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大明国师 - 第 251 页

  “那如果我说,在未来二三十年内,会有这样一个名为【千里传文】的东西出现,只需要把一个个木桩子打进地里,中间拉上线,如此一来,南北两京就能实现实时传输文字,是否可以满足‘皇帝-太子’南北都城分权所需的通讯条件?”

  二三十年,就是工业变革建成工业体系基础,为点出“有线电报”这个科技点所必须的前置条件。

  其实无线电台反而比有线电报更容易搞,无线电这种初中生都能手搓出来的东西,姜星火自然也会,但眼下只是畅想,自然要讲点明代人还能理解涵义的东西……最起码有线电报还有个实体吧?

  如果直接说隔空发消息,明代人怎么理解?

  那不成了仙人法术之千里传音了嘛。

  闻言,朱高煦和郑和两人将信将疑。

  【千里传文】就像【铁马】一样,都是姜星火畅想的东西,能不能实现不知道,但既然化肥都实现了,还有那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诸如鸟粪岛、金山银山都实现了,他们也不敢保证这东西姜星火就弄不出来。

  他们之所以觉得‘皇帝-太子’南北都城分权不靠谱,就是因为无法解决快速通讯,总不能天天八百里加急吧。

  若是说二三十年后,有这样一个仿若仙器一般的东西出现,似乎倒也不是不能搞一下‘皇帝-太子’南北都城分权?

  毕竟都能实现实时通讯了,那隔着几千里扯皮跟大家现在隔着几条街扯皮,听起来区别倒也不大。

  当然,前提还是【千里传文】这个东西在未来能搞出来。

  “有了【千里传文】实时通讯,皇帝依然操纵政务权柄……皇帝不出宫,便知天下事。这一点你们应该能理解,皇帝处理天下政务看得的奏章,【千里传文】传的也是奏章。或者说的再直白一点,日后大明的皇帝一定是住在皇宫几十年不出来的,那么对于皇帝而言,信息来源的远近,其实没有任何差别,只需要手里握有军权、司法决定权、政务决定权就可以了。”

  “而【千里传文】也可以部分解决皇帝与太子的猜忌问题,同时也可以制定太子定期回京,譬如一年多少次的制度来进一步防患于未然,这样就能做到南北平衡的同时,不耽误政务处理,也会避免权力分散导致的猜忌。”

  “此法虽有些瑕疵,但若非如此,则南北平衡永远无法破解!”

  “没有此法,大明迁都北京,南方必然尾大不掉,双方离心离德,为亡国埋下祸根!”

  朱高煦的豹眼,彻底睁圆了起来。

 

 

第一百七十九章 姜星火的试探

  密室内寂静无声。

  本来,迁都问题在所有人的心里,都是一个必错的选择题!

  怎么选,都是错!

  选了北京为都城,就会让南方尾大不掉,面临运粮的巨大难题。

  选了南京为都城,就会面临南北分裂,北方边防无法解决的问题。

  但是姜星火今天却告诉他们,这个选择题的答案很简单,只要有能够实时通讯的【千里传文】出现,把选项拆开就好了。

  手握军权、政务决定权、司法决定权的皇帝坐镇北京,而太子坐镇南京。

  事实上在朱棣的心中,为了解决南北割裂的问题,也是打算立了太子后,与太子一南一北。

  朱棣觉得,至于姜星火所说的【铁马】,远没有【千里传文】重要。

  在朱棣看来,就算是不能实现【铁马】,也只是有点小瑕疵而已,北方的经济弱势又不是一年两年了,而是三五百年,一时半会儿改变不了也没什么。

  毕竟,北方的钱袋子瘪,但是刀把子硬啊!

  朱棣想来,只要自己的基本盘不动摇,军权在自己手里,没钱都是小事,办法总是有的。

  实在不行,就加大税卒卫的力度,有刀把子还收不上税怎么的?

  不可能的。

  但提议是不错,可偏偏这时,空气都陷入了诡异的沉默。

  “陛下,儿臣反对!!!”

  朱高炽大声说道,此时他的额头已是渗出汗水,他挣扎着从椅子上站起来,又挣扎着跪倒在地。

  “儿臣觉得或许如唐宋元旧制,设立南北两京,甚至四京、五京,都没有问题。”

  “但儿臣反对‘皇帝与太子分镇南北两京’的提议!不论儿臣是否是太子,儿臣都反对这个提议!”

  储君之争,随着朱高煦即将出狱,俨然便是即将掀起的波澜。

  朱高炽从任何角度看,都不可能去同意姜星火关于‘皇帝-太子’分权的想法!

  否则,朱棣会怎么想?

  太子还没当上呢,就琢磨着分朕的权柄了?

  哪怕这种分权,在事实上已经持续了四年之久。

  靖难时期,朱棣麾下的所有政务,基本都是朱高炽处理的,递给朱棣的,通常都是简报和处理意见,朱棣也通常不会反驳朱高炽的政务处理意见。

  朱棣只管军权、司法决策权、政务决策权,抓着这三项最为重要的权力,其他都放给了朱高炽。

  燕军打进南京城后,这种模式依然在持续。

  朱棣除了图新鲜的时候勤政了一段时间,其他时间,都是朱高炽在负责政务。

  “你先起来吧。”

  朱棣也随之陷入了思索。

  对于未来,朱棣的设想其实也有跟朱高炽透露过,朱棣去北京筹备征伐漠北,南京政务留给朱高炽处理。

  这跟姜星火说的没差别。

  但是。

  ——事实没差别,不代表名义没差别!

  朱棣可以一时这么做,那是因为他信得过自己的好大儿,好大儿能胜任处理政务,他自己不擅长处理政务,这些条件缺一不可。

  正是因为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这种事实上的‘皇帝-太子’分权,绝不可以成为制度!

  如果后世皇帝信不过太子呢?如果太子不擅长处理政务呢?如果皇帝随朱元璋这个老祖宗特别喜欢处理政务呢?

  “皇帝-太子分镇南北京,确实不能成为国朝制度,或许两三代人可以,但往后,必然会出现问题。”

  朱棣最终也做出了否决态度。

  事实上这么执行,可以!

  把事实上落到制度上,不行!

  作为一个帝国最高统治者,朱棣最关心的,永远是皇权。

  朱棣和好大儿分权无所谓,因为没有兵权的好大儿威胁不到自己的皇权。

  但如果成为制度,那么“后世皇权”就会遭到太子的威胁,这是朱棣所不允许的。

  朱棣喟叹一声:“二三十年,实在是太远了……先不说姜先生所谓的【千里传文】是否真的存在,即便存在,恐怕到时候对于弥合南北,也起不到效果了。”

  方值此时,礼部尚书李至刚忽然大胆开口。

  “陛下,而且最重要的是,胡化了数百年的北方,等不了这二三十年了!准备迁都,势在必行!”

  显然,道德底线灵活的李尚书,眼见皇帝的态度有所变化,还是打算重新坚持一下自己的庙堂主张,那就是迁都北京。

  至于事实情况有没有李尚书说的这么吓人,能不能等这二三十年,李至刚自己也不好说。

  反正李至刚琢磨着,北方胡化严重,南北割裂这件事,是当务之急吗?

  说是,那也是,因为这关系到了大明的统一,现在南北矛盾很深刻。

  说不是,那也确实不是,因为都割裂了好几百年了,只要不发生游牧民族再次南下中原,那也就只能南北凑合着一起过。

  日子过得久了,南北割裂,自然也就弥合了。

  所以说,迁都这件事,很重要,但绝没有急迫到一朝一夕就得解决的时候,根本不是短期能解决的,靠得就是朝廷给政策,然后用时间慢慢弥合。

  随后,又听了几人的意见。

  朱棣在心底给出了结论。

  姜星火所说的‘皇帝-太子’分权,分别镇守南京和北京,北京的皇帝掌握军权、司法决定权、政务决定权,南京的太子处理日常政务,可以事实上这么做,但绝不能成为制度。

  虽然这威胁不到朱棣的皇权,但会威胁后世儿孙的皇权,朱棣不打算多此一举。

  反正就是个名分的事情,没有就不留麻烦。

  这也是姜星火的提议,第一次被朱棣在心里完全否决。

  事实上,这便是封建帝王根深蒂固的统治属性所在。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1 01:31 , Processed in 0.049126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