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大明国师 - 第 933 页

  ……在战争最激烈的时候,徐皇后发动城中将士、百姓的妻子登城作战,每个女人都发给一副皮甲,徐皇后亲自登城督战,城中妇女在徐皇后的激励下,抛石块、掷瓦砾,支撑到朱棣顺利回师,而本就身体不太行了的徐皇后从北平守城战以后,身子骨就更差了一截。

  所以,徐皇后的病根本不是什么大蒜素或者青霉素能解决的,朱棣也心知肚明,只是抱着能拖一天是一天的想法。

  北京那边传来消息,火药工坊遭人试图破坏,如今正值关键时刻,朱棣很清楚这里面的利害,因此他立刻下令召见大皇子朱高炽。

  过了很久后,朱高炽才走进书房,他的脸色有些苍白,显然他获知消息的速度并不慢,也已经知道了火药工坊的事情……至于他怎么知道的,就很耐人寻味了。

  “炽儿,你知道北京火药工坊的事情吗?”朱棣冷冷地问道。

  朱高炽连忙跪下,声音有些颤抖:“此事绝非儿臣所为。”

  朱棣冷笑一声:“不是你?那你说说,会是谁?”

  朱高炽闻言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愤怒和不甘,到了这个时刻,眼见着父皇还在怀疑自己,朱高炽心烦意乱,他能肯定不是自己干的,但他确实肯定不了是不是北京的文官自作主张,这时候只能一口咬定是朱高煦自己策划的。

  于是朱高炽罕见地跟朱棣犟了起来。

  “儿臣不知,但儿臣敢问父皇,为何不是二弟自己做的戏码?他一直对儿……储君之位虎视眈眈,此事说不定就是他为了陷害儿臣而做的。”

  出乎意料,朱高炽的顶嘴并没有让朱棣雷霆大怒,而是耐人寻味地沉吟片刻,然后挥手让朱高炽退下:“此事朕会派人彻查,你暂且退下,等朕的消息。”

  朱高炽退出了书房,看着大殿关闭的大门,他的心中却充满了不安。

  要知道,这场储君之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轩然大波,他必须小心应对,否则一旦落入朱高煦的陷阱,就可能万劫不复。

  面对进一步就能继承大明江山的机会,这时候已经没有什么兄弟情了。

  别说他俩本来兄弟情就不多,就算是再亲的亲兄弟,面对江山的诱惑,也不可能拱手让人。

  哪怕皇权是魔鬼,所有皇子也都愿意成为魔鬼的使徒。

  此时,皇宫之外,朝野上下都在关注着这件年度大事——储君之争。

  大皇子朱高炽与二皇子朱高煦之间的较量已近尾声,而决定胜负的时刻即将到来。

  经过户部紧张的统计和核算,结果终于揭晓,朱高煦领导的北直隶在变法发展的各项指标上均表现不错,综合累计成绩更是超过了朱高炽领导的南直隶。

  这一结果震惊了朝野,也让朱棣陷入了沉思,然而朝中的局势已经容不得他过多犹豫。

  朱高煦的支持者纷纷上表陈情,几乎是九成五的勋贵武臣,都要求按照约定立刻册立朱高煦为储君。

  而朱高炽一方的官员也没有放弃挽回局势的努力,此时,一份份奏折如同雪花般飞入朱棣的书房,都是文官们的上书,指责北直隶在变法发展的统计中作弊,他们列出了种种疑点,要求朱棣彻查此事,以还朝野一个公道。

  朝中大臣们因为储君之争已经闹得不可开交,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朱棣看着这些奏折,眉头紧锁,眼见着事态已经逐渐失控,而此时又事关重大,朱棣心头烦乱,一时难以下定决心,他准备在探望病情的时候去问问徐皇后,毕竟徐皇后不仅是他深爱的妻子,更是足智多谋的“女诸葛”,曾经多次在关键时刻为他出谋划策……最重要的是,她是两个皇子的亲娘。

  ……

  坤宁宫内,一股浓重的药味弥漫在空气中,令人不禁感到压抑。

  徐皇后躺在病榻上,脸色苍白如纸,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疲惫。

  御医戴思恭站在一旁,紧锁着眉头,他和同僚们已经为徐皇后诊治了多次,但病情却丝毫不见好转。

  他心知肚明,徐皇后的病势已经沉重到无法挽回的地步,补药进去就像是一点都没效果一样,他虽然号称神医,但此时却束手无策,无法为她带来一丝生机。

  二十五年前他留不住马皇后,现在他也留不住徐皇后,无论人生前是何等尊荣,在死亡面前都是平等的。

  此时,朱棣急匆匆地走进了坤宁宫。

  他看到徐皇后的样子,心中一阵刀扎一样的绞痛,他缓了半晌,坐在床榻边,紧紧握住徐皇后的手。

  徐皇后微微睁开眼睛,看到朱棣焦急的神情,她勉强挤出一丝笑容:“陛下,臣妾怕是不久矣……臣妾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储君之事。”

  朱棣心中一紧,他知道徐皇后一直对册立储君之事放心不下。

  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全都是从她徐皇后肚子里出来的孩子,当娘的哪舍得厚此薄彼呢?

  朱棣沉默片刻,将最近发生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她。

  然后朱棣低声问道:“你觉得炽儿和煦儿,谁更合适为储君?”

  徐皇后微微摇头,声音微弱却坚定:“陛下,储君之争关乎国家未来,不能轻率决定。依臣妾之见,不妨先派几位公正无私的大臣去北直隶彻查作弊一事……若真有此事,则依法严惩不贷;若无此事,则还煦儿一个清白。”

  朱棣深吸一口气,他知道徐皇后的这番话是在提醒他,储君之选不能仅凭个人喜好。

  他紧紧握住徐皇后的手:“你放心,朕一定会慎重考虑,选一个合适的储君。”

  徐皇后听后,微微点了点头然后闭上了眼睛,她的呼吸渐渐变得微弱而平稳,仿佛已经陷入了沉睡之中。

  朱棣默默地坐在床榻边,陪伴着这位即将离他而去的皇后,心中五味杂陈。

  很久之后,朱棣才走出坤宁宫。

  很快,朱棣就派出了由大理寺寺卿陈洽、审法寺寺卿金幼孜、兵部右侍郎师逵这三位他信任的官员前去北直隶调查。

  日子在紧张与等待中一天天过去,直到永乐五年的新年,派往北直隶的大臣们,在经过漫长的调查后才终于回来。

  陈洽、金幼孜、师逵带回了一份联名签署保证真实性的详尽调查报告,证实北直隶在变法发展的统计中并未作弊,所有的成绩都是实打实的,虽然最后几个月突击生产了新式火药,但确有用处且手续齐全。

  朱棣在书房中仔细阅读了这份报告,心中已经有了决断。

  而这份发布在供官员参阅的《邸报》上的报告,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湖中,瞬间打破了朝野短暂维持了几个月的平静。

  永乐五年正月,朱棣于奉天殿召开大朝会,由于正值新年,所以除了九边总兵官这些没法动弹的勋贵以外,几乎所有在外的勋贵武臣和中高阶文官都被召来了,几位皇子也都在场。

  这一天,就是决定大明未来储君的日子。

  清晨,阳光透过云层洒落在奉天殿重檐庑殿顶的黄色琉璃瓦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奉天殿前,数百名宫廷侍卫身着铠甲,手持长戟等仪仗武器,威严地站立在两旁。

  随着鼓乐声响起,文武百官按照品级依次进入奉天殿,他们身着平日里几乎不怎么穿的大朝服,头戴官帽,神色庄重而肃穆。

  这时,随着礼仪官的唱赞,朝会正式开始。

  整个奉天殿顿时安静下来,只剩下鼓乐声和内侍的走路声在空气中回荡。

  朱棣缓缓起身,用洪亮的声音宣布了调查结果,详细阐述了朱高煦在北直隶的政绩和才能,朱棣的话语铿锵有力,每一个字都透露出对朱高煦的认可。

  群臣听着皇帝的讲述,心中各有思量……朱高煦的政绩确实卓越,但他的性格和手段也颇受争议。

  然而,此刻无人敢出声质疑皇帝。

  接着,朱棣话锋一转,宣布了册立朱高煦为储君的决定。

  “储君之位,关乎国本,不可轻授,然朱高煦此次变法有成,实乃我朝之福。从今日起,朱高煦便是我大明的储君,众卿当尽心辅佐,共保江山社稷。”

  朱棣的话音刚落,朝堂上便响起了一片山呼海啸般的喝彩之声。

  武将们个个面露喜色,他们知道朱高煦若是登基,必将重用他们这些武人。

  而文官们虽然心中不满,但也无可奈何,只能随声附和或是沉默不语。

  朱棣看着下方的群臣反应不一,心中明白这个决定会引起一些波澜,但他相信自己的决断是正确的,朱高煦有能力承担起储君的重任。

  这时,朱高煦从群臣中走出,跪倒在朱棣的面前。

  他激动万分,眼中闪烁着泪花。

  朱高煦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储君之位来之不易,更明白自己肩上担负的重任。

  “儿臣定当不负父皇厚望,尽心尽力辅佐父皇治理天下。”

  在奉天殿内,当朱棣宣布册立朱高煦为储君的那一刻,朱高炽仿佛被雷击中,整个人僵在了原地,他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眼神中充满了失落和不甘。

  朱高炽一直以来都是个稳重而仁厚的皇子,他虽然没有朱高煦那种锋芒毕露的勇力和脾性,但却有着自己独特的执政风格,他重视士绅的声音,关心百姓的生计,深受文官们的爱戴。

  然而,在这一刻,他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化为了泡影。

  朱高炽感到自己的心在滴血,仿佛被无数根尖刺同时扎入,涌起了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楚。

  ——父皇还是不喜欢不像他的自己。

  朱高炽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努力站稳肥硕的身子,他不能在众目睽睽之下失态……他深吸一口气,试图平复内心的波澜。

  然而,他的眼神却出卖了他,朱高炽的眼神变得黯淡无光,目光失焦地望向远方,仿佛在寻找一个可以逃离现实的出口。

  在册封大典结束后,朱高炽默默地离开了奉天殿,他没有跟随群臣一起向新储君道贺,而是选择了独自离开。

  他胖胖的背影在阳光下显得那么孤独和无助,仿佛整个世界都与他无关了。

  这场储君之争虽然结束了,但朝中的风云变幻却才刚刚开始。

  朱高煦被立为储君后,整个朝廷都为之震动,尽管有些文官心中不满,但无人敢公然反对皇帝的决定。

  与此同时,大皇子朱高炽的日子却越发难过,他原本就身体孱弱,加上这次打击,更是心力交瘁。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0:11 , Processed in 0.083631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