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大明国师 - 第 841 页

  孔希路看着荀子的雕像,心情也是有些复杂。

  这一步踏出,当然就没有回头路可走了。

  可孔希路也很清楚,南孔谦让衍圣公的威望,是在逐年衰退的,这种衰退在外人看来微乎其微,可终究是客观存在的。

  自己还活着的时候,倒是没什么,有自己的庇护,南孔的地位依旧稳如泰山。

  但靠山山会倒,自己总有死的那一天。

  如果家学不振,又没有多少族人子嗣入仕,那么南孔恐怕很快就会开始逐步衰退。

  从名满天下的望族,逐渐变成对江南、浙江、江西有影响力的名门,继而衰退成仅在衢州有些势力的本地豪族。

  这种漫长的衰退,或许能持续上百年,对于他后面的几代人来说,依旧是家大业大。

  或者对于一般的家族,这就足够了。

  毕竟,富不过三代。

  但孔家是一般的家族吗?这可是延续了数千年的孔家!

  对于孔家来说,与国同休,都是工作没做到位。

  谁与国同休啊?国没了,我们孔家还得在。

  而衍圣公的名头,南孔已经让出去了,也不可能再去山东曲阜要回来……

  因此,孔希路作为南孔的家主,迫切地希望,自己能给家族后代,留下一笔丰厚的遗产。

  对于孔家这种家族来说,钱帛、土地、人口,都是没有意义的;书籍、知识、人脉,有意义但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名望和学术传承。

  名望,孔家不缺。

  孔家缺的,就是一份完整的、独立的学术传承。

  就像是杨敬诚代表的杨氏一样,在关中历经金、元、明三代不倒,如今家族已经靠着关学的学术传承,靠着对关学的权威解释,传承了足足近两百年!

  而这份学术传承,这份足以开宗立派的东西,只有姜星火能给他,别人给不了,也不可能给。

  孔希路可以肯定,这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人,能像姜星火一样,干出来把完整的学术传承拱手送人这种事。

  当孔希路得知张宇初的心学新论,是姜星火所授予的时候,他整个人都是呆滞的。

  你当这是去菜市场批发大白菜呢?

  学术传承,是多么宝贵的东西,能保一个家族绵延数百年不衰。

  而这,在姜星火这里,则成了可以量产的东西。

  只要你对我有用,愿意与我合作,那么就可以送你。

  正因如此,龙虎山一脉所代表的道门,才会如此对姜星火死心塌地。

  孔希路现在已经明白了张宇初的选择。

  并且,孔希路很珍惜这个能接受选择的机会。

  要是有的选,谁不愿意天降横财呢?

  当然了,姜星火也不是搞慈善的,这世界上也没有免费吃的午餐。

  就如同交易灵魂的魔鬼一样,拿了姜星火的东西,那总得付出点什么吧。

  孔希路所需要付出的,就是他本人和南孔的全部名望。

  从此以后,他和他的家族将被牢牢地绑在姜星火的战车上,并且是没法半道跳车的那种。

  在学术界和思想界,孔希路这个终极BOSS,都将摇身一变,披上姜星火的战袍,为姜星火而战。

  风刀霜剑,在所不辞。

  为此,孔希路之前有所权衡。

  但在今日太学之会开到一半后,孔希路下了决心。

  ——上车!

  前途一片光明,现在不上车,再等等说不得位置就更拥挤了,能获得的好处也更少了。

  这边孔希路下定决心,反方的辩手们,也大略整理好了思路。

  双方重整旗鼓,重新回到太学之会的辩论场地,开启了太学之会的下半场。

  ……

  回到场地,胡俨率先发难。

  “戒贪嗔痴,除佛三毒,不悟性空,妄生痴想。

  一切贪心,皆为欲障,拂意生嗔,其烈如火。

  不遑顾思,以及大祸,惩之窒之,由戒生定。

  定慧相生,动常有静,是曰性学,是曰圣功。”

  说罢,定定地看向姜星火。

  这是《王樵·惩忿窒欲箴》的内容,作者融合佛道之说,用来解释儒家理学心性论,简单翻译就是所有不好的念头都是来自于欲望,欲望的危害极大,而只有克制它才能学会动中常有静,这就是性学,这就是圣人的功夫。

  而这个内容,同样也是儒家论战的经典梗之一。

  语出朱熹的《案陈同甫(陈亮)书》:“绌去义利双行、王霸并用之说,而从事于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之事”,是用来讥讽实学代表人物陈亮的,嗯,陈亮陈同甫就是辛弃疾的那位好朋友,千古留名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就是辛弃疾写给陈亮的词。

  现在胡俨拿出来,自然是以朱熹讽陈亮故事,来重现理学对实学的压制。

  实际上,拿“物欲”这个论点来战斗,这是没办法的办法了。

  本体论和心性论,两个大类。

  理学“气本论”的本体论被姜星火的细胞物质论彻底攻破,完全无法抵挡。

  剩下的就是心性论。

  心性论分为“人心”和“天性”。

  人心也没得辩,姜星火解释的很清楚了。

  所以,只剩下了心性论里的“天性”,也就是理欲论。

  这就相当于所有的阵地都已经彻底失守了,只剩下这最后一块坚实阵地了。

  而一旦理欲论也辩不过,那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面旗帜,自然就要被拔除。

  到时候,就意味着反方辩手们的彻底失败。

  所以,胡俨不得不从理欲论出发,做最后的防守反击。

  这里要说的是,理学的心性论的终极形态,也就是朱熹的“天理人欲论”,是要客观公正地对待的。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属于极端案例,而对待人欲,并不是指人们正常的生活和物质欲望,而是指超出正常欲望范畴外的东西,也就是朱熹定义的“人欲者,此心之疾,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即人欲是人的后天因受物欲昏蔽而致的疾病状态,循其病态则表现为私且邪。

  朱熹不是疯子,相反,他是能列入“诸子”的存在,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宋儒的巅峰存在。

  所以,朱熹不会犯逻辑上的低级错误,关于天理和人欲的关系,朱熹认为它们是相对的,所谓“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朱熹的理欲观念里,是肯定正常的物质欲望的,认为一个人饥欲食、渴欲饮,这些都不是人欲,而是天理……但是如果饥不仅食,而要求美味;渴不只饮,而要求琼浆玉液,这便是人欲。

  如果是小农经济基础下的封建帝国,缺乏商品循环,严格控制流动与流通,那么这套“天理人欲论”,当然没什么毛病,不仅没毛病,而且非常契合。

  朱元璋一直致力于把大明建设成一个道德模范大农村,所以很喜欢朱熹的这套理论。

  但在如今的永乐时代,一切显然都变了。

  消费主义虽然是陷阱,但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必然伴随着物质欲望的膨胀的,人们没有物质欲望,怎么进行消费?不消费商品怎么生产、流通?商品无法生产流通,工场主和工人以及相关社会阶层如何获利?

  所以,对于姜星火来说,朱熹的“天理人欲论”必须被批判,逆时代潮流的这些落后思想,也必须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

  姜星火沉吟片刻,开口反驳道:

  “故君子之用损也,用之于‘惩忿’,而‘忿’,非暴发,不可得而惩也。”

  “用之于‘窒欲’,而欲,非已滥,不可得而窒也。”

  “《王樵·惩忿窒欲箴》中所言损者,实乃衰世之卦也,杞人忧天莫过于此,若夫未变而亿其或变,早自贬损以防意外之迁流,与畏金鼓之声而自投车下何异?不亦愚乎?”

  姜星火的意思就是“惩忿窒欲”这个主题就不对,忿不需要惩戒,欲也不需要窒束,“损”的主张是有害于生命的运动、生长、繁衍的,对于极度抵制和鄙视欲望的这种想法,是纯粹的庸人自扰,跟害怕被贬谪所以自己先跑路,害怕打仗声音所以自己先跳车是一个道理,非常愚蠢。

  解缙跟着补充道:“人欲本就与天理一体的,禁人欲不仅妨碍天理之实现,更扼杀正当之欲望,若不择其善或不善而止之,则‘窒欲’恐怕是无用之功……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描述百姓对周历王残暴统治的憎恨和恐惧,出自《国语·周语上》),难道就真有用吗?”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2:53 , Processed in 0.060313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