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重生之红星传奇》(精校版全本)作者:豫西山人 - 第 755 页

  梅津美治郎是关东军司令官,他最担心的是一旦松冈洋右遇刺的消息泄露,会引起苏联的不安。现在,关东军主力大部分调入关内作战,留在东北的兵力已经十分虚弱,万一苏联此时大举进攻,他绝对没有把握能守住东北。

  梅津美治郎给大本营发去了急电,称关东军主力第二师团、第四师团、第七师团、第八师团、第十师团、第十一师团、第十二师团、第二十八师团、第二十九师团、第一0四师团全部被抽调入关作战,其中第八师团、第二十九师团先后在山东玉碎。第一0四师团划归二十三军也就是现在的二十二军建制,第四师团划归第十一军建制,关东军现在仅剩第一师团、第二十三师团、第二十四师团、第五十一师团、第五十七师团等五个师团和一些守备队、独立旅团。不要说无法完成对苏备战任务,连保证满洲治安都无法做到。松岗外相遇刺一事说明,关东军已经到了必须要大力加强的时候了,当务之急是必须将在华北的关东军主力抽回东北,威慑苏联人,使其不能因为松冈外相遇刺而发动的突然攻击。请大本营紧急指导!

 

 

第一一三八章 扑朔迷离(续)

  大日本帝国不可能没有外相,松冈洋右的尸体一运回日本,日本外务省就不得不发布松冈洋右被击毙的消息,只不过日本人好面子,不说松冈洋右是被狙击手击毙的,而是说松冈洋右在前往欧洲途中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紧接着,近卫内阁新外相丰田贞次郎海军大将粉墨登场,在新闻发布会上信誓旦旦地说要致力于建设世界新格局,致力于大东亚共荣圈建设。言语之间,进一步扩大侵略的气味十足。

  日本人刻意隐藏松冈洋右的真实死因,可是办不到。远在渝城的《文汇报·军事论坛》在日本宣布松冈洋右死讯的第二天,突然之间加印了号外,以整版、整版的篇幅、醒目的标题报道了侵华魔头松冈洋右被狙击手击毙的消息。其中,第一版的标题是“松冈洋右在哈尔滨被抗日狙击手击毙”,副标题是“揭开日本外相松冈洋右被击毙内幕”。

  这个号外显然不是一个、两个作者写的,而是采取组版形式,有多个作者从不同角度分别撰写。其中,有介绍松冈洋右经历的,从松冈洋右获得“俄勒冈仆人”称号到提出满蒙生命线论断,从九一八事变后松冈洋右代表日本出息国联大会、并退出国联到推动形成德意日三国同盟,写的极为详细,比日本外务省发布的介绍松冈洋右事迹的文章要细致的多、好看的多。很多事情都是秘闻,比如松冈洋右组建满铁情报部,不但在上海等中国内地城市、纽约、柏林等国际城市设立情报站、情报事务所,还在日本国内设立满铁东京分社,搜集日本政府、各政党动向等秘密情报。当然,这只是中国的新闻记者们写的,搜集的资料有限,不可能把松冈洋右当年在这些城市设立的情报网地址、人员等写清楚。

  最吸引人眼球的,自然是松冈洋右到底是被何人狙杀。写这篇文章的作者太有想像力了,他没有给出准确的答案,只是采用猜测的手法,吸引读者去进一步判断、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子啊他的笔下,狙杀松冈洋右的可能是一下几股力量:

  一是朝鲜抗日义士。理由是朝鲜抗日义士擅长狙杀日寇重量级人物,1932年4月29日日军在上海虹口公园庆祝日本裕仁天皇生日“天长节”的时候,朝鲜“韩人爱国团”“太洛太”义士尹奉吉把两枚特制的烈性手雷分别安装在日本军用水壶和军用饭盒内,大摇大摆混入会场,在全场日军、日侨齐唱日本国歌的时候,将手雷投出,炸死日本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曾当过田中内阁陆相的白川义则大将和上海日本侨民行政委员长河端贞次,炸伤上海日本侨民行政委员会书记友野盛、驻上海总领事村井苍松、驻上海公使重光葵、第九师团长植田谦吉、第三舰队司令官野村吉三郎。到现在,重光葵换上个瘸子,日本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成了独眼龙。因为朝鲜义士都会说日语,很容易接近日军,便于获取情报,而且擅长刺杀,他们长期活动于中苏朝三国交界地区,在游击战中锻炼出了超强的枪法,也容易从武器贩子手中获得苏制狙击步枪。很可能松冈洋右像白川义则一样,倒在了朝鲜抗日义士组成的“韩人爱国团”组织“太洛太”的刺杀之下,只不过松冈洋右运气好,一枪毙命。

  二是散居于哈尔滨的白俄人员。这部分人日夜盼望着返回苏联,推翻苏联政权,重建俄罗斯帝国。其中不乏精通射击术的前俄罗斯帝国的军官,而且很可能藏有苏制、德制、美制、法制狙击步枪。这部分人最恨松冈洋右到苏联去与苏联政府和谈,让他们失去夺回俄罗斯政权的机会。因此,他们有刺杀松冈洋右的动力、动机和得天独厚的条件,占尽了狙杀松冈洋右的天时、地利、人和。

  三是原东北义勇军残部组成的抗联。理由是这支坚持东北敌后抗战的武装与日军仇深似海,有狙杀松冈洋右的充分理由,而且有隐蔽情报网络支持,能够通过中苏边界获得苏制狙击步枪。这支敌后武装在日寇疯狂扫荡下销声匿迹,未见日军消灭该部的报到,怀疑活动于中苏边界地区。这样的抗日武装,不要说是松冈洋右这么大的日本官员了,就是遇上日军小兵也不会放过。他们自然是狙杀松冈洋右的主要力量之一。

  四是活动于北满地区的各种山林队。由于日伪军的疯狂扫荡,这些昔日的胡子、现在的抗日武装山林队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相当一部分投降日军当了伪军,还有一部分解散后隐入民间,金盆洗手了。坚持下来的,都是铁骨铮铮的汉子。这些人在日伪军扫荡讨伐下,无法在深山密林立足,又喜欢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掷色子、玩女人,说不定就有混进哈尔滨会白俄美女相好、犹太美女相好、日本美女相好的山林队,在酒酣梦醒的时候,得到了松冈洋右即将到东北的情报,组织狙杀,建立了奇功。

  五是军统、中统特工。国民政府从来都没有放弃过组织和领导东北的敌后武装斗争,声势浩大的义勇军就是国民政府组织发动的。现在,虽然义勇军主力经苏联撤回关内,但是隐蔽力量不可能撤退。自全面抗战爆发以来,苏联给中国人民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国民政府绝对不愿意看到出现日苏媾和、出卖中国的局面,隐蔽在哈尔滨的军统、中统特工奉命狙杀松冈洋右、断然制止出现不利于中国抗战局面的事情,是理所当然、责无旁贷。由久经训练、屡创奇迹的军统、中统特工出手,那自然是有组织、有计划、有准确情报支持的万无一失的行动,可笑松冈洋右这个惯于使用卑鄙伎俩的侵华魔头死到临头尚不知,兴冲冲、急匆匆地踏进了死亡陷阱。

  六是八路军。理由是八路军战法灵活、神出鬼没、迭创佳绩。很可能是抗日传奇英雄刘一民将军或者是曾经袭扫辽西的晋察冀的林彪、聂荣臻将军派出的敌后游击的小股精锐部队到了哈尔滨附近,得到松冈洋右抵达哈尔滨的情报后,随即混入哈尔滨,果断击毙松冈洋右。理由是八路军有精锐战队,擅长狙杀,从日军手里缴获有日制、德制狙击步枪,一击必杀。但是,中共和苏共一脉相承,八路军军纪森严,松冈洋右是要前往莫斯科,从莫斯科到德国、意大利,很可能会和苏联领导人展开。苏联人很可能还非常期待松冈洋右的到来,一般情况下不会允许发生危及松冈洋右的安全事件。从这个角度说,中共不会让部队狙杀松冈洋右,军纪森严的八路军各路将领也不敢、不能、不会下令部队狙杀松冈洋右。否则,会受到严厉制裁的。

  七是苏联人。苏联人有可能期待着与松冈洋右谈判,但也有可能不愿与松冈洋右谈判。因为日本深陷侵华战争泥潭,在侵华战场上损兵折将。而苏联远东红军,装备精良,又有张鼓峰事件、诺门罕会战大胜鼓舞,很可能根本就不把小日本看在眼里,甚至还会抓住关东军主力入关作战的良机,挥兵南下,消灭关东军,帮助中国尽快取得抗战胜利。这样,中苏友谊得到巩固,苏联也彻底取得远东战线的稳固,可以放心应对欧洲局势。如果苏联人是这种思想的话,那松冈洋右极可能死于苏联红军狙击手之手,也可能死于八路军狙击手之手。

  严格说,这篇介绍松冈洋右到底是死于何人之手的文章纯粹是猜想臆造之文,不值得详细追究。偏偏这样的文章最能迎合读者的心思,比你说清楚是谁一枪毙了松冈洋右还吸引人呢!一时间,洛阳纸贵,处于日寇大轰炸下的渝城民众,都在谈论到底是哪个英雄击毙了松冈洋右。

  《文汇报·军事论坛》这份号外一发,登时就把中外舆论集中到了松冈洋右遇刺身亡一事上,并由此展开了讨论。

  英国的路透社和《泰晤士报》等报纸、电台唯恐远东不乱,进一步披露松冈洋右企图与苏联签订《日苏友好中立条约》的内幕,好像他们钻进了死去的松冈洋右的脑袋里一样,说的有鼻子有眼,像模像样,让人分不清哪些是英国特工获取的绝密情报,哪些是英国记者的合理想像。

  香港的《大公报》不但及时援引英国的消息,还不停地配发社论,分析抗战形势,分析欧洲战场局势,说明中苏友好、携手抗击日本法西斯的重要性,呼吁世界正义力量团结起来,支持中国人民抗战!

 

 

第一一三九章 扑朔迷离(再续)

  蒋介石也在研究《文汇报·军事论坛》。

  蒋介石原来非常担心苏联和日本真的签订《日苏友好中立条约》,自己还亲自询问过苏联驻中国大使,没有得到正面答复,电令驻苏大使顾维钧向苏联人民外交委员会询问详情,也没有得到一丝消息。蒋介石正如坐针毡呢,就传来了松冈洋右在哈尔滨被击毙的消息。这下,蒋介石彻底明白了,松冈洋右确实是要去和苏联谈判签订友好中立条约。而且,以蒋介石的眼光,一眼就看出,只要松冈洋右到了莫斯科,必然受欢迎,也必然能够签订条约,受害的、被出卖的只能是中国。

  因此,蒋介石得到松冈洋右被击毙的消息后,连骂几声娘希匹,然后就兴奋地叫来戴笠,说松冈洋右死得好,死的及时,死的特别关键,要戴笠详细报告击毙松冈洋右的详细经过。

  戴笠弄不清松冈洋右到底是谁击毙的,反正他没有下达过这样的命令,也没有接到这样的报告。不过也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坚持敌后隐蔽斗争的弟兄们得到了松冈洋右抵达哈尔滨的情报,主动出击,击杀该獠!战争年代么,通信受阻,不及时报告也是有可能的。不过,军统在哈尔滨没有什么力量,难道是义勇军残部遗留人员干的?

  戴笠从不对蒋介石有所隐瞒,就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

  戴笠一报告完,蒋介石第一时间就想到了一定是刘一民派出的精锐小队击杀了松冈洋右,因为这样准确有力的狙杀,放眼全中国也只有刘一民部有这种实力。但是,想了一会儿,蒋介石摇摇头,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因为他太了解中共了,觉得八路军绝对不会击杀去苏联谈判的松冈洋右的。不要说是中共的精锐部队刘一民部、林彪部了,就是近期销声匿迹的抗联,也不可能干这种事,这一定是散落于敌后的某支小武装干的。

  管他是谁干的,杀松冈洋右这事绝对是奇功一件。反正全中国的武装力量都归蒋委员长统帅,取得的战功也应归功于蒋大元帅的正确领导!

  这次,蒋介石很大度,没有责骂戴笠糊涂,还制止了戴笠提出的让新闻检查人员追查《文汇报·军事论坛》的来龙去脉的提议。相反,蒋介石命令戴笠配合《文汇报·军事论坛》造势,秘密找一些有军事理论造诣的人,向《文汇报·军事论坛》供稿、写信,最好能煽动日本人和苏联人打起来,和美国人打起来,这样,他们就灭亡的更快。

  蒋介石竟然想到了这一层。

  《文汇报·军事论坛》彻底活跃了起来,天天加印号外,刊登军事分析文章。结果,分析来分析去,读者来信竟然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苏联远东红军应该抓住关东军主力围困山东八路军的战机,果断南下参战,以雷霆万钧之势消灭关东军,帮助中国收复东北;另一派则说苏联远东红军应该提高警惕,严防关东军偷袭,因为日军善于冒险。已经发生的张鼓峰事件、诺门罕会战,日军投入兵力都很有限,而苏联远东红军则每次都是全力以赴。就这,诺门罕会战中,日军虽然伤亡惨重,远东红军伤亡也很大。要不是德国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出卖了日本,很可能关东军现在已经占领海参崴了。

  也不知道坚持苏联远东红军应该提防关东军偷袭的读者们是从哪里得到的消息,竟然分析说,诺门罕会战时,在诺门罕方向日军被击毙18000人,受伤的、失踪的不计,而不是日军公布的阵亡7696人,负伤8647人,下落不明1021人;苏军战死9000人,失踪超过1000人,负伤16000人。但是加上后期日军精锐师团在海参崴方向的攻击,苏联红军伤亡人数应该远远高于日军。

  就这还不算,这些读者来信还把关东军、伪满军的兵力部署说了个七七八八,甚至连日军在边境线上修筑的秘密永久性工事筑垒的方位也说的大致不差,等于是为苏联远东红军的轰炸机、大炮指引目标呢!

  这可都是几十年之后才揭秘的绝密档案啊,这个时候的读者来信中竟然说的一清二楚。日本人也好,苏联人也罢,想不关注《文汇报·军事论坛》都不行,想不认真研究都不行。在渝城的苏联大使馆每天第一时间派人守候在文汇报报馆门前,等着购买新出的报纸。日军更惨,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西尾寿造直接命令派出人员,化装后到国军占领地区购买当天的《文汇报》,为此还损失了不少便衣特工。

  特别奇怪的是,松冈洋右刚被击毙的时候,没有人报告是自己取得的战绩。到了这个时候,乱套了,一下子冒出了五六支敌后武装报告说是自己击毙了松冈洋右。什么三江山林队、大兴安岭游击军、哈尔滨抗日锄奸铁血团、韩人爱国团哈尔滨情报站、蒙古抗日三人团、忠义救国军黑吉辽支队等等,都在通过各种渠道向外发布消息,称是自己击毙了松冈洋右。一时间,搞得关东军情报部都目瞪口呆,不知道什么时候东北突然又涌现出了这么多的抗日武装,更分不清那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

  这中间说的情节最详细、让哈尔滨日军宪兵收获最大的是自称蒙古抗日三人团的武装。他们提供的消息说是那两天他们正好混进了哈尔滨,从哈尔滨的一个日本商人那里购买武器,共购买了两支日式七九狙击步枪,又从一个德国人手里买了两个消音器,想找个目标试枪。选来选去,他们看中了火车站对面的圣·尼古拉大教堂,就混进了教堂,爬上了钟楼,在钟楼的大钟下面隐蔽,将枪口指向了火车站出入口。本来,他们没想到要击毙松冈洋右,也不知道松冈洋右是干什么的,只是想试试新买的枪射程和准头。结果,刚在大钟下隐蔽好,就见到一群日军簇拥着几个穿黑呢子大衣、头戴礼帽的人在火车站广场排队照相,正好当靶子。于是,他们就瞄着中间的四个人开枪了,透过瞄准镜清楚地看到子弹钻进了这四个人的脑袋。被击毙的四个人一个是穿黑呢子大衣的留八字胡戴眼镜的矮个子,剩下三个是军人。射击完,他们溜出教堂,又去了卖给他们枪的日本人的店铺,在那里躲过了日军的疯狂搜查,安然无恙地出了哈尔滨。后来才从报纸上、电台里知道被打死的是日本外相松冈洋右。

  日军情报部门如获至宝,将这条消息迅速通报在哈尔滨负责缉拿凶手的关东军宪兵司令竹内宽中将。竹内宽亲自登上了教堂的钟楼,拿着步枪趴下试了试,马上就断定这里应该就是狙杀松冈洋右的狙击阵地。只是这阵地上什么也没有,连个弹壳都没找到,说明并不像情报里说的那样,是什么蒙古抗日三人团所为,而是久经训练的狙击手所谓。莫非是从苏芬战争中锻炼出来的苏军狙击手到了这里?

  让竹内宽更加怀疑的是,他在哈尔滨掘地三尺,也没有找到像蒙古抗日三人团说的卖给他们狙击步枪和消音器的日本商人、德国人。走私军火的商人有,但绝大多数都是走私一般的苏式步枪,走私大日本帝国七九狙击步枪的根本就没有!这让竹内宽越发的怀疑了。

  竹内宽的怀疑在关东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心里留下了阴影,这家伙不停地大本营发报,要求调第二师团、第七师团、第十一师团、第十二师团和第二十八师团回归关东军建制,并请求准许关东军从在东北的复员退伍军人中紧急招兵扩军和准许伪满军扩军。

  与此同时,日军各边境独立守备队加强了战备警戒和侦察搜索。

  一些追随溥仪到东北去的满清皇族遗老也不知道是受谁指示,竟然也开始表演了,在报纸上写一点豆腐块大的文章,不咸不淡地说什么蒙古自古以来就是大清的一部分,历代大清皇室都和蒙古通婚。大清太宗皇帝皇太极的皇后、皇妃都是蒙古族出身。蒙古理所当然地应该由满洲国统治、治理。

  这样的文章一出,必然遭到苏联的反击。负责苏联外交的莫洛托夫当即召见日本驻苏大使建川美次,提出严重抗议。

  迫于这种形势,加上驻中国大使馆传回来的情报也确实太详细,苏联远东红军不得不提高警惕,开始对边境线日满军阵地进行隐蔽侦察搜索,验证情报的准确性。

  一时间,日苏关系也骤然紧张起来。

  由松冈洋右遇刺引起、由《文汇报·军事论坛》发起的这场讨论,由于吸引了太多的眼球,竟然掩盖住了上高会战的光彩。结果,就在民众都关注松冈洋右到底是谁杀的、苏联远东红军到底应该不应该南下消灭关东军的时候,抗战以来国军正面战场打的最主动、战果最辉煌的上高会战降下了帷幕。日军第一0一师团、一0六师团等部队丢下16000具尸体,逃回了出发阵地。

 

 

第一一四0章 偷着乐

  这段时间,刘一民心情特别愉快。

  赵勇刚他们击毙松冈洋右的捷报传来后,钱壮飞拿着电报来向刘、罗首长报告,罗荣桓激动的不得了,提出在大店举行庆祝大会,鼓舞人心。因为击毙的是日本外相啊,天大的战绩啊!

  刘一民给罗荣桓泼了一盆冷水,说是击毙松冈洋右一事比较复杂,虽然这家伙提出满蒙是日本生命线论断,筹建满铁情报部,两次担任满铁总裁,是标标准准的侵华元凶,而且还促成德意日三国同盟,不但是中国人民的死敌,也是世界人民的公敌,将其碎尸万段都不解恨!但是我们搞不清他为什么不直接乘飞机或轮船去德国,而是绕道西伯利亚去德国。这中间会不会真的像《泰晤士报》、《大公报》上说的那样,小日本想欺骗苏联与他们签订什么友好中立条约。因此,这个事情不能大张声势地宣传,要观察一段时间,看看有什么后果。

  罗荣桓问怎么向中央和总部报告?

  刘一民答复是以刘、罗名义给主席、老总二人发绝密电报,报告隐蔽在哈尔滨的北进特遣小队从报纸上得知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即将抵达哈尔滨,提前布置,将其一举击毙。同时被击毙的还有日军驻哈尔滨部队一个中将指挥官和宪兵司令、特务机关长。并且要提醒主席和老总,此事需要观察后果,不能对外宣传,最好也不扩大知情范围。

  至于山东局、山东军区,刘一民指示钱壮飞,仅限他和罗政委知道,不得向其他人扩散。

  罗荣桓、钱壮飞那都是多么聪明的人,刘一民这一说,就等于赵勇刚他们击毙松冈洋右一事石沉大海了。包括北进特遣小队,也接到了钱壮飞发去的密电,对击毙松冈洋右一事严格保密,不得泄露一个字。

  电报发出后,主席和老总分别用刘、罗亲译密码发来电报,都只有三个字:“知道了!”

  刘一民现在越看越觉得黄薇这丫头聪明能干,什么事情一点即透,除了长相不同外,行事作风越来越像晶晶了。而且,由于这丫头是喝洋墨水长大的,思路比晶晶更开阔。刘一民仅仅说了个大概,黄薇就把自己关进房间里,捉刀操持开了,很快就把远在渝城的《文汇报·军事论坛》给弄的红红火火的。

  黄薇原来到山东采访的时候,带着一部小电台,用于和《文汇报》联系。这部电台后来在黄薇参加八路军时上交了,为了方便宣传报道,经主管宣传的蔡中特批,电台又发还给她,一直归她使用。这样一来,黄薇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写写、发发,没有人知道她在忙什么。

  这一次,黄薇没有署自己的名字,而是把稿子用电报传给《文汇报·军事论坛》自己最信任的编辑后,交待他务必用不同的署名发稿,待读者来信多起来后,立即请假,离开渝城,改名换姓,另谋新职。

  黄薇生怕好友生活出现困难,告诉了他个账号,要他到渝城的中国银行提一笔款子,可以保证生活无忧。

  黄薇出身于南洋的橡胶园主,家庭豪富,这笔钱自然是她父亲给她准备的。

  黄薇这样安排自然是出于刘一民的授意。不过,事实证明着是多余的。戴笠不但没有去查《文汇报·军事论坛》最早关于松冈洋右被击毙的报道来源,反而按照蒋介石的指令推波助澜,把《文汇报·军事论坛》上的讨论弄得热火朝天。刘一民稍微往里面添一点点干柴,火就烧的特别的旺。弄得刘一民一天到晚乐乐呵呵的,好像是金榜题名、洞房花烛、他乡逢故知一样。

  心情大好的刘一民,和罗荣桓、项英、叶挺、蔡中、黎玉等山东局、山东军区领导人抓住日军进攻间隙,全部下到了集中于鲁中南的一纵、四纵、五纵、九纵、十二纵、炮纵、骑纵、防空旅、工兵旅、辎重旅和鲁中军区、鲁南军区、鲁东南军区、泰沂中心根据地,检查扩军整编进展情况。

  在一纵,刘一民深入到每一个连队,检查部队训练情况,给战士们批改学习本,亲自下厨房和炊事员一起为战士们做饭、打饭,和战士们谈心,了解战士们真实的思想动态、训练水平。

  高原、程翠林、周毅一直陪着刘一民下部队,一个连队一个连队的过,发现不足就地纠正。

  直到4月上旬上高会战捷报传开,刘一民才回到司令部。

  上高会战如期结束,刘一民心里高兴,脸上满是笑意。弄得听说他回来跑来看他的唐星樱和赵小曼都大惑不解,直问他最近是不是又想出了打鬼子的好主意。

  回到司令部的刘一民,把《大众日报》的记者们找来,发表了题为“祝贺上高会战大捷”的谈话。

  这是继临沂事变后刘一民公开发表谈话。

  刘一民在谈话中指出,上高会战,是继台儿庄大捷、第一次长沙会战后国军正面战场取得的又一次辉煌胜利。之所以能够取得大捷,原因很多,比如国军装备改善、整训编练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等,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第九战区上下、特别是罗卓英将军第十九集团军上下同仇敌忾,敢于与日军血肉拼杀!

  刘一民说,上高会战检验了国军的装备水平、指挥水平。从装备上说,我军七十四军换装美式装备后,已经不弱于日军任何一支部队。以后,我军还应该加快换装速度,不单单是第一军、第二军、第五军、第七十四军换装美式装备,而应该给包括第十八集团军在内的各个集团军全部换装,力争在武器装备上超过日军。这样,既可以提高战斗力,又能减少伤亡。从指挥水平上看,此次战役,我军一直牢牢控制着战场主动权,打的主动,打的自如,攻守进退皆有我军说了算。说明,经过抗战以来的战场磨练,我军各级指挥员的战场水平明显提高。特别是薛岳、罗卓英、王耀武三位将军,展现了杰出的指挥才能,值得各战区、各部队主官学习。

  这是发表谈话,不需要记者们提问。刘一民就坐在板凳上,面前放着一个茶缸,手里点着一支烟,说一阵抽几口烟,喝口茶。

  刘一民接着说道:“上高会战还说明个问题,那就是主动进取就能赢得胜利,被动防御只能打毫无花哨的阵地战、防御战,结果只能是被动挨打。”

  说到这里的时候,刘一民话锋一转,开始点名批评了:“可惜的是,我军很多高级将领不是主动向日军进攻,而是天天求神拜菩萨,期盼日军去打别人别来打自己。这还是好的,更有甚者,个别战区、部队,打鬼子未见寸功,搞摩擦却充当急先锋,天天干的都是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这里面最典型的战区是冀察战区。该战区成立以来,未曾见其打鬼子,反而是积极向八路军根据地发动进攻。其军长朱怀冰被八路军活捉,集团军司令石友三投敌不成被处决。这样的战区要它何用?还有第三战区,该战区几十万大军,在顾祝同司令长官指挥下,开战以来,从未成建制地消灭日军一个联队。这不是士兵不勇敢,部队训练水平低,而是军事主官脑子里进水,只知道被动防御,军委会命令他反攻,他才反攻;军委会命令他固守,他就老老实实固守,绝不主动向日军阵地发起反击。倒是在对付新四军上,该战区表现积极主动。特别是该战区的第三十二集团军司令官上官云相,反攻南昌冤杀第七十九师师长段朗如,追击皖南新四军军部过江部队充当前敌总指挥。这样的人,标准的外战外行、内战内行,令人不齿!还有,国军第一战区,自从豫北沦陷后,该战区从未积极规划收复失地,反而与日军隔河对峙。该战区在黄河以北的游击部队更是典型,摆出一副与敌和平相处的架势,敌不动我不动,敌一动我就撤,敌一退我再来,深得游而不击三味。”

  刘一民扔掉烟头,端起面前的茶缸咕咕噜噜一口喝干,这才又继续说道:“说起第一战区,原来卫立煌将军在忻口会战中大展神威。不料退守中条山后,竟然和日军打起了阵地攻防战。日军来攻就打,日军不攻就稳稳当当地坐在那里观战,似乎中条山就是一座攻不破的堡垒。我想问问卫立煌将军,法国的马其诺防线比你的中条山防线如何?不照样挡不住德军么?阵地是死的,人是活的。凭一座中条山就想挡住日军,未免也太天真了。更不可思议的是,日军正在秘密部署对华北实施大规模作战,蒋委员长却把卫将军召去述职,而且是一去不归。蒋委员长和卫司令长官难道就不想想,如果日军此次攻击重点不是八路军、而是中条山守军,他该如何是好?失去统一指挥的部队该如何迎敌?可别第九战区刚刚打了个大胜仗,第一战区紧接着就来个大溃败,那可真是赢一把输一把,最后落个资不抵债!”

 

 

第一一四一章 警告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1:06 , Processed in 0.060607 second(s), 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