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三国:我成了刘备之子 作者:外城发火 - 第 52 页

  除开后来移民的那些人(那些人基本上都去了江东,因为袁术在老百姓中名声不好),这三百二十万人里,起码有两百万人,是在淮南的。

  而寿春,则有足足八十万人。

  这才是袁术占据淮南,就能够兵精粮足的原因。

  地方上人口多,不管是征收粮食还是征收钱财,都容易许多——只要带着鞭子下去就行了。

  寿春城内,现在还是很热闹的。

  只有一个月就过年了,固然寿春这两年在袁术的统治之下,已经显得有些破败了,毕竟袁术不说横征暴敛,起码也不是什么善良之辈,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他多征收一点,百姓的日子,就不太好过一点。

  不过在寿春城内的,还是比较有钱的一些人,当时决定以寿春为自己的治所的时候,袁术就从淮南庐江各地征发了一些富商,让他们全部都搬到寿春来,虽然这一路上,这些富商的财富基本上都大大缩水了,可是好歹也让寿春显得更繁华一些了。

  对于袁术治下其他地方的那些世家来说,袁术的这种做法,倒是他们支持的,毕竟这些富商豪强们离开之后,他们在本地的势力,又可以扩展了。

  比如庐江的乔家,就是如此。

  只不过之前和刘备开战之后,乔蕤被擒,如今是死是活没有人知道,袁术也不想低声下气的去找刘备把乔蕤赎回来,而乔家虽然着急,却也找不到其他办法和刘备建立联系,毕竟庐江和徐州之间,还隔着淮南呢。

  袁术的府邸,极其华丽。

  占据了淮南之后,袁术就开始大兴土木,在寿春建造宫殿,殿内置妻妾数百人,皆身穿绫罗绸缎,不臣之心,已然是昭然若揭。

  实际上,袁术早就想当皇帝了——当孙策将传国玉玺献给他的时候,他就想当了。

  他一直认为袁姓出自于陈,陈是舜之后,以土承火,正好符合五德终始。又以为谶文云:“代汉者,当涂高也。”袁术的解释就是,涂同途,路途就是公路,他正好字公路,所以代汉的这个人,说的就是自己,因此袁术获得玉玺后,常有称帝的野心和意图。

  去年年底,杨奉和韩暹的勤王军在河东被李傕郭汜的追兵打得大败,献帝一个人孤身逃到河北,这个消息传来之后,袁术就更觉得汉朝气数已尽,应该是他出头的时候了,于是找来自己的心腹阎象,对他说:“当今天下,刘氏已经彻底的衰败,我家四世三公,海内人望,百姓也都愿意归顺于我,我想现在顺应天意人心,登基为帝,你看如何啊?”

  就算阎象也是一个智者,也被袁术这番话吓了一跳——他也是袁氏的故吏,对袁术是忠心耿耿,可是这种事情,他依旧不敢松口,只能以大义来劝告:“当年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可是他们还是小心翼翼的当周朝的臣子,一直到纣王失德于天下,他们才奋起一击,取得了天下,用了足足两代的时间。现在刘氏虽然衰败,可是并不像纣王那样天怒人怨,明公您的家室再为显赫,也没法和拥有三分之二天下的周国相比吧?”

  阎象这话可谓是大义道理都俱全,袁术虽然听了之后非常的恼怒,可是也没什么话好说,此事只能作罢。

  这一日,天色晦暗,袁术在自己府邸后院的高台上,饮着温酒,远远的看着四周的景色。

  街上人不多,一来是天冷,二来是袁术治下还是比较危险的,要是没事在街上乱走,说不定就被抓起来了。

  袁术手下那些兵心情也不是很好,要知道袁术现在的粮食也不算很多了,扩军之后,各部队都多少出现了粮食短缺的场面,在夏粮还没收割之前,当兵的都是饥一餐饱一餐,除了他直系的精锐部队之外,其他的部队有不少人只能去河边捞河蚌充饥,日子也是过得有点惨。

  袁术倒不在乎,反而觉得这么白茫茫的一片看出去,倒是很有意思。

  一边喝酒,一边看,旁边是好几个火盆,所以虽然是在室外,袁术依旧不会感到有什么寒冷的。

  就在这个时候,袁术看到长街之上,有一人,葛巾布袍,皂绦乌履,手持布幡,一路自城门处,慢慢行来。

  这人引起了袁术的注意,而随着北风,那人的声音,也隐隐约约的传到了袁术的耳中。

  “天地反覆兮,火欲殂;大厦将崩兮,一木难扶。山谷有贤兮,欲投明主;明主求贤兮,却不知吾。”

  意思倒是很简单,就是说我看这大汉天下啊,这是药丸!需要有明主出来,再定乾坤啊!可是这些明主呢,却不知道我才是贤人啊。

  这声音隐隐约约的传到袁术这里,袁术拍了一下大腿。忙唤左右:“来人,快去,把那人请到本将军这里来!”

  听到袁术这么喊,左右自然不敢慢待,立即就下了阁楼,去请那人前来。

 

第八十九章 替天行道

  很快的,手下就把来人请了过来。

  一见来人,袁术心下就有几分欢喜,毕竟来人生的确实不错,身高八尺,体型修长,面目清隽,三缕长须随风而动,一看卖相,就很不错。

  而且这天寒地冻的,他就穿了薄薄的一身,却一点也不冷的样子,反而继续那么的悠闲,那么的自在。

  这是有道之士啊。

  袁术在心里感叹着,他少小就在洛阳厮混,与袁绍曹操为伍,堪称洛阳三害,三个人中,袁绍显得老实一些,经常被坑,曹操狡诈多变,而他就是豪勇任侠,经常一言不合就拔剑而起,人称“路中悍鬼袁公路”,就是说这人无法无天,没事就在路上和人打斗,凶悍之名闻名洛阳。

  而他又是袁家的嫡子,袁绍要不是过继给了无子的伯父袁成,也不过是个庶出的庶子罢了,所以袁术一直看不起袁绍,也是有理由的。

  这样一个任侠的年轻人,又怎么可能不和那些三教九流打交道呢。

  洛阳是京师,京师往往都是天下最复杂的地方,因为在这样的地方,不管是机会还是别的什么,都比别的地方要多得多。

  于是乎,三教九流,鱼龙混杂,不管是豪勇的剑客、偷鸡摸狗的蟊贼、坑蒙拐骗的江湖术士、可以为一饭之恩就献出生命的死士……这些人,在洛阳,都不会缺。

  任侠的袁术,和这些人有交往,那是再正常不过了。

  五德终始还有谶文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袁术是看了不少,也信了不少,代汉者当涂高那句话,他一直记在心里,可是他年轻的时候,大汉还是一个强国,远远没有到似乎可以崩溃的地步,所以袁术也只能放在心里罢了。

  然而山河突变。

  黄巾之乱对于洛阳的士族来说,不算什么,哪怕有人一度攻进了京畿,让灵帝受惊,然而最终还是被镇压下去了,大汉王朝的元气,并没有损害。

  可是随着灵帝驾崩,少帝即位,十常侍为首的宦官诱杀了大将军何进,当时身为虎贲中郎将的袁术都没有多想,血气上头,立即就率领麾下的士兵攻打皇宫,打破大门,将皇宫内的宦官几乎杀了个干净。

  这就是他勇武和任侠的一面。

  接下来董卓进京,袁术畏惧董卓的力量而逃出京都,辗转南方,获得了一片大大的基业。

  一直到这个时候,他的心思,就开始活泛起来了。

  这个天下,已经乱了!

  朝廷再也没有力量,压制地方。

  诸侯四起,兵强马壮者,可为天子!

  而我袁家,四世三公,天下都有我们的子弟!这个时候袁氏代汉,难道不是最众望所归的事情吗?

  而最让他坚定这种志向的,则来自孙策。

  孙策对他献上了传国玉玺!

  是的,那是真正的传国玉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从始皇帝那时候就传下来,一直到汉家天下,都作为皇家标志的传国玉玺!

  这个传国玉玺,曾经在秦始皇手中遗失过,然后又被人献了回来,王莽篡汉的时候,太后曾以传国玉玺掷王莽,碎其一角,后光武帝以金补之,是为“金镶玉”。

  屡失屡得,让传国玉玺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而现在,传国玉玺在自己手里!

  这怎能不让相信了一辈子这些神神道道事情的袁术,觉得自己是天命所归之人?

  所以他去年才对自己最信任的阎象问了那个问题,可惜的是,阎象的回答,让他很失望!

  没错,现在的天子不如纣王那样失德,可是朝廷的力量,几乎已经没有了!

  天下需要的是新的天子!

  自己以传国玉玺即位,得位难道不够正吗?

  天下想要追随新天子的豪杰们,难道不是马上就围过来吗?

  到时候还怕什么曹操、刘备、吕布、刘表这些跳梁小丑?

  就连那个庶子,也只能屁滚尿流的滚过来求自己不要攻打他吧?

  带着这样的情绪过了一年之后,袁术称帝的雄心不但没有消散,反而更加的炙热了。

  只不过理智让他知道,似乎还不是时候。

  所以看到这个相师之后,袁术就突然来了兴趣。

  “先生是何处人?”袁术命人上了酒菜果蔬,邀请对方与自己一同进食。

  相师有些漠然的看了满桌子珍馐一眼,却似乎毫无兴趣一般。

  “山人不太吃凡俗之食,偶尔以黄精野果之类果腹,没有亦可。”相师道。

  “先生实乃有道之士。”

  袁术夸奖道,这么冷的天气,穿这么单薄,还对食物都没有什么欲望,这不是有道之士,什么才是有道之士。

  “先生可否想要喝点什么?”袁术继续问。

  “城内也无山泉水,若有蜜水,吾可求之。”相师继续道。

  袁术大喜,他最近正好多了个饮用蜜水的习惯,家中储藏的蜜水也相当不少了,当下就派人去取。

  取来蜜水之后,相师也不客气,当下就喝了一杯,这才道:“将军可能不知,黄精蜜水之物,乃天地灵秀之物,多食用可保长生。”

  “愿闻其详。”袁术正色道。

  “人食五谷,方能得活。然五谷皆从地中生长,难免沾染大地之中的阴晦之气。所以人才会生病。而黄精天生天养,蜜水不沾地气,正是阴晦之气的克星,所以长期食用,可保平安。”相师淡然道。

  “原来如此。”袁术恍然大悟,对相师的钦佩,又多了几分。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21:24 , Processed in 0.034349 second(s), 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