女婿,又是徐州牧的份上,他们也就姑妄听之了,而且刘备麾下这几年实力膨胀得这么快,他们也都有些羡慕,看看徐州的那些兵,精锐程度不在他们的并州老兵之下,装备之精良尤有过之,想着自己能够带着这些士卒去征战,他们也是很开心的。

  然而听着听着,他们就开始认真了。

  原来刘备麾下作战,和他们之前作战,真不是一回事。

  骑兵之外,那些步兵的装备,拥有的器械……完全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来作战。

  看看袁绍那两万精骑,是怎么短时间内被刘铭的部下干掉的吧,就算是同等数量的并州铁骑,在他们的率领下,也不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

  刘铭来给他们上课,当然太有必要了!

  越是充分了解到刘备士卒的装备、训练和能力之后,他们就越发的这样想。

  率领着这样的雄兵,天下,真的有能够抵挡他们兵锋的吗?

 

第256章 二下扬州

  上课的时间,其实不长。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4:23 , Processed in 0.035881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