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大明国师 - 第 162 页

  李景隆脸皮厚,倒也没什么表情,反倒朱高煦并没有多少得意的神色。

  姜星火也只是看了两人一眼,旋即继续说道:“季风气候的旱涝灾害频发刺激了大型水利设施建设和大河泛滥的治理需求。”

  “而这就要求需要有大量的劳动力,在有序组织的情况下分工配合、共同协作。很显然,面对大河泛滥这种时时刻刻危机农作物产量乃至农人自身的生命安全的自然灾害,相对于更加低效协商体制,更加高效的集权体制才能发挥所需的作用。”

  “也正是因为如此,集权体制才成为了华夏文明的主流,那么集权体制又反过来要求农人安土重迁,不要随意流动,这样集权体制才能发挥最大的威力……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士农工商里,商被排在了最后,因为商最不利于集权体制的稳定。”

  姜星火做了个小总结。

  “总而言之,地理环境决定国家精神特质,以华夏来举例,便是由于大河文明与季风气候相辅相成,而这种结合又注定了水旱灾害频繁,文明早期需要有组织地召集劳动力修建水利工程,促进了集权体制的产生,而集权体制的产生又反过来让劳动力安定在田地上,抑制了重商习惯的产生。”

  朱高煦连忙问道:“没有办法可以破解吗?或者说,重商一定会导致集权体制土崩瓦解吗?”

  朱高煦还惦记着自己扬威海外,立下不世之功的计划呢。

  这个问题,也让密室里的几人竖起了耳朵。

  譬如朱棣,他就非常地关心这个问题。

  因为他们都清楚,事情肯定是有好处就有坏处的。

  下西洋,好处就是能团结诸藩勋贵,让他们有新的地方去发力,去争夺功勋和财富,同时海外贸易也能为国家带来海量的财富。

  有了财富,心气极高的朱棣,才有基础去实现自己的文治武功,成就自己的永乐盛世。

  否则,那就真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能从老百姓这块石头里榨油了,那又无疑是在自掘坟墓。

  另一点,则是通过下西洋,朱棣能够培养脱胎于传统势力的新的利益阶层,而这股新的利益阶层,在最初,肯定是受他掌控,能够大力支持他的,有助于朱棣摆脱以建文旧臣为主的文官士绅阶层的束缚。

  但朱棣也知道,下西洋的好处这么多,不可能没有坏处。

  这个坏处,就是像自己的二儿子所说的,下西洋会培养重商习惯的形成,而商业贸易总是需要交流的,也就意味着传统的安土重迁的农业基础会被动摇,整个国家赖以维系的集权体制,是否也将动摇?

  如果真的是那样的话,反而会影响他们老朱家的统治。

  之前朱棣曾经设想,只由皇室出面,以皇室的名义下西洋,但现在既然采纳了姜星火的建议,绑架了诸藩和众勋贵一起下西洋,那么这个雪球,肯定是会越滚越大的。

  所以,动摇集权体制这个问题即便暂时不会产生,将来也会产生的。

  在某些点上,朱棣跟他爹朱元璋一模一样,从来都没有指望后人智慧的习惯,都想自己把事情给解决了,规矩给定下来,免得后世儿孙太废物解决不了。

  或者说,这也是“能力越强,责任感越大”的某种体现吧。

  而新歪脖子树下,姜星火思考了刹那,也缓缓开口道。

  “重商习惯不一定会导致集权体制崩塌,对于这一点,我们还是从同样的学术视角来探讨。”

  “之前我们了解到,华夏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集权体制也是因此形成,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大河文明天然地就将海洋视为边界,嗯……就仿佛九州是棋盘,北面的大漠、西面的高原、南面的丛林、东面的海洋,都是这个棋盘的边缘,是没法下棋的,对不对?”

  李景隆微微颔首,附和道:“确实如此,若非兵败无奈,没有哪个势力是愿意往海上退缩的。”

  “张士诚、方国珍那些残部,若是能在陆地上站住脚,也不会跑到海上……大海茫茫无际,委实是难以寻找,但也同样难以生存。”朱高煦亦是补充道。

  姜星火笑了笑,指着地面上之前画的地图说道。

  “所以啊,这就是地理环境的限制,但是我们如果换一个所有人都未曾设想过的视角呢?”

  “譬如?”

  姜星火没有说他的新视角是什么,反而插了一个问题。

  “先说另一个问题,你们觉得集权体制的基础是什么呢?”

  李景隆沉思几息后回答:“制度。”

  朱高煦则给出了另一个答案:“武力。”

  隔壁密室里的几人,也陷入了思索。

  “是有限的人均资源。”

  姜星火干脆说道:“所谓的集权体制,就仿佛一群人在一个资源有限的孤岛上生存,刚开始岛上的资源还算充足,所以大家都比较和气,哪怕是起了冲突,也是有礼有节、点到为止的那种,譬如春秋,这就是我之前提到过的国人和野人,难道不正是因为当时田地资源没有完全探索开发,城的外面还有很多空地,才会出现这种情况吗?而田地和粮食,就是最重要的一种资源。”

  此言一出,隔壁密室里的几位人精,顿时感觉自己好像领悟到了什么东西。

  在此之前从来都没有人给他们点破,这些大明帝国的高层决策者,集权体制无疑是跟自身紧密相连的利益相关,但却没人知道到底是个怎么回事,这个概念的内核究竟是什么。

  顾成的目光,也变得有些深邃了起来。

  平心而论,他开始真正有些相信,隔壁的这位,真的有仙人之能了。

  一语道破天机,不是仙人是什么?

  而姜星火的话语,还在继续。

 

 

第一百三十一章 世界岛战争

  “而等这个资源有限的荒岛,进入了名为战国的时代,由于资源(田地和粮食)的减少,而且岛上的人口开始繁衍增多,为了争夺资源,岛上的人们开始不择手段了……一旦发生关键资源争夺,那就是全家老少齐上阵,而且俘虏了对方就要直接斩杀,免得浪费自己的资源。”

  “在这种集权体制的总体战里,春秋时代文质彬彬的礼节不复存在了,真男人一对一也不复存在了,而是开始了比烂时代。谁最没底线,谁家打架的时候女人去揪头发、孩子去咬人手,就能获得集权体制的总体战的更大概率胜利。”

  朱高煦当即说道。

  “所以才有了长平之战人屠白起一战坑杀四十万赵军!”

  姜星火给予了肯定,同时说道:“这个资源有限的小岛上后来发生的故事,我就不继续讲下去了,举了两个时代的例子能听明白就行,免得一直讲下去,你们觉得我在浪费你们的时间。”

  “所以回归刚才的问题。”

  姜星火问道:“集权体制的基础,是人均资源,而且是有限的人均资源,这一点你们能理解了吗?”

  “明白了。”李景隆说道,“如果不是一个孤岛,而是资源极为丰富的地方,那么人们不用为有限的人均资源发愁,天然地,也就不愿意接受集权体制。”

  “换言之,集权体制的产生,就是因为在资源有限的孤岛上,为了战胜对手争夺资源。”

  “嗯。”姜星火笑着说道,“虽然一开始,可能只是为了合作修一条小水渠。”

  “那你们现在再看一眼,我在沙田地上划得这块地方,是否看起来也是一座孤岛,或者说,很大的孤岛呢?”

  李景隆和朱高煦看向了地面,当看到华夏的山川河流时,一时之间,竟然屏住了呼吸!

  是啊!

  被四面阻隔的华夏,难道不就是一个巨大的孤岛吗?

  “现在跟我来看新的视角。”

  姜星火指着他们看到的华夏地形图,用手指在北面画出了一条横线,又用圆圈把它包围起来,说道:“这里就是蒙古高原,而蒙古高原显然不是让华夏突破孤岛困境的好选项。”

  他伸出手指,指向了西面远处的一串山峰:“这是高原中的最高山脉,那座雪山的北面是我们唯一绕过去抵达天竺的办法。而从这个位置爬坡的话,会经历几次转弯,并且要穿过一片极为险峻的峡谷……几个冒险者或许可以这么走,但无疑是不适合大规模交流的。”

  姜星火指向了稍稍靠北的另外一个方向:“至于丝绸之路的旧路,正如之前所说,因为年降水量线的移动,原本作为补给点的楼兰等国,早已湮没在了黄沙之中,因此也不适合突破孤岛困境。”

  “东面的大海就不必说了,日本便已经是我们已知的极限,更远处的大陆,也就是之前上策里所提到过的,唯一的缺点就是沿途都是没有补给点的,暂时也不做考虑。”

  姜星火的手指,重重地顿在了南面的海上,那里,他画出了平行的两个狭长岛屿。

  “马六甲海峡!”

  紧接着,姜星火又画出了天竺的样子。

  “来,都起来。”

  朱高煦和李景隆在姜星火带领下,转了个半圈,而当他们站到新的位置,新的视角时,恍然大悟!

  <天竺

  -横-断-山-马-六-甲-

  <华夏

  高原-横断山脉-马六甲海峡,就像是一个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一样,横亘其中!

  而如果说华夏是一个资源有限的孤岛,那么隔绝它的,就是这一连串的地理屏障!

  而其实只要换个视角,就能突破华夏的孤岛困境!

  但在此之前,从未有人这样看待过这个世界!

  这次,睁眼看世界!

  两人呆了半晌,方才从震撼的状态中缓过神来。

  李景隆蹙眉问道:“可是,如果按姜郎之前所说,集权体制的基础是有限的人均资源,那如果发现新的孤岛,两个孤岛间可以往来,不就意味着资源不再那么贫乏,集权体制不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吗?”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0:25 , Processed in 0.032704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