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大明国师 - 第 115 页

  “地方上的里长,其实都是一个宗族里的人轮流做,表面上这人在官府那是里长,要负责组织徭役、收税,可实际上没准在族里就是个木偶,真正说话管事的,是那些族老。”

  看着不经意抽出的闪亮刀锋,咽了口唾沫,士子继续勉力来言:“所谓的徭役,都是由地方宗族组织村里丁壮子弟专门去服的,跟在地里耕田的甲没关系,有人会顶着甲的名字去服徭役……官府抓到人干活就行,谁管你是不是本人,也压根无从确认。”

  “那甲呢?负责耕田就行?”

  “当然不行,要给族里交一笔费用的。”

  金幼孜点点头,田地归属使用以及徭役这部分,他算是搞明白了。

  玩的花样很多,从官面上看,甚至可以说无懈可击。

  田地在官府登记那里就是甲的,也确实是甲本人在耕种,服徭役官府懒得管,那也就真的没人管了。

  既然有宗族作为威慑,在这个时代,普通的农人有着宗族身份后,也确实无法反抗传统宗法制的强大力量。

  那么第二个关于田地租赁、转租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如果你是甲,恐怕是拿不到“自己的”地契的,应该都保存在宗族里,就算拿到了,想要转租也是千难万难。

  没人会跨着村子跑到你这里来,就为了租你这几亩地种。

  而同村的人,都是一个宗族的,知道这里面的猫腻,既然有着稳定的规则存在,也不会有人去租赁,否则自己一家就要遭受来自宗族的打击报复。

  而且老婆孩子热炕头,勉强能活着,谁愿意去反抗呢?

  实际上,受到战乱影响的时间越短,宗族这种固定的基层组织形态就越容易稳定下来,甚至稳定到了僵化、压抑的程度。

  族老们只要一直掌握着宗族的权力,这种论资排辈的现象,就会在宗族里持续下去。

  连大灾都很难摧毁宗族这种组织形态,除非遇到了大的战乱,大到天下分崩离析,家家亲人离散的那种程度。

  在明朝初年,北方就是这种情况。

  北方跟南方截然不同,尤其是燕云之地的汉儿,从辽国开始,到金朝、元朝,已经与南方隔阂数百年了。

  这种隔阂,不仅体现在“南北榜”事件上,而是某种庙堂利益、经济交流、文化差异上的全面隔阂,也绝非大明开国短短数十年所能弥合的。

  而朱棣本人,恰恰就是北方士人、军头、地主们的利益代表者……注意,不是代言人,也不是代理人,只是代表者。

  话题说回当下,金幼孜复又问道。

  “只是因为养不起,所以才有弃婴的吗?”

  “有的也不是因为养不起,还有一个原因,挺重要的。”几名士子都有些苦笑的意味。

  “说。”

  为首的士子答道:“生下来不管如何,都要竭力供着去念书的,好歹念个一两年,才看得出来是不是个读书种子……谁家都不认命的,总要试一试,可这试试的成本,就得普通农人倾家荡产了。”

  另有人接话道:“便跟赌徒一般,有的农人,养废了一个,便想供第二个去念,踏上那条直上青云的路……直到最后彻底断了生娃娃的念头,或是家破人亡。”

  说到这里,竟是倔驴主人触景生情。

  “行路难,行路难!君不见建章宫中金明枝,万万长条拂地垂。二月三月花如霰,九重幽深君不见。”

  “若是我没侥幸考上秀才,我爹娘哪敢生弟弟妹妹啊!”

  此时朱棣胯下的倔驴也跟着打了个响鼻,甩了甩鬓毛。

  话说到这里,弃婴的事情,连带着真实田赋的事情,也都基本上搞清楚了。

  双方本该就此别过,金幼孜又没答应他们回答了问题就跟他们一起走回头路。

  然而这时,官道上前面的方向却响起了阵阵马蹄声。

  童信揭开裹着牛角大弓的包裹,想要朝天射箭召唤周围忠义卫的骑兵前来护驾。

  旁边的几名侍卫也拔出了刀,还有人给朱棣让了马……队伍其实是有马的,只是几名护卫骑着,朱棣开始非要骑骡子。

  朱棣听了听马蹄声,却示意他们稍安勿躁。

  “没有甲骑,都是乡间的驽马,一共就三五个人。”

  金幼孜一时愕然。

  老行伍了这是,临阵经验丰富到令人发指。

  光是听声音,就能把来人的数量实力判断出个大概。

  “吁~”

  果然不出所料,来的是乡间的几名健壮农夫,手里的“兵器”也不过是寻常农具罢了。

  当先的一名年轻人看起来跟几名士子极为熟络,他下马行礼后,瞥了一眼朱棣等人,便有些急切地说道。

  “几位同学,在村里作乱的官军有马,我怕你们跑不过被追上,不如赶紧与我回村……村里有土圩子,又高又厚,便是小股官军也硬啃不下来的,比你们在外面乱跑强多了,快跟我回去吧。”

  见年轻人说的恳切,话语间又颇有几分道理,几名士子竟是犹豫片刻后,自觉不自觉地跟上了他和同来的几个农人,向前走去。

  “我们也害怕得紧,不如带上我们如何?”朱棣忽然骑在驴子上说道。

  驴子打了个响鼻,似是也赞同起了朱棣的意见。

  那乡间土豪作态的年轻人,眉宇间笼罩了一丝森然,旋即舒眉豪爽大笑道。

  “好,好好!四个也好,十个也罢,都一样的!”

  “且随我上路吧!”

 

 

第一百零三章 建文帝,回不来喽

  秋天的江南土路边,十几骑顺着一个斜坡走了下去。

  方才没走出去多远,大约也就是一里半的样子,拐过一道如同屏风一般的小土坳,一座村落便出现在眼前。

  说是村落,也不太准确。

  依着朱棣看来,更像是……坞堡。

  所谓坞堡,便是自汉末以来流传千年的战时民间自卫组织形式,有完整的防御工事,在内部可实现简单的自给自足生产,北方多称坞,南方多称堡。

  《晋书·苏峻传》记载:永嘉之乱,百姓流亡,所在屯聚。

  坞堡的建立,说白了就是为了应对天下大乱的,当天下大乱之际,百姓既然没有政权力量保护,那便只得寻求乡间自卫组织的保护,一般来讲,坞堡的建立在最初都是百姓自发自愿选择的结果……当然了,组织这种东西建立起来以后,加入是自愿的,离开自不自愿就不好说了。

  闲言少叙,待离得近了,朱棣方才仔细观察到,村落外面有一圈土圩子,那个乡下豪强做派的年轻人没吹牛,是的又高又厚,大约有两丈六七尺高,厚度也有四尺,都是碎石混着泥砌起来的。

  当然了,这种防御工事,也只是在这群没见过世面的地方土豪眼里,觉得是很有安全感。在朱棣这种天下第一名将眼中,比真正的坚城重堡差远了。

  这世上最擅长守城的,莫过于耿炳文了吧,可再坚固的城池堡垒,面对朱棣又有什么用的?还不是跟纸糊的一样。

  土圩子上站岗放哨的村里青壮,见到是自己人回来了,便问也不问地大咧咧开了门,看的那为首的年轻人眉头大皱。

  “张二郎,这便是你那几个同窗?”开门的青壮持着耙子,笑着来问道。

  被唤作张二郎的,扬起马鞭劈头就是一下。

  “啪!”

  青壮下意识地躲了一下,肩膀头的麻衣被鞭子打裂开,里面皮肉瞬间绽开到血肉模糊。

  “蠢货!要是敌人挟持了我,你也问都不问就给开门吗?”

  张二郎几乎气急败坏,那被打的青壮脸色难堪,却也不敢反驳什么,俨然是张二郎在村子里威望不低。

  张二郎从马上转头,神色变得平静,只是拱手说道。

  “客人见笑了,如今世道乱,不得不小心。”

  金幼孜点了点头,几人下马步入土圩子,金幼孜还伸出手去,摸了摸墙上的泥土和碎石。

  “新修没多久?”

  一看这么新就知道怎么回事,张二郎倒也没隐瞒,干脆说道:“前几个月燕军渡江的时候,江南各地都在传……总之,这东西也不止我们一处弄,就是兵荒马乱时为了自保罢了。”

  “那现在也没发生什么,怎么不拆了啊?”

  面对金幼孜的蹬鼻子上脸,张二郎手里攥着的马鞭被捏的发出了响动,同行的士子连忙说道:“张二郎,你有所不知,这位乃是江西籍的朝廷官员……回乡省亲路过此地,对江南风物多有不知,所以问题才多了点。”

  张二郎看了一眼金幼孜。

  朝廷官员?

  仔细打量一番,金幼孜倒也确实有当官老爷的做派。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1:47 , Processed in 0.035300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