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大明国师 - 第 796 页

  整个正旦朝会的规模十分庞大,宴席也多种多样,分为大宴、中宴或小宴,不同的宴席也对应着不同的菜式。

  宴席上不谈国事、朝政,就是纯粹的吃好喝好,一人一个小几,菜肴吃不完的,想给老母家人带回去的,都可以打包,而且朝廷支持并鼓励打包,不主张浪费……这是因为在过去有很多忠臣孝子,平日里因为廉洁自守而吃不上肉,到了宴席上舍不得吃想给老母家人带回去的故事。

  正旦朝会没啥说的,谁都不想在这时候找事,皇帝也对任何政务都秉持着闭口不谈的态度,大皇子更是还在闭门思过,所以屁事都没发生,早上姜星火吃的不错,吃完便回家了,晚上还得来吃一顿。

  不过这还不是初一的结束,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因为虽然荣国公府的家庙不归他用,但他得带着姜萱祭拜祖先。

  姜星火不信神,但长兄如父,必要的事情还是要带着姜萱做的,而祭拜祖先的仪式倒也不复杂,把草纸剪成纸钱烧了,再配以三牲熟食供品,供奉于祖先牌位前。

  祭祖完毕,就是给长辈祝寿,姜星火给所有他认识的老同志们都送了祝福,祝他们能在变法的道路上陪他长长久久的走下去。

  然后就是全家一起做匾食……这个不是南方的习俗,是北方的,匾食是燕地方言,泛指馄饨、水饺之类的面食,一般指代的是饺子。

  姜星火爱吃韭菜鸡蛋馅和酸菜牛肉馅的,姜萱就包了一些,牛肉平常是吃不上的,大明虽然没有唐朝那般严格禁止吃牛,但牛肉也不是寻常人能消费的,肉牛的价格很高,民间还是以猪肉和羊肉为主要摄入肉类。

  匆匆吃了几个饺子,姜萱便对他说道。

  “我们放魂去了!”

  “去吧,注意安全。”

  “放魂”就是“撒欢”的意思,是江浙一带的方言,不过江南这片基本通用,姜萱和姜星火是宣城人,自然也不例外,过年嘛,从正月初一就可以开始尽情的玩乐,很多大明的年轻人也是喜欢去庙会玩耍。

  而年纪稍微大点的,没那么跳脱,便会不停地“串宴”来打发时间,各家都在办宴席,只要是脸熟的人,送上百文铜钱的礼金,就能吃上一顿不错的宴席,因此过年期间好些人的一日三餐全都靠“串宴”解决。

  而且最重要的是,过年期间白酒工坊的白酒都卖脱销了。

  大明的有钱人,一般都是自家酿酒的,而越是名门望族越讲究这个,春节宴请宾客时,基本都要请客人喝自家酿的好酒,事实上一年的酒产量,基本上有个四五成都是要消耗在过年期间的,而很多小门小户要办酒席,又没有自家酿酒的条件,就得买酒……还有什么酒比物美价廉的白酒更划算呢?百姓根本不在乎这种高度酒是贵族眼中的酒类鄙视链底端,更不在乎是否符合当下的口味,他们只知道,这玩意不仅不贵,而且喝了贼上头。

  姜星火目送护卫跟着姜萱她们出门,但他自己没着急出门,因为不出意外的话,应该很多人来给他送名剌。

  官员们的拜年其实比民间百姓之间的拜年还简单,因为只要不是特别相熟的,那么拜年根本不用带礼物,有两种约定俗成的拜年方式,一种是家里的前厅弄个长条桌,上面放个签名纸,客人自己或者委托心腹来到想要拜访的人家里,抬笔签个名就算是拜完年了;另一种是送名剌,约等于名片和贺卡的结合,这种拜年方式甚至不必进府门,门外送上名片就行了,大家默认就算见了你这个人,各处贺岁皆是如此,你方便我也方便。

  甚至官员们为了方便别人和自己,干脆在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装名剌用的,来人往里一投递就完事,想要讨个彩头的,门子那里通常会有红包,或是糖果或是几枚大钱。

  而这个习俗也有挺久了,并非是明代才有的,最早宋人周煇的笔记《清波杂志》就记载“元花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而在姜星火前世,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徽明也有《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敞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亦可窥得此风俗一二。

  但跟官员们的极简风格相比,非官员交际就麻烦多了。

  姜星火等了半晌,中午出门就遇到了这种麻烦,路上见了同僚朋友,若是带着小辈,小辈就得当街给他这个长辈磕头行礼……明初磕头还是大礼,真不比带清见人就磕的那种。

  而街上无论男女老幼,都以金箔纸折成飞鹅、蝴蝶、蚂蚱等形状的饰物插在头上,有点类似于簪花,但是要简单的多,属于小孩都能做的手工品,主要是用来烘托喜庆气氛,名为戴“闹嚷嚷”……这玩意大一点的大约有巴掌那么大,小的就只有铜钱大小,正常人都是戴一个,显摆自己有钱的,那是真把金子做的纸插一脑袋,反正谁脖子疼谁知道。

  而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朋友”的家里,按照此时明初江南的拜年习俗,家里都是摆上酒水,客人来拜年一般得喝上点酒水才能走,最少也得抿一下意思意思。

  姜星火走了一圈,脸色就已经有点红了,而路上的商铺也有个别开始营业的,基本都是贩卖小零嘴的,兼职卖汤圆的居多,汤圆都是用核桃和糖做馅,然后一边洒水,一边在糯米细面上进行滚动,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一直滚到小孩拳头大小,不仅隔壁小孩馋哭了,姜星火也忍不住买了一碗来尝,吃完方觉得自己有些撑着了。

 

 

第四百九十九章 旧港

  你在南京的雪夜里过新年,我在南洋的风暴中闯满剌加海峡。

  就在大明一片重现太平盛世的景象时,郑和的庞大舰队正艰难地顶着狂风暴雨与卷起来的滔天巨浪赶赴满剌加海峡附近。

  赤道上没什么春夏秋冬,太阳的直射角太高了,全年都非常炎热,如果说非要区分出个季节,那也无非是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导致的降水量变化形成的季节,也就是旱季和雨季,但旱季并不意味着不会下雨,尤其是在这个鬼天气里。

  巨大的风暴将两千料的宝船都卷的左摇右晃,海水一浪接一浪地漫过甲板,拍打着船体,每艘宝船上都有数十名身穿红色衣物的士兵,他们腰间绑着粗壮的麻绳,坚持在各自的岗位上,尽力地尝试去维持住船只的稳定,避免它随时倾覆。

  然而这样的情况并不能持续很久,随着风暴的加剧,海水越涨越高,船上的人员逐渐感到吃力。

  这艘船的舰长站在指挥室里向四周望去,眼下视野很差,旗语肯定没用,喊话的话因为风暴和海浪的声音实在是太大,哪怕是人贴人都听不清。

  因此,他只能尽力将手中的油灯挥舞起来,可惜靠着光信号,根本无法及时传达命令,船上也无法得知其他下属的位置以及状态,只能听见海浪翻滚的声音。

  “跟我去下副锚!”

  舰长对身旁的几个人喊着,扶着把手朝船舱走去,他想把右侧船首的副锚抛下,从而增强船只的稳定性,虽然现在还看不清楚远处的风暴到底有多大,但他知道这绝对是最危险的时刻,因此必须要抓紧时间。

  只有远航过的人才知道,在大自然的伟力面前,不要说是风帆战舰时期的人类,就算是铁甲舰乃至现代战舰,一样显得无比脆弱……这些两千料的宝船,在这个时代已经是巨无霸了,但在现代战舰的时代,吨位充其量就是一艘护卫舰,而风暴来临的时候,几万吨的大驱和十万吨级别的航母都同样会剧烈地左摇右晃上下颠簸,护卫舰则是跟水面上飘落的叶子没什么区别。

  就在舰长快要走到位置的一瞬间,他突然感觉到一阵刺骨冰冷的寒意从脚底升起,像是某种猛兽的爪子在撕扯自己的腿一般,舰长心中暗叫一声不好,刚抬起头,却发现船舱外的视野骤然黯淡下来。

  黑色的乌云从东边迅速靠拢过来,遮蔽了所有光线,天空被浓稠的墨汁染黑了一般,海面也像烧开的沸腾的锅底般翻滚起来,一股股惊涛骇浪带着尖啸声冲破层层叠叠的雾霭,袭击着整个舰队。

  船上的所有人在这一刻都屏住呼吸,瞪圆眼睛看着眼前突然发生的异象,谁也没有预料到这样剧烈的情况,连军官们的神经也在瞬间绷紧,所有人都呆立当场。

  唯独那名舰长反应比较快,他立刻喊道:“快!把门关上!系上绳子!”

  海浪冲击在宝船的侧舷上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船身随之剧烈地颠簸起来,舰长甚至听到了自己牙齿相撞碰撞的声音。

  海浪沉闷的呐喊划破寂静的深沉夜幕,在巨大的冲击力下,宝船的侧弦立即崩断了一片,无数碎裂的木条飞溅出去,在漆黑的夜空中闪烁着点点银光,落在附近的海水中,激荡出一朵朵浪花。

  “啊!”“啊!”

  惨呼声此起彼伏,不少人被抛到半空中,又狠狠摔到船舱的甲板上,摔死摔伤比比皆是。

  舰长跌倒在地,挣扎了好一会才扶着墙壁,踉踉跄跄地爬了起来,他低头看了看,船体在剧烈地倾斜着,而自己也是一脸血,浑身湿透,狼狈万分。

  “船要翻了。”

  “慌什么?有水密舱!”

  “走,先下右副锚,然后跟我去开右侧的注水舱,把船平衡过来。”

  ……

  这样的情况在郑和的舰队中每艘船都在发生,当难熬的新年夜度过后,漂浮在水面上的舰队已经出现了规模不小的损失,大约有十五艘各式舰船倾覆,死者数百人,不过作为不幸中的万幸,主力宝船得益于防护力和水密舱都是世界顶尖,还没有出现倾覆,只有几艘宝船的桅杆折断了,需要从后勤船只的储备中更换。

  汝南郡王朱有爋脸上也裹着纱布,此时就在带着陆战的士兵们帮忙来回奔波着。

  随着经历的增多,这时候的朱有爋已经不是朱高煦的小跟班了,而是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海军陆战将领。

  实际在洪武朝的时候,老朱为了找人陪太孙读书,就把一些皇孙都召集了过来,这里面包括现在的秦、晋两藩,也就是当时的秦世子朱尚炳、晋世子朱济熺,还有就是燕、周两藩的燕世子朱高炽、周世子朱有燉。

  除了这些世子以外,还有晋藩昭德郡王朱济熿、燕藩高阳郡王朱高煦和周藩汝南郡王朱有爋,这三个非嫡长子出身的皇孙。

  而跟好学生朱高炽、朱有燉相比,朱高煦、朱有爋和朱济熿那就是纯纯的混世魔王了,说人厌狗嫌也不过分,老朱经常亲自动手揍这三个龟孙。

  不过就像是上学时候的好学生步入社会以后未必能同样在社会阶层中名列前茅一样,坏学生摸爬滚打的多了,也未必不能有所改变,继而出人头地。

  就比如朱有爋,在大明国内都混不下去了,可就是因为如此,才在去年宗室要出海的时候,成了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报名的郡王,再加上在军中能说的上话的朱高煦的照拂,这时候已然是成了崭露头角的青年将领了。

  “我们航行了多远了?”

  汝南郡王朱有爋脸上也裹着纱布,此时见郑和来了,便问道。

  “五千里。”

  郑和的话,让朱有爋微微一怔,旋即有些感叹:“这要是路上的五千里,一两个月可到不了。”

  事实上,郑和估计的非常精准,虽然不是完全的直线,但从马尼拉启航一路向西南方向行驶,只在位于丹绒布罗岛(加里曼丹岛)的渤泥国(文莱国)补给了一次,到了满剌加海峡,从地图上来看,那就是五千里了,只多不少。

  “我们这趟航行有两个主要任务,第一个是西出满剌加海峡抵达天竺,为后续的贸易航线探好路,第二个是南下爪哇岛,了解满者伯夷帝国的真实情况,搜集相关情报。”

  “必须要建立一个海外基地了,淡马锡(新加坡)或者旧港。”

  这时候王景弘也走过来说道。

  “去淡马锡就西进,去旧港就南下。”

  情况已经很明显了,远航了五千里的舰队急需一个港口补充物资和修复损毁的船只,而这两个选项则是各有优劣。

  现在舰队各项补给都濒临告罄,而淡马锡的规模比较小,能获取的物资也少,旧港则是此时的南洋重要的贸易节点之一,聚集着大量的汉人,可旧港鱼龙混杂,危险程度远胜淡马锡。

  郑和舰队虽然强大,但士卒、水手都已疲惫不堪,去旧港是存在阴沟里翻船的风险的。

  但舰队的指挥官们,此时却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旧港。

  作为有史以来在南洋海面上存在的最庞大的舰队,甚至规模远胜于元世祖忽必烈派往爪哇的远征军。

  他们有着足以覆灭一个小国的能力,对于任何势力来讲,他们才是最大的危险!

  事实上,除了于四海之内宣扬新登基的永乐帝的威严,郑和舰队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贸易。

  南洋有很多在大明国内能卖上高价的货物,而他们作为皇室贸易的执行者,则是一手出售丝绸、茶叶、瓷器、棉布,另一手收购这些货物回国贩卖,地狭人少的淡马锡显然无法满足他们的贸易需求,在这个时代旧港才是南洋最大的贸易中心。

  而且对于旧港这块地盘,大明的目光也已经投射在上面很久了。

  大明已经通过吞并安南国的北部,建立了能够控制整个中南半岛的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但这还远远不够,想要彻底掌控南洋,就必须在最关键的位置有稳定的海外基地,用以停泊军舰、维护贸易节点,并为舰队补给……而没有稳定的海外基地,舰队就会成为无根浮萍,一旦淡水等补给耗尽,就会面临大规模的非战斗减员,这是绝对不能忽视的严重问题,毕竟现在没有海水淡化装置,舰队几万人每天都要喝水,没了淡水可是要命的问题。

  而旧港不但是优良的天然良港,更是重要贸易节点,物产丰富,而且只要控制了这里,就相当于卡住了满剌加海峡的东南端,战略意义非常重要,再在西北端占据一个海外基地,就可以两头拿捏死满剌加海峡。

  旧港,作为姜星火前世的印度尼西亚最大港口之一的巨港市,在所有时代的南洋贸易中都具有着无法代替的重要性,不管是近代的荷兰、葡萄牙,还是后来的日本,都将其视为最重要的战略节点之一。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9:58 , Processed in 0.068208 second(s), 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