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大明国师 - 第 297 页

  这便是因为,朱棣认为道衍并非是一味偏向姜星火,而是确实早就对更化科举这方面的事情有所考虑。

  朱棣冷哼一声:“大胆道衍,以程朱理学为科举考试之学乃是太祖高皇帝祖制,你敢违背太祖高皇帝祖制?”

  朱棣这句话,别看嘴上说的严厉,但显然就是不生气的意思了。

  毕竟从事实上来讲,要说谁违反太祖高皇帝祖制最多。

  没别人,第一个就是他朱棣。

  “陛下。”

  道衍平静地说道:“祖制是什么?那是太祖高皇帝立下的规矩。老衲不认为它有错,但老衲觉得,如今天下局势已然是从糜烂中走向重振,那就更需要一些东西来整合。否则,老衲认为一旦错过了这种大动荡能造就大变革的机会,恐怕以后,就绝对不会再出现了。”

  道衍态度异常坚决。

  朱棣的眉头皱成川字型,最终摆手叹息道:“罢了罢了……你要怎么改造科举?”

  道衍合十道:“首先是儒学理念,老衲与张真人不方便直接插手,陛下应命解缙、杨士奇、金幼孜等饱读诗书之儒者,重新编撰朝廷用于科举考试的相关注解,以弘扬圣人学问……当然,这里面需要加入荀子的思维,并且保证比例不低于五分之一,毕竟,荀子是五圣之一。”

  其实道衍的这个逻辑,就有点不讲道理的。

  凭啥五圣之一就要思维占考试内容的五分之一?那其他四圣,说白了除了孟子,人家颜子、子思、曾子,这三圣占的分量加起来还远不到孟子的一半呢。

  不过,五分之一这条红线,显然是道衍在认真地思量过后,得出的结果。

  因为五分之一,是一个足以保证扰动犹如一滩腥臭恶心的死水池的程朱理学的比例,而且这个比例好就好在,既不是完全取代,也没有造成极为重大的威胁,属于那种泡脚的时候微微烫你又得忍的温度。

  “其次,在文化教育方面,则选取各地符合朝廷要求的宿儒,以他们为中流砥柱,在国子监、府学、州学、县学、社学等等层级的学校,传播先秦儒家精髓,以荀子的‘圣王’思维教化万民,使得天下百姓敬陛下若神明。”道衍转动手中念珠,缓缓说道。

  翻译翻译,什么叫“符合朝廷要求的宿儒”?什么叫“传播先秦儒家精髓”?

  这话,朱棣就爱听。

  道衍最后说道:“除此之外,老衲希望陛下允准,可以废除一些禁止儒生发表异议的言论。譬如程朱理学,不应该作为学术的唯一标准。”

  道衍说的是“废除一些禁止儒生发表异议的言论”,那么明代禁止儒生发表异议吗?

  禁止,又不禁止。

  这里的不禁止,是不禁止民间的异议言论;而这里的禁止,则是禁止官办学校的儒生,发表任何对学术以及朝廷政策的异议言论。

  明朝的教育体系分中央、地方两级,中央官学即国子监,地方上有府学、州学、县学,村里有社学。

  明朝每年每一届招入全国各地的府、州、县的学生一般有三万人到四万人,他们一律称“廪膳生”,所谓的廪膳生,也就是公家供应六斗米伙食的学生。

  而作为县学的补充,朱元璋又令天下建立社学,也就是后世概念上的乡村小学和社区小学……这个不是朱元璋的首创,只能说是恢复,社学制度是从元朝继承来的。

  元制五十家为一社,每社设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教师,施引教化,农闲时令十五岁以下农家子弟入学,读《孝经》《小学》《大学》《论语》《孟子》,并以教劝农桑为主要任务。

  朱元璋则给社学的教育内容增加了御制大诰(朱元璋语录)、明朝律令及冠、婚、丧、祭等礼节,以及简单的经史历算之类。

  当然了,老朱不是大善人,对于除了社学以外的学生,他的六斗米不是白拿的。

  朱元璋同时规定,在各级正规官办学校,上到国子监,下到县学,不许不穿校服、不许迟到早退、不许夜里喝酒、不许结社(包括文社、诗会)、不许议论学校食堂饭菜好不好吃、不许对人对事批评、不许对国家的大政方针说三道四。

  在后世,你违反了校规最多是劝退或者通报批评之类的,但在明朝,你违反了老朱的校规,那后果可就有一点点严重了。

  惩罚办法包括但不局限于充军、吏役、枷镣终身、饿死、自谥及枭首示众等……

  朱棣自然是知道这些的,因此朱棣问道:“哦?那这样做,就不担心反而激起更大的舆论风波吗?毕竟,这个口子一开,以后恐怕就不好收场了。”

  道衍微微点头:“世间万物皆有两面性,有利于人的,便会有害于己;有利于己的,亦会有害于人……老衲既然选择了这样做,就早已预料到这种结局。”

  “陛下,程朱理学必须被挑战,不管是新的学说还是旧的学说,学术之争这个口子是要开的,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道衍说得坦荡无比,显然对自己的做法,已有充足的信心。

  事实上,这也是道衍为马上出狱的姜星火所要做的大事,进行的必要铺垫。

  新的制造力出现,会让物质地基动摇,也必然会导致顶层结构的改变。

  与其到时候让旧的顶层结构,尤其是在思维方面的顶层结构,对新的制造力进行压倒性的舆论围剿。

  还不如现在道衍先发制人,打程朱理学一个措手不及。

  而且,用的还是阴私的招数。

  祭出荀子这尊先秦儒家圣人,来对付朱熹这个儒家晚辈。

  朱棣眯缝起眼睛,在这个角度他看起来跟朱高燧有些相像:“你有多大把握?”

  道衍道:“十成。”

  这简单的两个字,却让朱棣的眉毛猛然挑起。

  十成,那就是胜券在握啊!

  道衍似乎看出了朱棣的想法,又说道:“老衲有办法,让朝廷不受任何损失,此事定能平稳推行下去。”

  “什么办法?”

  道衍轻咳了一声,朱棣面色凝重地示意朱高炽和张宇初都离开。

  两人交谈片刻后,道衍对着朱棣郑重说道。

  “老衲所说皆属实,不曾有半字虚假。”

  朱棣沉默片刻,叹了口气:“朕不想强迫你,不过朕希望你能够记住,朕才是九五之尊,天下人皇。”

  道衍颔首称是。

  “好了,朕乏了,今日事了。”朱棣挥了挥手,站起来走出了房间。

 

 

第二百一十四章 朱瞻基:我想拜姜先生为师

  载着朱高炽的马车,很快回到了他自己位于皇宫附近的府邸。

  如今朱棣这三个皇子都成年了,不知道朱棣是留了一手还是帮助成长,总之皇子们都是自己在皇宫外住的,嗯……在诏狱里住也算在皇宫外住。

  马车已经平稳地停了下来,但满怀心事的朱高炽却疲惫地靠着红木车厢的软垫上,重重地叹了口气。

  “哎……”

  一口气出来不要紧,朱高炽的心口,却忽然觉得有几分过电似地刺痛。

  这时,朱高炽看着马车里铜镜中反射出来挂着厚厚黑眼圈的自己,反而苦笑一声。

  自己倒似个上古神话里,蚩尤座下的食铁兽似地。

  朱高炽当然知道为什么心脏会觉得不舒服,无非就是睡眠不好,再加上经常感到焦虑和压力,又偏偏无法纾解。

  跌坐了半晌,朱高炽又揉了揉自己的心口,觉得没那么难受了,这才慢吞吞的从马车里走了出来。

  “殿下……您怎么了?”站在旁边伺候的两个贴身太监连忙迎了过去,扶住了朱高炽有些摇晃的身躯。

  这两个贴身太监,也就是帮着朱高炽做扭秤实验的那两位。

  一个唤作海涛,另一个则唤作侯泰。

  此时天色已暗,周围一圈顶级贵胄的府邸,家家户户都点着大灯笼,已经颇有些过年的喜庆气氛。

  “十一月中下旬了。”

  朱高炽看着这喜庆的气氛,默默地说了一句。

  如今距离正式改元永乐元年,也不过是一个多月的时间。

  换言之,姜星火出狱,也就剩下最后两节课了……

  而朱高炽此时最为在意的,便是姜星火的去留了。

  毕竟,姜星火的存在,实在是太过逆天,甚至对于立储之争来说,可以说是站在哪边,哪边赢得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可偏偏如果从人情的角度来说,朱高炽本身,是完全跟朱高煦没法比的。

  毕竟朱高煦天天在姜星火身边待着,姜先生长姜先生短的,而朱高炽虽然也基本没怎么落下地把姜星火的所有课都听完了,但他跟姜星火的接触,严格地来说,甚至还不如朱棣。

  再怎么说,在姜星火被动越狱的那次,李景隆的画船上,朱棣还是以“校尉燕破虏”的身份,与姜星火面对面地见了一次。

  甚至还获得了关于未来大明的某些剧透,去杭州西湖见了于谦……至于王振此人,倒是截止至目前,还没有找到,估计还没出生。

  就在朱高炽沉思之时,门口一个小小的人,穿着小棉袄,在老太监的看护下迈过了门槛,走向了他。

  “父亲大人!”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0:11 , Processed in 0.052427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