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重生之红星传奇》(精校版全本)作者:豫西山人 - 第 396 页

  要说这小日本也够心酸的,他们虽然是亚洲最发达的国家,世界列强之一,但它的经济水平仍大大低于欧美诸强国。1937年的时候,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工业生产在全世界所占比重分别是38%、10%、11%、5%、4%,日本居末位。而且它重工业的基础比较薄弱,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较小,1936年时仅为49.6%,尚不到一半。这还不说,最要命的是矿产资源稀缺,严重依赖进口,导致钢产量仅仅相当于美国的十分之一,无法满足其军需工业及机器制造业的需求。特别是小日本人小鬼大,一直图谋建设一支可以与美国相对抗的庞大海军,光是制造船舶舰艇,就让小日本的钢产量严重吃紧了。

  除了重工业、钢铁产量比不上欧美强国以外,影响坦克发展的另一个因素是汽车制造业。坦克是运动的钢铁,钢铁要装上轮子,必须紧密依赖汽车工业的整套技术班子和人员。这个时候,欧美各国已经普遍以小轿车作交通工具了,美国在1930年就达到了每5人拥有一辆汽车的水平,现在更是年产几百万辆。反观日本,它的汽车业还主要依赖于外资企业,汽车、发动机主要依赖进口。民族汽车制造业发展缓慢,每年汽车产量不足五万辆。

  还有一个影响日本人发展坦克的因素,那就是他的作战对手太弱了。日本陆军虽然在北进、南下的争论中彷徨,但他们侵略中国的目标是既定的。而中国经济力量不行,军队的装备更是不行。在小日本的决策层看来,日军现有的力量就可以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不需要浪费宝贵的钢铁、汽油发展大量先进的坦克。

  因此,日本迟至1926年才开始自己试造坦克,此前主要是向英国购买“MK—IV”和“MK—A”坦克,向法国购买“雷诺—F17”轻型坦克。1927年2月,陆军技术本部车辆班模仿雷诺坦克设计的第一号战车,在大阪兵工厂和一些民间会社的协作下终于研制成功,它重12吨,时速25公里。第一号战车在富士山下进行了变速、爬坡、越壕以及火力射击的检验,基本上达到了设计要求。1929年4月,大阪兵工厂又研制成第二号战车,重9.8吨,一门57毫米火炮,一挺6.5毫米机枪,装甲5至17毫米,最大时速26公里,最大行程120公里。该车在从东京到青森的长途试行中表现良好。它在投产时应军方要求增重到11.5吨,并定名为89式中战车。另两种主战坦克,即95式轻战车和97式中战车则分别制成于1935和1937年。在此期间,日本还先后研制成其他一些辅助战车和装甲车。坦克制造企业95%属于民营,其余5%属军营,生产能力总体较低。

  日军划分坦克级别的通常尺度是10吨以下为轻型,10至20吨为中型,20吨以上为重型。但就欧美的标准而言,20吨以下均属轻型坦克。因此,日军的主战坦克实际上都是轻型的。它和欧美坦克综合比较中的主要技术弱点是:火炮口径小、装甲薄弱、吨位低、速度慢、行程短等。这在实战中直接导致了火力、防护力和持续力的低下。此外,在悬挂装置、发电和传动装置、液压气动装置、机件坚牢度、无线电通讯、光学器材等方面也存在着显著的差距。

  抗战爆发后,日军的坦克产量明显提高,达到了年产700辆的水平。这个产量远远不能满足战争需求。事实上,30年代中期就已有人对日本战时坦克生产的窘境作过预计:日本“坦克车生产在战事初起半年中,不能超过500辆,下一年不能超过1300辆,军队现有的和存储的坦克车亦达1200辆。但是战争初期半年所需的坦克车数却是3300辆,所以,日本在这个期间,它必须从国外输入1600辆。在下一半年中,所需坦克车数是2700辆。因此,日本所需输入的是一千四百辆。”

  由于这些原因,日军坦克不但数量少、质量差,而且战术思想落后,还停留在分散配使用、掩护步兵作战的水平。这与刘一民在抗日军政大学讲授的装甲战术水平天差地远。

  到现在为止,日军连个战车师团都没有,仅有的三个机械化师团,坦克数量、性能与德军、美军、英军、苏军的机械化部队相比,也差距很大。

  这个时候还没有发生诺门坎战役。由于张鼓峰战斗规模有限,又受地形限制,除了领教苏军飞机的厉害外,日本鬼子还没有见识过苏军真正的装甲力量,也不懂什么叫装甲集团突击,从陆军士官学校到陆军大学,也从没有教授这方面的战术。日军从军官到士兵,都还在夜郎自大,总以为大日本陆军天下无双。

  这一切,导致了日军第213联队联队长一见八路军竟然用坦克、装甲车、汽车组成装甲集团发起追击,就吓得肝胆欲裂。

  这家伙不笨,知道自己的一千多残兵败将无论如何是跑不过这些钢铁怪兽的,跑也是死,不跑也是死,干脆就下令部队停止撤退,就地阻击。

  要说这联队长下的命令也没有错,日军士兵也足够勇敢,接到命令后,马上就开始散开卧倒,准备形成散兵线、架设机枪、掷弹筒、步兵炮。可惜这一切都没有用,追击他们的是八路军乃至全中国最精锐的教一旅教一团,而且是开着坦克、装甲车和汽车追击,车上的机枪、八一自动步枪、冲锋枪打的连绵不绝如春水,似乎要把他们这群污染大地的虫子彻底冲刷干净,根本就不给他们任何反抗的机会。

  马达在轰鸣,机枪在欢叫。这一刻,小鬼子的命好像不是命,而是这深秋初冬寒风中的一片片枯叶,在风中飘啊飘啊,一直飘向东洋去。

  王大湖可不管小鬼子的鬼魂能不能飘回东洋去,此刻他脑海里只有两个字,就是“突击”。突破敌人的阻击,割裂敌人、碾碎敌人,继续向纵深追击,一直追到坦克碾碎第三十三师团师团长甘粕重太郎的身体才算到底。因此,他根本无视小鬼子被机枪打成筛子的样子,更无视小鬼子趴在地上躲避子弹的丑态,只是用车载电台一遍一遍地命令部队前进。

  教一团过后,小鬼子已经是尸横遍野了。

  教二团上来时,残存的小鬼子已经彻底发疯了。他们来不及架设重机枪和步兵炮、掷弹筒了,本来这些重武器在从开元向清池撤退遭遇八路军战机轰炸扫射时就快丢光了,现在又遇到了八路军装甲集团,想架设重武器的士兵都倒在了车载机枪下面。

  发疯的小鬼子,不再趴在地上躲避八路军的火力了,开始肉弹攻击了。一些勇敢的小鬼子作着战术动作,辗转腾挪,想把手雷扔到坦克、装甲车、汽车上。还有十几个小鬼子抱着炸药包,嘴里哇哇叫着,根本无视八路军的弹雨,想和战车同归于尽。当然,这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这里是平原,最适合装甲部队机动,教二团列装坦克、装甲车、汽车后,从歼灭二十一师团开始,一直都是教导师的主要突击力量,见的阵势多了,对小鬼子这样的举动那是见怪不怪,一阵扫射打发了事。

  一群小鬼子可能是感觉上天不能、入地不得,干脆就端起明晃晃的刺刀,朝教二团的装甲队形发起了冲击,看得教二团团长赵大河哈哈直笑,没有半点犹豫,带着车队冲上去,把他们变成了轮下之鬼。

  到最后,小鬼子的抵抗意志被彻底摧毁。残余的几十个小鬼子干脆就双腿跪地,举手投降了。

  这也不能怪这些小鬼子没种,是战斗发展到这种形态,完全丧失了抵抗的意义。小鬼子213联队本来是长途行军去潍城接访的,影影绰绰看见潍城城墙的时候,传来了惊天动地的大炮声,吓得惊异不定。接着就接到了潍城可能落入八路军手中、快速向清池撤退与214联队汇合的命令。刚刚拔腿开路,就遭到了八路军战机的狂轰滥炸。幸亏沿路村庄多,才侥幸活下来这一千五、六百人。好不容易连滚带爬地赶到了清池,与214联队留下接应的秋田大队汇合了,也开始快速撤退了,又被八路军装甲部队追上。这里可是大平原,小鬼子又是在公路上被追上的,虽然第一时间散开了队形,但连个散兵坑都没有,躲无可躲,藏无可藏,在教一团、教二团这种强大的装甲部队的火力下,让他们如何能够站住脚、稳住阵势么!不要说追上来的是装甲部队了,就是骑兵追上来,等待他们的也是一个字:“死”!两个字:“速死”!小鬼子不投降没有天理么!

  乘汽车随教二团行动的高原、程翠林,一见小鬼子没有完成部队集结,处于分散撤退状态,就知道小鬼子确实是被冯达飞他们给炸惨了,不需要更多的兵力去参加追击了,一个教一团、一个教二团再加上旅骑兵营就足够用了。想想时间不长小鬼子的飞机就可能赶到战场,高原果断下令教三团、新一团和师直属部队停止追击,就地转入隐蔽休整,组织老乡沤制烟雾,防止鬼子空袭。

  高原甚至想通知胡老虎,让他的骑兵旅也停止追击,转入隐蔽休整,但举起望远镜一看,自己左右两翼远远地卷起冲天烟尘,不用说,那是骑兵旅在快速迂回。光看那尘头的威势,就知道骑兵战士们正在策马奔驰,速度极快,就不好意思不让胡老虎他们参战了。

  第三十三师团师团长甘粕重太郎中将下令第213联队、214联队彻底轻装、撤退向韩村撤退后,就赶紧督促士兵构筑工事,准备固守。

  甘粕重太郎现在对八路军教导师的实力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还是寺内寿一大将分析的对,教导师说是一个师,其实兵力非常庞大。不然的话,他们也不会一出手就拿皇军两个师团开刀。特别是这支部队装备精良,战法新奇。不说别的,光是他们俘虏尾高龟藏司令官的战法,自己既没有听老师讲过,也没有给刘少奇生讲过。这简直就是支那那句老话“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展示么!就这还不算,他们竟然拥有那么强大的航空兵,一次集中轰炸,就打残了自己的三十三师团。现在,他们的坦克、装甲车、汽车、骑兵又追上了残破不全的213联队、214联队,还不知道这两个联队能不能摆脱他们呢!

  虽然知道213联队、214联队是被八路军坦克、装甲车、汽车和骑兵追上了,心里对他们能不能摆脱八路军追击没有把握,忧心不已,但甘粕重太郎年龄大了,思想也老化了,这个时候也还没有发生德军的装甲闪击战,甘粕重太郎思想里没有装甲突击的概念。在他想来,只要八路军的战机不来轰炸,213联队、214联队留下部分部队打阻击,缠着八路军的追击部队,主力还是可以撤回来的。只要他们撤回来,等皇军航空兵的战机一到,就可以轰炸八路军追击部队,自己还是有可能组织向东撤退的。

  甘粕重太郎没有多余的兵力去增援213联队和214联队,只能一遍遍地给小林浅三郎发报,催促参谋长阁下命令航空兵快快地起飞,晚了就来不及了。

  皇军战机还没有到,追击的八路军却到了。

  接到八路军追上来了的报告后,甘粕重太郎慌忙上了一座房子的房顶,举起望远镜观察。这一观察,差点把他从房顶上吓摔下来。只见潍城、平度的公路上,尘土飞扬,浓烟滚滚。烟雾下面,一溜被高粱秸秆、枯树叶子覆盖着的怪兽正向韩村涌来。不用说,213联队、214联队已经被这条怪兽一样组成的车队给吞噬的干干净净!

  再往四周一看,天照大神啊,南北两面都出现了两条快速移动的烟柱。烟柱下面,是快速奔跑的八路军骑兵。奇怪的是,那些骑兵大白天人人手举火把,也不见火把上的火焰,只见火把上发出的烟雾一缕缕、一团团向空中飘去,在空中集结、飘散,形成一个又一个、一个套一个、团团圆圆、连绵不断的烟雾圈。

  甘粕重太郎不笨,他马上就想到,这是八路军故意制造烟雾,用来隐蔽身形,干扰皇军航空兵视线的。

  “哐当”一声,甘粕重太郎的望远镜从手里掉了下来,落到了院子里的地上!

 

 

第五四八章 举火燎天焚凶顽(六)

  望远镜落地的响声惊醒了堂堂大日本帝国陆军中将甘粕重太郎。

  从房顶下来后,甘粕重太郎已经明白,这个叫韩村的小村庄,就是第三十三师团的葬身之地,也是自己的葬身之地。

  明白了这一点,甘粕重太郎反而不慌张了。他毕竟是一个既有军事理论又有实战经验的将军,马上就明白仅凭自己临时收拢的这些散兵组成的部队,固守村口阵地、打退八路军进攻只能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唯一可以做的是利用村中的院落和八路军缠斗,这样才能坚持的时间长一点,给攻击的八路军造成伤亡,让他们见识一下什么是大日本帝国军人的悍勇。

  想到大日本帝国军人的悍勇,甘粕重太郎脸上不由浮上一丝苦笑,把原本狰狞的面孔扭曲得有点像滑稽戏里的小丑,说不出的别扭、难看。

  随甘粕重太郎撤退到韩村的一千名小鬼子,基本上都是三十三师团辎重联队、工兵联队、野炮兵联队、卫生队、通信队、野战医院、病马厂残余的小鬼子。战斗力强、随同师团部行动的215联队的那个步兵大队,在胶莱河边就基本死光了。这也不怪八路军航空大队残酷,战场上本来就是你死我活,谁叫这个步兵大队的小鬼子们挨炸的时候组织对空射击呢?

  甘粕重太郎现在虽然有千把号残兵,也编成了四个中队,但那基本上都是些平时起保障作用的技术兵种的士兵,也只有这些抵抗意志不是那么顽强的技术兵种的士兵们,才能在八路军两个战机编队的反复蹂躏下,坚决卧倒躲避,幸运地活下来。要都是像步兵大队那样,以为自己挖了个简单的散兵坑就可以掩蔽身形,进而组织对空射击的话,在八路军战机机枪和炸弹的反复打击下,不死也得丢条胳膊或腿,光是流血都流死他,哪里还能随着师团长阁下逃到韩村么!

  这些家伙本来就几乎没有装备野战武器,逃跑是更是跑的彻底、跑的干净利落,有的人拣了条步枪,有的人扛了箱手雷,还有的人什么也没拿,只是迈着又短又粗的腿,摆动着双臂,跟在师团长阁下进了韩村。

  幸亏甘粕重太郎决断及时,马上命令三个中队回到胶莱河边去处理重伤员、救治轻伤员,把丢弃的机枪、大炮拉回来。大炮是一门都没有拉回来,因为没有驮马,拉回来也是负担,撤退时还要丢弃。轻重机枪、步枪、弹药倒是弄回来不少,好歹算是达到了全副武装了。

  心里知道自家底细的甘粕重太郎,这会儿别无他法,只能期望他的这些仓卒组织起来的散兵能够有一颗为天皇陛下效忠的心,拼死一战,死也死的体面一些。

  考虑到这些散兵战斗力低,必须置之死地而后生,甘粕重太郎马上下令,坚守村口阵地的中队坚决阻击,把重机枪全部集中到村口阵地,扫射坦克、装甲车后面的八路军步兵。其它三个中队全部撤进村里,隐蔽到院落里面,与八路军展开院落争夺战。同时,抽调一个小队,组成督战队,对胆敢临阵脱逃的士兵一律死啦死啦的!

  下达完命令,甘粕重太郎坐下来,起草了给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和陆相杉山元大将、总参谋长闲院宫载仁亲王亲王的电报,简单报告了第三十三师团成军以来进入华北作战经过此次奉命增援潍城战斗经过,然后报告了八路军教导师有强大航空兵和装甲部队的情报,最后就说他已经等不到航空兵增援了,八路军已经包围了村庄,为天皇陛下效忠的最后时刻即将来临。他身为大日本陆军中将,不能落入八路军手中,让天皇陛下蒙羞,决意烧毁军旗、炸毁电台,剖腹谢罪!

  接着他又给妻子发了封诀别电。考虑到家属的生活待遇,在诀别电中,甘粕重太郎遣词用句都是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勉励子女为天皇陛下效忠。

  发完电报,甘粕重太郎下令卫兵开始焚烧军旗、文件,下令烧毁密码本,炸毁电台。

  干完这些事,甘粕重太郎叫卫兵取来一挺机枪,把上房里的一张方桌搬到屋门口,架上机枪。他自己掏出手枪,打开保险,也放在桌子上,又去搬了一把椅子,坐到方桌前,试了试机枪射击姿势,然后就拄着指挥刀、大刀金马坐在椅子上,两眼饿狼一样盯着院子的大门口,等着八路军撞上他的枪口。

  甘粕重太郎已经做好了最后垂死挣扎的准备,八路军能让他如意么?

  消灭日军第213联队残部后,教一旅教一团和教二团继续向东追击,在潍河桥头追上了日军第214联队残部。

  冯达飞率八路军航空一大队对第三十三师团的空袭,给了日军致命打击。损失最大的是第三十三师团司令部率领的直属部队和第215联队,因为215联队联队长率领的提前回占平度县城的大队和前出潍河桥接应213联队、214联队的大队全部暴露在公路上,几乎全军覆灭,随师团司令部行动的大队由于企图阻止对空射击,遭到八路军战机两次报复性打击,也基本全部覆灭。日军214联队除了留在清池的秋田大队没有受到战机轰炸外,其余的两个大队和联队部在从清池到潍河桥的撤退过程中,也遭到了八路军战机的轰炸。不过,和213联队一样,由于这一带是昌潍平原上村庄最密集的的地方,小鬼子能够找到隐身之处,损失相对较小。两个大队的鬼子,还侥幸存活了千把号人。八路军战机一走,魂飞胆丧的小鬼子再也不敢停留,扔下一地尸体和多余的武器弹药,把重伤员全部处理,然后就像丧家犬一样,朝潍河桥方向奔去。

  过了潍河桥,入眼就是第215联队赶往潍河桥接应撤退的那个大队的惨状:汽车、装甲车的残骸还在然绕,轮胎燃烧后发出的刺鼻的气味熏得人睁不开眼睛,汽车残骸上是烧成了黑棍的日军士兵的尸体,车周围是残肢碎体,武器弹药散落一地。看情况,这个大队是刚刚赶到潍河桥头,来不及下车就遇到了八路军战机,成了靶子,被八路军战机连人带车给一锅烩了。

  214联队联队长只是草草看了一遍,心里就已经一片惨然,什么时候大日本陆军落到了这种境地,被中国人的战机炸的毫无还手之力,这八路军还是大日本帝国小刘少奇教科书上说的东亚病夫的积重难返的军队么?都像现在这样打下去,大日本帝国得有多少个师团才能够填满华北战场这个一眼望不到地的黑洞啊!

  心里惨淡的214联队联队长,再也没有心情看下去了,只是命令士兵们去处理那些已经无法随部队行军的伤员。

  这日军天生就是世界上最残忍的部队,不但是对被他们侵略的人民残忍,对他们自己的伤员也很残忍。打胜了还好说,伤员都能得到及时救治。打败了逃跑时,往往塞给伤员们一颗手雷,让他们自我了断或者与敌人同归于尽。对那些丧失自我了断能力和与敌人同归于尽能力的重伤员,都是直接用步枪帮助他们了断。反正这个时候生命权连张擦屁股纸都不如,也没有人追究他们践踏人权的问题。

  日军士兵们处理伤员的行动很快,因为没有轻伤员,有的话早就跑了。偶尔有个重伤员,那也是血葫芦,根本没有救治的必要,日军士兵直接开枪就是了。

  也仅仅是零零散散响了几枪,救治伤员的行动就结束了。

  214联队联队长领着士兵们摘下军帽对着阵亡的日军尸体鞠了个躬,心里默念了几遍天照大神保佑,就下令部队向韩村跑步前进。

  本来,这个时候如果第214联队联队长下令炸毁潍河桥的话,就可能迟滞八路军的追击速度,让214联队残部平安地撤退到韩村,与甘粕重太郎残部汇合。但是,214联队长没有接到炸毁潍河桥的命令,虽然他听到了清池方向传来的激烈的枪声。

  这也不是214联队联队长不知道临敌决断的重要性,关键是第三十三师团自从在周村血战中被教七旅击溃后,全师团上下一心盼望雪耻,卧薪尝胆,刻苦练兵,战斗力提升很快,渴望着有朝一日能够找到总是偷袭伏击的八路军,一展三十三师团的雄风。刚才第三十三师团虽然遭遇了八路军战机轰炸,损失惨重,但那是空对地攻击,对于三十三师团各部队来说,是一种非常不公平的战斗。现在八路军追上来了,也没有听到像在清池听到的二十里堡机场方向那惊天动地的炮群的炮声,214联队联队长就判断应该是八路军的先头部队追上来了。既然是八路军的先头部队,留守清池的建制完整的步兵大队和213联队应该能够打退他们的进攻并安全撤退的。加上没有炸桥命令,承担不起万一阻断部队撤退通道的责任,所以,214联队最终没有炸桥。

  天照大神听到了214联队联队长的祈祷没有不知道,但八路军似乎是听到了,把坦克、装甲车、汽车开的飞快,沿着公路,飞速通过潍河大桥追了上来。

  等214联队联队长发现追上来的是经过伪装的八路军装甲部队的时候,一切都晚了。一千来号侥幸逃过战机轰炸的小鬼子,再也没有幸运了。他们徒劳地开枪,徒劳地抵抗,再一次重复了秋田大队和213联队的故事。

  渡过胶莱河,王大湖就发现小鬼子残部集结在韩村。因为甘粕重太郎为了收拢散兵,在村口设置了岗哨,树起了太阳旗,生怕被炸的犹如受惊了的兔子的散兵们找不到师团部。

  刘一民说过,以弱胜强、以小击大是不得已而为之,战场上真正的王道是以大凌小、以强凌弱,在绝对强大的实力面前,一切技巧都会显得多余而无用。

  现在,在小小的韩村战场,八路军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根本不用和小鬼子啰嗦那么多。因此,王大湖一马当先,直接就命令坦克、装甲车打头,向村口的鬼子阵地发起冲击,要一举摧毁小鬼子的抵抗意志,将鬼子逐出村庄,在野外予以歼灭。

  教一营营长李山柱请示王大湖,小鬼子一定会作困兽之斗,利用老乡的房子和院落与我军进行争夺战,应该命令战士们下车,在坦克和装甲车掩护下实施多点突击,逐点突破,逐院清除残敌。

  王大湖看了看天色,一脸坚毅地回答:“不用了,我们要速战速决,拖延下去,鬼子的飞机就要赶到了,搞不好我们就会成为小鬼子机群的靶子,那损失就太大了。命令部队,把所有的炮和轻重机枪都给老子架到车上,对韩村之敌实施火力突击。小鬼子胆敢和我军实施院落争夺战,就摧毁房子和院落。战斗结束后,我军给老乡们建房,全部建成崭新的瓦房,补偿老乡们的损失。”

  王大湖是这种思想,教一团的干部战士还有什么说的?毕竟坦克、装甲车、汽车开进村子里后,有高度优势,在汽车上对鬼子实施炮击也好、扫射也好、投弹也好,要比徒步攻击方便的多。唯一担心的是村子里的路太窄,汽车进不去,现在好了,团长说的清楚,对鬼子的村口阵地实施火力突击,而且一旦鬼子占据院落顽抗,就可以摧毁院落,不怕汽车开不进去。这本来是违犯纪律的,现在团长下达了命令,还怕什么呢?

  这些鬼子确实都是技术兵种,平时躲在战斗部队的后面作威作福,满脑子都是大日本皇军天下无敌的想法,从没有想过又朝一日会让他们拿起武器投入战斗。今天八路军战机的轰炸算是把他们吓破胆了!这不,村口阵地上的小鬼子开始慌张了,不等八路军进攻,就操起机枪开始射击了。

  王大湖一看小鬼子机枪子弹打在坦克上面劈啪作响,就是打不进去,一下就乐了,吼了声“冲进去,活捉鬼子师团长”,就下令发动进攻。

  这下热闹了,十辆坦克马上就形成了战斗队形,屁股后面冒着黑烟,吼叫着,向小鬼子的村口阵地边行进边开炮。坦克后面,是十辆装甲车,车顶的机枪打得山响,压制鬼子的机枪火力。后面汽车上的八路军把步兵炮、迫击炮、掷弹筒全用上了,一句话,就是要用炮火抹平小鬼子的村口防御阵地。

  教一团的火力本来就变态地强大,这又加入了坦克和装甲车,那就更加变态了。这么多炮朝着一个点猛揍,别说是人了,就是只大像,也会被撕的粉碎的。

  村口的小鬼子阵地被淹没在一片火海中,无论是村子里的日军还是村外的八路军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小鬼子在炮火中跳舞的情景。

  这个时候,发生了令甘粕重太郎和王大湖都想不到的一幕:村口阵地残存的小鬼子突然炸窝了,他们离开了阵地,开始向村子里逃去,边逃边哭边喊,那样子就像人突然精神失常一样。

  要是搁在日军的常设师团,这些临阵脱逃的家伙会被视为懦夫、丢天皇陛下的脸,会被指挥官下令当场击毙的。就是放在重新整训过的第三十三师团三个步兵联队,同样也会被视为动摇军心,也是要被执行战场纪律的。就算是防线发生动摇,先逃的人也是会被督战队的机枪打死的,直到部队大规模溃逃、连累督战队也被裹挟着溃逃为止。

  可甘粕重太郎这些临时编组的士兵们不是常设师团的士兵,也不是步兵联队的士兵,他们基本上都是技术兵种的士兵,有炮兵,有辎重兵、有通信兵,还有修汽车的、赶大车的、养马的、给马看病的、医生、护士等等,八路军战机已经把他们炸的魂飞胆丧了,之所以跟着甘粕重太郎逃进韩村,一方面是源于纪律观念,另一方面也是人在遇到危险时候的聚群意识的自然反应。刚才甘粕重太郎之所以能把他们武装起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他们还有一丝幻想,认为第213联队、214联队能够撤回来,掩护他们撤退。皇军的飞机也会飞来把他们护送回青岛。这些家伙可没有和中国军队刺刀见红的经历,战斗意志无法和那些嗜杀的战斗部队的鬼子不可同日而语。

  这一见八路军是开着坦克、装甲车来进攻的,这些小鬼子就知道213联队、214联队玉碎了,七魂早就跑了三魂,等见到八路军的炮火覆盖阵地的威势,余下的四魂就又跑了三魂。剩下的一缕魂魄刚好够他们清醒一点,知道再不跑的话就真的死啦死啦的了!

  于是,小鬼子放弃了阵地,撒丫子跑路了。

  后世刘少奇者们有个很专业的术语,叫连锁反应,用在现在韩村日军守军身上也很贴切。村口阵地小鬼子的逃跑本来应该受到督战队的严厉镇压的,可惜这些督战队的士兵们把村口阵地的情况看的清清楚楚,不,他们比从村口阵地上逃跑的鬼子看的更清楚。那些家伙光顾着脊背向后撒丫子跑路了,脑子后面没长眼睛,看不见一辆接一辆坦克正碾压过村口阵地,向村里驶来。督战队的士兵可是看的清清楚楚,也知道再不跑的话那些个原本是皇军战场利器的坦克就会毫不留情地压上自己的身体,把自己的胳膊腿甚至生殖器、头颅都碾压成这村子里土路上的一粒粒尘土。那家伙,太可怕了。不要说再也不能回家见妈妈了,连天照大神都会嫌弃自己的,会不让自己死后的灵魂进靖国神社的!

  就这样,也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声,也不知道是谁先调转身子,反正是受甘粕重太郎中将重托担任督战重责的督战队也加入了逃跑行列,开始和村口阵地上那些撤下来的溃兵一起,喊叫着,迈动着脚步,向村东头逃去。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1 00:50 , Processed in 0.068625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