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重生之红星传奇》(精校版全本)作者:豫西山人 - 第 488 页

  第二天早上,心满意足的山下奉文和喜多诚一会商后,报请杉山元同意,决定加强厉文礼部的力量。这次,日军下足了本钱,从平津作战缴获的国军武器弹药中给厉文礼部补充了充足的武器弹药;从华北日军各部队抽调了一批基层军官,担任厉文礼部团、营教导官;从齐夔元办的军官学校、军官训练队、军士教导团、译务训练班紧急抽调学员,充实到厉文礼部,担任下层军官;从华北治安军抓的壮丁和日军办的战俘营中抽了五千人,补充到厉文礼部。这样,短时间内就让厉文礼的兵力扩大到了一万二千人左右。

  日军给枪给人,厉文礼就肆意扩编,把部队一下子编成了十个团、六个大队,山下奉文还许诺允许厉文礼扩充到两万人。

  扩编后的鲁东和平建国军,司令厉文礼,副司令申集安,参谋长孙荣第、政训处主任丁书言。司令部正副指挥胡鼎三、韩寿臣;第一旅旅长申集安,所属第一团团长王林茂,第二团团长李鸿藻,第三团团长张瑞麟,第四团团长辛永功。特务团团长胡鼎三,独立一团团长胡殿楹,独立三团团长单勋臣,独立四团团长王治平,独立五团团长侯聚五,独立十团团长韩寿臣;特务二大队大队长秦冠三;手枪一大队大队长许子昌,手枪二大队大队长宿景玉,手枪三大队大队长赵更喜,手枪四大队大队长尾景元,手枪五大队大队长孙更川。

  厉文礼把司令部设在了潍城胡家牌坊街,司令部内设参谋处、侦缉处、秘书处、军需处、军法处、军械处等部门,完善了鲁东和平建国军的指挥、后勤体系。

  山下奉文和喜多诚一临走时,交待木村兵太郎和大桥熊雄,在厉文礼的鲁东和平建国军中设置特务机构,确保将这支部队牢牢控制在皇军手中。同时指示大桥熊雄,立即返回济南,指挥对张天佐部、张景月部和鲁南的张里元部开展策反活动,要钱给钱,要枪给枪,让他们像厉文礼一样成为皇军铲除共产党、八路军的得力臂助。就算他们不明着投降,暗里配合皇军行动也行。要配合第十二军司令部,在山东编练十万正规皇协军、十万地方保安团,形成一种皇军、皇协军、国民党游击部队联手打击八路军的局面,把刘一民在山东的势力连根拔起。特别要加强对共产党、八路军地方政权、地方武装的策反,鼓励那些意志不坚定者投降,让投降的八路军去打抗日的八路军。

  山下奉文和喜多诚一走后,日军第三十二师团就开始了对厉文礼鲁东和平建国军的强化训练,企图让厉文礼部配合日军进行扫荡作战。

  厉文礼投敌后的表现通过情报系统全部传递到了在大店的教导师师部,在宿县的刘一民也知道了。

  这些天,传来的尽是一些坏消息,包括日军在徐州地区的各师团完成补充,日军在各地烧杀抢掠等等。但最坏的消息就是厉文礼投敌。

  刘一民这个时候非常自责,觉得自己的手段还不够硬,对厉文礼、张天佐、张景月、张里元这些有沈鸿烈委任的正式番号的国军地方武装过于留情,总担心影响团结抗战,没有对他们实施缴械整编,现在就惹出了这么大的祸事。

  刘一民知道厉文礼在鲁东有一定号召力,比张天佐、张景月等人更有欺骗性。但是,原来一直想着这些有番号的国军地方武装在日军重兵扫荡和我军的打压下,生存空间几度缩小,部队损失惨重,根本没有历史上那种气势,成不了气候。他们绝对不敢公开与我军作对,更不敢投降日军。没有想到也正因为他们受我军打压、生存空间缩小,反而更容易投降日军。厉文礼算是这些人中比较有文化的一个了,原来也没和我军发生过冲突,结果一个鲁东行辕事变,就让他在日军的攻击下当了汉奸。其余的张景月、张天佐恐怕也会步其后尘。要知道历史上山东可是有十万伪军,还有大批的伪警察、伪自卫团、保安队,那是一种汉奸多如牛毛的情景。这些汉奸的危害一定程度上比日军更大,杀起人来更狠。

  刘一民仿佛看到了厉文礼部的伪军们领着鬼子恶狠狠地扑向根据地的情景,气得眼睛都直冒火。

  主席和老总他们也发来了电报,批评刘一民、罗荣桓警惕性不高,没有提前部署,导致厉文礼叛变投敌。但是现在说什么都晚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厉文礼要投敌谁也没办法,总不能在他投敌前就消灭他吧?那样的话教导师不成了破坏团结抗日的罪魁祸首了么?

  让刘一民特别担心的是,日军下大力气加强厉文礼部,要不了多长时间,厉文礼部的战斗力就会迅速上升,成为我鲁中根据地的一大威胁。一旦张景月、张天佐对厉文礼部的变化产生羡慕心理,他们会不会迅速投敌呢?只有天知道了。

 

 

第六八三章 当机立断

  刘一民说,敌人不服从我军调动,说明我军没有打在敌人的痛处。只要打在敌人的痛处,敌人必然会像疯狗一样扑上来,跟着我们的指挥棒转。

  刘一民说,一旦达成调动敌人的目的,主力应当迅速摆脱与敌人主力的正面接触,跳至侧翼后敌后,捕捉战机,打得敌人顾头不顾腚,整个防线漏洞百出,任由我军出击。

  这段时间,日军不但在鲁东频繁动作,策划了厉文礼投敌这样影响恶劣的事变,在津浦路、胶济路沿线都展开了攻势。

  日军重兵集团在徐州城下扑空后,并没有按照刘一民的设想南下追击,而是在徐州地区休整补充,准备集中力量对山东各根据地实施扫荡作战。日军胶济路沿线部队,忙着巩固防线,修复铁路、公路,组建新的胶济路守备队,恢复胶济路沿线的日伪政权。日军津浦路沿线部队,从平津地区到徐州,拉起了长长的防线,忙着修复黄河泺口铁路大桥,恢复津浦路通车,恢复对津浦路沿线占领区的统治。这其中,日军攻势最明显的是胶济路沿线的三十二师团、三十六师团和德县日军、济南日军、泰安日军,他们判断八路军主力南下,开始扫荡作战,不断扩大占领区,蚕食我根据地,并积极拉壮丁,组建伪军、伪警察队伍,企图恢复日伪政权体系。其中驻德县的日军表现最突出,因为北线阻击战结束后,鲁西北地区已经没有我军主力部队,只留下各县大队、区小队组织民兵开展地道战、地雷战,小鬼子已经基本上控制了这一地区,他们急于建立模范占领区,表现自然突出了。

  教导师各部队自泰西战役结束后,按照师部命令,撤离津浦线,向不同方向展开。

  曾中生、蔡中指挥鲁西警备旅、新六旅撤回冀鲁边根据地。这两支部队在北线阻击战中损失较大,需要一段时间恢复实力。他们一边休整、补充,一边扩大地方武装,保卫冀鲁边根据地,准备在合适时机攻占沧县,夺取日军后勤补给物资。

  济南警备旅指挥济南地区地方武装转入了敌后游击战,他们是新编组部队,没有山炮野炮,也没有坦克、装甲车、汽车,不得不避免与日军正面相抗,依托地道,东一枪、西一炮,零敲碎打,与日军周旋。但是,济南城成了空城,担任济南地区警备任务的日军第四十师团在城里呆着没意思,四处扫荡,开始在公路线上建据点,恢复对济南地区的统治。济南警备旅针锋相对,一边开展游击战争,一边动员各地组建白皮红心的两面政权应付日军,减轻根据地的损失。这次日军也学乖了,空荡荡的济南城让他们感到了一味烧杀抢掠解决不了问题,赶紧在济南着手组建“华北治安军”第八集团军,由宋廷玉担任司令,辖第十五、第十六两个团,又把苏正格的剿共第三路军和日军直属伪军项世荣部也调到了济南。这下,济南周边地区日伪力量大大加强,伪军们天天举着个铁皮喇叭,跟着鬼子下乡扫荡,主要任务就是喊皇军不杀良民,让老百姓们回城。慢慢地,就有市民们陆续返城了。

  泰西地区的形势更严峻,日军近卫师团和装甲旅团驻防泰安,等待补充。这帮小鬼子刚从日本调到中国,一身的骄狂。虽然从青岛到泰安,一路上没少吃亏,特别是刘一民泰安城外烧掉了小鬼子的辎重车队,制造了惊天动地的大爆炸,把近卫师团和装甲旅团炸得魂飞胆丧,但是八路军一撤,这伙小鬼子又张狂起来了,他们认为自己之所以打败仗,是中了八路军的阴谋诡计。真要摆开阵势打的话,八路军不是他们钢铁洪流的对手。要不然,刘一民也不会率领主力仓皇难逃了。因此,这帮鬼子最猖狂,在等待补充的日子里,还不停地开着坦克、装甲车、汽车、摩托车四处扫荡。特别可恶的是,这帮鬼子知道自己不是警备部队,不可能在这里待时间长,没有着手修建据点,只是分兵进占肥城、宁阳、兖州、济宁,白天出门扫荡,晚上归营,烧房烧庄,见啥抢啥,犯下了累累罪恶。与之对阵的是八路军鲁西警备旅、泰安支队,经过几次战斗洗礼,泰安支队和鲁西警备旅都磨练出来了,成老部队了。面对小鬼子的扫荡,两支部队一东一西,围绕着津浦路和济南到肥城、宁阳、兖州的公路,不停地出动小部队伏击鬼子,一打就撤,占点便宜就走。这样一来,近卫师团的小鬼子更抓狂了,报复的次数更多了。

  相对稳定的是胶东地区,驻防青岛的日军忙于恢复青岛周围地区,暂时顾不上胶东。而威海特别市八路军又一直没有攻占过,还处于日军海军陆战队控制之下。八路军胶东主力部队教八旅还在诸城、莒县之间待机,胶东警备旅在青岛周围待机,准备配合主力伺机重占青岛。胶东地区绝大部分控制在我党地方政权手中,唯一一点,就是胶东地区残存的部分国军势力也开始慢慢复苏,忙着建立根据地,招兵买马。

  鲁南地区由于日军重兵集团云集徐州周围,洪超远指挥教五旅、新五旅、新四旅、鲁东南支队,肃清泗水、费县、临沂、郯城地区之残余日伪势力后,鲁东南支队退守鲁东南根据地,鲁南我军从徐州一线回缩,依托鲁南山区布防,大力巩固新开辟的根据地。

  赵捷率领的由教八旅的新八团、补充团和冀鲁边独立一团编成的新八旅,本身就是老部队,战斗力也比较强,从兖州一线撤退后,转入尼山地区,休整补充,巩固根据地。

  除了稳固的鲁西根据地、泰沂中心根据地和鲁东南根据地外,另一个形势比较好的地区是鲁西南地区。由于日军驻守鲁西南的第三十八师团奉命撤向陇海路,固守陇海路防线,鲁西南地区基本上处于真空地带,八路军鲁西军区司令员、教二旅旅长刘建立指挥教二旅、教六旅、鲁西南警备旅、新二旅横扫鲁西南地区,很快就控制了局势,开始大力建设政权,发展地方武装。

  我军南下部队突破陇海路后,连日征战,急需休整,刘一民率领骑兵旅和特战司令部、警卫一营去了豫皖边区,与彭雪枫会师,高原指挥的教一旅、新一旅、新三旅、新七旅、重机枪旅重机枪团、工兵旅舟桥团、防空旅防空二团、辎重旅一团,进入皖东北隐蔽待机。

  皖东北地处安徽省东北部,与江苏省交界,所辖范围包括泗县、五河、固镇、盱眙、嘉山、凤阳、宿县、灵璧、定远九个县,拥有67000平方公里的国土,200多万的人口。其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水运方便,地理条件十分有利于抗日军民开展游击战争,不利于日军机械化部队的行动,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由于上次八路军实施牵牛战术,日军重兵集团南下追击,皖东北地区也经历了日军大扫荡。教导师主力撤回山东后,日军强化了对占领区的统治,皖东北地区自然是日军强化治安的重点地区之一,各县城全部沦陷,日伪军在交通要道建立了许多据点,把个昔日美丽的皖东北变成了日伪的大后方。特别是武汉会战结束后,第五战区部队在大别山区坚持斗争,皖东北地区已经没有一支正规军了,只有一些我党组建的地方游击队和国民党的几个县长组建的地方武装在坚持敌后斗争。

  武汉会战结束后,安徽省政府派第六行政区督察专员盛子瑾返回皖东北,组织敌后抗战。盛子瑾为了在皖东北站住脚跟,请求安徽省抗敌动员委员会选派一批人员随他前往。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长张劲夫抓住机会,选派江上青、赵敏、周邨、谢景鸿、吕振球、李艺(兰生)、王毓贞(王韶)等7名党员组成秘密的中共皖东北特别支部(简称“特支”),由江上青任特支书记,赵敏任组织委员,周邨任宣传委员,随盛子瑾前往皖东北。“特支”赴皖东北的任务主要是:团结盛子瑾,开展统战工作;发展党员,统一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培训抗日骨干;组建抗日武装,开创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

  由于刘一民的到来,历史发生了变化,像历史上坚持淮南抗战的罗炳辉,由于红九军团改编成了陕西抗日特区保安师,驻守陕西,就不可能再担任新四军副军长、五支队司令员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中央一催再催,刘一民也多次给新四军军部去电,在西安时还和项英认真谈了谈,但新四军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成立江北指挥部。只有高敬亭的四支队活动在皖东地区。

  现在八路军教导师南下部队主力进入了皖东北,虽然是隐蔽待机,但南下部队四个旅加上重机枪、防空、工兵、辎重四个配属指挥的特种团,总兵力达五万人,在皖东北展开后,除了没有攻打日伪军固守的县城和重要据点外,广大的皖东北农村,实际上已经落入了八路军的手中。

  现在,刘一民完成对彭雪枫部的补充后,率领特战司令部、骑兵旅、警卫一营和师野战医院前线医院,夜过津浦路,到了皖东北的宿县地区,已和高原汇合。

  厉文礼的投敌,给刘一民敲响了警钟。

  还有一个情况也让刘一民担心,那就是冀察战区司令、河北省主席鹿钟麟在胶济路战役后,趁着日军收缩兵力之际,进入了南宫,正和陈再道、宋任穷他们打擂台呢!

  要知道,历史上冀南这个时候还没有经历过日军重兵集团的大扫荡,各种名目的杂色武装多,鹿钟麟是1938年的9月份到的南宫,八路军坐镇南宫的是徐向前,和鹿钟麟斗智斗勇,最后挤走了他。现在徐向前远在晋中,冀南地区各杂色武装也被自己整编的差不多了,又经过了日军重兵集团的扫荡,我军损失惨重,不知道陈再道和宋任穷他们有没有挤走鹿钟麟的本事。要知道,鹿钟麟可不是一个人来的,他身后有河北民军张荫梧部、有石友三部、孙殿英部,还有一个光杆司令孙良诚。搞不好,冀南很快就会成为国共交手的反顽战场。

  冀察战区司令鹿钟麟到了南宫,苏鲁战区司令于学忠也到了鲁西,而且在鲁东行辕事变发生后还给了厉文礼一个鲁东挺进纵队的番号。看来,于学忠很快就要东进进入鲁中南山地,依托鲁中南山地坚持持久抗战。

  说来也怪,历史上于学忠部是从大别山的鄂豫皖地区出发,越过陇海路、津浦路进入鲁南费县地区的,现在可能是遇到了八路军教导师与日军激战,于学忠改变了行军路线,改由相对安全的鲁西地区入鲁。

  到底要不要拒绝于学忠部进入山东呢?说实话,刘一民心里很矛盾。

  历史上八路军一一五师进入山东部队兵力较少,其中685团开辟湖西根据地,686团进入鲁南开辟沂蒙根据地。于学忠部进入山东后,与山东省主席沈鸿烈矛盾重重,与八路军也是有合作有摩擦。看历史的时候,刘一民就心生感慨,于学忠部和沈鸿烈部坚持山东抗战,应该说是立了功的。但是他们除了和八路军制造摩擦,内部也争斗不休,最后导致沈鸿烈挂冠而去,于学忠部也退出了山东,而且损失惨重。算算他们在山东的战史,竟然是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搞内斗,没有与日军打过一场可以记入史册的胜仗。他们发展的地方武装,绝大多数后来都投敌当了伪军。

  这样的部队,在刘一民眼里,那纯粹是需要改造的旧军队。

  八路军一一五师进山东,两个主力团加上我党组织的地方武装,后来发展成了30万大军,纵横于白山黑水和华东大地。国民党留在山东那么多部队,最后落了个山东省政府到安徽阜阳办公。这里面的道理值得多少人深思啊!

  罗荣桓还通报说,原在鲁西南的吴化文的手枪旅和在豫北的海军陆战队、山东省政府留守人员在我军突破陇海路南下后,竟然越过津浦路进入了鲁南,在费县与沈鸿烈、张里元汇合,被扩编为新四师,主要承担山东省政府的警卫任务。

  手里有了部队,沈鸿烈的底气壮了。洪超远派人面见沈鸿烈传达刘一民电报精神时,沈鸿烈不但不撤销鲁南行署和收回对一些地方武装的任命,竟然摆出山东省政府主席的架子,提出山东要实行军政一体,各地税收应上缴山东省政府,待于学忠司令抵达鲁南后,统一划分防地,重新任命地方行政官员。

  刘一民看完电报气得直笑,这日军的铁路封锁线简直就是泥做的,自己有特战队,想过铁路易如反掌。想不到吴化文这样的部队也能越过日军的铁路线,看来小鬼子一门心思盯着自己,后方警备部队还没有完全到位。

  想想历史上八路军一一五师进入山东后,与山东纵队的关系也经过了几次调整,光是山东的领导人都先后换了几任,最后才确定一一五师兼山东军区,罗荣桓主政山东。这说明虽然是战争年代,虽然有铁的纪律,虽然有一心报国的忠诚,但人和人之间、政党与政党之间、不同体系的部队之间,都是有矛盾的。求同存异即可。

  想开了,刘一民也就不再想是不是堵住于学忠入鲁通道问题了,反而突发奇想,历史上于学忠部的一一一师就加入了八路军,这支部队后来在万毅将军率领下随罗荣桓进入东北作战,成了响当当的主力。就是吴化文部,解放战争时也举行了战场起义,加入了解放军。要是能搞好统战工作,说不定于学忠部就会成为将来进军东北的先锋。这事值得认真研究。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糜集于徐州的日军重兵集团不上钩,而且有集中力量扫荡山东的迹象。如果日军重兵集团全力杀向我军任何一个根据地,都可能使该根据地蒙受重大损失。特别是泰沂中心根据地,那里现在办军工、办学校,搞的热火朝天的,可不能让小鬼子去抄自己的老家。

  好个刘一民,阵脚不乱,当机立断,下定决心,立即发动攻势作战,稳定山东根据地形势,进一步调动日军主力。

  根据这一思路,刘一民决心向陇海线、津浦线发动攻势作战,把小鬼子依托交通线建立的防线打碎,迫使日军主力四处救火,不断分兵,最后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线守备队。

  如果日军主力不上当,仍然按兵不动,依旧打扫荡山东根据地的算盘,刘一民的想法是调集山东主力全力南下,一直向南打,横扫江苏、安徽,一直打到长江边,把小鬼子开战以来在华中地区取得的成果彻底化为乌有。杉山元如果还能沉得住气,那他就成日本的老大了,裕仁天皇估计也得给他端洗脚水了。

  为完成攻势作战任务,刘一民给中央、总部去电并通报新四军军部和罗荣桓,报告决心发起对陇海路和津浦路攻势作战,并要求新四军首长迅速派有力干部和部队过江,成立江北指挥部,配合教导师经营苏北。

  山东的局势演变毛泽东看的很清楚,知道如果再不采取措施的话,等日军重兵集团发起大扫荡,厉文礼投敌现象就可能重演,鲁东地区、鲁西北地区局势会日益困难。因此,他很快回电同意了刘一民的作战构想,并在此致电叶挺、项英,敦促他们落实中央进军苏北的指示,迅速率主力过江北上,实现与教导师会师。

  接到主席电报,刘一民当即通知罗荣桓,以教导师名义促请于学忠部迅速入鲁,派郭子化去见沈鸿烈,向沈鸿烈讲明山东抗战形势,讲明团结抗战的必要性,让沈鸿烈不得随意扩编部队、授予番号,以免更多的不坚定分子步厉文礼后尘,造成更大的损失。同时,命令教四旅以鲁中警备旅名义迅速进至安丘、高密地区,稳定鲁中形势,但没有命令不得发起团级规模战斗。命令李清指挥教三旅、七旅、教八旅隐蔽向青岛方向运动,与胶东警备旅联系,做好攻击青岛准备。命令曾中生、蔡中率领冀鲁边部队做好袭占沧县准备。命令洪超远留新五旅、新八旅监视鲁南之敌,率教五旅、新四旅和鲁东南支队秘密向赣榆集中,准备袭占连云港。命令陈士渠、曾春鉴率鲁西南警备旅、新二旅坚守鲁西南,刘建立、张洪涛指挥教二旅、教六旅向陇海线日军第三十八师团防线运动,准备突破陇海路,割裂日军豫东集团与徐州部队的联系,造成我军将与国军配合围歼豫东日军的假象,迫敌救援;完成调动日军后,教二旅、教六旅迅速返回鲁西,向德县、沧县方向前进,准备配合冀鲁边部队攻占沧县。

  考虑到宿县北距徐州不到200里,我军占领宿县就切断了皖中日军与徐州日军的联系,小鬼子必然会南北对进夹击我军,淮河流域又水网纵横,不利于机械化部队行动,刘一民下令胡老虎、鲍文指挥骑兵旅在特战大队配合下攻占宿县,切断津浦路。待日军重兵集团南下,骑兵旅担任伪装主力南下诱敌任务,将敌主力引向皖西地区。

  高原指挥的南下部队主力继续在皖东北隐蔽待机。

  1939年2月11日,也就是农历的腊月二十三,刘一民果断下令发陇海路、津浦路攻势作战。

  刘一民纵横江淮的大幕彻底拉开了!

 

 

第六八四章 年货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的这首千古名篇,就写于皖东北名镇符离集,当时他16岁。那个时候,符离集风光秀丽,白居易在这里一住就是22个年头。后来他到大唐帝京长安去游学求仕,敲门砖就是这首名诗,一时间名声大振。

  现代人知道符离集,多数人并不知道符离始建于周,曾为州、郡、县三级政府所在地,有过辉煌灿烂的历史,不知道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文豪韩愈和自喻文治武功“十全老人”的乾隆皇燕京曾在符离集流连忘返,留下过精彩诗文。也不知道1917年至1921年间,有一个西洋奇女子受美国基督教会委托,在宿县居住生活了四年,在与地方的农业、教育、医疗合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她把宿县叫做南徐州,后来她以南徐州贫瘠的黄土地上的生活为素材,创作了影响深远的小说《大地》,荣获了193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这个奇女子就是赛珍珠。

  更多的人知道符离集,都是因为这里的一道特色名吃——符离集烧鸡。

  在军事家的眼里,符离集可不仅仅是有全国三大烧鸡之首的符离集烧鸡了。他们看中的是符离集皖北门户的战略位置。还别说,这小小的符离集真不简单,津浦铁路、合肥到徐州公路都从镇子经过,水运可以经唐河、濉河、连运河到洪泽湖入长江,可达江苏、山东、上海等地。还有个有利条件是,这里是大平原,海拔一般在15——40米左右,偏偏符离集就三面环山,虽然山都是丘陵,但在平原地带,就是难得的易守难攻之地了。

  腊月二十三这天,是传统的小年,送灶王爷上天。善良的中国人都期盼灶王爷上天言好事,能让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此家家祭灶,喜气盈盈。可惜现在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下的符离集显得阴森森的,只有镇子口的日伪军岗哨的刺刀在寒风中闪着寒光。

  在符离集及其周围老乡们的眼里,现在的皖北名镇符离集无疑就是人间地狱。

  鬼子占领宿县后,汉奸陈巽生等组织了伪县政府,在日军的扶持下,拉拢散兵游勇、流氓无赖,建起了伪保安总队部和警察局。在各区设立伪警察所和保安队,配合日军统治宿县。日军为了巩固交通线,在宿县县城设有日军宿县警备队和宪兵队,兵营设在东关崔园,俗称“小东京”,是日本常驻军基地。

  由于符离集特殊的地理位置,日伪军在这里设了据点,驻有一个日军警备中队和一个伪保安大队。说是保安大队,实际上只有200多号人,典型的番号大兵力少,是这个时候伪政权地方治安部队的真实写照。不过,伪军保安队的战斗力不可小视。他们都是兵痞土匪出身,心都让猪油蒙了,敢抢敢杀,祸害起老百姓来,比小鬼子一点都不差。在日军眼里面,只要有皇军压阵,这帮家伙的战斗力比正规的皇协军都强。

  小鬼子邪性的很,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去年小鬼子刚来的时候,苻离镇北街王老三家年仅17岁的女儿脸抹锅灰装成老太太,藏在草垛里,吓得一声不吭。就这还被四个小鬼子搜出,轮奸致死;刘二拴老汉的老婆年已经60岁了,满脸苦楚皮,黑瘦黑瘦的,仍被五个鬼子逮住轮奸。最可怜的是符离集周围的村镇,日伪军占领符离集后,为了粉饰太平,在镇子里干的祸害人的事少了一点,但是他们把刺刀对准了周围的村子,在夹沟集一次就就用机枪屠杀200多人,涂庄80多户400多人,被日军用刺刀捅死80多人,21户被日军杀绝,20多名妇女被强奸、轮奸。小鬼子干的事情就是畜生也干不出来,二家张一个双目失明的瞎婆子快临产了,鬼子扫荡时未能逃脱,被日军抓住日军轮奸后,用刺刀剖腹,把胎儿挑了出来。农民张体仁一家四口被鬼子抓住后,小鬼子为了取乐,放出军犬,一群鬼子兵围着,看军犬一口一口把四口人扑倒撕咬,鬼子兵在一边谈笑,张体仁一家在哭喊,只有那比狼还狠的军犬在享受着饕餮大餐。

  按镇子里的私塾先生的话说,这小鬼子坏事做绝,天理难容,早晚有一天上天会把他们收了去的。

  果然,小鬼子的暴行犯了众怒,宿县地下党组织游击队了,领头的是宿县有名的丁茂修,民国十九年他就挑头搞了石梁河武装暴动,参与组织了中国工农红军独立师,担任副师长。可惜,暴动时间不长,在唐沟被泗县警备队和四个区的民团包围,队伍被打散了。现在,丁茂修和他的战友们又拉起了宿县抗日游击总队,就活动在铁路西边,几次袭击鬼子伪军,小鬼子现在再也不敢向过去那样,一两个人就敢到村子里作恶了。

  就这还不算,前一段时间八路军主力南下苏北,把小鬼子打的屁滚尿流。他们的一支部队,竟然敢攻打蚌埠,把小鬼子耍的团团转。可惜他们没有到符离集来,要是他们来了,这镇子里的鬼子汉奸肯定就是一个死字。那多痛快啊!

  鬼子汉奸不这么想,他们越发地凶残了。现在小鬼子出门扫荡与过去不同,过去逮着老百姓都杀,不问青红皂白。现在日伪军要杀老百姓多了个借口,就是杀土八路。小鬼子岗哨见人就问:“你的土八路的干活”?回答稍有不对,就会被小鬼子抓起来,重则直接屠杀,轻则敲骨吸髓,让家属拿钱来赎。把个符离集变成了人人谈虎色变的地狱。

  到了下午的时候,天上突然飘起了雪花。北风嘶吼着,好像是为雪花伴奏,一朵朵、一片片六角形的雪花,随着风势,摆动着轻盈的舞姿,非常写意地随风曼舞、徜徉,似乎在告诉刚刚立春不久的大地,春来了,春来了!

  辛苦的生意人可没有这种诗意。马上就要过年了,四乡八村的生意人有的就冒死到符离集来进货,想赶着年关的利市赚一点。这一下雪,他们坐不住了,慌里慌张收拾行囊,有车的忙着吆喝伙计套牲口;没车的也顾不得高价钱了,把褡裢往肩上一撂,就往镇子四面的出口赶去,生怕耽搁时间长了,大雪封路,回不到家。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21:31 , Processed in 0.049406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