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大明国师 - 第 272 页

  道衍从黑色袈裟的袖子中,又掏出了一份早已准备好的纸张,摊开递给了夏原吉。

  “老衲给你一个尺度,按这个尺度查清楚南京周围的大中小地主的数量和比例,以及地主和佃农、自耕农的比例,还有自耕农里面的富裕农民、正常农民、贫苦农民的数量和比例。”

  夏原吉接过了这张纸,心头却隐约有些不安,道衍为什么要这些数字和比例?

  按理说,如果是皇子之间的考察,只需要统计缴税和缴税的人就可以了,至于他们具体有多少财产,怎么划分,根本不重要。

  夏原吉看向道衍,道衍只是意味深长地笑了笑。

 

 

第一百九十一章 月下论天文

  道衍谋划的脚步并未停止,去户部传旨拜访完夏原吉,道衍又来到了诏狱。

  这次,其实道衍还是带着朱棣交代给他的任务前来。

  当然了,这个任务是此前朱棣让他干脏活的时候,顺带的小任务。

  而道衍却打算利用这个机会,再做成一件事。

  修习闭口禅的慧空依旧缄默,负责赶车的他替师尊掀开马车的帘子,等着道衍下车。

  道衍看着诏狱的大门,自己的大弟子说道:“你小师弟此时就在里面。”

  慧空只是双手合十,闭口不言。

  这里便是要说,郑和自小信大食法不假,但受了菩萨戒,成为道衍名义上的关门弟子也不假。

  所谓菩萨戒,便是涵盖了七众戒,而又超胜一切戒。

  因此,凡是发菩提心的佛弟子,不论出家、在家,均可受持……《梵网经》云,菩萨戒为诸佛的本源、菩萨的根本,是诸佛子的根本。

  历史上,梁武帝从智藏受菩萨戒,陈文帝也是从高僧受菩萨戒,至隋代,隋文帝从昙延受菩萨戒,隋炀帝从智顗受菩萨戒……唐代往后除去灭佛时期,高官公卿受高僧菩萨戒来拉关系,更是数不胜数。

  郑和是因为在道衍的领导下,在原燕军情报体系内做事,与道衍相处日久。

  同时为了方便道衍手中情报体系与朱棣的沟通,郑和才在朱棣的授意下受了菩萨戒,拉近了与道衍的关系。

  对此郑和是乐意至极的,道衍也不亏,相当于双赢。

  换言之,菩萨戒其实更多地是一种形式,而非义务和责任,受了菩萨戒,只代表郑和是道衍的弟子,但不代表郑和真的需要多么虔诚地信佛。

  所以,笃信佛法的慧空,对这个名义上的“小师弟”到底有没有感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再过一个多月,等姜圣出狱后,你便随着姜圣吧。”

  听到师尊的话语,慧空钢浇铁铸般的健硕身躯纹丝未动,只是默默颔首。

  看着慧空前去诏狱扣门的背影,道衍的眼中,也闪过了一丝不舍。

  只不过这一丝不舍,很快就被更深的情绪所取代,消失地无影无踪。

  为了那个“道”,莫说是个人感情,就算是性命,也绝不足惜!

  慧空大天界寺的僧袍就是最好的拜帖,很快,最近频繁坐镇诏狱的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就迎了出来。

  见到道衍,纪纲微微一愣,旋即堆笑道。

  “大师上次开光赐福的法器铃铛,小女很喜欢,每天绕着爬个不停,在下都恐她弄坏了。”

  道衍亦是微微一笑:“这女娃既然是陛下捡回来的,也是有福缘之人,区区一个铃铛有何惜哉?坏了再去大天界寺寻老衲取一个新的便是。”

  谈笑间,两人的距离稍稍拉近,纪纲一边在前面躬身引路,一边问道。

  “不知道衍大师此来,是为了?”

  纪纲其实心里有些打鼓,毕竟黑衣宰相独自前来诏狱这件事,还是让他觉得很有压力的。

  今天又没到听课的日子,按理说道衍是不会来的。

  道衍当然知道纪纲的疑惑,他也不打算兜圈子,直接了当地说道:“老衲是来寻卓侍郎的。”

  闻言,纪纲目光一凛。

  道衍口中的卓侍郎,指的是建文朝的户部右侍郎卓敬。

  卓敬,字惟恭,浙江瑞安卓岙人,洪武时期著名才子,成名比解缙要早一辈。

  卓敬天资聪颖,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七岁时,有相士言:“此奇儿也,可惜血不华色耳”。

  嗯,不用怀疑,这个相士叫袁珙,那时候袁珙袁真人还很年轻,刚刚学会相术。

  由于卓敬聪颖绝伦,博学多才,且诗词宏丽、文章奇拔磊落,于是在洪武二十一年就榜眼及第了,朱元璋曾经称赞卓敬“凡天官、舆地、律历、兵刑诸家,无不博究”。

  值得一提的是,那时候道衍虽然还没发迹,但在江南儒释道圈子里也颇有名声,因为学术观点的原因,跟卓敬是死对头……

  后来建文朝时,卓敬官至户部右侍郎,严格地说,在朱允炆身边的一群坑比里,卓敬是少有的靠谱存在。

  建文帝削藩一开始,卓敬就秘密上疏说“燕王智谋绝伦,并有雄才大略,酷似高皇帝。北平地势优越,兵精马壮,金、元即由此兴起,现在应当将他改封南昌,万一有变,也容易控制”。

  说真的,要是建文帝听卓敬的,先对朱棣动手迁徙封地,而不是先削其他藩王,恐怕就没有后来的事情了。

  可惜朱允炆,他不听啊!

  话说回当下,纪纲自然不知道道衍找卓敬是什么事情。

  不过按照纪纲的想法,卓敬既然跟道衍有仇,那么道衍没准是想暗示他来解决卓敬?

  可偏偏卓敬又是朱棣所看重的人,是重点招降的存在。

  朱棣曾评价道“国家养士三十年,唯得一卓敬”,所以这个人虽然死不投降,但纪纲还真不好下黑手,因为要是把卓敬搞死了,若是朱棣哪天想起这人问起来,实在是不好交代啊。

  可道衍接下来的举动,却有些出乎纪纲的预料。

  道衍在纪纲的亲自引导下,来到了卓敬所在的东侧诏狱监区,然后纪纲被支到了牢门外,听不到两人的谈话。

  须发有些斑白的卓敬,抬起浑浊的眼眸,看着来人……是自己的老对头道衍。

  随后卓老头像是换了个人似的,他起身挺直腰杆,如同一杆笔一般。

  卓敬看向进来不言不语的道衍,淡淡地问道。

  “不知陛下又有什么话,要道衍大师带给老朽?”

  道衍双手合十行礼后,认真说道。

  “卓公,陛下怜惜您的才华,上次说您给建文献策离间皇家骨肉,是他一时糊涂,您只是尽了人臣的本分,并非是什么罪过。”

  卓老头点了点头,眼睛瞥向了牢房墙上,显然无动于衷。

  “陛下也知道您忠于大明,您给建文效忠,说明了您的忠贞,这些陛下都是看在眼里的,陛下也很欣慰。”

  毫不夸张的说,在方孝孺拒绝给朱棣写继位诏书后,朱棣就意识到这些读书种子单靠杀戮是杀不绝的,因此非常非常的重视收拢读书人的心,以便为其统治服务。

  卓敬这位洪武榜眼,天下有名的大才子,便是朱棣最上心的人物。

  有学问、有能力、有资历,如果朱棣能降服此人,那么从庙堂角度将会起到极好的标杆效应。

  因此,朱棣之前也数次派道衍这位卓敬的老朋友来劝降。

  嗯……朱棣不知道两人的“渊源”。

  闻言,卓老头复又点了点头,却已经有些不耐烦了起来,颌下白须都跟着抖了起来。

  “历史上的故事,您必然耳熟能详。”

  道衍似乎看不到卓敬的不耐,道衍喘了口气,诚恳地缓缓劝道。

  “春秋时管仲效忠于公子纠,甚至箭射齐桓公,齐桓公都没有任何记恨,反而拜管仲为相称为‘仲父’;隋唐时魏征是李建成的谋臣,屡次为其出谋划策,被李世民俘虏时更是说‘若是太子要是按照我说的去做,就没有今日之祸了’,这与您说的‘可惜建文帝没有采纳您的建议’,是何等相似啊?”

  “管仲和魏征都效忠于旧主,但他们效忠的旧主却并非是能成就伟业的雄才大略之人,您如果能改变心意效忠陛下,想必以您的才能,一定可以更进一步,成为辅佐陛下开创盛世的功臣,到时候在史书上留下如管仲、魏征一般的佳话,岂不美哉?”

  道衍的劝告有理有据,情真意切,若是其他人,想来已经被其劝服,纳头便降了。

  然而卓老头只有硬邦邦的一句话。

  “道衍大师说完了吗?”

  道衍忽然笑道:“陛下托我的话,已经说完了,接下来要说点你我之间的话。”

  接下来,道衍和卓敬的谈话持续了很久。

  纪纲不知道两人谈了什么,只知道最后道衍交代给他,让他给卓敬换个监区的时候,卓敬并没有反对。

  而这个监区,正是姜星火与郑和新换的监区所在的位置!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3:36 , Processed in 0.037329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