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重生之红星传奇》(精校版全本)作者:豫西山人 - 第 758 页

  叶挺建议道:“如果是这样,我们应该马上把一纵和炮兵纵队调到日照方向去,打反登陆战,将登陆的鬼子消灭在海边滩涂上。”

  刘一民摇摇头:“我们不干那种事。小鬼子要登陆,一定是由日本海军联合舰队护送前来,而且会选择白天登陆。联合舰队自身火力强大,现在应该已经装备了新式战机。我们的飞机不是他们对手,岸炮火力也仅仅是能打鬼子一个冷不防。等鬼子反应过来,我们的部队就会成为日军海军舰炮火力和空中火力打击目标,非吃大亏不可!再说了,一纵、炮纵是我们手里歼敌的本钱,调到石臼所一带去,万一小鬼子不在那里登陆,我们岂不是要落空么?这一次,我们要在鲁中南示敌以弱,必要时,让开大道,放小鬼子放心大胆地占领鲁中南的交通要道,高度集中兵力,寻机歼敌!”

  刘一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知道希特勒马上就要闪击苏联了,关东军也快要举行大演习了。德苏一开打,以日本人的智商,加上得到了《文汇报·军事论坛》上披露的诺门罕会战时双方伤亡的真实数字,关东军那帮桀骜不驯的参谋很可能会盲动冒险,利用关东军举行大演习的机会偷袭苏联。到时候,万一再发生个什么擦枪走火的小事故,双方想不打都不成。只要关东军集中全力进攻,可以断定,短期内远东红军不是日军的对手,像库页岛、海参崴都可能被日军占领。不过,斯大林、和裕仁天皇恐怕都没有在远东长期大打的想法。斯大林急于应付德军进攻,恨不得马上能把远东红军抽调到前线去;裕仁天皇也不愿与苏联大打,他们的主导思想已经转到南下太平洋作战上了,加上中国战场,让小鬼子三面作战,裕仁天皇绝对不干。最后很有可能双方通过谈判解决问题。最次的结果也是暂时维持日军对海参崴、库页岛的占领。

  这个时候再在鲁中南大打,让关东军的几个师团抽不了身,战术上过瘾了,战略上是不对的。而且,就算要大打,暂时间条件也不成熟。只有让小鬼子进攻顺利,他们才会肆无忌惮地分兵扫荡,我军才能抓住战机。

  说了半天,刘一民竟然要示敌以弱,让几个人都是一阵气结。他们不是穿越者,不知道希特勒要闪击苏联,更不知道关东军会进行大演习。特别是项英,对苏联有深厚的感情,要是知道刘一民示敌以弱就是为了放关东军回去去进攻苏联,恐怕马上就会和刘一民斗争。

  其实,刘一民只是想顺利收回列宁承诺还给中国的那部分领土,哪怕是只收回一部分都行,并不是他对苏联有什么成见。伟大的卫国战争,苏联人民对全世界都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一点,刘一民是不会忘记的。特别是历史上建国后,苏联支持中国工业化建设,更是奠定了中国的工业基础。而且,想法让关东军进攻苏联,使日本人同时与美国、中国、苏联三个大国开战,是促其迅速灭亡的捷径。而且,就算日军开始能占苏联便宜,持久下去,等苏联红军在实战中经受了考验,战斗力恢复,日军依然不是机械化的苏联红军的对手。

  刘一民接着说道:“示敌以弱只是避敌锋芒,绝不是不打鬼子,任小鬼子再根据地横冲直撞,那样的话,我们就是想隐蔽也隐蔽不了。相反,我们要把主力集中起来,隐蔽待机,以一部兵力调动鬼子。哪支日军部队攻势积极,我们就打哪支部队。策略是多打快打,忽东忽西,让小鬼子摸不着头脑,不得不老老实实固守交通线。然后呢,我们让刘建立在鲁西南动手,让李清、陈大勇他们侧击胶济路。等于是全面开花。我估计,要不了多久,日军就会撤离根据地,恢复原有态势。”

  罗荣桓想了想,觉得现在日军虽然全线进攻,但是攻击速度极慢,明显是有计划地控制攻击速度。这种情况下,我军无论在哪个方向出手,日军就会脚底抹油,缩回原防线固守,很难捕捉到歼敌良机。而且,刘一民说的轻松,好像我军可以轻松消灭任何一路鬼子一样。罗荣桓心里有数,这是刘一民的一贯作风,不愿意让到山东时间不长的项英、叶挺有心理压力。实际上,此次形势非常凶险。三个方面的日军都是精锐部队,而且抱成一团稳步推进,我军很难找到打其一路的战机。即令是找到了,日军处于进攻态势中,与以往的上当掉陷阱不同,兵力展开后很难打的。搞不好就会掉进日军包围圈。

  罗荣桓开口了:“司令员,我同意按你的思路调整部署。我提醒一点,由于日军三面来攻,我军三面迎敌,没有任何优势。相反,分头迎敌的几个纵队还有可能被日军缠住,处境困难。真正能够起到一锤定音作用的,只有一纵、炮纵和骑兵纵队。因此,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想当然地以为我军可以轻松消灭日军任何一路。那是不可能的。仅仅依靠一纵、骑兵纵队、炮兵纵队、工兵旅、防空旅这些部队,想吃掉任何一路有两三个师团组成的日军攻击部队,都是白日做梦!小鬼子变狡猾了,不给我们打大规模伏击战的机会了。”

  刘一民点点头,说道:“张林风、朱哲晓记录命令!”

  事情发展果然像刘一民分析的一样,日军从5号开始攻击,一直攻了三天,都还在鲁中南周围打转转。日军的两个装甲师团主力根本就没出动,一门心思等着给八路军来一个雷霆一击呢!

  5月7日黄昏,中条山之战打响了!

  刘一民提前发表谈话,目的是提醒蒋介石、卫立煌抓紧备战。蒋介石也确实引起了警惕,派何应钦到洛阳部署作战。但是,蒋介石判断失误,他认为日军很可能要攻击洛阳、潼关。因此,严令第一战区加强洛阳工事建设,甚至还从中条山抽调部队加强河防。加上何应钦并没有上中条山守军阵地检查,连哪支部队在什么位置都没有搞清楚,更不清楚中条山守军现在是一种什么状况,想当然地指手画脚一番就回渝城了,根本就不管他的部署到底落实没有。

 

 

第一一四七章 大溃败(上)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壮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衰亡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

  这是一首由八路军宣传队带到中条山的抗日歌曲,曾经飘荡在中条山的沟沟壑壑。可惜,孙蔚如第四集团军调到巩义去后,八路军宣传队以及游击队、牺盟会都被赶出了中条山区,中条山上的军民就再也听不到这首歌了。

  五月的鲜花,盛开在中条山的勾勾叉叉。每一朵鲜花都是一个不屈的生命!

  中条山位于山西南部、黄河北岸,像一条扁担一样横亘在太行山和华山之间,似乎是一头挑着三晋,一头挑着三秦,因而得名中条山。

  中条山呈东北西南走向,东北高西南低,西起晋南永济与陕西相望,东迄豫北济源、孟县同太行山相连,北靠素有山西粮仓美誉的运城盆地,南濒一泻千里的滚滚黄河,横广170公里,纵深50公里,最高峰为海拔2321米的垣曲历山舜王坪,山脉平均海拔1249米。

  从军事战略学上讲,中条山与太行、吕梁、太岳三山互为犄角,屏蔽黄河和洛阳、潼关,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太原会战后,卫立煌指挥第十四集团军撤往晋南布防,晋绥军撤往晋西布防,留守太原的傅作义最后突围后撤往绥远。就在日军陶醉在夺取太原的狂欢之中的时候,刘一民率教导师北上抗日,在祁县设伏夜战,一战消灭唱着歌、乘坐着汽车、装甲车、坦克增援祁县的日军第五师团主力,然后又乘胜消灭日军察哈尔派遣军,袭占太原,稳定了山西战场。此后,日军大举来攻,教导师东进袭占天津,日军第一军重新控制太原。经过几年的反复厮杀,山西的抗战格局已经形成,日军占着交通线和主要城市,中央军、八路军、晋绥军互为依托,控制着山西广大农村。

  日军第一军曾经向中条山发动了13次进攻,也曾经攻到了平陆县的黄河边,但在中条山守军的坚决抗击下,最后都不得不撤兵。

  1939年6月6日,杨虎城、孙蔚如部与攻破中条山的日军在平陆展开激战,保卫黄河渡口。那些陷于日军包围圈中的部队,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誓死不投降,手挽着手跳进了滚滚黄河。司令部的几十名女兵,和跳河的陕西冷娃一样,手挽着手跳进了黄河。可悲的是,黄河南岸的守军不但不过河救援,反而架起机枪扫射,不准黄河北岸的部队退过黄河。

  后世那些为了争夺黄河滩涂地开发权和林地所有权而告的一塌糊涂、打的一塌糊涂的人们,恐怕根本就不会去想这黄河两岸浸透着无数先烈的血迹!

  蒋介石发动反共高潮前,山西战场的形势比较好,我军几支大军互相配合,日军第一军虽然多次组织扫荡,但依然阻止不了中国军队的不断进攻。但是,蒋介石搞了反共高潮以后,情况就变了,原来那种中央军、晋绥军、八路军亲密配合、并肩杀敌的局面没有了,代之而起的,是大大小小的摩擦、仇视和猜疑。这就给日军提供了可乘之机。

  1940年秋季以后,中条山战场突然安静了下来,小鬼子不再攻击中条山了,鬼子的飞机也不去侦察轰炸了。蒋介石抓住这个空档,把有通共嫌疑的孙蔚如第四集团军调走了,顺路也调走了配属卫立煌十四集团军指挥的炮兵团。荣升第一战区长官司令兼河南省主席的卫立煌也走了,坐在洛阳城里开始通过电台遥控指挥了。

  小鬼子不打了,和鬼子拼的最凶的部队调走了,司令官去洛阳了,驻守中条山的国军连续几年坚守阵地,也打得厌倦了,想不放松警惕都不行了。

  放松了警惕的守军,为了解决补给困难,开始做生意了,什么来钱做什么。这就出现了一种自古以来战场上从未有过的情景:三分之一的士兵守阵地和训练,三分之一的士兵做生意,三分之一的士兵在推石磨磨面做饭洗衣服。守军做生意也是互相攀比,这个团长倒卖粮食发财了,那个团长马上就学习。这个营长倒卖子弹了,其它营长就想凭啥他能卖别人不能卖?有一个团长或者师长、军长嫌倒卖粮食、弹药来钱慢,开始倒卖鸦片,其它军长、师长照葫芦画瓢,跟着就上。到后来,日伪特务都闻风而动,伪装成商贩,在中条山上乱窜,收集情报,倒腾鸦片,忙的不亦乐乎。

  可笑卫立煌还陶醉在什么“中条山高万丈”、“卫总司令指挥的好”之类的歌声中呢!

  此时,中条山守军摆的是一个长蛇阵,西线从黄河北岸,依次是曾万钟第五集团军和高桂滋的第十七军,负责东北线防御的是刘茂恩第十四集团军,东线由第九军防守。这个长蛇阵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惯用的阵法,没有战略纵深,部队与部队之间的结合部是最容易被突破的地方。

  何应钦在洛阳用三天时间开了两次会,各军军长赶回防地后,唯一能做的就是赶紧停止做买卖,部署防御。可惜,中条山守军已经懈怠了,提不起精神了,上峰的命令在严格也引不起各部队的重视。想想么,日军攻了13次,退回去了13次。别说小鬼子不一定来攻中条山,就是他来进攻怕是还得乖乖地退回去。加上主帅卫立煌上将在峨眉山上闭门读书,何应钦一走,再也没有人能指挥动这些分属于不同系统的部队了,更不用说督促落实何应钦的指示了。

  大官大官,就是大而化之的官。何应钦是中国军队的总参谋长,指示到、部署到就行了。至于具体的作战指挥是那些小官们的事,拼杀是士兵的事。

  战场上的事情瞬息万变,亲临前线指挥都不一定能保证打胜仗,何况何应钦走了、卫立煌远在峨眉山呢?

  5月7日黄昏,日军从东、西、北三面“以钳形并配以中央突破之方式”向中条山进犯。

  对中条山守军了如指掌的日军,一上来就朝着守军各部队的结合部猛攻。天上是日军的飞机在狂轰滥炸,地上是日军的大炮在轰鸣。中条山,一下子就陷入了危急之中。

  中条山守军生意做的最火的就是曾万钟司令官的第五集团军,日军对第五集团军的防线也最熟悉。

  曾万钟的第五集团军司令部设在夏县泗交以南的马村。这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地势险要的村子,临水的深沟叫柴家沟,也叫阎王峡,峡谷里有一条沿着溪流的碎石公路。峡谷一边的悬崖上,曾万钟修建了两个重机枪阵地,封死了隘口,掩护司令部。

  外围有第五集团军五个师的兵力,司令部又有两个连的警卫部队,马村的地势又如此险要,按理说,小鬼子想打到这里难如登天。

  这个曾万钟是滇军老将,参加过北伐,平日里看上去笑呵呵的,马村的老百姓都觉得他和蔼可亲,不像集团军总司令,倒像个山西老倌。

  也就是因为曾万钟脾气太好了,第五集团军的军纪是中条山守军中最差的。

  让曾万钟想不到的是,他以为隐蔽安全的司令部,早已落入了日军的眼中。此刻,日军的一支小特战队,就空投到了马村后面的楼山上,已经隐蔽多日,就等着来端曾万钟的司令部呢!

  战斗刚刚打响,日军的炸弹、炮弹就落到了马村。曾万钟一看司令部位置暴露,马上下令转移。结果,早已隐蔽在马村背后楼山上的日军空降小部队顺着山梁冲了下来,摧毁了掩护司令部的两个重机枪阵地,开始追杀第五集团军司令部。

  就这样,战斗刚一开始,曾万钟总司令就和归他指挥的两个军五个师的部队失去了联系,两个连的警卫部队在日军的炮火和空降小部队的追杀中伤亡殆尽。堂堂第五集团军总司令曾万钟将军在短短时间内带着几个警卫躲到了距离马村不远的一个叫狼虎峪的山沟里。隐蔽数日后,已经饿晕了的曾万钟被老百姓救下。当地的老百姓杀了一只羊,用羊皮扎了个筏子,把光杆司令曾万钟送过了黄河。

  曾万钟在中条山会战中做的唯一一件有意义的事,是渡过黄河后下令免除了老百姓过河需要交的一块银元的过河税。

  曾万钟的第五集团军司令部被连窝端掉只是中条山会战中的一个缩影。实际上,战斗打响仅仅一个小时,隐蔽在中条山的日伪军特务就跳了出来,给飞机、大炮指示轰炸目标,引爆军火库。日军先期空降的各小部队全部从隐蔽点杀了出来,扑向了守军的军部、师部。

  短短一个小时,日军的特种攻击作战就见到了奇效,守军军火库相继爆炸,各军、师指挥部相继被断掉。中条山守军霎时间陷入了混乱之中。

 

 

第一一四八章 大溃败(中)

  1941年5月7日夜,对于中条山守军来说,是一个黑暗之夜、混乱之夜、耻辱之夜。

  日军是有备而来,各部队之间协调一致,迂回、穿插、包围,打的一气呵成,经典得犹如教科书上精选的课件;国军方面,总指挥远在渝城,战区司令长官部在战斗打响后还不知道日军开始进攻了,战场上各集团军司令部、军、师指挥部大部被日军早起空投、潜伏部队端掉,兵找不到官、官找不到将、将找不到帅,乱成了一锅粥。

  按理说,有中条山地利,又有夜色掩护,日军飞机在傍晚时完成一波轰炸后就已经飞回去趴窝了,这种条件适合中国军队夜战、反击,但现在情况反过来了,夜晚竟然成了日军的天堂,小鬼子在特务、汉奸的引导下,在先期渗透的小部队的策应下,高歌猛进,在守军各部队结合部撕开一道道血淋漓的口子,勇猛穿插、追击。而守军,事先没有防备,打击来的如此突然,而且日军的炮弹、炸弹像长了眼睛一样,一上来就打掉了前线部队的火力点,守军赖以却敌的重机枪阵地、迫击炮阵地全部在第一时间被日军摧毁。

  令人心惊胆战的事情还在后面。

  前沿部队遭到打击后,急于向指挥部请示怎么办,结果身后的防区内爆炸声一声接一声响起,不用说那是军火库被日军引爆了。再一联系团部、师部、军部、集团军司令部,竟然统统联系不通。难道长官们已经抛弃部队逃跑了?

  就在前沿部队犹豫不定的时候,日军特务、汉奸们开始喊话了,喊的都是守军各部队连长、营长们的名字,什么王连长、张营长、李参谋、陈副官,喊的是清清楚楚。汉奸们在喊话中告诉这些基层军官,司令、军长、师长、团长都被俘虏了,只有缴枪投降,才能获得大日本皇军的宽宥。否则,统统死啦死啦的!

  面前是日军狂潮一样的攻击,身后是军火库不停爆炸的响声和火光,上司又联系不到,一线阵地的守军各部队在日军发起攻击的第一时间就垮了,阵地被突破,部队开始向后溃退。

  溃败的军队还不如羊群。羊群有头羊带领,就是逃命,也会随着头羊朝一个方向奔逃。中条山守军现在没有头羊,有的只有被下破胆的军官和士兵。

  混乱的不光是军队,中条山地区的各级政府机关、老百姓在日军打击下,都加入了逃亡行列。夜晚的山间公路上、大道上、小路上,挤满了急于逃命的官兵、地方政府人员、携儿带女的老百姓,时不时就有人被挤下道路,摔下山涧,哭喊声一片。

  国军军官宁可把头送给日本人,也不愿抵抗!这是战后侥幸活下来的中条山老百姓对守军的评价!

  幸亏日军的小罗圈腿太短,跑的不够快。否则的话,仅仅是这一个晚上,日军很可能就能把中条山守军全部赶进俘虏营。

  到拂晓时分,西线的第五集团军垮了;东线的第九军也放弃济源、孟州向西撤退了;北线连接第五集团军和第十四集团军的是高桂滋第十七军和赵世铃第四十三军,其中第四十三军的十八坪阵地一被突破,军长赵世铃就下令撤向万仙庄一线,全然不顾左翼的第十七军和右翼的第十四集团军的安危,导致第十七军虽然进行了比较有效的抵抗,也不得不撤退。这样一来,日军很轻松地割裂了中条山守军主力第五集团军和第十四集团军的联系,为日军分割歼灭两个集团军创造了条件。

  中条山之战拉开序幕的5月7日晚间作战中,国军18万守军唯一的亮点是第十四集团军第九十八军武士敏将军指挥的王村之战。当日晚,日军向武士敏第九十八军发起进攻,总算是遇到了一块硬骨头。面临日军的突然进攻,九十八军军长武士敏率领所部拼死抵抗,在董封东西线上与敌激战,多次击退日军进攻。王村一战,将敌2000击溃,毙敌滨田大佐以下700余人。

  一夜之间,日军两翼迂回、中间突破的战术取得极大成功。可笑天明后终于接到报告的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还在白日做梦,严令各部“应力保现态势,粉碎敌蚀食中条山企图,诱敌于有利地带,转取攻势,而夹殄之”。

  什么是官僚主义害死人?这就是活生生的例证。

  等蒋介石知道中条山之战爆发,已经是5月8日上午了。

  这两天,日军对山东鲁中南地区发动三面围攻,蒋介石心里还在想着刘一民也有判断失误的时候,日军明明是要打他的山东八路军主力,他却说是要打中条山。日军哪里有那么多的兵力么!

  说实话,日军一开始进攻鲁中南,也不光是蒋介石,军委会的大佬们全都把目光转向了鲁中南。不管怎么说,鲁中南的刘一民部队吸引了日军的精锐部队,万一刘一民部被日军消灭,那接下来围困鲁中南的日军几个精锐师团就能腾出手来,无论这部分日军用于哪个方向,都将是一股可怕的力量。

  因为有了日军重兵围攻鲁中南,让蒋介石、何应钦、白崇禧、军令部长徐永昌等人产生了误判,认为日军不可能同时在两个方向发动大规模进攻,不说别的,单单是后勤保障这一项,日军都很难满足两场大规模会战的需要。即令是日军要打中条山,也得再结束鲁中南之战后才能进行。

  在这一点上,蒋介石和他的这几个助手看法还是比较客观的,那就是刘一民这个人是中共部队中最有全局观念的主要将领。几次大会战都得益于刘一民的出手击敌。以刘一民的性格和作风,如果日军发动中条山会战,不管八路军其它部队会不会配合作战,刘一民必然不会坐视,他一定会出兵重击日军,配合中条山守军作战。他之所以提前发表谈话、窥破日军心机,应该就是这个意思。

  到了此时,蒋介石才明白刘一民说的准、说的对,日军确实是要围歼中条山地区的18万守军。

  蒋介石就想不通,中条山山高路险,不利于日军机械化部队行动,利于守军凭险固守。怎么一夜之间许多部队失去联系、防线全部被突破呢?

  急得额头上青筋直蹦的蒋介石,直接命令总算下了峨眉山、准备到渝城面见蒋委员长的卫立煌,立即返回洛阳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指挥作战。接着又命令中条山各部集中兵力,利用山地优势,将中路突进中条山的日军赶出去,稳定防线。

  蒋委员长也是在说梦话呢,他以为现在的中条山守军还是半年前与日军死拼的杨虎城、孙蔚如第四集团军呢!

  不等卫立煌赶回洛阳,战局在进一步恶化。中午的时候,日军出动大批运输机,向中线防御支点垣曲城空投伞兵,配合地面部队进攻垣曲城。

  蒋介石此时已经彻底认清了中条山守军的危险状况,因为他联系不上第五集团军总司令曾万钟,很明显,西线的第五集团军已经被日军击溃了。

  蒋介石慌忙召开党政军汇报会,研究对策。

  刘斐提出,发动各党政机关、各社团吁请八路军出兵,援助中条山守军作战。

  刘斐说,如果中共部队不策应作战,显然违反抗战立场背离民众意旨,结果必将引起共党内部分化。如其出兵抗战,则足以协力打击敌军,亦国之幸也。简言之,要么中共出兵配合政府击敌,要么即是放弃抗日立场。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2:28 , Processed in 0.061167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