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大明国师 - 第 270 页

  道衍没有自称“老衲”,显然是以很正式的身份来与朱棣做君臣奏对。

  “无非就是那几条。”

  “第一条,便如姜圣所说,如果陛下打算立大皇子为储君,直接把二皇子派到海外去分藩建国就好了……吕宋也好,天竺也罢,离华夏远远的,既逍遥自在,又不会再有性命之虞。”

  朱棣摇了摇头,他现在心意未定,立储这件事依旧处于纠结阶段,怎么可能直接把老二扔海外去?

  若是老二被扔到了海外,老三去不去?

  先别说徐皇后心疼儿子会不会同意,就是朱棣自己,都舍不得。

  从事实上来讲,朱棣是真的很喜欢酷肖自己的朱高煦。

  见朱棣摇头,道衍也不气馁,继续说道。

  “第二条,如果陛下打算立二皇子为储君,那么须得把大皇子废为庶民圈禁起来,方才安全。”

  朱棣恼怒地瞪了道衍一眼。

  老和尚净提这些不靠谱的,显然是在凑上中下三策的数量。

  “第三条,其实那日在密室中,臣观陛下若有所思,想来陛下也想到的,如今也是在犹豫之中吧……那便是把大皇子和二皇子分开,一个派去南京,一个派去北京。”

  朱棣忽然想起了道衍一开始说的话。

  “如果朕选择第三条计策。”朱棣看着道衍问道:“大师的意思是,把平安、盛庸,都派到老二身边掌管军权?”

  道衍笑道:“那要看陛下究竟放不放心了,或者说,陛下打算做几方制衡。”

  “什么意思?”朱棣其实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陛下若是仅仅不想要二皇子掌握军权,以防出现变故,那把平安和盛庸派到二皇子身边,掌管住军权,也就够了……毕竟平安和盛庸应该心里也有数,陛下不杀他们都是法外开恩,若是重新重用他们,那么他们必然会对陛下感激涕零,忠心不二。”

  朱棣微微颔首,道理是这个道理,只不过以前他觉得平安和盛庸把他恶心了太久,如今麾下又不缺骁将,没必要留这俩人给自己添堵。

  但若是这俩人还有用,而且有大用,朱棣也不介意留着他们再用用。

  “所以说,只要陛下重新启用平安和盛庸,那么平安和盛庸决不会被大皇子或者二皇子所拉拢,只会对陛下唯命是从。换言之,他们不会从属于靖难勋贵或者文官集团,陛下您也知道,文官集团对于靖难的事情,他们认为的第一个要负责的人是曹国公李景隆,第二个要负责的人就是盛庸,第三个是平安……平安和盛庸他们俩不可能再被文官集团所接纳了。”

  “这便是用平安和盛庸,去制衡二皇子的意思。”

  “而若是还不放心平安和盛庸,还可以让顾成老将军和张辅一同去,如此一来,又有了用倾向于大皇子的顾成和张辅,来与二皇子、平安和盛庸,三方来做制衡的意思。”

  道衍补充道:“当然了,顾成和张辅,仅仅是倾向于大皇子而已,事实上,他们听的还是陛下的话。”

  听完了道衍的话,朱棣眉峰紧蹙。

  道衍的提议真的很诱人,如果不考虑朱棣本人与平安、盛庸之间的恩怨的话,朱棣几乎马上就心动了,因为这对朱棣来说实在太具诱惑力了。

  朱棣咽了口唾沫,继续问道。

  “那大师觉得,是应该把老大派到北京,老二留守南京,还是相反?”

  “还有,不管怎么安排,大师觉得朕应该在哪?”

  道衍没有直接回答朱棣的问题,而是圆滑地说道。

  “只要平安、盛庸、顾成、张辅,这四个将军能够跟二皇子在一起,二皇子断无走偏激之路的可能……至于陛下在哪,臣觉得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应该谁与大皇子在一起?”

  朱棣继续问道:“道衍大师不妨直说,若是做制衡,谁应该跟老大在一起?”

  道衍也不卖关子,直接说道:“可以让丘福、朱能,与大皇子在一起。”

  朱棣点点头,这倒是万全的制衡之术。

  毕竟,说的如果直白一些,朱棣不仅仅是朱高炽和朱高煦的爹,还是皇帝,是君父。

  朱棣最重要的属性,是他的皇权。

  为了自己的皇权,朱棣必须去制衡任何有可能威胁到他皇权的人。

  所以,对自己的儿子用制衡术,对于封建帝王来说,简直是再正常的不过的事情,从古至今的例子,比比皆是,不值得感叹或者惊讶亦或是唾弃。

  朱棣思忖片刻,便觉得,道衍提议“用平安、盛庸、顾成、张辅,来制衡朱高煦;用丘福、朱能,来制衡朱高炽”是完全可行的。

  “话说回来,如果把老大和老二分开,也只是暂时解决了立储之争,立储这件事,说到底还是没有解决。”朱棣看向了道衍。

  道衍转动手中的念珠,淡淡道:“这便取决于,陛下想要什么样的储君了。”

  朱棣毫不犹豫地回答:“能有自己的主见,会处理政务,通晓军略,不受文官集团的控制,同样也不会成为勋贵集团的传声筒,为大明江山的正确延续继续掌舵护航。”

  道衍点点头:“如此说来,大皇子和二皇子,倒是都有可能成为这样的人。”

  朱棣也是认同了这一点。

  “其实陛下还有一点没有提到。”

  道衍的三角眼中闪过一丝异彩。

  “那便是,陛下如果要拜姜圣为国师,等姜圣和二皇子出狱后,变数可就又多了一重。”

  “你是说?”朱棣神情凝重。

  道衍干脆说道:“陛下打算把姜圣放到谁的身边?陛下若是用姜圣,那么姜圣做事的方法和思维,必将对整个大明产生影响,毕竟,还有一个多月,三节课的时间,姜圣就要出狱了。到了现在,陛下已经是需要考虑这一点的时候了。”

  “呵呵,便如姜圣所说,世上从来就没有永恒的敌人,也从来就没有永远的朋友,臣相信,陛下这般英武睿智,一定懂得怎样选择对您才是最好的。”

  朱棣沉吟不语,片刻后,忽然说道。

  “他的那套东西,朕一直心存疑虑,恐怕会动摇大明根基,便是双刃神器一般……看来姜星火,朕必须亲自去诏狱见一见了。”

 

 

第一百九十章 地主、佃农、自耕农

  朱棣站起身来,缓缓言道。

  “姜星火还有最后三节课,就要出狱,在下节课之前,朕会入狱听一两节课,观察其人,来最终判断朕拜其为国师后,是否要用他的办法来发展大明的国力,助朕完成‘治隆唐宋、远迈汉唐’的盖世功业。”

  “另外,大师所言,先刨除姜星火的干预,仅就两个皇子一南一北的事情,也是有需要商榷的地方。”

  朱棣的心思,其实也很好理解。

  其实不管是被朱棣名义上否决的‘皇帝-太子’南北京分权,还是如果历史线没有姜星火的干扰,未来必然会出现的朱棣和朱高炽一南一北。

  根源都在于明初南北形同两个国家一般的状态。

  南方和北方,历经了数百年的分裂,从科举制度、文化水平、生活习惯、归属感……都是彻底割裂的。

  所以,为了大明的统一,在永乐朝乃至后面的两三代君王,都必须选择这条路。

  ——得有人在南,同时也得有人在北。

  那么如果是朱棣自己去坐镇某一个都城,在朱棣此时的心中,还不如让两个儿子一南一北。

  因为这样的话,不仅南京和北京都需要人镇守的问题马上解决了。

  朱棣,也可以从某个固定位置上释放出来,甚至说,由两个儿子分处两京,朱棣自己带着兵马去北征蒙古,也完全不用担心因为他的离开,某一个都城无人镇守。

  两个儿子,既可以避免凑在一起矛盾愈发激烈,搞得朝臣纷纷站队,互相党同伐异,内斗不止,影响到朱棣的皇权。

  朱棣也可以通过他们各自治理地方和处理事件的态度、表现,来观察他们的能力,看到底是谁更合适成为自己皇位的继承者。

  所以,朱棣认为把两个儿子分开测试,好处是极多的。

  避免内斗、避免皇权被拆解、解决南北京需要人镇守、能够更好观察谁更适合当储君……

  而且,对于朱棣最为关心的“兵权”这一问题,道衍也给出了解决对策。

  把跟两个儿子互相不对付的将领扔到一起,任何一个儿子都无法影响遥远的另一群较为支持他的将领,而皇帝却可以通过交叉控制,牢牢地把握兵权。

  但是还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

  两个儿子分开后,怎么考察?

  如果是抽签的话,那么谁抽到北京谁输!

  因为靖难四年,在可持续性的竭泽而渔下,一切为了战争,导致北平行都司的人力物力早已干涸枯竭,人口锐减、耕地荒废,穷的就剩白地了。

  反观南京,一直是建文朝廷的大后方,除了最后燕军渡江,根本没有遭受过任何战火的侵袭,人口众多、田地肥沃,又有长江航运,可谓是富庶无比。

  所以说,北京跟南京相比,压根就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朱棣看着道衍问道:“大师觉得,谁去南京?谁去北京?如何公平考察?”

  道衍转动手中的佛珠道:“陛下臣以为重要的地方,不在于谁去南京、谁去北京,而是‘公平’二字。”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4:10 , Processed in 0.048089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