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大明国师 - 第 641 页

  六尺长拉了膛线的抬铳被属下抬来,正是飞鹰卫空战用的那款,此前说过,李景隆从兵器局搞了一把,经常用来打猎,威力大、有准头,可谓是爱不释手。

  只见李景隆点火,托腮,瞄准,扣动扳机,一气呵成。

  随后大叫一声:“中!”

  正是:

  铳开如霹雳声响,弹去似流星落地。

  一发正中长戟枝,将校无不齐声采。

  待到长戟被人端来,韩观等人还是一副不可置信的样子。

  谁都想不到,火器竟然能这么准?

  大明的科技什么时候背着我偷偷发达了?

  然而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既然都答应了李景隆握手言和,那韩观即便是心头再不服气,也只能跟陈俊、康镇等湖广和福建都司的将军们喝了酒,算是把过去的恩怨掀了篇。

  双方恩怨既解,李景隆在龙州府整编兵马、训练士卒,令南方诸都司的兵马适应当地气候,学习山地丛林作战,又与工部尚书黄福及广西布政使司诸文官调集粮草,一些备战工作却是进行的井井有条,显然李景隆对于整军备战是有一套自己章法的。

  待两广开中的粮食抵达后,东路军终于基本完成了对安南的战前准备,随时可以开拔,而后续江南的粮食,则是维持战争进程所需了。

  李景隆逐步下达各项注意事项,包括大明境内禁止传播谣言;进军安南后禁止烧杀掳掠;禁止无故损毁安南郡邑的文籍图志;除了有关释道的经板经文外,其他文献全部烧毁;搜集古代铜柱并加以捣毁融化运回国铸钱用;将安南各地的工匠艺人送往南京;令安南府州县原任的官吏依次入朝觐见;不得泄露火器的秘密;大军开拔之后,在鸡翎关至大明国内的道路沿途设置卫所、构筑城池等等。

  五星上将可谓是事无巨细,但做的足够认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给军官和士兵们说的清清楚楚,这也让全军都振奋了起来。

  而安南国这边,在得知了南线战败,无法迅速灭亡占城国后,也将潘麻休所部大部分撤回了安南国境内,只留下一部分人马防守横山关,同时开始了最后的备战和刺探情报工作。

 

 

第四百二十章 用意

  “明朝的使者?”

  安南国东都升龙府的“皇宫”内,胡季犛、胡汉苍父子,一个大虞国太上皇,一个大虞国皇帝面面相觑。

  这都要开始打仗了,大明派使者过来干嘛?

  不过不管究竟是什么意图,该见还是要见一面的。

  “宣明朝使者进来吧。”胡季犛说道。

  片刻后,两名身穿大明官服的男子被领进“皇宫”中。

  这两人乃是李至刚的心腹,分别名为朱劝、张王吴,眼看着李至刚下台,在礼部混没什么前途,便主动提出出使安南,等打下来安南以后,便要在交趾布政使司谋个好位置。

  而这种战前出使,便是代价了。

  只要不被安南人砍了脑袋,日后定是有一番拔擢的。

  看到这两名男子之后,胡氏父子心中皆是微微一怔。

  只因为眼前的这两名男子与他们所熟悉的大明使者有些差异。

  一个高瘦,一个矮胖,二者完全就是两种极端,而且神情似乎并没有以前大明使者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反而有些漫不经心。

  “你们就是明朝的使者?”看到对方的官袍后,胡季犛问道。

  此前朱劝和张王吴便商量过关于对方称呼的问题,如今大明不承认他们的“皇位”,只认为他们是谋朝篡位的逆贼,但当着人家面说也不太好,索性便避而不谈。

  “不错,我等便是此番前来传旨的钦差。”朱劝回答道。

  虽然疑惑,但是该给的面子还是得给。

  “二位远道而来,辛苦了,请坐吧。”

  “多谢。”

  等朱劝和张王吴落座之后,胡季犛笑呵呵地问道:“敢问二位这次前来,所为何事?莫非大明国想与我大虞握手言和?”

  “当然不是。”

  张王吴毫不犹豫地给胡季犛撅了,他俩虽然怕死,但有些最起码的东西还是懂得,那就是人与人之间有欺软怕硬,国与国之间也有,他俩既然代表大明,那就既不能太过狂傲让人砍了脑袋,也不能太过软弱反而让人瞧不起,要在小问题上轻轻放过,而在关键问题上绝不退让。

  如今的对话,就属于关键问题。

  朱劝和张王吴一个红脸一个黑脸,这时候轮到唱红脸的朱劝了。

  朱劝微微躬身行礼说道:“在下奉命而来,其实只有一件事。”

  闻言,胡汉苍皱起眉头与父亲对视一眼,说道:“既然如此,那朕且先听听吧。”

  两人自动忽略了“朕”这个自称,接下来,张王吴拿出永乐帝给自己的圣旨,宣读给两人听。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今广西布政使司奏来,安南国遣人来贡谢罪,原胡季犛父子罪本难容,今既改过自新,只着他办黄金五万两、象一百只,以赎其罪。”

  “若金、象不足,许以珠玉宝贝等代之,以足其数,即止大军不进;若贡不如数,大军即进以行天诛,那时虽悔无及。”

  “恁礼部便行文书,差人去说与他知道,钦此。”

  胡季犛父子很清楚中原王朝的规矩,“诏曰”是给天下人的;“制曰”是给百官的,通常带有施恩的意思;“敕曰”则是用以奖惩,通常带有训诫警告的意思。

  而这封圣旨从全文,或者说最后一句话来看,显然是朱棣口谕转写而成的,充满了漫不经心,不像是正式的国书。

  胡季犛父子交流了一番眼神,显然,他们都认为这是大明的缓兵之计,而且是颇为拙劣的缓兵之计,一点都不走心,仅仅是为了给发动全面总攻的准备工作争取时间。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朱棣给李景隆的圣旨中也说的清楚。

  “今从尔之计策,遣使者朱劝、张王吴携礼部咨文,往安南索其金、象,尔之此计甚好,盖欲弛其阔志,非真实意也,朱劝等临行,朕会而谕之,其二人已知晓尔之意图。”

  “故令到彼升龙府只住五日,若五日内措办不足,许随多少,先将来纳后却差人纳足……尔待朱劝等入境后,大军随后亦进,若遇差出纳金象之人,就执之,造问声息,须勿令彼知差来被执。”

  最后朱棣还贴心地告诫了李景隆要注意保密,“今朱劝等到尔处,事机切不可令人知之,恐将士闻此其心懈怠,并录咨文示尔,须要谨密。古人云:事机不密则害成,尔等切宜慎之”。

  瞧瞧,这是对李景隆多不放心,虽然是李景隆提的计策,虽然朱棣也觉得李景隆下了一手妙棋,远没有表面那么简单。

  不过朱棣该给的支持还是给了,不仅把安南王孙陈天平派人一道护送了过来,然后还把柳升的火炮部队以及飞鹰卫热气球部队都运了过来,最后还把徐膺绪调来给他做参谋。

  回到当下,胡氏父子的反应却大相径庭。

  “呵呵!真是可笑,简直岂有此理!”

  当听到最后时,胡汉苍忍不住站起来怒声骂道。

  胡季犛同样也十分恼火,但却保持镇定的态度。

  虽然现在已经没办法了,两国已然剑拔弩张,并没有什么回头路可走,即便服软献上黄金和大象,大明大概率也不会停手。

  “明人不说暗话。”

  张王吴面露狠色道:“既然你们不接受,那想必你们也应该知道了,现在我大明军队已经云集广西、云南,随时可以攻破你们在富良江北面的外围阵地,即将攻城。”

  “所以,我奉劝两位,还是早些接受条件为好!切莫自误!”

  朱劝也劝说道:“不错,我们华夏有句古话,叫做破财免灾,能用钱财解决的问题,为什么非要闹得干戈四起、血流千里呢?”

  嗯,这俩人名字真没起错。

  这里额外提一句,攻城,攻的是多邦城。

  而多邦城所在的位置,在后世有一个比较知名的名字——谅山!

  对两国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这地方究竟是何等重要的兵家必争之地,可以说只要拿下谅山这个制高点,富良江沿线便一览无余,大炮架在上面想打哪就打哪。

  而且就如同横山之于占城国的意义一样,谅山还是安南国的天然地理分界线,谅山以北,是层峦起伏、丛林密布的山地;谅山以南,是稻田纵横、水网密布的平原,大明和安南之间,主要的官道就是从这里走的,可以直抵东都升龙府,朱劝和张王吴便是沿着这条路走过来的……谅山不仅是交通枢纽,更是升龙府的屏障门户,谅山上的多邦城一旦被攻克,那就意味着安南国基本没有翻盘机会了。

  相反,如果多邦城能像南宋的钓鱼城一样死死地钉在那里,那么整条富良江防线都将稳如泰山!

  胡氏父子当然很清楚谅山的重要性,所以他们命令安南国的军队在这里修筑了非常多的堡垒,除了把安南国全部的水师都调来助战以外,还依托富良江和桃江等天堑修筑了大段大段的城墙,又部署了安南国几乎全部的精锐部队。

  除此以外,从元朝征安南、占城时代留下来的老爷铳也都被启用,再就是大量的床弩也被布置在了防线上,所有的箭头还都特意涂抹了毒药。

  十几万部队,二十几万辅兵、民夫,安南国可谓是倾国之力打造了这条富良江防线,胡氏父子有充足的底气认为,明军定然会在这条防线上磕个头破血流!

  看到二人的神情,张王吴淡然笑道:“怎么,二位难不成真的要负隅顽抗吗?”

  “虽然你们手握十几万重兵,又占据富良江有利地势,但是,凭借你们的这点儿军力,根本就挡不住我大明八十万雄师的脚步。”

  “更何况,就算你们守得了一时,我大明还会调遣上百万的援军前来助战,你们觉得能够守得住一世吗?”

  胡氏父子当然不知道明军具体出动了多少兵力,他们虽然不好吓唬,但也清楚靖难之役里,大明确实经常出现几十万人规模的大会战,说是八十万未必有那么多,但打个对折也着实不少了,明军真要用人命来堆,把富良江染红了,说不得也真打过来了。

  不过胡汉苍还是深吸了一口气后,沉声道:“这片土地是朕祖辈以来生长之地,朕绝对不可能弃之于敌。”

  “你走吧,哪怕死在这里,朕也不会同意你们的条件!”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1:46 , Processed in 0.053295 second(s), 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