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大明国师 - 第 275 页

  “非也。”

  姜星火不太认可,只说道:“不是无法测算,而是没有物理学模型,或者说,华夏天文学传承下来的基础理论,是不太正确的。”

  “数学,是物理学的基础,华夏有数学而无物理学,可偏偏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是研究大至宇宙,小至不可见等一切事物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所以,自然有些天文现象就无法解释了。”

  物理学……

  卓敬先把这个概念抛在了一遍,毕竟这些东西他不清楚,也难以理解,但有件事情却不妨碍他能问清楚。

  “小友为何说华夏天文学传承下来的基础理论是不太准确的呢?”

  姜星火从稻草堆里翻了翻,翻出了郑和心心念念的地球仪。

  姜星火看着对面的两个老头,问道:“我们脚下的大地可能是圆的,你们知道吧?”

  卓敬旁边的狱友面色明显是觉得有些荒唐,但卓敬却点了点头。

  跟姜星火前世的印象流不同,很多人以为古代中国信的是天圆地方,不知道地球是圆的。

  古代中国知不知道大地可能是圆的?

  当然知道了!

  事实上,中国古代的宇宙学说主要有三种。

  浑天说、盖天说、宣夜说,并称为“论天三家”。

  浑天说起源于战国时期,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在《浑天仪注》中提出“天如鸡子,地如中黄,孤居于天内”,三国时吴国人王蕃提出“天之形状似鸟卵,地居其中,天包地外,犹如壳之裹黄,圆如弹丸”。

  浑天理论认为地球是个球体,天也是个球体,套在地球外面,日月星辰都在天表绕着地球从东到西滑动。

  浑仪,一圈一圈就是华夏古代天文学能观测到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轨道,中间是地球,也就是说浑天理论是从地球视角观测的行星运转。

  这套理论,可以正确地解释日食,是月球挡住了太阳。

  盖天说则是从一开始的“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后来进化为了“天似盖笠,地法覆槃”,也就是说,天像斗笠那样覆盖着大地,地像倒放的盘子那样有弧度。

  宣夜说一般可追溯至《庄子·逍遥游》和列子的书,该学说认为并无有限的“天球”,日月星辰自然诞生在虚空中,在气的推动下运行……这便是有点现代宇宙理论的意味了。

  而浑天说,在元代以后,就彻底战胜了盖天说。

  主要原因是,元代有个叫郭守敬的狠人,拿大元广袤的疆域做了一次测量地球的实验,后世称之为“四海测验”。

  这次实验,距离现在的明代,并不算遥远,很多文人通过典籍记载,还是清楚的,卓敬就是其中之一。

  “大地是圆的,在元代就已证明了。”

  卓敬颔首道:“元朝至元十六年,郭守敬向元世祖忽必烈提议,由于如今元朝疆域比之前大了很多,不同地区日出日落昼夜长短时间不同、各地的时刻也不同,旧的历法已经不适用了,因此需要进行全国范围的天文观测以编制新的历法……宋濂所编撰的《元史》记载,设监侯官一十四员,分道而出,东至高丽,西极滇池,南逾朱崖,北尽铁勒,四海测验,凡二十七所。”

  观测点南至万里石塘,北至蒙古高原,西至甘肃,东至朝鲜,东西经度最大相差约二十五度,南北纬度最大相差约五十度,在近代全球化以前,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有这么惊人的测量条件。

  这次测量工程中,郭守敬亲自奔赴各地主持工作,测量了夏至日太阳高度、北极出地高度、二十八宿角度距离、黄赤交角等等一系列地理和天文数据,最后计算出地球年长度为365.2425天,而现代测量结果365.2422天,两者相差仅0.0003天(26秒)。

  同时为了计算地球面积,郭守敬在宋代数学解四次方程的基础上,导出了高介方程的计算方法,用这个算法解决了球面三角函数,直接证明了大地是圆的,而且精准的面积都算出来了。

  “所以,大地确实是圆的,这一点但凡了解过天文学的人,确实都知道。”

  卓敬身边的狱友有些纳闷:“可怎么没人跟我说过?”

  这里便是说,从明代开始,中国古代天文学从先秦到汉唐、到宋元的快速发展趋势没能延续下来。

  明朝建立后,对天文学的限制,阻碍了天文学的进步。

  大明太祖高皇帝这辈子干了很多好事,但是有一件事情,绝对值得点名批评。

  朱元璋灭元后,司天监进水晶刻漏,中设二木偶人,能按时自击钲鼓。

  由于泥腿子出身的朱元璋没见过,也无法正确认识天文学的作用,所以认为这东西没啥用,砸了。

  ……砸了。

 

 

第一百九十四章 有没有可能地球不是中心?

  朱元璋的这种对天文学轻视的态度,直接反映在了大明的律法里。

  《大明律》明文规定,凡私家收藏玄象器物、天文图谶、应禁之书,及历代帝王图像,金玉符玺等物者,杖一百,若私习天文者,罪亦如之。

  所以,正是因为大明统治者的这种态度,导致了华夏的天文学,在明代开始出现了严重的退步。

  对于元朝,你说蒙古人有千般不好都可以,但有一点,那就是蒙古统治阶层对数学、天文学这些自然学科的重视和应用,真的是比后来的明朝强很多。

  虽然这种重视,一开始是为了点军事科技点。

  但不管怎么说吧,从大明开国以来,天文学就变成了钦天监和少数有藏书的人的特权。

  大明的天文学即缺乏欧洲后来那样开放的学术交流环境,也难以进行学习,民间有人对天文学兴趣,就要面临受到统治者打压的局面。

  这就进一步导致了闭门造车,这样封闭的环境并不利于天文学学术成果的传承,因此从明朝开始,最终中国天文学由领先变为落后。

  卓敬稍加解释,这位基本没见过天文学书籍的前同僚、现狱友才明白过来。

  嗯,其实很多官员都是不看《大明律》的……他们之所以没有触犯这条法律,单纯是因为市面上压根就没有天文学书籍给他们看,自然也就无从谈起触犯法律的事情了。

  就跟偏远山区的村子里没有汽车,也就不存在酒驾违法的道理是一样的。

  姜星火说道:“我之所以说,华夏天文学传承下来的基础理论是不太准确,便是因为,浑天理论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是圆的,但是浑天理论的核心,是我们脚下的球体,也就是地球,是在整个浑天的中心。”

  “那不然呢?”

  卓敬一时愕然,浑天理论在这个时代,其实是天文学的主流,懂天文学的人,是知道大地是个球体的。

  正因如此,郑和才没有对地球仪有多惊讶。

  《元史·卷四十八·天文一》:苦来亦阿儿子,汉言地理志也,其制以木为圆球,七分为水,其色绿,三分为田地,其色白,画江河湖海,脉络贯串于其中,画作小方井,以计幅圆之广袤、道里之远近。

  换言之,元代人不但记载地球是圆的,而且还准确记载陆地占百分之三十,海洋占百分之七十,此外对许多城市的纬度测定,也就是画得“小方井”跟后世的地理信息极为接近,比如,北京北纬42°,太原北纬38°,成都北纬31.5°,南京北纬34°,琼州北纬19°等等。

  而且经纬度的概念,还是前面提到的元代郭守敬测出来的,他在最南端测量出北极星角度是15°,最北端位于北海,测量出北极星角度是65°,进一步证实了纬度差,说明地球并非平的,如果是平的,那么北极星角度不会差别如此大。

  故此郑和所惊讶的,是姜星火手里球型海图,关于西洋诸国地标城池的准确度。

  而非大地是个球体本身。

  姜星火深吸了一口气,问出了一个灵魂疑问。

  “有没有可能,为了照顾农业生产,所以上千年来,以月亮为参照标准制定的历法,之所以要一代代的修订,就是因为,一开始就不应该以月亮为参照标准?”

  听闻此言,卓敬的脑海中,顿时有些发懵。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如此发达,为何不知道地球绕日公转?

  这便是因为,中国古代历法以阴阳合历为主,由于观测出发角度的原因,基本忽略了太阳的周期,也就忽略了地球绕日公转。

  阴历年一年是三百五十四天,这与地球绕日周期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相差太多,所以历代的历法,都要缝缝补补,就是这个缘故。

  汉武帝时期,制定了《太初历》,后世沿用的二十四节气,就是来源于此。

  到了南北朝的时候,著名数学家祖冲之制定了更精确,更适合当时月亮变化的《大明历》,因为采用了置润计算,相当于打了个补丁,直到后来南宋的《统天历》在精度上才被超越,进一步精确了回归年长度,跟三百年后西方名声很大的《格里历》在精度上是相同的。

  而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制定的《授时历》,则被天文学拉胯的明朝一直用到了灭亡……

  “小友是说……”

  卓敬忽然一激灵,认识到了姜星火潜藏的含义。

  “历法,应该以太阳为参照标准?”

  “或者说,我们脚下的大地,以及金木水火土等等星体,应该围绕太阳动?!”

  姜星火默默地点了点头。

  卓敬还是不可置信。

  中国古代天文学,知道地球是圆的,也知道金木水火土等星体都在绕圈动,但问题就在于,他们不知道地球也是跟着绕太阳动啊!

  这对于卓敬的思维冲击,无疑是极其巨大的。

  卓敬觉得自己有些头晕,老头以手扶额,缓缓道:“此事事关重大,还需细细推演,不过,还有一事请问小友。刚才小友说天文学,不单单是要用数学来解释,更重要的,则是物理学。”

  卓敬问道:“那到底什么是物理学?”

  姜星火答道:“万物道理之学,换言之,就是能解释事物,包括我们脚下的地球,以及金木水火土乃至太阳等星体运动轨迹的原理学问,也就是说,跟天文学不一样,是天文学的基础,也不单单能解释星体运动,对于我们大地上的种种事物,一样能解释。”

  卓敬身边的狱友忽然开口,且一语中的。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1:06 , Processed in 0.037100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