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三国:我成了刘备之子 作者:外城发火 - 第 49 页

  现在徐庶当个主薄,虽然也是四百石的官员了,可是在将军府里一点都不起眼,将军府里最高的官职长史是秩千石的,下面的重要职位也都是六百石,一个四百石的主薄,确实不起眼,何况还是协助刘铭,就更不起眼了。

  不过对于徐庶而言,他看重的,并不是这个职位,而是刘备煞费苦心想出来的这种方式。

  这对他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尊重,照顾到了方方面面,也展现出了对徐庶的看重。

  而徐庶连刘备的面都没见过,为什么刘备会这么看重徐庶呢?那只有一个可能,就是刘铭在信中对徐庶推崇备至,才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

  对刘备刘铭这两父子,徐庶现在真的是,一点意见都没有。

  人都做到这份上了,自己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所以徐庶就决定,接下来的时间里,一定要更好的帮助刘铭做事,虽然他擅长的不是内政,而是指挥作战,现在倒也没什么机会展现出自己的能力,回报刘铭。

  放下徐庶的感激不提,太史慈将任命告诉所有人之后,就准备离开了,一来刘铭这里不缺会练兵的武将,关羽已经教会了徐晃练兵之法,加上徐盛陈到的协助,就算周仓裴元绍刘辟龚都他们学得慢一点,可是练兵的人手,那是一点都不缺的。

  而刘备那边却反而开始缺乏这种人手了,现在刘备手下会练兵的将领只有张飞一个,陈登虽然也会练兵,可是他也不想把手伸到刘备的直系部队中去,毕竟他之前还是很希望广陵独立性强一点的,这样的隔阂,还需要时间来消除,所以尽管刘备将练兵之法也和他共享了,陈登暂时还是只能去练他的广陵兵。

  这种隔阂,大概要在一起打上一仗,才能够解决。

  所以太史慈现在是刘备那边非常需要的,有他和张飞两人,才能够更好的将徐州本地的那几万正规军,继续练得更加的精锐。

  对此刘铭也很理解,所以就放太史慈回徐州了。

  刘铭清楚的知道一件事,这种两边分开的情况,不会持续太久了,进攻袁术的机会,最迟明年,就会到来!

  现在,则是未雨绸缪养兵的日子。

 

第八十三章 寒门不易

  “元直先生。”

  在太史慈离开之后的当天晚上,刘铭就叫上了徐庶。

  在刘铭面前坐下之后,徐庶就安静的等着刘铭要说什么了。

  “现在安城已经上正轨了,接下来公佑先生也都安排好了,让民众们去修建城墙,修建房屋,趁着冬天水浅,去疏通一下护城河,我还给他们安排了一些耗力气的对抗运动,免得这么多人闲下来,就生事端。”刘铭说道。

  徐庶点了点头,这些事情他也基本都参与了,不过本身这就不是他所擅长的,而刘铭和孙乾商量的各种方法也很完善,他只是在一旁协助而已。

  这也是徐庶有些郁闷的原因,现在暂时……没有他的用武之地啊。

  “所以接下来一直到明年春暖花开,可能都没什么事可做,汝南现在没什么人来,我们安心的屯粮演武,杂务有公佑先生,练兵有我二叔以及各位将军司马,我和元直先生,倒是闲下来了。”刘铭笑道。

  “是啊,元直这下子,倒是成了个吃闲饭的。”徐庶自嘲的笑了笑。

  “先生出身寒门,是否知道,贫民子弟,求学不易?”刘铭笑了笑,问了另外一个问题。

  徐庶一愣。

  这个问题,算是说到他心坎里去了。

  他就是贫民出身……自幼丧父,寡居的母亲靠做针线活把他养大,他不是不想去学习,可是却完全没有学习的机会,这年头没有私塾,只有私学,那些学习的机会,只有士族和豪强家族才有,甚至就连一般的豪强,想请人来教授家中子弟,都很少能请到人。

  士族和豪强之间的天堑,就好像豪强和贫民之间的天堑一样。

  好歹豪强一般都还有钱,所以想方设法的到处去求人,也是会有一些学习的机会的,比如刘备也是家贫,可是同宗刘德然家里比较有钱,所以还能提携他一把,带着他一起去卢植门下学习,可是如果刘备连这样的宗族关系都没有,那他想去学习的话,那真就是一点机会都没有。

  徐庶在十五岁之前好勇斗狠,甚至在乡间的冲突中用剑杀了人,你以为他想那么做吗?以他的智慧,他难道不知道这些豪侠之流,下场往往都很凄惨吗?

  可是徐庶没有别的办法,这是他扬名的唯一机会,也是他有机会学习的唯一一条道路!

  实际上他成功了。

  那次杀人之后,因为他的勇名,没有人敢指证他是杀人犯,这让颍川当地的士族觉得这小子很勇敢,也很危险,却似乎是一把可以利用的刀,这才有老师愿意来教他,加上他确实聪慧过人,才得到了更好的名师指点,甚至迅速的学得差不多了,跑去荆州游学……

  这是因为他运气足够好,下手足够狠,学得足够快。

  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甚至十万个人,百万个人里,也许都只有一个人才能做到。

  而其他那些贫民子弟呢?他们有这个机会吗?

  也许他们中间很多人天生的聪明并不在那些名士之下,可是他们没有学习的机会,长大以后,就只能和他们的祖辈一样,劳作,然后死去,湮灭,就好像从来没有来过这世间一样,史书上也不会记载他们任何人的名字。

  “贫民子弟,何止求学不易啊,简直就没有机会。”徐庶叹息了一声。

  “是啊,我父当年也是如此,极其侥幸才有了学习的机会,和元直你的情况,也差不多。”刘铭笑道。

  “不敢和左将军比。”徐庶谦逊道。

  “就在这安城啊,七万民众,其中两万精壮为兵,其他老弱妇孺为民,而这五万民众之中,十岁以下的孩子很少,却也有接近一千人。”刘铭道。

  徐庶点头,他是参与过清点人数的,当然清楚这一点,在乱世中,妇孺老弱,是最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其中小孩子的自保能力,又比成年妇女要小很多……

  所以理论上,七万人里,起码应该有一到两成的人是小孩子,也就是一万多人,可是现在,只有不到一千。

  而且都是六岁到十岁这个年纪的,再小的,几乎没有,再大一点的,都算到壮劳力上去了。

  “汝南接下来这半年里,将会是比较空闲的一段时间,而且整个汝南,没有外力会进来,现在安城里面,也没有士族,豪强,只有我们这些人罢了。”刘铭笑道。

  “您是想……教授这些孩子识文断字?”徐庶说话都开始结巴了。

  这可是一件大事!

  知识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没有人比先是贫民,后是士子的徐庶更懂了,实际上孙乾也和他差不多,只不过他运气较好,郑玄在徐州讲学,有教无类,孙乾以贫民的身份,也有机会听郑玄的讲学,这才学有所成,后来又是郑玄将他推荐给刘备,这才加入了刘备军,他对刘备的忠诚,几乎不在关张简雍之下。

  士族为什么是士族,就是因为他们垄断了知识和文化的传承,借助造纸术还不发达,只能用竹简来教学,让文化成为了一种稀缺的物品,而士族正是垄断了这种物品,才垄断了天下。

  少数大儒有教无类的讲学,其实成不了什么气候,偶尔几个人才,士族将他们吸收进来,那就是了。

  一般大儒讲学,同时学习的,能有上百人,规模就已经很惊人了,想想现代一个老师教一个班才多少人就知道了。

  “此处倒真是一个好地方。”徐庶一转眼,就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在汝南大规模的教授贫民,没有士族来阻挡!

  要知道大儒讲学,大部分学习的也都是士族!少量寒门与贫民,不过是点缀一下罢了!

  你郑玄名气再大,如果一年教一千个贫民认字,教他们学问,每年都换一千个人,士族早就派人把他弄死了,你以为他们不敢杀人是咋地?

  “奈何文化学起来,不是这几个月就能学成的啊。”徐庶叹息道。

  “神人授我简化字体,与现行字体一脉相承,却简单得多,学起来,也更简单。我们不需要他们知道太多,只要能认字,哪怕是简化字,能够更好的交流与沟通,那就足够了。”刘铭微微笑道。

 

第八十四章 士族的本质

  对基础教育如何改变现状,刘铭一直在想。

  现在这个时代,想要对抗士族,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事情,不是没有人去做,就比如曹操,一直在利用寒门的力量对抗士族,比如他手下的那些重臣,大部分都出身于豪强集团而非士族集团,同时也展现出了极其优秀的能力,协助他在前期横扫北方,奠定了一统的基础。

  可是这也有个前提,那就是在黄巾之乱中,士族的元气,被摧毁得太多了,不光黄巾,黄巾之前的两次党锢之祸,也让士大夫集团遭受了严重的打击。

  虽然那两次党锢之祸,本质上还是士大夫集团联合外戚与宦官集团的权力斗争,然而不得不说,那时候的士大夫们还是都有着很强的豪气与正气的,三君、八顾、八俊、八及、八厨这些人,也许中间有不少是沽名钓誉之辈,然而真正有事的时候,还是这些人挺身而出,不怕身亡家灭,也要做一些他们认为对的事情。

  年过八旬的陈蕃,在宦官们假传诏令要追捕他的时候,他没有逃亡,也没有束手就擒,而是拔剑而起,率自己身边仅有的数十名太学生拔剑冲入承明门,要用自己的刀剑,去皇帝面前,去讨一个明白!

  议郎巴肃参与了窦武陈蕃要诛杀宦官的计划,可是宦官不知道,只是将他囚禁了而已,他却以有罪不逃刑的理由自己去投案,县令想要解印与他一起逃亡(陈宫对曹操干过的事儿),巴肃不肯答应,最终一起遇害。

  陈蕃的友人朱震弃官痛哭,收葬了陈蕃的尸体,并将他的儿子陈逸藏到甘陵,被人告发。朱震全家被捕,都受到酷刑,然而朱震誓死不肯说出陈逸的行踪,陈逸得以幸免。

  此前曾得罪宦官的张俭四处流亡,在路途上,看见人家就前往投宿(“望门投止”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每户人家即便知道会引来杀身之祸也愿意收留他,张俭在众人的帮助下,得以逃亡塞外。因为收留他而被追究灭门的,前后有数十家之多宗族亲戚都被杀害,郡县因此残破不堪。

  如此可歌可泣之事,屡屡可见。

  可是正气毕竟是丧失了,有节气的,有义气的,在这样的祸乱中,是最先站出来的,也是最先死亡的,而那些胆小的,畏惧的,甚至依附强权不在乎公理的,却活下来了,于是强汉的气象,就那么突然的衰败下来了。

  桓帝期间,第一次党锢之祸,灵帝期间,第二次党锢之祸。

  朝廷中的正人,逐一丧失,奸邪之辈,得居高位。

  所以后世人都认为,汉之亡,非亡于黄巾、董卓,也非曹操、曹丕,而是在桓、灵的时候,就已经根基朽坏了啊。

  所以一朝黄巾乱起,朝廷竟无能为力,只能让各地太守自行募兵平叛,朝廷的虚弱,让全天下都知道了。

  所以一朝董卓入朝要行废立之事,满朝文武,都没几个人敢发声,朝廷的威仪,全天下都知道丧失了。

  始终一个强大的朝廷,是因为有了那些出色而强大的人,才能够变得强大,而不是先有了朝廷,才有了那些强大的人。

  士族的力量,损失了太多,所以初期曹操依靠豪强,开始壮大起来——光武帝其实走的就是这条路子。

  然而在北方差不多平定之后,士族得到了稳定的环境,他们开始恢复元气——这就是士族最可怕的地方,他们有知识,同时还有传承,士族也许会连续几代都出一些庸庸碌碌的子弟,可是他们的传承,却不会断绝。

  他们也许出不了几个天才,可是教出来的那些普通人,能当官的人,就能够让他们的权力一直得到保证。

  而寒门、豪强,这些缺乏传承的,想要出人才,就只能靠天分。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5-29 14:40 , Processed in 0.031370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