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大明国师 - 第 280 页

  万有引力这东西,本身没什么,但问题就出在让皇帝听见了不太好。

  原因也简单,就是朱高炽刚才想到的那些东西,不需要多做赘述。

  但是,姜星火难道不知道日心说会推翻“天人感应”,会给皇权存在的基础带来极大的威胁吗?

  姜星火,干嘛要费劲巴拉地讲这套万有引力呢?

  ——因为只要证明了万有引力和日心说,那么程朱理学世界观的一条擎天白玉柱,就被他从底座给掀翻了!

  想想卫道士们发现这个世界不是围着“天人感应”转的,就有点小激动呢。

  至于怎么圆回去,怎么让大明皇帝陛下继续至高无上。

  嗯,办法也是有的。

  总之,在姜星火的规划里。

  如果他想要出狱后推翻程朱理学,那么就必须利用近代科学理论,用人人都能看懂的实验,来证明万有引力的存在,从而推翻程朱理学世界观的根基。

  毕竟,程朱理学或者说世界在近代以前的所有思维学说,在世界观方面,基本都面临着缺乏实证性的问题。

  这,就是程朱理学最大的弱点。

  我能证明我的说法。

  而你,证明不了!

  同时姜星火经过一段时间(一个午觉)的思考,也认为如果想要发展科学技术,最大的拦路虎,同样是程朱理学这套“天人感应”思维。

  因为程朱理学的“天人感应”思维,还是继承自董仲舒那套,已经延用了上千年了。

  董仲舒从解释儒学的经典着手,建立了一整套神学化世界观,使儒学走上了宗教化的道路,这其实是董仲舒历史地位在当下的大明这么高的实际价值所在。

  董仲舒提倡的这套“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在庙堂上论证了专制统治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它虚构天的至高无上,以树立皇帝的最高权威,来维护和加强人间君主的统治,这就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姜星火想要培育科学技术所需人才,改造大明,就避免不了面对这个问题。

  因为“天人感应”从思维层面上,基本排除了在古代进行科学探索的必要性。

  “天人感应”认为宇宙内的一切,从自然界到人类和社会的所有现象,都是照着天的意志而显现的,这就几乎要窒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规律进行探索的任何生机,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作用。

  所以,这时候只能有请卡文迪许了。

  “原理很简单,只是现在没法给你造出来而已,我在地上画个图,你就明白了。”

  姜星火说动手,就动手。

 

 

第一百九十八章 日月为明

  卓敬浑浊的双眼,一眨不眨地盯着姜星火那张清逸俊朗的面容。

  姜星火则神情专注地用树枝在地上画了一个△图案,只不过这个三角,稍有些扁平。

  “做一个这样叫做‘扭秤’的金属器具,然后用韧性很好的金属线将其吊起来,中间系一面打磨好的小镜子,最好是琉璃镜,实在不行用好点的铜镜也行,最后左边和右边放同样的小铅球。”

  “然后用光,或是烛火或是阳光之类的,照镜子,光就会反射到一个很远的地方,然后马上把光反射后出现光斑的位置。”

  姜星火从袖中又摸出了李景隆留给他的那枚八思巴文银币。

  银币迎着阳光,果然把光线折射到了远处的地面。

  “小友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卓敬马上问道。

  姜星火继续捏着银币,说道:“这么做的目的就在于,物体之间由于质量不足,存在的万有引力是极其微弱,极其难以被人所肉眼观察的。”

  “但是光不同。”

  姜星火缓缓解释:“只要系着镜子的这根韧性很好的金属线发生了哪怕一丁点的变化,都会让原本停留在某一个位置的光,刹那间跑到远处。”

  “而接下来,就是把两个一模一样但是质量大得多的铅球,放在用尺子量好的相等的位置,两个铅球需要距离靠近,但不能挨上。”

  “而如果万有引力存在,那么铅球之间互相吸引,必然导致这个三角形的‘扭秤’发生微微偏移。”

  “而只要‘扭秤’发生了偏移,哪怕非常微弱,只动了微不可查的一点点,那么韧性很好的金属线也会带着镜子同样发生偏移,镜子所折射的光,就会移动出较大的距离。”

  听完姜星火的解释,郑和与卓老头还没说什么,但朱高煦却率先提出了疑问。

  这铁憨憨,智力得到了姜星火的后天训练后,明显提高了一大截。

  “姜先生,那怎么才能排除其他干扰呢?俺就是说,这个万有引力,是铅球之间相互吸引造成的,而不是什么其他的,比如风啊、人的力量啊之类的。”

  “哦对了。”朱高煦拍了拍脑袋道,“还有冷热变化,之前姜先生还说过冷的地方气压高,热的地方气压低。”

  听到这句话,姜星火默默地看向了朱高煦。

  一时间,竟有些感动。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朽木可雕也、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乱七八糟的形容在姜星火的脑海里短暂地翻滚了过去。

  总结起来只有两个字,欣慰。

  傻徒弟终于变得聪明起来了。

  姜星火继续道。

  “有办法的,弄个密室就行了,开个小窗户在外面看。”

  “至于如何放置大铅球,完全可以用竹子、木头、金属等等做个滑轨,从外面投送进去。”

  “然后密室里点一个蜡烛,较暗的地方,反而更容易观察光的运动。”

  听完,卓老头沉默几息,却是叹道。

  “这套证明的方法,确实可行,可惜所需的东西太多,在诏狱里是不能看到了。”

  朱高煦刚说想看今天就能看到,但坐在他身边的郑和,却不漏痕迹地拉了他一下。

  朱高煦马上醒悟过来,郑和这是有说法的。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因为道衍那天找完卓敬后,就去让狱卒把郑和拉出来谈话。

  而正是那场谈话,让郑和知道了道衍的用意。

  为什么道衍要特意去找卓敬?

  当然不是因为卓敬是建文朝的侍郎,而是因为在解缙之前的时代,也就是道衍和袁珙刚三十来岁的时候,卓敬就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才子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卓敬文名愈盛,而且其人所学驳杂,思维开阔,绝非读傻了书的腐儒。

  因此,道衍认为如果想要对抗程朱理学,那么卓敬或许是个不错的帮手。

  毕竟,很多事情如果让姜圣都亲自出手的话,那也太没档次了。

  两军对垒,哪有敌方偏将前来叫阵,我方主将迫于手下无人,就得次次亲自出手的道理?

  新歪脖子树下几人的种种计较,自然不足为外人道也。

  但密室中,此时气氛却是有些变化了起来。

  ……

  “去传锦衣卫指挥使纪纲过来。”

  朱高炽的面色,前所未有地严肃。

  听到大皇子殿下的吩咐,两名小吏郭琎和柴车对视了一眼,柴车起身去寻人,而郭琎则留在了座位上。

  郭琎很清晰地看到,大皇子朱高炽此时的神情,就像是抹布要拧出水来一样。

  非是郭琎学识不足形容不出来,而是这个形容,就已经是最贴近实际情况的描述了。

  大皇子朱高炽胖胖的脸上,此时随着低头的动作,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肉肉发生了明显的下垂,一层层交叠在一起,汗水和油脂混合在一起,让他的脸亮到发光。

  很快,锦衣卫指挥使纪纲纪大人,就跟个受惊的小猫似地,迈着凌快的小碎步走了进来。

  纪纲显然还没有从修墙失败的惨痛经历中回过神来,看着那堵年久失修的窃听扩音墙,眼眸中夹杂了一丝无可奈何的神色。

  纪纲已经决定了,如果大皇子殿下还是执意要让他来修这根本修不好的破墙,他就干脆挑明了,就说修不好就完事了。

  毕竟这件事,虽然怎么都是他背锅,可根源却不在他。

  砌墙和维修的工匠,都被朱元璋给活埋了,他纪纲有啥能耐能修好呢?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2:00 , Processed in 0.035930 second(s), 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