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大明国师 - 第 271 页

  “北地残破,洪武八年的时候北京人口才十余万,发展了近二十年,如今算上军户,北京户口也不过六万户,人口只有三十余万。”

  “反观南京,能确定的户口就有十四万户,人口七十余万,算上江南地区前来的商人、官吏、每年征召修建各类建筑的轮班匠户、国子监监生这些,人口恐怕都逼近了九十万,也就是近百万之众。”

  “光是人口,南京和北京就有三倍以上的差距,至于田地肥沃程度、商贸路线和贸易体量、文化教育等等,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道衍总结道:“因此,如果陛下打算公平地考察两位皇子,那么必选根据人口、税收、贸易、文教等各方面,来确定南京和北京之间差距,用不同方面的较为公平的几个乘数,来抹平双方之间的差距,才能进行公平考察。”

  “同时要注意的是,这几个方面的乘数在某些方面,譬如人口增长上,还不能过大……这便是因为南方的人口几乎到了挤满城池的程度,而北方衰败又必须迁移人口充实,一旦乘数过大,北方人口基础差而增长快,如此一增长再做乘数,就会导致北方的数字,一下就超过了南方。”

  朱棣稍稍揉了揉眉心,放下手说道。

  “大师说的很有道理,如此倒也算公平,至于这些乘数怎么确定,北京的事情,大师管了四年,想来即便有不清楚的地方,去函了解就好……还需要户部那边提供南京相应的资料吧?”

  道衍答道:“正是如此,须得夏尚书来看资料再平衡确定,最后给陛下讲出道理来。”

  “夏原吉吗?”朱棣微微颔首,“夏尚书办事,朕一向是放心的,那朕手书一封谕旨,道衍大师便代朕去跟夏尚书说清楚。”

  看着朱棣伏案草诏,道衍笑道。

  “乾纲独断,唯在陛下圣心一念之间,只要陛下不说出心中的决定,亦或是公平抽签,那么制定规则的人,就必然不会偏向任何一方。”

  闻言,朱棣抿着的嘴角也动了动。

  便是这个道理,只要他不确定最后的结果,那么任何想要在考察规则上做文章的人,都得掂量掂量,会不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同时,姜星火这个变数也是一样的道理。

  只要朱棣不说把拜为国师的姜星火放到哪一边,那么任何一方的谋划,也同样都会弄巧成拙。

  朱棣亲手草诏完毕,把关于查询南京与北京的人口、赋税、物产、商贸、读书人的数量以及童生、秀才、举人等信息的任务,都交给了夏原吉,令其核定相关乘数。

  朱棣把诏书递给了道衍,看向道衍说道。

  “兹事体大,涉及到立储一事,除了夏尚书可以知晓,其他人不得知晓。”

  朱棣相信,道衍跟随自己这么多年都没犯过什么错误,这点分寸还是有的,他也只是习惯性地随口嘱咐一句。

  “当然。”

  道衍古井无波的神情中,流露出了一丝莫名的意味。

  “朕的考量就不赘述了,大师想必清楚的紧,储君的定夺便是如大师所献之策,让老大和老二,分开到南京和北京去,为期可以设置固定年份,最后根据制定出的乘数规则,来考察他们各方面的成绩,最终确定储君的位置。”

  “无论谁当储君,另一个都要去膏腴之地封王,且对着祖宗宗庙歃血发誓,未来的大明皇帝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法加害。”

  道衍点点头,这个办法,颇为公平。

  事实上,正是因为眼下这个特殊的时代,特殊的人物,才会有储君之争,若是放到承平时节,立嫡立长根本没有任何争议。

  只是眼下朱高煦得到了朱棣基本盘——靖难勋贵集团的鼎力支持,再加上朱高炽身体不好又跟文官集团走得近被朱棣所不喜,所以才有了储君之争这回事。

  关于如何处理两个儿子争储的解决办法确定了下来后,朱棣的神情,也同样放松了不少。

  两人相对而坐,算是结束了君臣奏对,切换到了朋友闲聊的模式。

  “其实朕心里也清楚,之所以有今日争端,无非便是朕自己因为这种种牵扯,拿不定主意,定不下储君。”

  “可是大师,你应该明白朕的苦衷……”

  朱棣的神情,满是无奈。

  唯有此时,朱棣才不像一个铁血帝王,而是一个操心儿子的老父亲。

  “老二虽然性格莽撞暴躁,但是在靖难之役期间,确实立下过汗马功劳,尤其是藁城、夹河两场鏖兵,若不是老二奋不顾身激励士气,我军重骑明明精疲力竭到汗透重甲,仍然随其冲阵不休,恐怕朕早就战败了。”

  朱棣顿了顿道:“当然,老二最大缺点便是不通政务,次一点的缺点便是鲜少听得进去人劝,从小便是混世魔王一般……姜星火能管住他,真是所谓一物降一物,连朕都想不到。”

  “时也命也。”

  道衍停下手中的佛珠,意有所指地说道。

  “这未尝不是二皇子的造化。”

  “至于老大。”朱棣摇了摇头,“朕既觉得亏欠他,明白他的那份谨慎和辛劳,可同样又不喜他与文官走的太近,不喜也倒罢了,最令朕担心的……则是老大的身体啊!”

  “朕怕立老大为储君,到时候,便发生朕的大哥那般的事情,朕可就真的要走上太祖高皇帝的老路了。”

  朱棣所言,字字皆是真心实意,这是帝王难得的真情流露,道衍一时也有些动容。

  道衍轻叹一声:“陛下是觉得,这一切跟洪武旧事都太像了,甚至像到未来如果陛下立大皇子为储君,因为身体的缘故有个变故,陛下如果要为未来的太孙铺路,靖难之事就得重演。”

  朱棣默然片刻,最终点头。

  这就是朱棣的担心所在,如果朱高炽身体健康,那么其实争储是争不起来的。

  可朱高炽年纪轻轻便时常头晕恶心,身体虚弱无力,有的时候若是睡眠不足又焦虑,还会晕倒。

  这些信息,根本瞒不过朱棣。

  “太孙……”

  朱棣陷入了沉思。

  老大还有一个优势,那便是跟老二比,老大是有子嗣的,而且朱瞻基打小聪明伶俐,很得朱棣和徐皇后夫妇喜欢。

  因此,朱棣的脑海中也不是没有过,如果立老大为储君,那么就立朱瞻基为太孙的想法。

  这便是同样走的他爹朱元璋的路子,朱元璋就是在太子朱标病逝后立朱允炆为太孙,而不是从诸藩王中挑一个。

  但是同样,这么做的后果,朱棣比谁都清楚。

  那就是很容易再次引发一次靖难之役。

  老二本来就有资格当储君,若是又被侄子辈当了皇帝,那么老二的心态,朱棣几乎能一模一样地复述出来。

  ……因为朱棣他自己就是先例。

  朱棣从沉思中回过神来,看向道衍,眼神渐渐坚定。

  “太孙的事情,日后再说。”

  看着朱棣的样子,道衍也晓得闲聊该结束了,他起身告辞而去。

  朱棣看着道衍老和尚远去的背影,最后也只是叉着腰摇了摇头。

  可怜天下父母心。

  ……

  户部值房。

  夏原吉刚刚打发走了,前来讨扩充编制所需经费的李至刚。

  李至刚狮子大开口,一要就是原本礼部一年都花不完的经费,夏原吉对此无动于衷。

  本来建立大明的“天使馆、领事馆”制度,其实所需主要花费,就是人员和培训,其他花费并不算多。

  毕竟,大明的使臣派到外面的国家去,用的地方,吃穿用度,肯定都是要当地国家无偿承担一部分的。

  不然难道还要大明朝廷万里迢迢送吗?

  而根据“三环外交”的原则,即便是要派大明的天使,也肯定是先派驻去朝鲜、日本、安南、琉球等国,这些地方通译一抓一大把,通译不需要特意花钱和培训,只需要人员就行了。

  加起来最多二十几号人,也就是明年礼部因为“天使馆、领事馆”制度的建立所需的花费。

  而李至刚直接按“三环外交”拉满,小二十个国家的满编制人员朝夏原吉要经费,夏原吉怎么可能答应?

  当然了,这其实很大可能也是李至刚的以进为退,无非就是昭示一下新到手的权柄,顺便提高户部的心理预期,这样明年真的要经费的时候,也就好说话了一点。

  见到道衍进来,夏原吉仍旧没有停下手中毛笔。

  若是以前,夏原吉自然要起身恭迎。

  不过两人点破心迹之后,既然成了同路人,想要努力建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大同之世,自然就少了几分客套。

  “夏尚书,陛下谕旨。”

  道衍从袖中掏出朱棣的圣旨,交给了夏原吉。

  夏原吉微微诧异,随后看过,更是觉得有几分棘手。

  “老衲有件事情需要你额外去做。”

  “且说。”夏原吉抬头看着道衍,“只是这件事不好做手脚的。”

  “不是做手脚,而是额外去调户部的卷宗,查一件事。”

  “什么事?”夏原吉有些疑惑。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1 01:41 , Processed in 0.037053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