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重生之红星传奇》(精校版全本)作者:豫西山人 - 第 553 页

  刘少奇在会上传达了中央关于创建苏皖边区根据地的精神,决定苏皖边区下设苏北、苏中、淮北、淮南、皖东北五个专区,以中原局、新四军军部统一领导苏皖边区,政治上由刘少奇负责,军事上由陈毅负责,组织建立苏皖边区和五个区的党政机关。同时设立苏北、苏中、淮北、淮南、皖东北五个军区,苏北军区司令员黄克诚,辖八路军苏北支队;淮北军区司令员彭雪枫,辖新四军游击支队;皖东北军区司令员张爱萍,辖皖东北警备旅;淮南军区司令员张云逸,辖新四军四支队、五支队;苏中军区待新四军一支队、二支队渡江后再予明确。八路军教导师新三旅、新八旅暂划归刘少奇、陈毅指挥,作为苏皖边区主力部队使用。

  刘少奇传达完中央指示精神后,刘一民做了《为建立巩固的苏皖根据地而奋斗》的报告。

  在报告中,刘一民指出经过我国军民两年的浴血奋战,彻底挫败了日本侵略者用较短时间全面占领中国的图谋,近卫内阁垮台就是速胜论破产的明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已经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就是“相持”二字,日军将会集中力量扫荡抗日根据地,巩固他们的占领;我军则要集中力量反扫荡,巩固我们的根据地。一方要扫荡,一方要反扫荡,斗争将异常残酷。

  接着,刘一民谈了为什么要开辟苏皖边区。他说啊,这苏皖边区战略地位重要,向北可以攻击陇海线,向南可以攻击长江防线,向西可以攻击津浦路。开辟苏皖边区,就是与日伪争夺华中腹地。

  这些话刘一民在皖东北抗日民主参政会筹备会上已经讲过,但是再次娓娓道来,没听过的干部觉得新鲜,听过的还觉得受启发。

  按照刘一民的说法,苏皖边区是全中国最好的地方之一。一是文化教育水平高,除皖东北相对落后外,苏北、苏中、皖东的教育水平都很高。仅盐城一县就有十几所中学,教会组织遍布城乡,许多农民都是高小、初中毕业,全县大、中、小学生将近三万人。二是物产丰富,出产盐、棉花、油料、大米、小麦、豆子、芝麻、花生、高粱、包谷、红薯。三是经济发达,只要是商业资本,集中于城市和集镇,战前国民政府在苏皖边区的各项税收加起来有5000万元。四是有一定群众基础,大革命时期,就有共产党人组织农民暴动。五是人口稠密,阜宁、盐城都有120万人口,最小的是五河,30万人口。其它县一般都有50万人口。六是这个地方河流多,每条河都能行船,不提前架设浮桥的话,就不能通行汽车、坦克,连骑兵都很难发挥作用,不利于日军机械化部队机动。

  不利的地方刘一民也讲了几点,一是苏皖地区的汉奸多、伪军多、土匪多、地主武装多。有的地主武装拥有的枪支高达500支以上。二是国民党党员、三青团员多,县、区、乡、甲、保五级政权基本完整。三是土地集中于大地主手中,有几百顷甚至更多土地的大地主,十顷土地就是小地主,普通老百姓生活比华北要好,但佃农、苦力的生活极苦,无衣食的特困户随处可见。

  针对以上情况,刘一民提出,建立巩固的苏皖边区,首先要在政治上站稳脚跟,既要高举团结抗战的旗帜,又要反顽、反摩擦,反倒退。具体讲,要走好三步棋,一是在根据地废除保甲制,建立我们的县、区、村三级地方政权和县大队、区中队、民兵队三级地方武装,夯实根据地基础。二是要组织实施一批让老百姓看得见、摸的着民心工程,比如沿海地区要修筑海堤,淮海、洪泽湖要维修水利设施,让老百姓真正体会到八路军、新四军是人民子弟兵。三是大力剿匪反霸,整编地主武装,还苏皖边区根据地内人民一个相对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像我军进行的半城镇保卫战,一举消灭洪泽湖匪帮,湖区老百姓马上就恢复正常生产,招待同志们的湖鲜大多数都是从渔民手中买的。现在皖东北形势比较好,淮河以北五个县,除了宿县县城外,都在我军控制之中,很快就会完成政权和地方武装建设,已经奠定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其次,军事上也要抓三点。一是抓迅速壮大力量。苏皖边区民间枪支多,人口资源丰富,又有粮食,具备了壮大部队的所有条件。关键是要抓好训练,经受实战检验。二是打好反扫荡作战,就是发扬我军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一方面要敌进我退,当日军集中力量扫荡时,要大踏步后退,在运动中寻找战机,歼敌一部,打败鬼子的扫荡。另一方面要敌进我进,敌向我攻来,我向敌打去,把战火引向敌占区。三是做好反顽准备。我军在苏皖地区发展,势必引起叫嚷限制共产党发展的国民党势力的反弹。同志们睡觉都要睁着眼睛,千万别以为有了统一战线就可以高枕无忧了,那是要人头落地的。

  刘一民讲的第三点是经济问题,强调一是要贯彻我党我军保护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培育和发展集市贸易,促进商业流通。只要有市场,只要能让物资流通起来,就不会出现大量饿死人现象。二是要执行减租减息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三是要没收汉奸土地,分给无地农民。四是要利用整修河道空出来的土地和滩涂土地,组织机关、部队搞屯垦,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五是要想法恢复盐业生产,把盐销出去。苏北的盐在全国占有很大份额,现在盐场大部分被日伪控制,我军下一步就要针对这些盐场部署作战,切断日伪的经济渠道,和日军打经济战。六是要建立起根据地的银行财税体系,发行人民币和法币,实行统一税率,与山东根据地实现通存通兑,经济互补互融。大家想一想,战前国民政府在这里能收5000万元的税,那能办多少事啊!我们统一税率,废除苛捐杂税,收的要少的多,但是怎么着一个月也得收五十万元。不要小看这五十万元,都快赶上国民政府发给八路军的军饷了。我给大家亮亮家底,国民政府现在每月发给八路军军饷63万元,其中生活费30万元,战务费20万元,补助5万元,医疗补助费1万元,津贴补助及兵站补助7万元。这点钱只是发给一一五师、一二0师、一二九师的,像我们教导师、独立师、警备师、保安师都没有军饷。独立师、警备师、保安师还好一点,基本上由陕西根据地供给。教导师是一分钱军饷没有,完全靠自力更生、以战养战。不和小鬼子打经济仗能行么?

  天气很热,刘一民站着讲话,一手拿个蒲扇,边煽边讲,时不时端起茶缸喝一口凉水。

  喝完水后,刘一民又讲道:“我再给大家算一笔账。按照今年元月份八路军总部规定的部队供给制标准,粮食标准分两种,每人每日1斤半和每人每日1斤4两,菜金标准分四种,每人每日4分、5分、7分、1角。夜间工作的报务员每人每月也只发给夜餐费1元5角。生活津贴分四等,最高的每月5元,团营级每月4月,连级每月3元,排级每月2元,战士每月1元。大家算一下,如果苏皖地区每月有50万元的税收的话,我们能养多少部队啊?再说了,等根据地发展了,会收的更多,甚至超过战前国民政府的税收。原因很简单,统一税率能极大的刺激经济。经济规模上去了,税收自然也就上去了”。

  刘一民没有看到,台下坐着的留在苏皖地区的干部们的袖子都挽起来了,眼睛也变得贼亮贼亮,似乎迫不及待地要在苏皖地区大干一场了。

  刘一民讲的第四点是团结问题。这个问题必须讲,历史上我军经略苏皖边区的时候,由于八路军、新四军分属两个指挥系统,中原局与山东分局、东南分局的干部也属于不同的指挥系统,开始时候配合不好。现在情况也和那时差不多,刘一民带来的干部属于山东局的,刘少奇的中原局和山东局没有领导关系,陈毅带来的干部属于新四军的,还有地方干部,等于四块往一起揉。部队也是这样,有八路军,有新四军,有地方游击队,也是几块往一起揉。因此,会前刘少奇和刘一民商量,要他务必讲讲团结问题。也只有刘一民这样的威望,讲这个问题眼下最合适。

  刘一民拿了一把筷子,拿出一根,轻松地就掰断了。两根同样轻松掰断,三根就费劲了,整把的筷子就掰不断了。

  实际上,以刘一民的功夫,把这整把筷子掰断也不是什么难事,他只是做个试验而已。

  放下筷子后,刘一民就说:“同志们,这是个小试验,是教育小孩时做的试验,对我们这些成年人来说同样适用。一根筷子、两根筷子、三根筷子都可以轻松地掰断。整把筷子就掰不断。这说明个什么问题?说明团结起来力量大。我知道,现在苏皖地区的部队有八路军、新四军、地方游击队。干部有中原局来的、山东局来的、东南分局来的,还有本地的党员干部。大家都是为了打鬼子才走到一起来的,团结问题都显得特别重要。无论是山东局、中原局的,还是东南局和地方党员,无论是八路军、新四军还是地方游击队,都是党的干部、党的部队。哪里需要往哪里调,越是艰苦的环境越需要坚强有力的干部和军队。特别是留在苏皖地区的新三旅和新七旅,要担起主力部队的担子,承担主要的作战任务,为其它新编部队赢得宝贵的整训时间。”

  这个问题刘一民讲了很长时间,主要就是给干部们做思想工作。实际上他不用讲这么多,战争年代的干部没有后世干部那么多的毛病,最起码没有腐败问题。

  会议结束后,晚上,刘少奇给大家讲《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刘一民也去认真听讲。他知道,这篇名著是刘少奇在豫西渑池八路军兵站写的,在豫西特委的干部会上讲的。穿越前,刘一民还曾经去渑池八路军兵站参观过。现在听刘少奇实地讲,别有一番滋味。

  听完刘少奇的讲课后,刘一民沉默不语。穿越前,他也烦这类政治理论灌输,但是现在不一样,这是残酷的战争年代,不用强大的统一的思想把干部战士脑子武装起来,就不可能赢得战争胜利。

  说实话,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修养》和刘一民的《论党内民主》讲的是两个相辅相成的问题。刘少奇追求的是党员通过学习实践,成为一名忠诚纯洁的党员。刘一民则主要论述的是党内民主机制建设,更侧重于发扬党员权利、探索长治久安之策。

  刘一民本来不打算再讲了,他也没有时间了,华北的局势在不停地变化,他急着返回山东。原来他还计划攻占苏中,到扬州城去夺取日军的物资,甚至到大上海去看看日军的银行里存款到底多不多。但是现在情况变了,必须得尽快赶回山东了。

  听了刘少奇的讲课,刘一民改变了主意,抽出一天时间,专门给干部们讲了《论党内民主》。

  这堂课,刘一民旁征博引,从党派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讲起,把自己后世学的理论和现在的斗争实践结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给干部们上了堂生动的党课。

 

 

第七八五章 北返

  刘一民在半城镇给苏皖地区的党员干部上完党课后,想想历史上刘少奇在党内的建树和悲剧,以及苏皖边区斗争中应注意的问题,又和刘少奇、陈毅、黄克诚在一起深入的交换了思想,主要谈的是党内民主机制建设问题和苏皖边区建设问题。

  刘一民本来还想谈谈干部问题,因为新三旅、新七旅留在了苏皖地区,中央却没有任命新三旅旅长兼政委陈大中和新七旅旅长兼政委刘毅任哪个二级军区的政委或副司令,连苏北支队司令张经武、政委李聪敏都没有任命二级军区一级的职务。这对于主力部队来说是不公平的。但是刘一民后来想通了,主席的考虑很可能是不愿削弱教导师作为战略决战部队的实力,这新三旅、新七旅很可能是暂时划归刘少奇、陈毅指挥,待江南新四军一、支队、二支队北上后,很可能还要把新三旅、新七旅调归教导师建制,用于华北决战战。唯一需要提的是苏北支队的干部使用问题,得提醒黄克诚统筹考虑。

  说句实在话,这个时代的老共产党员的政治敏锐性都是很高的,刘一民这堂《论党内民主》的党课一讲,刘少奇、陈毅、黄克诚听的都是有滋有味,但是交流思想的时候都提出了问题,那就是如果实行任期制的话,会不会和苏联的制度不符。

  刘一民之所以要讲论党内民主,实际上就是要未雨绸缪,制止盲目的个人崇拜,从机制上寻找长治久安之策,并不是说刘一民个人有什么野心。他一个穿越者,知道后世许多悲剧,而这些悲剧的根源就在于党内民主制度缺失。

  刘一民此时不知道西安中央党校学习班上已经就他的《论党内民主》一文展开了讨论,而且隐隐有批判的味道。刘少奇离开西安早,也不清楚。陈毅、黄克诚更不用说了,那是压根都不知道。不过,他们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提出这个问题,说明党内高级干部中大多数都有这个疑问。

  实际上,此时党内还是有正常的民主氛围的,王明那一套已经破产,共产国际的遥控指挥也基本上快偃旗息鼓了。毛泽东也远没有后来解放战争时的权威。刘一民这个时候提党内民主问题,既总结了肃反、肃托的血的教训,又趁势引导,从制度建设上提出保证党内民主的思想,大家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只不过斯大林的任期确实是超越了刘一民设想的任期制,而且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经济、军事都有发展,已经成了世界强国。更值得研究的是,现在国际形势正朝第二次世界大战迈进,战争阴云下苏联也确实需要斯大林这样强有力的领导。这样一来,同志们提出这样的疑问就很正常了。

  刘一民耐心地给他们解释,苏联的斯大林体制到底将来会走多远,需要实践检验。也可能没有任何问题,社会主义苏联很可能蒸蒸日上、一派繁荣。但是最起码苏联以肃托为名的大清洗运动不可取,甚至直接影响到了我们党内。这种大清洗,不但使一大批人可能蒙冤,而且直接导致苏共权力高度集中,必然会种下苦果。发展到最后必然是斯大林一言九鼎,想要谁死谁就得死,不管你有理没理、有冤没冤,那该多么可怕啊!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探讨党内民主机制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出现肃反扩大化和肃托扩大化这类悲剧,切实保障党员权力,保证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当然,这只是自己的一点认识,不一定对,还需要同志们多提意见。

  一说肃反扩大化和肃托扩大化,几个人眼前似乎又出现了那些愿死者不甘的眼神,就都不再提这个问题了。

  最后,陈毅提出,《论党内民主》写的确实是好,有些东西超出了大家的认识水平,需要在斗争实践中逐步验证。是不是向中央请示一下,可以把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修养》和《论党内民主》一并引发,供干部们学习。

  刘少奇谦虚地说《论共产党员修养》一文只是自己的一点体会,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印发就不必了。

  刘一民也不指望同志们一下就接受自己的观点,饭得一口一口吃,慢慢来,有的是时间。像黄克诚,那都是党内最耿直的人物之一,他想通了就会坚持的。想想主席给他发的电报上说,《论党内民主》一文不应该公开发表,可以作为内部理论研究资料进行交流,就赶紧摇头,说《论共产党员修养》应该引发,他的《论党内民主》暂时还是仅供高级干部研讨,提意见,不印发。

  黄克诚笑话刘少奇和刘一民互相表扬,文章写的好就是写的好,用不着这么谦虚的。

  接下来刘一民就和三个人一起详细安排苏皖地区发展的具体问题了。

  令刘一民想不到的是,不用他说干部问题,刘少奇自己就提了。刘少奇说,他准备向中央建议,任命苏北支队司令员张经武为苏北军区政委,苏北支队政委李聪敏任苏北军区政治部主任。新三旅、新七旅考虑到是主力部队,主要承担野战任务,随时可能调往其它地区作战,干部不作变动。如有变动,将通报教导师首长。主席的意见是,山东、苏皖在大的战役行动上可以通盘考虑,山东我军可以随时南下支援作战,苏皖我军也可以北上支援山东作战。

  讨论完干部问题,刘一民告诉刘少奇、陈毅、黄克诚,除了留下新三旅、新七旅归刘、陈指挥外,从缴获资金和南下部队带的经费中,留下三十万块大洋、四十万日元、一百万元法币、二百万元人民币,算是给苏皖边区准备一点底垫金,用于部队和机关供应以及建立银行;由于山东旱情严重,缴获的粮食留三分之一给苏皖边区,保证机关和部队口粮,其它的运回山东;野战医院一分为二,留一半人员和设备归苏皖边区领导和分配。

  这些都是雪中送炭、无私支援。但是自从刘一民参加红军以来,从红18团到中央警卫师、红七军团、教导师,刘一民他们缴获的多,上缴的多,支援其它部队的也多。陈毅没有参加过长征不知道,惊讶的嘴张的老大老大。刘少奇、黄克诚都是一路长征到的西安,对资金数额到是不在意,没有丝毫惊奇。

  黄克诚琢磨了一会儿,提出张经武的苏北支队、张爱萍的皖东北警备旅、包括彭雪枫的游击支队,都需要集中整训。不然的话,战斗力上不去。最好能和新三旅、新七旅混编,这样可以提高部队整体水平。

  黄克诚的建议应该说是提高战斗力的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刘少奇和陈毅都不说话了,眼巴巴地看着刘一民。

  这一刻,刘一民有点脸红,觉得自己都忘了红18团时候中央支援干部的往事了,怎么想问题老是怕自己的部下吃亏呢?长此下去,自己岂不是成了标准的山头主义了?

  看着刘少奇、陈毅和黄克诚眼巴巴的神情,刘一民调整一下心态,说道:“少奇同志、陈司令、黄司令,正好、新三旅、新七旅缺乏主要军事干部,要不我们几个联名给中央发个电报,报告一下,建议新三旅、新七旅番号不变,由黄克诚兼任新三旅旅长,陈大中专任政委,彭雪枫兼任新七旅旅长,刘毅专任政委。从新三旅、新七旅抽调部队与苏北支队、新四军游击支队、皖东北警备旅混编,以主力带动这三支部队尽快成长起来。如果条件允许,这三支部队还可以轮流开回山东根据地集中整训。”

  这一说,几个人的脸上都是喜形于色。刘少奇张口就说:“这才是共产党人的胸襟气度,这才是我军无敌名将的风采,值得全党同志学习。主力部队与新编部队混编,就不需要再到山东去整训了,放着陈毅、黄克诚、彭雪枫、张爱萍这些一等一的人才,不怕战斗力上不去。请刘一民同志放心,等新三旅、新七旅奉命北上加入战斗时,保证是齐装满员、装备精良,战斗力一点都不下降。这样,我请客,欢送刘一民同志。”

  刘少奇一说请客,陈毅和黄克诚都嚷嚷着要请客。黄克诚还直接从兜里掏出了1元钱,硬往刘少奇手里塞。说是请客得实心实意,能请刘师长吃顿饭也是老黄的福气。可惜津贴在路上花完了,只剩下这一块钱了。

  陈毅直接伸手从刘一民兜里摸出一包烟,给刘少奇、黄克诚一人一支,也不管他们抽烟不抽,就划着火柴挨个点开了。点完,这才给刘一民和自己点上。

  美美的抽了口烟,陈毅说道:“刘老弟,我算是彻底服你了。我现在可是穷光蛋,顾祝同个龟儿子,给新四军发饷从来都不积极。我的一支队又远离军部。这津贴么,我老陈可是好久都没领了,还指望着到你这里打秋风呢!这样子好了,少奇和黄瞎子掏钱,我出力气烧火,你出手艺。我们四个去买条鱼、买几只螃蟹,去洪泽湖边来顿野炊。那滋味保险让你终生难忘。”

  说的几个人都是哈哈大笑。

  其实,我军步调一致,调那支部队到哪里去,都是上级决定的。教导师因为作战任务大,又往往是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因此中央从没有从教导师抽调过部队。这样一来,就给同志们造成了一种很不好的印象,似乎教导师的部队很少调到其它部队似的,这才有了黄克诚的建议。

  刘一民心里有点不好意思,这要是放在八路军其它部队,可能刘少奇、陈毅、黄克诚根本就不要要和自己商量,直接报告中央就行了。历史上黄克诚就是率领一个旅的主力部队千里迢迢、跨越封锁线到的苏北。在他心里,恐怕只有党的事业和执行命令,哪里会有其它想法。这说明,自己和这些老革命家相比,在某些方面确实是有差距。

  心里愧疚的刘一民,不但亲自执笔起草了给中央的电报,还硬把刘少奇和黄克诚的钱塞进他们的兜里,自己拿出了两块钱,让李小帅去找渔民买湖鲜。

  陈毅一见,连说几声要得。说是这才对头,少奇和黄瞎子一路上把津贴都花完了,倒是刘老弟,由于教导师缴获大,津贴有保证,应该还略有结余才对,正好让大家打土豪。

  刘一民说陈司令不厚道,得了便宜还卖乖。等将来胜利了,非要带着孩子们到陈老总家里连吃三天,弥补一下。

  陈毅一手拿烟,一手掐腰,摆出演说的架势,连声说道:“要得,要得。不要说三天,三个月都行。我让我老婆给你做拿手的菜,只要你肯赏光。”

  黄克诚就说陈司令越来越豁达了,还不知道人家姑娘愿意不愿意呢,就老婆长老婆短的说开了。小心将来挨老婆的打。

  刘一民最喜欢这种战友间亲密无间的友谊,咧着一张嘴憨憨的直笑,看几个人斗嘴。

  主席收到刘一民、刘少奇、陈毅、黄克诚联名发去的电报后,回电:“此建议甚好。以主力和骨干为基础,扩大部队。既扩大主力部队数量,又带动整体战斗力提高。我军就是这样发展壮大起来的。刘、陈、黄按建议组织实施,干部任命由总政治部下命令。”

  在电报中,主席还告诫刘一民,一定要严密封锁主力北返的消息,隐蔽返回山东,避免日军半路阻击拦截。如果遇到日军拦截,决心要坚决,动作要迅猛,坚决打破鬼子的封锁线。

  看完电报,刘一民心里暖乎乎的,主席这是关心他呢!

  该交待的都交待了,该安排的也都安排了,刘一民下令罗延率领侦察兵先行出发,下令工兵行动,沿途架桥,下令教一旅、新一旅、骑兵旅迅速移交防务、收拢部队,开始北返。

  离走前,刘一民到野战医院去看望了留在皖东北医务人员,和大家吃了顿饭,照了合影照。

  去过野战医院后,刘一民专程赶到新三旅、新七旅各部队驻地,下令辎重团一团为新三旅、新七旅转拨一笔经费,给两个旅的每个战士发了五块大洋的奖励津贴。然后又一个连队一个连队走了一遍,和干部战士话别,题写临别赠言,勉励大家安心坚持苏皖地区抗战,执行命令听指挥。再三交代陈大中和刘毅,要尊重少奇同志、陈毅同志,尊重黄克诚和彭雪枫,要舍得把主力和新部队混编,带动他们提升战斗力。

  陈大中、刘毅都是老红军、老党员,执行命令是不打折扣的。黄克诚、彭雪枫又都是我军名将、红军长征时主力部队的师首长,他们对和黄克诚、彭雪枫合作共事没有半点担心,只是都不愿意脱离教导师序列。两个人都再三恳求刘一民,遇到大仗一定要想起他们,新三旅、新七旅是能打硬仗、恶仗的部队,战士们还盼着和日军的精锐师团过招呢!

  刘一民理解他们的心情。也不光是他们,新三旅、新七旅的战士绝大多数都是北方人,到南方水网地带还可能水土不服。但是,打鬼子哪能讲这些。因此,刘一民再次重申他在干部会上的讲话,主力部队就是主力部队,到哪里都要生根发芽,打出一片新天地来。

  看完部队,刘一民带着警卫一连离开了半城镇,踏上了北返的征程。李凌风、王同生他们已经护着唐星樱等人、后勤和机关随辎重一团出发了,赶去和骑兵旅汇合了。刘一民一行是南下部队最后一拨了。

  留在半城镇的部队和机关人员在镇子外面列队欢送。当刘少奇、陈毅、黄克诚陪着刘一民走出镇子的时候,干部战士齐刷刷地敬礼,送别刘一民。

  寂静的夜里突然响起了《十送红军》的歌声,刘一民深深地凝望了一眼打着火把、排着整齐的队伍的干部战士,大声喊道:“同志们,我等着听你们胜利的消息!”

  喊完,刘一民转身对刘少奇、陈毅、黄克诚说道:“送君千里终有一别。伙计们,再见了!”

  陈毅说道:“不行!必须送出二十里!走,上马!”说完,抢先上马,从警卫员手里接过火把,朝前方驰去。

  刘一民没有料到陈毅要送出二十里,错愕之间,就见刘少奇、黄克诚都已翻身上马,一手举火把,一手握缰绳,朝前方跑去。

  心里感动不已的刘一民,上马后,拨转马头,朝在镇子外列队的干部战士庄重敬礼,又喊了声“同志们,我等着你们胜利的消息”,这才重新拨转马头,喊了声“驾!”朝刘少奇、陈毅、黄克诚他们追去。

  正在排队唱歌的干部战士,不知道是谁流着眼泪喊了声“刘师长再见”,歌声就停止了,代之而起的是刘师长、刘校长、刘司令员的喊声。干部战士们打着火把,追着刘一民的马蹄边追边喊,为他们的首长送别。

  刘一民想不到战友们如此情深,眼窝里湿湿的,不停地回头大喊同志们再见,边喊边策马向夜幕中疾驰!

 

 

第七八六章 陷阱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3:30 , Processed in 0.066279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