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大明国师 - 第 932 页

  他详细阐述了士绅一体纳粮的政策,包括严禁不法士绅包揽钱粮征收、严禁官绅勾连诉讼,以及严格监管生员,还有相应的“不法士绅及不法生员名单”等具体内容。

  朱高煦念完以后,直接把公文用短刀插在了衙门的大门上,现场陷入了一片寂静。

  朱高煦看着他们的目光中透露出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仿佛在告诉所有人——这场竞争,他势在必得。

  官吏们低着头,不敢与他对视,士绅地主们则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随后,他命令手下在城内张贴告示,将士绅一体纳粮的政策内容公之于众,并宣布将对违抗命令者予以严厉惩罚。

  随着朱高煦的离去,河间县城虽然恢复了表面的宁静,但实则暗流涌动。

  士绅和地主们开始私下串联,试图找出对策来应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因为对于朱高煦的雷厉风行他们根本没有心理预期,按照原本的计划,这种政策都是要慢慢试点的。

  他们深知,一旦士绅一体纳粮政策真正实施,那么他们的特权和利益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而朱高煦,并没有给他们太多反应的时间。

  他命令军队在县城四周驻扎下来,严密监视县城的一举一动。

  同时,他还派出大量的士卒和差役,将印刷好的告示分发给整个河间府的各乡税卒,深入乡村和田野,向农民们宣传士绅一体纳粮政策的好处,争取他们的支持。

  这一手“釜底抽薪”让士绅和地主们开始意识到,这位二皇子并不是在开玩笑,而是真正铁了心要推行这项政策。

  一些聪明的人开始考虑如何在这场变革中保全自己的利益,而一些顽固分子则开始密谋以各种欺瞒的方式进行反抗……他们固然不敢明目张胆地反抗,但偷偷使绊子或者消灭罪证还是敢的。

  然而,朱高煦早就在姜星火的提醒下料到这一切。

  “士绅地主,既保守又软弱,你要学会利用他们的弱点。”

  因此朱高煦没有一味使用武力,而是派人通过威逼利诱等手段进行收买,通过深入士绅地主们的内部,打探他们的动向,一旦发现有人图谋不轨试图阳奉阴违,就立即予以严厉的打击——为首者枭首示众,没收田宅财货,家族流放开平卫戍边。

  在这样的高压态势下,士绅地主们各种明里暗里的反抗都渐渐平息下来,他们开始接受士绅一体纳粮政策的事实,并开始琢磨如何在新的政策下尽可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

  而北直隶的百姓们则在这场变革中看到了希望……纠正不公平的现象,本身就是对弱势方的帮助。

  自耕农们开始积极响应朱高煦的号召,努力耕种土地,按照税收要求缴纳粮食。

  其实现在随着清田相关工作的展开,在税收环节,官吏差役上下其手已经基本没有了,农人不必因为人为原因再缴纳滞纳税粮,地主士绅对于他们的税收转嫁也大大减轻,总体来讲,过的日子是逐渐变好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士绅一体纳粮政策逐渐在河间府、真定府推行开来,虽然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阻力和困难,但在朱高煦的坚定意志和铁腕手段下,这些都被一一克服。

  但凡有“不法士绅包揽钱粮征收、官绅勾连诉讼、生员罢学”等行为,一律列入不法士绅或不法生员的名录,绝不姑息。

  一时之间,这名录成了民间士绅口中的“生死簿”。

  说实话,不让走科举,这比要他们去死还让人难受,因为这些士绅之所以能维系家族,就在于能通过科举源源不断地培育家族子弟进入仕途,而断了他们的通天之路,那可就不是某个人死不死的事情了,而是一群人跟着遭殃。

  这里面不乏有头铁或是被煽动的生员公然对抗,但全部都被革除学籍扫地出门。

  而顺德府、广平府、大名府这三个府的士绅们,眼见着河间府和真定府都无力抵抗,不少敢搞小动作的士绅和生员轻则断了仕途,重则被杀了个人头滚滚,也就熄灭了反抗的心思。

  最终,士绅一体纳粮的政策得以在北直隶短短几个月时间就推行到位,朱高煦的名声也在北直隶的士绅中更差了一筹……不过朱高煦也不在乎就是了,成者王侯败者寇,造反都干了,这点士绅间的骂名他权当狗叫。

  而除了士绅,朱高煦在这场变革中客观的来说,也赢得了相当广泛的赞誉和支持。

  他的威望和影响力在朝廷和地方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巩固,而且朱高煦在北直隶强力推行的士绅一体纳粮政策,对当地百姓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看起来政策是针对士绅的,但实际上这跟清田的道理是一样的,以清田等政策为例,在以往士绅阶层往往能够利用自己的特权地位,逃避税收,但朝廷不可能不收税,所以这些负担最终转嫁到了普通农民身上。

  而士绅一体纳粮政策的实施,其实也是变相地减少了百姓的负担。

  在以往,士绅阶层往往利用自己的特权地位,欺压百姓,为非作歹,导致地方秩序混乱。

  而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士绅阶层失去了很大方面的特权地位,无法再利用自己的地位欺压百姓,从而有助于整顿社会秩序,减少例如勾连诉讼等不公现象的发生。

  当然了,凡事有利就有弊。

  士绅一体纳粮政策,对于北直隶的读书人,同样也是有一定影响的。

  自隋朝开设科举考试以来,考试成为统治者选拔人才的手段,底层读书人才开始有可能成为上层……在南北朝的时候,你不是鲜卑贵种或是世家门阀,哪有你做大官的份?

  宋真宗赵恒的那首《劝学诗》其实说的就很直白了。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读书,就是为了挣钱买宅买田娶老婆。

  过去的历朝历代的朝廷给了有功名的读书人特权,这些读书人因此成为士绅,而如今一朝剥夺了大半,这士绅一体纳粮的政策就相当于直接打压了读书人的地位,他们回到了一开始需要和普通百姓一样的境地,这对于很多想利用科举考试获取特权的读书人而言,是很大的打击,引起了他们的不满。

  但还是那句话,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更何况这些读书人还没理。

  在朱高煦的刀把子面前,任何反对都是无效的。

  你拦着他当大明储君,他就能送你去见泰山府君。

  ……

  北京城,西山。

  西山一带自古煤炭资源丰富,开采从辽金时代就开始了,到了元代,西山的煤窑不仅出煤炭,而且还盛产白煤,据《元一统志》载:“石炭煤,出宛平县西四十五里大谷山,有黑煤三十余洞,又西南五十里桃花沟,有白煤十余洞”。

  现在因为大明有很大的工业需求,西山更是成为重要的煤炭产区……西山煤窑的区域有浑河、大峪、门头沟和居庸关等。

  破晓的霞光如金色的锦缎般轻柔地铺在山峦之间,将沉睡的山林温柔地唤醒。

  在那西山山脚下的茂密林木中,隐约可见一片被高墙围绕的工坊——明军火药工坊。

  此时工坊内已是热火朝天,有几个大池子在进行混酸的生产,另一个旁边的仓库则储放着大量的棉花,工人们的吆喝声交织不停,他们正在生产一种据上官所说名为“硝化棉”的新式火药,上官明确告诉他们,这种火药虽然威力巨大,但同时也极易爆炸,因此生产过程要求他们需要格外小心。

  这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北京的军用工坊正在大批量生产新式火药的事情,很快就被一些北直隶的文官知道了。

  而这么做的目的,也很快被有心之人猜到。

  火药,是南北直隶变法发展竞赛那繁杂的指标体系中的一项指标。

  而大明在过去基本上只有原始火药和黑火药两种火药,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里,是把原始火药的爆炸威力作为计算标准的,所以黑火药的权重理所应当地比原始火药高。

  而新式火药,虽然文官们不清楚爆炸威力有多大,但他们很清楚的事情是……这玩意好像是用棉花生产出来的!

  这就坏了!

  原因也不难猜,那就是现在大明别的没有,就棉花多。

  其他指标,例如钢铁、玻璃、黑火药这种东西,现在北直隶都爆不了多少产量,粮食产量更是非常固定甚至可以说是纹丝不动,而学校短时间也建不了更多了,但这种新式火药如果靠棉花就能生产,那产量一定是非常恐怖的,再加上威力乘数,一下子就能把南直隶在竞争中拉出一截来。

  而北直隶的大部分文官,都是朱高炽一系,跟朱高炽渊源相当深厚,如果朱高炽在储君之争中失败,可想而知,他们现在未必会受到太大影响,但以后的前途肯定不会很光明,毕竟这属于站错队伍了。

  因此有人不打算坐以待毙,而是想办法暗中动手脚,派人潜入火药工坊,试图破坏生产过程,以此来削弱二皇子朱高煦最后阶段冲刺进行争储的举动。

  火药工坊一天的劳作很快结束了,工人们小心地储存好了火药后离开了工坊。

  夜幕如墨。

  两名黑影悄无声息地接近了火药工坊的外墙,他们身负破坏火药工坊的重任。

  然而,他们还是小看了朱高煦对这里的戒备。

  当两名从辽东响马转职来的特工刚要翻墙而入时,突然,一束束明亮的火把点了起来,紧接着,数十名明军士兵从暗处冲了出来,将他们团团围住。

  两人心知不妙,立刻想要撤退,然而他们毕竟只是江湖人士,哪里能跟训练有素的明军士卒相比?很快两人就要被生擒。

  不过这两人倒是有血性,大约是得了某些承诺,眼见要事泄,直接自己用匕首抹了脖子。

  这场查不到指使者的阴谋的挫败,不仅保住了火药工坊的安全,也让远在南京的朱高炽在储君之争中陷入了更加被动的局面。

  ……

  南京皇宫内。

  朱棣正坐在书房中,他的眉头紧锁,神情严肃。

  除了两个儿子不省心以外,最重要的是因为徐皇后病了。

  徐皇后的病,不是什么突发疾病,而是宿疾累积。

  一方面是徐皇后早年连续生子,落下病根,摧垮了身体,要知道朱棣的九名子女中,前七人皆为徐皇后所出,当初大婚以后,九年时间里徐皇后便频繁怀孕生子,相继为朱棣诞下三子四女,直到后来徐皇后身体实在是不行了,才有了庶女常宁公主和早夭的庶子朱高爔。

  九年生七个,说实话,不伤身体是不可能的。

  而另一方面,则是战争时期过度疲惫,作为徐达大将军的女儿,徐皇后自幼耳濡目染,也颇有将门虎女之风,朱棣奉天靖难起兵时,徐皇后深度参与了北平的守城战,当时面对城中兵力缺乏、敌众我寡的局势,徐皇后沉着冷静地与朱高炽及顾成、姚广孝等人一起谋划部署守城各项事务。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1:27 , Processed in 0.062561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