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三国:我成了刘备之子 作者:外城发火 - 第 39 页

  不过徐盛很快就感觉到,对方的身形充满着力量,同时腰间挂剑,这剑明显不是什么装饰品,因为以一个武人的直觉,徐盛就能够察觉到,对方必定是经常用剑与人交手的!

  这样的人,往往被称为“游侠儿”。

  不过尽管带着危险的气息,来人却很是有礼貌,先是在船上行了一个礼,然后这才缓步走下船来。

  “此处无桌凳,只能委屈先生席地而坐了。”

  刘铭先是自己一屁股坐在了地上,然后就邀请对方也坐下来。

  看到刘铭这样子,儒生眼中闪过一丝好奇的情绪,然后也很是洒脱的坐了下来。

  “我看先生,就不是什么世家出身。”刘铭笑道。

  “我本来以为武阳亭侯这等身份,会更讲究一些的。”儒生笑道。

  刘铭哈哈大笑了起来:“这可能要让先生失望了,我父出身贫寒,曾织席贩履为生,铭虽没吃过那般苦头,却也不算是娇生惯养。”

  “早就听说过徐州刘使君虽然出身贫寒,却不改其志,仁义满天下,今日一见少使君,可见所言不虚。”儒生叹道。

  “还不知先生大名。”刘铭道。

  “在下徐庶,字元直。乃一山野村夫而已。”徐庶道。

  刘铭心里惊了一下,这就是徐庶?居然没有用假名?不过徐庶本身就是他犯法之后改的名字,本来叫徐福来着……

  不过既然是徐庶,那么又像游侠又像儒生,那就可以理解了,徐庶就是颍川人,寒门子弟,年轻的时候就是以游侠儿的身份横行乡里,为人报仇杀人之后,当地没人敢指认他是谁,后来才开始拜师求道,也是因为他有了任侠的名声,才得到了名师的指点——这年头那些名士其实也很势利的,基本上只教世家或者豪强子弟,就好像刘备当年如果不是蹭同宗刘德然的课,也成不了卢植的记名弟子,就算这样,出身贫寒的他,也要装作自己好美服、狗、马这些贵族子弟才有的爱好,才能打进那个圈子……

  就,很无奈。

  而徐庶这种寒门子弟,一开始也是没有名师教的,反而在他杀了人,却没有人敢指证他之后,却开始有人愿意教他了,因为这样胆子大的人,有时候对士族,也会很有用。

  这就是士族的思维,很现实。

  “元直先生可有所指教?”刘铭问道,他现在这样的身份,直接这么询问而不寒暄,倒是可以的。

  徐庶当然也不见怪:“庶跟在少使君大军后三日,见少使君大军对贫民秋毫无犯,只取豪强部分粮食,堪称仁义之师,又见少使君的大军不走正道,反而准备前往汝南,所以心下好奇,想要询问一下少使君。”

  “先生请讲。”刘铭道。

  “少使君之志,在天下耶?在徐州耶?”徐庶问道。

  “当今乱世,朝廷无力,刘铭与我父占据徐州,自当努力匡扶汉室,平定天下。然徐州四战之地,难以安心发展,幸天子垂怜,授我父开府之权,且节制徐荆扬三州,刘铭当以自己微薄之力,为我父先谋取此三地,方有基业,与北方争雄。”

  刘铭毫不忌讳的,就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一来他从史书上知道,徐庶是一个有信义的人,二来在这样的乱世中,任何一路诸侯都是有野心的,对外可以假装自己没有野心来麻痹对手,可是面对有可能投奔自己的人才,如果不将自己的目标展现出来的话,那岂不是把人才拱手送出去吗?

  要知道在乱世中,人才投奔你,是希望有地方一展所长的!你要是没有大志向,人凭什么跟你?

  所以徐庶既然摆出一副想要和刘铭坐而论道的姿态出来,那么他当然就要将自己,以及父亲的志向,彻底的展现出来!

  “所以,我之志向,就是我父的志向,志向在天下,也要先从徐州,先从徐荆扬这三州开始。北方已成袁曹争雄之势,以徐州的力量,尚不足以掺和到其中去,所以将目光放在南方,积蓄实力,方有能力看向天下。”刘铭继续道。

  徐庶一脸的惊叹,然后就叹息了一声。

  “少使君洞若观火,徐庶实不能及。原本想提议少使君与刘使君经营江南作为晋身之资,现在看来,却是徐庶妄想了。”

  “元直先生不必如此,能看出我军下一步的正确路线,先生已是大才,不知道先生可否先跟在刘铭的身边,待回徐州之后,再让我父为先生授予官职?”刘铭一把抓住徐庶的手,热情的问。

 

第六十六章 汝南的情况

  徐庶还能说什么呢?

  作为寒门子弟,徐庶在游学之后,就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知识,而在这样的乱世中,寻找一位出色的主公,才是智谋之士应该做的事情。

  尽管在荆州的好友诸葛亮和庞统都觉得他们还应该多学习一下,才能够出仕,可是徐庶比这两位好友的年纪都要大,加上从小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再学,也就是现在这样的水平了,如果不去实践中学习更多的话,徐庶觉得自己的能力,可能就会停滞下去。

  这次碰上刘铭的部队,算是一个巧合——他是颍川长社人,这次离开荆州,就是回老家看一下自己的老母——徐庶和太史慈一样,也是个大孝子,他母亲早年寡居,一人将他抚养大,徐庶对母亲的感情,素来是很深的,演义里说他是因为母亲被曹操骗去许都,才被迫离开刘备加入曹操麾下,实际上徐庶这样的智谋之士怎么会放心将自己的母亲放在敌人的地盘上呢?当时是曹操击败了刘备的军队,在乱军中俘获了徐庶的母亲,徐庶这才告别刘备,加入了曹操的阵营,就算这样,刘备也没有为难他。

  在看望了自己的母亲,知道母亲因为本地亲戚们的供养过得还不错之后,徐庶就想看看自己要去投奔什么样的人,对于他这样有着出色战术能力和不错战略目标的人来说,天下诸侯虽然多,可是值得投奔的,却没有几个。

  其他那些只重用士人的,诸如袁家两兄弟,徐庶是不考虑的,他一个寒门出身的,去了也不会被看重,他本来对曹操有点兴趣的,毕竟之前曹操颁布了求贤令,表示只要有一技之长,不计较出身,不计较德行,这也让不少寒门子弟看到了希望。

  徐庶也是其中的一个。

  然而从长社回来的路上,就碰到了刘铭的船队和大军。

  本来徐庶也只是想避开,却正好看到刘铭的军队在给附近的贫民发放粮食,当下就来了兴趣。

  打听到是刘铭的部队之后,他的兴趣就更大了。

  作为游学的士子,徐庶对天下的事情,了解得并不少,甚至还很多——士子的出身基本上都比较好,消息灵通,那么在学习的时候,他们往往都会互相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消息,很多时候都能够拿到第一手的消息。

  所以徐庶是知道刘备刚刚得到了天子的任命,有开府之权,可以节制三州,再加上看到了刘铭部下的作风,这就让他心中的天平,立即就倒向了刘备这一边。

  “承蒙少使君不弃,徐庶愿追随少使君!”徐庶站起身来,对刘铭行了个大礼。

  刘铭连忙扶起,两人同时笑了起来。

  徐庶并没有带多少行李,这船也是他雇的,当下结了船钱,徐庶就加入了刘铭的队伍。

  对这个新加入的士子,关羽等人倒不是很在乎,而孙乾在和徐庶聊了几次之后,深深的被徐庶的学识所折服,对刘铭表示少使君你的眼光实在是太好了,这么一个大才,居然就在路上拣了一个!

  对此刘铭笑而不语,要不是徐庶的话,他也不会这么快就接纳一个之前不认识的新人。

  当然他这样的做法,也让徐庶感觉到了自己被尊重。

  “少使君接下来是打算在汝南保持一支精锐的力量?”徐庶若有所思的问。

  “没错,汝南这里,不是合适的基业,却可以埋伏一支精兵,在将来起到巨大的作用。”刘铭笑道。

  “预备对袁术下手吗?”徐庶想了想,立即问道。

  刘铭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叹息了一声:“袁公路四世三公,底蕴深厚,占据淮南,兵精粮足,想要对付他,可是很困难的啊。”

  “袁术虽然占据淮南,然而此人暮气日重,只图享乐,且手下都是些酒囊饭袋之流,纵有十万精兵,也无用武之地。”徐庶回答道。

  “我欲在汝南经营一番,元直先生可否助我?”刘铭笑道。

  “固所愿也。”徐庶再行一礼:“徐庶无别的本事,但是行军布阵还是略有所长,愿为少使君效劳。”

  “那接下来行军布阵,临阵退敌,就看先生的了。我想请先生为军师,待回徐州之后,再向我父为先生请功,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在所不辞。少使君,对汝南的情况,徐庶略知一二。汝南为大郡,然而黄巾之乱之后,朝廷对本地,就失去了控制,虽然挨着颍川,然而颍川的力量,也只能让汝南靠北的地方比较平安一点,靠近颍川和陈郡的定颖、召陵、汝阳、项城这些地方还平安一点,地方的县令县尉什么的加上豪强的互助,还能保住一方平安,然而过了上蔡之后,平舆、新蔡、汝阴等地方,黄巾遍地,各地豪强只能自守,打破县城的事情屡见不鲜,当地的士族都放弃了自己的家业,前往颍川避难,曹孟德力不能及,而袁术也不想把手伸到汝南来,所以这一片,都是黄巾的天下。其中较大的有刘辟、龚都占据安城,周仓、裴元绍占据葛陂,各自拥兵万余,之前还有黄劭占据平舆,何仪何曼兄弟占据固始,他们依附袁术,总是侵袭颍川。年初曹孟德派来大军,击杀了黄劭,何家兄弟投降。刘辟龚都和周仓裴元绍都不依附袁术,且不是太骚扰百姓,曹操这才没有将更多的精力用在汝南上。”

  听完徐庶解释之后,刘铭点了点头,其实他一直很奇怪为什么汝南黄巾如此猖獗,曹操却不闻不问——要知道汝南是豫州的重郡,占地极广,还挨着他的重要谋士产出地颍川,兖州豫州的地盘都不大,汝南几乎等于是这两州的六分之一了!曹操这种地方都不管,是为啥呢?

  不过亲自来了豫州之后,刘铭这才明白,对于身处四战之地的曹操来说,打什么地方,不打什么地方,是要有个先后顺序的。

  豫州这地儿,被黄巾折腾得太凶了,现在曹操发愁的不是地盘太小,而是人口不够多,打下汝南,这么一个残破的地方,也没什么好处,反而还要花费精力去经营,他现在实在没这个精力去管。

  更何况汝南和袁绍的地盘接壤,还不如留一个缓冲区,免得自己独力面对袁术的压力。

 

第六十七章 贫穷的汝南黄巾

  和周边的袁术张绣吕布刘备比起来,汝南的黄巾,确实是最没威胁的对手了。

  所以,黄劭和何仪这种没事就来骚扰的,就要狠狠的打,刘辟龚都周仓裴元绍这种比较老实的,就随它去,反正汝南已经残破了,让他们再怎么折腾,都折腾不出花来。

  这是很残酷的现实,不过也是现在整个大汉的天下,面临的现实。

  十室九空,只是四个字。

  然而当这四个字变成现实的时候,那就意味着残酷的世界,已经到来。

  桓帝时期曾经做过一次人口普查,当时全国的人口是五千六百万,如果加上可能一些豪门大族隐匿的人口的话,那时候的人口,绝对不会少于六千万,而在赤壁之战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之后,三国加起来的人口,不过数百万人。

  具体的数字,只怕难以恢复,然而在三国归晋的时候,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元气之后,全国总共多少人?

  蜀国灭亡时,二十八万户,九十四万人;吴国灭亡时,五十三万户,二百一十万人;魏国被晋取代之时,六十六万户,四百四十多万人。

  这就是三国乱世。

  而在这段时间里,实际上死人最多的,还是黄巾之乱,与董卓之乱。

  之后的诸侯混战,反而没有死那么多人,毕竟大家都清楚,有人,才有地盘。才有军队,有远见的诸侯都开始屯田养兵,可是依旧人口在不断的下降,三国鼎立的时期,三国的人口加起来,还不如当时南阳和汝南两个郡加起来的人口!

  当然,当时乱世,很多人为了躲避兵灾,都躲进了荒野或者是山林中,没法统计,不然在晋统一天下之后,也不会短短十余年之内,全国人口就由不到八百万增加到了一千六百万,那是因为天下安定之后,很多逃难的民众,都重新出山耕种了而已。

  现在的汝南,就是如此残破,毕竟不管是黄巾之乱还是董卓之乱,汝南都闹得很凶,以至于现在大半个汝南郡,几乎看不到人烟。

  在刘铭一行人,沿着汝水,越过上蔡之后,沿途,就开始荒凉起来了,经常一走一天,都看不到有炊烟,看不到有人。

  要知道他们可是沿河走的,中国古代的城池,基本上都是沿河建立的,因为有水,才能养活人!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23:17 , Processed in 0.037039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