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重生之红星传奇》(精校版全本)作者:豫西山人 - 第 563 页

第八0二章 心伤(续)

  这个夜晚,是刘一民长这么大以来最伤心的一个夜晚。

  人生就是这样,有些东西往往都是失去了才知道珍贵。平日里晶晶没少见刘一民,而且眼波里全是柔情。刘一民虽然心里明白,但他有自己挚爱的女人,对晶晶、赵小曼对他的情意并没有太放在心上,还总想着给她们两个找对象,有时候甚至还觉得这种情意对自己是一种负担。晶晶这一死,刘一民这才知道伊人已逝,从此天各一方,身材颀长、端庄秀丽、才气横溢的晶晶成了自己生命中永远的痛。

  世界上最残酷的事情莫过于亲眼看着心爱的人或挚爱自己的人倒在自己面前而救不得。

  此时的刘一民,就深切地体会到了战争毁灭一切美好事物的残酷性。看着担架上安详得一如睡莲的晶晶,刘一民心里一万遍地骂自己混蛋,对不起这么好的姑娘。

  刘一民翻开了夹着他和晶晶合影照的笔记本,只见扉页上是晶晶特有的娟秀的字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第二页上写的是“新闻宣传要为抗战服务,为工农商学兵服务,为最广大的中国人民群众服务。”刘一民一想,这不是自己在教导师、山东局文艺宣传工作座谈会上讲的么?晶晶竟然把它记在笔记本上,看来真是听进去了。再一想,晶晶可不光是对自己一往情深的美丽姑娘,她更是优秀的八路军战士、教导师、山东局新闻宣传工作的主要领导人,是一定要认真贯彻自己的讲话精神的。她能把这三句话写在自己笔记本上,说明她一直在领会这几句话的含义,也说明这本笔记本记录的都是座谈会后的事情。

  果然,这本笔记本就是晶晶最近的日记本,记得很详细,有长有短,一天不拉,基本上都是行军过程中的天气、地理、风俗民情等,有些东西都是很珍贵的资料。比如她在日记中记录了组织推广一年两熟耕作法宣传报道的经过,按照她的记录,华北自古以来都是一年一熟,老百姓的说法是歇地,意思就是让土地轮耕,保存地力。晶晶在日记里就提出了个问题,那就是老百姓一年一熟的原因,除了认识水平不到、传统耕作法影响等因素外,那就是缺乏肥料,土地肥力不够,长期耕种容易导致土地缺乏肥力,影响产量。要想让一年两熟耕作法长期坚持,就得解决土地肥力、优良种子问题。

  再比如,写到报社记者队伍建设问题,晶晶就写了八路军新闻工作者和报馆记者的本质不同,那就是报馆记者纯粹是新闻从业者,有良心的记者以笔为枪,针砭时弊,忧国忧民。一般记者都是把报道当成了谋生手段,是为了养家糊口而报道,炒作热点、制造噱头,唯恐新闻没有商业价值。更有一班无良记者,大搞虚假报道,以新闻手段敲诈勒索,卑鄙下流。这些人往往堕落为汉奸记者,为日寇张目。八路军新闻工作者是抗日战士,是站在抗战最前沿的新闻工作者,一手拿枪、一手拿笔,拿枪是直接杀鬼子,拿笔是为了宣传发动群众起来抗日,笔和枪都是武器。

  除了记录她的工作,也写有她的女儿心事。比如里面就有公审谷寿夫时她和刘一民两个担任现场解说后的感受,晶晶是这样写的:“今天晚上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感谢他让我和他一起担任现场解说员,向全国、全世界的广播听众直播公审侵华恶魔、日酋谷寿夫的实况。参加红军前,我眼里都是日本侵略东北、蚕食华北的情景,心里想的是什么时候中国能够强大起来,把侵略者赶出去。但那时候我从没想到中国军队能够打败日本军队,中国和日本的差距太大了。自从在成都红七军团新闻发布会上遇到他,我才知道中国还有这样一支军队、这样一个人,这简直是中国的奇迹!后来,突然听说他遇刺,就想着当红军为他报仇。当了红军才知道,原来这支部队的奋斗目标就是打败侵略者、建立新中国、为天下受苦人谋利益。我庆幸自己是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有了我们这样一支军队,中国人早晚一定能打败侵略者。今天晚上,审判日军第十二军司令官谷寿夫,说不定将来我们还要公审日本的天皇、首相、总参谋长、陆相、海相、外相,把这群侵略狂统统送上绞刑架。但愿到时候他心里还有我,还能让我去担任现场直播解说。”

  知道刘一民飞机被日军击落的消息后,晶晶的日机上写的是“天塌了,眼前一片灰暗。我不知道自己还有灵魂没有,只知道身体轻的像一团棉花,风一吹就可能消失的无影无踪。这也好,我可以去找他了。活着他不要我,死了说不定就没人和我争了。天堂里应该没有那么多的天使喜欢他吧!”

  日记中大量穿插的是她对刘一民的感情。比如写道李可染给她画像,并把画命名为《淮河女儿》,结果送给刘一民后刘一民竟然说要交给部队保管、将来展出,李可染又把画要回来转送给她。结尾的时候,晶晶写道:“他的心比铁还硬、比北极的寒冰还冷,就是一个没良心的,哪里会想起把我的画像留下呢?哪怕是他留下带在身边看几天,我心里也喜欢。谁家的好女儿遇见他就活该倒霉!可我就是这样没出息,就是喜欢他、爱恋他。知道他平安我就喜欢,他一出事我就活不成。女儿家的心事又不能对谁说?要是别人知道了,说不定不同情我反而会说我喜欢上了不该喜欢的人,他本身就不属于我,喜欢他既违背纪律又对不起生死与共的战友,唐星樱、倪华可都是我长征路上的战友,我怎么能为了自己而损害她们呢?再说,他和唐星樱离婚了,又娶了倪华,说明他心里从来就没有我。我连陈瑶光都不如!我想明白了,这都是命,我就当一个一心打鬼子的八路军吧!要是将来有机会能和他单独在一起,哪怕只是一天,我都要告诉他,这辈子我最大的幸运是遇见了他,最大的不幸是遇见他晚了。要是我早参加红军,早遇见他,我相信他会喜欢上我的。我哪一点比别人差了?虽然我们不是夫妻,但我却像妻子一样为他牵肠挂肚。我真羞!”

  读到这里的时候,刘一民再也读不下去了,放下笔记本,摸出香烟,点着,一根接一根抽。

  要是搁在过去,刘一民此时一定会大放悲声。只不过现在的刘一民已经没有眼泪了,李亦默、黄苏、陈瑶光、李成毅和那么多烈士的牺牲,早已让他坚强得犹如山石一般,哪里还会有泪么!

  次日早上,刘一民移驻羽山脚下的大沈埠,在这里建立了指挥部,向中央报告了突破陇海路之战经过、战果、部队伤亡情况和准备寻机歼敌一部的决心,并向中央和总部报告了晶晶牺牲经过。

  由于突破陇海路之战从日机下午六点突袭刘一民指挥部到全军突破陇海路,时间很短,加上晶晶的牺牲让刘一民悲伤不已,他也就没有及时向中央报告战况。相隔千山万水,又是突围战、遭遇战,就算当时向中央和总部报告,也不过是让首长们多一分担心和忧虑。

  在刘一民眼里,此战的伤亡已经是教导师北上抗日以来最大的伤亡了。因此,除了为晶晶的牺牲伤心和思考接下来怎么打,刘一民一直在反复思考大军隐蔽行动为什么会被日军侦知,提前布设陷阱。原来他考虑是不是内部除了汉奸,后来想想不可能,因为就算有汉奸,也不可能知道大军北返的准确时间和路线。唯一的可能是日军一直在盯着自己,判明了自己一定会北返山东,而且由于有装甲部队和庞大的车队,必然会走马陵山以东的丘陵平原,以便尽快回到鲁东南。

  想明白这一点,刘一民就感到一阵恶寒,狗日的小鬼子最擅长的就是搞阴谋,他们的情报分析能力在这个时代应该算是很强了,八成是处理汤沟事件的事情在报纸、电台上宣传后,让日军嗅到了风声,加上横扫皖东北、苏北作战引起了鬼子高层的警觉,这伙老鬼子一定会从国共关系和中国军队战区划分上来分析,最后判明自己树大招风、蒋介石不可能让自己长期呆在苏北,北返是必然的。这才有了日军设伏和突破陇海路之战。

  但是,日军再分析研判,再提前设伏,也不可能把时间把握的这么准。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日军在部队行军沿途派出了许多汉奸特务,由他们来监视部队的行动。原因是我军虽然控制了皖东北、苏北,但是由于迅速北返,来不及巩固根据地,一些汉奸漏网就是必然的。这些家伙就成了日军的眼线。

  刘一民又给刘少奇、陈毅和新三旅、新七旅、苏北支队发报,请他们注意在巩固根据地过程中,务必把肃清汉奸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去考虑去部署。用刘一民的话说,抗战的问题部署日军怎么强大,而是中国的汉奸太多,这帮家伙是日军真正的帮凶,一定程度上比日军的危害还大。

  主席的电报到了,这次没有批评刘一民,反而表扬刘一民警觉性高,挫败了日军夹击我军的阴谋,并指挥部队取得了消灭日军独立混成二十二旅团主力和35联队主力的辉煌战果。

  电报中主席对晶晶的牺牲给予了高度评价,称晶晶是中国妇女的典范、知识分子的楷模、新闻工作者的旗帜、女战士的榜样、忠诚的革命者,并题诗赞日:“北大课堂才智女,抗日战场建奇功。一手持枪一手笔,文采武功亮晶晶。”

  电报最后,主席建议刘一民慎选战场,如果短期内陇海路没有战机,不如挥兵北上,青岛现在依然是山东日军最重要的补给基地,教导师原来就有重占青岛的计划,现在第五师团又调往东北,留在青岛的近卫第一师团第二旅团又南下陇海路参战,这个战机应该把握好。

  朱老总的电报祝贺英雄的教导师取得突破日军重兵合围、消灭日军一个旅团并一个野战联队的的战绩。朱老总为晶晶题词:“古有花木兰,今有安晶晶。碧血染淮海,丹心写汗青。”

  彭老总脾气直,在电报中表扬教导师的战绩后,直言不讳地批评了刘一民处理感情问题优柔寡断,导致晶晶的悲剧发生。要是晶晶对刘一民没有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就不会自作主张留在路南等候刘一民,哪里会可能送命?要不牺牲,晶晶完全可能成为全国最有名望、成就最大的记者。这笔账应该算到你刘一民头上,看你一辈子怎么还得起!

  骂完刘一民,彭老总对晶晶舍己救人、为国捐躯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毫不吝啬溢美之词,称晶晶最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妇女的美德,最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工作者的品格,最充分地体现了八路军战士血肉关系,最充分地体现了共产党人一心为国的情操!

  看完这三封电报,刘一民心里越发地难受。他知道,领袖们之所以给晶晶如此高的评价,除了她对我军新闻宣传事业的杰出贡献外,最主要的还是自己的因素。可自己偏偏是这个世界上最对不起晶晶的人,这世上要是有后悔药该多好!

  主席提醒的青岛空虚一事,刘一民早有考虑,原本计划返回山东后就重占青岛,让小鬼子饿肚子去。但是现在情况不同,必须得在这里打一仗,给晶晶和牺牲的烈士们报仇!不然的话,会影响士气的。

  刚看完电报,张林风就报告说日军的电台里开始造谣了,说是他们在陇海路东海境内白塔埠至洪庄之间取得大捷,击溃八路军教导师主力。八路军遗尸无数,光是被打死的战马就够日军一个师团饱食一周。日军还统计了我军被炸毁的汽车、大车、牛车数量,并说这些车辆上运载的都是粮食,充分说明八路军教导师到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都不忘抢掠民财,纯粹是一支土匪队伍。

  刘一民一听就说,通知晶晶,要她立即组织新闻通稿,把我军歼灭日军独立混成第二十二旅团主力、第九师团第35联队主力的战况向全国通报,让各部队上报详细战果,包括击落日机、歼敌数量都要详细统计,公开见报。

  说完,见张林风一动不动,眼窝里泪珠乱滚,刘一民这才想起自己说习惯了,晶晶的遗体就在自己身边,这美丽的姑娘,再也不能起来给自己写专访和谈话了。

  刘一民长叹一声,然后恶狠狠地对张林风说:“算了,让日军去聒噪吧。有他们哭的时候!”

  其实,日军昨夜吃了大亏,损失比刘一民估计的要大得多。想想吧,八路军不费吹灰之力消灭了独立混成第二十二旅团之后,就展开了阻击作战,这种战斗无论怎么说,都是进攻的一方损耗大,除非防守方根本不是对手。教一旅、骑兵旅、新一旅都是八路军精锐,装备好、火力强,作战手段比日军要先进,日军攻击部队遇上这样的守军,不吃大亏才怪呢!而且战斗打响后时间不长天就黑了,日军的空中优势不能彻底发挥,加上还有八路军航空一大队突然参战,日军从空中到地上都在吃亏。只不过他们兵力庞大,八路军北返部队又带了庞大的运粮辎重车队,无心恋战。不然的话,以教一旅、骑兵旅、新一旅的实力,夜战中多坚持一个小时,可能就会让上千名甚至更多的小鬼子回靖国神社报到去。

  让电台宣传他们的战绩,是山下奉文和武藤章的主意,这两个老鬼子想的很简单,那就是不能让八路军抢在他们前面报到战果,那样的话,米山米鹿少将玉碎、独立混成第二十二旅团主力玉碎、第35联队主力玉碎的实情就会大白于天下,大日本陆军会再次丢脸。因此,坐镇徐州的山下奉文和武藤章就下令随军记者按照他们的说法进行报道。

  这事儿,杉山元和西尾寿造并不知道,就是他们知道了也会支持。动员了这么庞大的兵力来打这一仗,结果却是损兵折将,怎么向大本营交待么!反正大本营的那些老爷们谁也不会来战场仔细检查,舌头长在他们嘴里,想怎么说都行。再一个,把战果夸大点有利于争取补充。

  鲍文来报告说准备在羽山建烈士陵园,安葬晶晶和突破陇海路之战的烈士们。

  刘一民心里很想把晶晶的遗体运回蒙山之阳的万寿宫,与陈瑶光葬在一起。那里的环境很好,有山有水有苍松翠竹。但是想了想不合适,晶晶和陈瑶光不同,应该和突破陇海路之战的烈士们葬在一起。

  刘一民不同意在羽山安葬烈士们,理由是羽山虽然是名垂青史的文化名山,但这是舜帝命祝融杀死大禹之父、治水失败的鲧的地方,民间传说鲧死后化身为三条腿的鳖,就住在山顶的殛泉里,这泉水每逢阴雨天气就腥不可闻。我们的战士是打了胜仗牺牲的,怎么能和治水失败的鲧同处一山?晶晶那么爱干净,怎么能闻得了殛泉水阴雨天时的腥臭气?

  说的鲍文砸吧着嘴半天说不出话来。

  程翠林提醒说天气炎热,必须让烈士们及早入土为安,要不然就在羽山南面的平原选一块好地做陵园。

  刘一民烦躁地说:“这地方不行,距离铁路线太近,陵园容易遭受日军破坏。再说了,就算现在我们侥幸保住陵园不被破坏,将来过了一、二百年,国家发展了,经济壮大了,难免会有一些数典忘祖的不肖子孙看上陵园的土地,毁陵卖地,还会说什么死人不能与活人争地的旗号,弄一个乱七八糟。对了,我想起一个事,让政委派人到济南侦察一下,看看黄苏的陵墓,防止日军破坏。”

  见刘一民说的振振有词,程翠林听的莫名其妙,说日军破坏是有可能的,说过一、二百年后子孙后代破坏就是瞎说么!程翠林张口就来了一句:“你怎么知道一、二百年以后的事?”

  刘一民回答说世界上的事情就怕分析,这东海地面有铁路、公路贯穿,交通发达,距离连云港、徐州不远,将来经济一定非常发达。经济发达了,人的思想就会变化,有的人为了挣钱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啊?

  程翠林不再多说,只是让刘一民亲自定地方,免得鲍文找的地点不合适。

  想起来历史上距此不远的赣榆县抗日山烈士陵园,刘一民就指示鲍文到赣榆县夹山一带王洪村马鞍山南坡找墓地,烈士们安葬后由鲁东南行署负责动工建设烈士陵园,要请专业的建筑师设计,规模要大,要气势恢宏,展现我军一往无前、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烈士们就是死了,那也要做鬼雄!无论人间还是天堂,教导师永远都是所向披靡的雄师劲旅!

  鲍文请求刘一民亲自去为晶晶选定墓址,并提出具体要求,好让工兵部队尽快施工。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鲍文已经从张林风那里知道,当初安葬陈瑶光时,师长是自己选定的墓址,连墓的造型、墓室标准、周围花木都是师长亲定的。鲍文知道,虽然晶晶和刘一民没有陈瑶光那种关系,但是她们之间的感情恐怕要比陈瑶光深的多,这墓地怎么选、墓室怎么造、将来墓碑上怎么题写、用什么名义,都得师长定才行。不然的话恐怕他不会愿意。

  考虑到敌情没有太大变化,南下增援部队一时半会儿也到不了,刘一民就指定洪超远统一负责教五旅、新五旅、鲁东南支队的对南防御作战,要求他把侦察员全部撒出去,务必摸清敌情。然后,刘一民就抱着晶晶的遗体上了战马,鲍文和工兵一团带上烈士们的遗体向马鞍山赶去。

 

 

第八0三章 抗日山

  从羽山脚下到赣榆西部苏鲁两省交界的夹谷山,距离并不是太远,也就七、八十里的路程。刘一民率领部队策马驱车,中午时分赶到了夹谷山南端的马鞍山。

  下马一看,山不高,偏僻、荒凉。随行的鲍文倒抽一口凉气,师长选来选去竟然选到了这里,就嗫嚅着说:“师长,这里未免太冷清了吧?”

  刘一民心里也觉得荒凉,远不如蒙山之阳万寿宫陈瑶光墓地的景色,但是想一想后世抗日山的威名,就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马鞍山现在荒凉偏僻,将来会因为我们的烈士安葬在这里而名扬四海。就是这里了,开始踏勘吧!”

  刘一民抱着晶晶的遗体沿着山间小路一路从山脚走到山顶,纵目四望,只见身后夹谷山绵延起伏、巍巍峨峨,眼前平畴沃野、丘陵起伏、河湖棋布,这才感觉到马鞍山的不凡。

  想想历史上这抗日山是由符竹庭亲自踏勘挑选的地方,而且他牺牲后就葬在这里,刘一民心里有股说不出的滋味,觉得人的命运可能能够改变,也可能无法改变。像黄苏,那么杰出优秀,原想着自己已经改变了他的命运,谁知最后还是牺牲在了肥北山区,只不过牺牲的时间、地点和历史上不同而已。这符竹庭现在担任教六旅政委兼新六旅政委、旅长,坚持冀鲁边抗战,身边又有自己挑选的一个小队的特种兵做他的警卫,只要今后不让他到这赣榆来,应该可以改变历史的宿命了。

  到了这时,鲍文也觉得这里不错,坐北朝南,地势、风景都好,心里暗暗夸赞刘一民的眼光,就说:“师长,到山上一看,就觉得很好。赶紧定地方,好让工兵抓紧施工。”

  刘一民看完地势,就对鲍文说:“这马鞍山以后改名叫抗日山,一会儿我写好抗日山的山名,将来施工时,在山脚下建立石牌楼,将抗日山的名字镌刻在石牌楼上。整体布局我说一下你记住。”

  鲍文手里就拿着本和笔,赶紧就地坐下,把本子垫在膝盖上,聚精会神地听刘一民说。

  刘一民把晶晶的遗体放到战士们支起的担架上,直起身,再次朝四周观察一边,然后说道:“我们要把抗日山修建成庄严肃穆的抗日烈士陵园,供子孙后代永远瞻仰。因此,陵园规划时起点要高。一是参照园林艺术在山脚下修建水面、游廊、纪念广场,把祭奠、旅游、休闲融为一体。纪念广场上要建立八路军教导师烈士纪念堂,气势要恢弘、规模要超前,把我军北上抗战以来历次战役制成沙盘展出,将全师殉国将士姓名、籍贯、部队番号、牺牲时间、地点一一镌刻展出,著名烈士开辟专门纪念室,展出生平事迹、遗物、著述,像李成毅、李东海、郭征、陈瑶光等领导和著名战斗英雄,都要专室、专版纪念。黄苏、李亦默、晶晶要单独建纪念馆,供后人参观瞻仰。二是从山脚到山顶修建陵园祭奠主干道,全部用条石铺成台阶,在山顶建立八路军教导师抗日烈士纪念塔,塔顶雕塑八路军战士一手擎旗、一手握枪雕像,展示我军顶天立地、浩气凛然的形象。塔身正面由我题写抗日烈士纪念塔名额,基座上镌刻我军抗战历次重大战役英烈浮雕,塔身其它几面镌刻主席、周副主席、总司令等领袖题词和山东局、山东抗日民主参议会、山东省军区、教导师及刘、罗首长献词。纪念塔建成之日,山东局、山东抗日民主参议会、山东省军区、教导师师部、各旅、行署首长及英模代表在这里举行公祭大会,同时表彰我军北上抗日以来历次战役涌现的战斗英雄,授予英雄称号,颁发纪念奖章。颁发给牺牲烈士的奖章、证书保存在纪念堂里,永志纪念。三是以祭奠主干道为区分,设东、西两个墓葬区,依据山势修成不同坡段,分区安葬烈士。每个区安葬不同战役烈士,都要建单独的纪念塔。像警卫二连这样的英雄集体,一定要单独建塔纪念。每座烈士墓都要有墓碑,镌刻姓名、籍贯、番号、牺牲时间、地点和英雄事迹简介。以后,我军在山东、苏北、皖东北作战牺牲烈士都要运回抗日山安葬,每年清明节由山东抗日民主参议会、山东军区主要领导亲赴抗日山主持公祭。”

  刘一民说完,鲍文抬起头说:“师长,按照你的设想,这抗日山会变得碧波荡漾、山峰巍峨,不但鸟语花香,还会庄严得犹如圣地,成为我军牺牲将士的英灵安歇地。将来,要是我牺牲了,你得记着把我运到这里安葬。”

  不等他说完,刘一民就一巴掌扇过去,打得鲍文的脸一下变得红肿红肿。

  刘一民黑桑着脸,大声骂道:“瞎说什么?再敢瞎说我把你撤职,送回陕西中央党校学习,永远不准上战场。你给老子记住,打仗不是为了牺牲,是为了胜利。将来胜利了,有多少大事、难事等着你去办,怎么能不珍惜自己、轻言牺牲呢?你是不是觉得我的眼泪还没有流干,想让我早点伤心死?好好活着,我还等着喝你的喜酒、你儿子的喜酒、你孙子的喜酒呢!”

  鲍文什么时候挨过打,什么时候想过刘一民会打战友,呆呆地看着刘一民,半天才哇地一声哭了出来,边哭边说:“师长,我是为牺牲的战友伤心啊!我心里难受啊,想和他们做伴啊!”

  刘一民不理他,等他哭够了,这才掏出两根烟,自己点上一根,扔给鲍文一根,抽完,把烟头摁灭,这才领着他走到右手边一块缓坡上,扒开草丛,看了看土色,感觉很满意,这才从一个战士手里要过一把工兵镐,踩着脚步丈量,走了八八六十四步,按照八卦方位,点下八八六十四个树穴,然后才在正中间点下晶晶的墓穴位置。

  点完后,刘一民对鲍文交待到,正面建六角形纪念亭,四周种植四株石榴树、四株梅花、四株桃树、四株杏树、四株梨树、四株苹果树,亭子正面建荷花池,左侧建碑亭,安放山东局、山东军区、山东抗日抗日民主参议会纪念碑;左侧建碑亭,安放同样安放纪念碑,镌刻刘一民自己撰写的纪念碑文。亭内安放晶晶看书写作坐像,用东海县水晶雕成。雕像后背,镌刻“巾帼奇葩、流芳千古。八路军教导师师长刘一民纪念”字样。纪念亭后为陵寝,圆形,山顶做成睡莲状,遍植睡莲。墓道、墓室一律用青砖或条石券拱,正厅悬挂晶晶画像,画像下用水晶雕刻成一丛丛洁白的睡莲,像征永远供享。棺木所放墓室要看情况,如果不潮湿,直接砌台安放。如果潮湿,要用四根钢索把棺木拉起,造成悬棺。整个陵寝四周按照刚才所点穴位栽植六十四棵松树。

  考虑到工程量大,一时半会儿根本无法完工,刘一民交待说集中力量造墓,明日下葬。其它的以后逐渐建设。

  鲍文听刘一民交待的如此详细,陵寝规格又如此之高,超出了他的想像,这才知道晶晶在刘一民心目中的位置,就建议说,请师长找人尽快给晶晶画像,要不然的话,等人一入土,再想画出真实的画像就难了。

  刘一民要求的确实有点高,但是也并不是办不到,像水晶,这个时候东海就有水晶矿,价钱也很便宜,一块银元都能买很大一块,战乱年代卖都卖不出去,还得防着小鬼子抢,买一点用到烈士陵园也是天经地义的。

  鲍文把刘一民的规划记得清清楚楚,有工兵一团在,里面有擅长设计的技术人员,很快就划出了大致草图,刘一民看后还算满意,就让鲍文组织部队立即开挖墓穴,同时要求临沭、莒县、赣榆各级抗日政权把购买的棺木往马鞍山运,务必于夜间运到。

  刘一民静下心来,就在山顶上支起画夹,为晶晶画读书写字的坐像。

  这一开画,眼前就是攻占济南前在章丘枣园胡迪天主教堂师指挥部,晶晶给他倒水挨批评掉泪,他顺手替晶晶捋头发时,晶晶看他那种眼波流转、似喜似嗔的娇羞模样。这一想,就再也不能自已,眼角滚出了泪珠,扑扑踏踏往下滴落。过了一会儿,等情绪恢复了,运笔如飞,几下就勾勒出了晶晶读书写作的模样。看了一下,觉得还行,就进行细致描画。等鲍文带着一个专门从事水晶雕刻制作的老师傅来到刘一民身边时,画像已成。

  那老师傅拿着画稿看了一会儿,半天才说:“这位同志是专业画家吧?这幅画上的女子是你的爱人吧?”

  不等他再说,鲍文就沉声说道:“老师傅,不要多嘴,不要胡说。这是我们的一个英雄,好好看看,有什么难处直接说。”

  那老师傅吓得眼睛往刘一民脸上直瞅,愁了一会儿见眼前的年轻军人脸色刚毅,看不出什么,这才又说道:“我是看画的好,忍不住问的。这画既画出了女子身上的坚毅、沉着,又画出了书卷气,从眉梢眼角处还能看出一丝丝春意。这女子,人长的美,还是个很有学问的人,而且可以看出画画的人对这女子的爱怜之情。这幅画的水准太高,老汉怕雕不好,辜负了这么好的画稿。”

  刘一民非常落寞,淡淡地说道:“老先生,这画上的女子就是躺在担架上的女子。她是我们的战友,是我们八路军中最有名的女秀才,说她是天上的仙女下凡一点都不过分。可惜她为了保护战友死在了鬼子的轰炸中。你可以看看她的遗容,就知道我画的远没有她本人好看。这事不急,你先仔细地好好琢磨琢磨,想想神话传说中的仙女是什么样子,再和画稿对照。也可以想想一个美丽的怀春少女思念情人时的样子,想想一个女秀才开卷有益时的样子,想想一个姑娘暗恋心上人而不可得的样子,还可以想想一个男子心底藏着的心上人的样子。等琢磨好了,再动手,一次不成就来第二次,一定要雕出神韵。只要明年清明节时雕好就行。等你雕好塑像再背面刻字的时候就知道她是谁了,你会因为雕出她的塑像而名满天下的。”

  那老工匠一听能名满天下,眼里就显出了光彩,一再表示自己一定倾尽心血雕好塑像,然后就随鲍文去端详晶晶的遗容,足足端详了一个时辰,直到把晶晶的遗容刻进脑海里了,这才收拾起画稿,去和徒弟们一道赶制晶晶陵寝正室里的睡莲水晶雕刻了。

  刘一民打法走老工匠,又画了一副晶晶身穿白色短袖、黑裙子、长发飘逸、眉目传情的油画,交给工兵一团想法弄个画框镶嵌起来。这工兵一团的战士们还真的行,用木板制了画框,还从储存的物资中找出了玻璃,把画像镶嵌了起来。

  紧接着,刘一民就在山顶用石板支起书桌,趴在上面撰写名为《淮河女儿》的怀念文章。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20:38 , Processed in 0.052599 second(s), 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