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大明国师 - 第 334 页

  而对于黄淮的军事划分,朱棣也早就与道衍做了预案。

  同时,解开黄淮在行政区划上的束缚,不仅有利于黄淮自身的整合发展,对直隶来说,也大大地减轻了行政上的包袱。

  朱棣开口道:“朕有意,将徐州,凤阳府,淮安府,庐州府,也就是淮河流域,以及黄河下游(此时黄河夺淮入海),单独成立黄淮布政使司,以凤阳府为治所。”

  顿了顿,朱棣复又说道。

  “同时,中都留守司,升格为黄淮都指挥使司,单独负责黄淮地区防务。”

  朱棣的意图,固然有为了削弱肢解洪武开国勋贵集团里的主力,也就是淮西集团的传统势力区,往里面插自己人,彻底控制江北。

  除此之外,也有真的改一改这种糟糕的军事划分的缘故。

  在军事上从敌对视角来看,朱棣认为靖难之役已经证明了,让直隶直接操控两淮的防务,简直就是灾难性的。

  本来应该地方卫所和都指挥使司,能够轻而易举做到的基本军事调度,都需要反复向直隶打报告才能获批,而等批下来的时候,往往什么都晚了。

  之前讲过的一件小事,郑赐弹劾凤阳府中都留守司守将,动用朱元璋修建的佛寺木头造舰,在淮河上抵御燕军渡河,就是这样的例子。

  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而且如果翻开建文朝廷的记录,这种糟糕的行政导致军事失利事情简直比比皆是……

  而这种问题,根本不需要朱棣再提,曾经在建文朝廷效命过的尚书们,对此心知肚明。

  所以将黄淮流域的地区,在行政和军事上从直隶里剥离出去,没人有反对意见。

  安排好最重要的北面黄淮流域,剩下的就好说了。

  朱棣继续说道:“直隶最西面,长江以北的安庆府划给湖广;长江以南的池州府、徽州府划给江西。”

  这是题中应有之义,既然缩减南直隶,那么最西面这些原来划转出来的地方,便该再划转回去。

  而除此之外,南直隶其他地区显然就没有划出去的必要了,只需要一些零零碎碎的修补和整合

  “庐州府划出巢县、庐江县两个县,与和州、滁州,一起合并为滁州府,与东面的扬州府一起拱卫江北。”

  “除此之外,诸卿还有什么意见?”

  朱棣敲定了最重要的三个部分,即黄淮独立,划回西面三府,合并滁州府。

  随后开始象征性地咨询起了尚书们。

  不过在朱棣眼里,不太重要的其他地方,对于尚书们来说,却有颇多利益纠葛。

  “宁国府(宣城)、广德州,一起合并为宁国府?”

  “也可以把太平府合进去。”

  “不妥不妥,芜湖与当涂皆是拱卫南京的要地,不可与宁国府合到一起。”

  “镇江府、常州府、苏州府、松江府,需要合并吗?”

  “自是不需要的,莫要犯糊涂。”

  经过一番讨论,精简后的南直隶,最终确定了下来。

  江北:滁州府、扬州府

  长江下游:太平府、宁国府、应天府(南京)

  长江入海段:镇江府、常州府、苏州府、松江府

  庞大的南直隶最终由十四个府级行政单位,缩减为了九个府,俨然便是姜星火前世的长三角地区了。

  南直隶划分已定,而到了如何划分北直隶这个话题,诸位尚书显然就没有什么发言权了。

  毕竟,北方是朱棣的地盘,皇帝想怎么划分就怎么划分。

  朱棣亦是没有了刚才讨论划分南直隶时,还跟尚书们商量一下的意思,直接乾纲独断地宣布道。

  “顺天府(北京)、永平府(唐山秦皇岛地区)、保定府。”

  朱棣的语气坚决而不容置疑:“这个三个府,是支撑朕靖平国难,出人出力最大的地方,理应成为北直隶的核心区域,重点从山西移民充实。”

  “除此之外,山西的宣府作为长城沿线拱卫北京的边防重地,必须要划到北直隶里。”

  “真定府,兵家形胜之地;河间府(天津沧州地区),水陆交通要害,这两个府,同样要划到北直隶里。”

  “再往南的顺德府(邢台)、广平府(邯郸)、大名府(魏县),也应如此。”

  “因此朕决意,将顺天府(北京)、永平府、保定府、宣府、真定府、河间府、顺德府、广平府、大名府,一共九府,构成北直隶。”

  事实上,这也是姜星火前世历史上,朱棣划分出的北直隶,这部分的历史,并没有被姜星火带偏。

  只有南直隶出现了与姜星火前世历史上不一样的偏差。

  若是姜星火在这,一定会感叹一句,好家伙,这不就是京津冀与长三角?

  尚书们没有人发表任何反对意见。

  北直隶九个府,南直隶九个府,在纸面上还是还是对等的。

  虽然此时北直隶无论是经济、人口还是粮食产量、文化教育,都远远地被南直隶甩在身后就是了。

  “陛下。”

  建议用边缘地区做试验田的黄福,最终还是没忍住,他劝道。

  “用南北直隶这种大明核心区域做更化变法的试验田,是否有些风险太大了?”

  老成持重的黄尚书,显然不懂得“风浪越大鱼越贵”的道理。

  朱棣闻言哈哈大笑。

  “黄尚书,你以为仅止于此吗?”

  黄福一时愕然,难道除了南北直隶,皇帝还要开第三块试验田?

  然而接下来,黄福就知道,皇帝下面宣布的事情,比开第三块试验田还炸裂。

  “朕打算让老大和老二,分别去南北直隶主持更化变法的推行。”

 

 

第二百四十九章 画饼大师朱棣

  朱棣此言一出,朱高炽和朱高煦,顿时难以遏制地紧张了起来。

  这是父皇第一次,在他们面前,公开地谈论起隐约涉及“立储”的这个话题。

  随着朱高煦出狱时间的临近,他在军界的好战友们,譬如什么淇国公丘福、成国公朱能、永春侯驸马都尉王宁、武安侯郑亨、城阳侯张武、同安侯火里火真……总之,除了顾成和张辅,有名有姓的靖难功臣,基本都上书建议皇帝早日立二皇子为储君了。

  面对如此一致地支持朱高煦的呼声,朱棣的头也很大,虽然敲打了一番,暂时压制了下去,但是朱棣很清楚,堵不如疏。

  靖难四年,朱高煦无数次地带头冒死冲锋,早已成了燕军精神上无形的大纛。

  朱高煦在燕军中,上到将领下到士卒,对这位当世第一猛将都很服气,燕军又是朱棣登上皇位的基本盘,朱棣不能不慎重考虑这一点。

  “若是老二没有立下这么多功劳就好了……”

  朱棣感受着身后二儿子有些粗重的呼吸,心头默默地想道。

  如果老二不是这么猛,本就是燕王世子的大儿子朱高炽,将毫无疑问地成为储君。

  儿子们都是嫡子,但毕竟立长不立幼,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

  可偏偏老二立的功劳太大,朱棣赏无可赏。

  而在四年的并肩作战中,父子二人亦是于千军万马间无数次舍命搏杀,不知道有多少次,都是朱高煦不顾一切地遮护着父亲,亦或是拼命完成父亲交代给他的任务。

  人心都是肉长的,朱棣与朱高煦既是父子又是战友,朱棣很难不向更酷肖自己的二儿子偏心一些。

  正是因为现实因素(燕军支持)和心理因素(朱棣偏心),所以朱棣才给了法理上站不住脚的二儿子一次非正式争储的机会。

  当然,也是要用朱高煦好好替自己办事。

  嗯,最终解释权归朱棣所有!

  虽然朱棣并没有明说,让两个皇子主政南北直隶两块试验田的更化变法,到底是不是在挑选他所钟意的储君。

  就如同那句“世子多疾,汝当勉励之”一样。

  反正画饼高手朱棣一贯是这样给儿子们画大饼的。

  至少在口头上,两个皇子主政南北直隶推行更化变法期间所取得的成绩,与是否会成为朱棣所选择的储君之间,并没有任何必然联系。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9:31 , Processed in 0.038312 second(s), 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