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北宋大法官 - 第 1360 页

  薛向点点头道:“是的。”

  富弼又问道:“为什么三司使要选择以工代赈的方式来帮助百姓度过灾情,而不是直接开仓放粮,赈济百姓?”

  其实古代以工代赈是少数的,开仓放粮反倒是主流的,当然这种开仓放粮,也只能是救一小部分人,同时朝廷也会要求乡绅给予一些赈济。

  故此,富弼才会这么问。

  薛向回答道:“这是因为国家仓库里面的粮食也是非常有限的,如果选择开仓放粮,只能保住部分百姓不会在这期间活活饿死,但也只能给一口饭吃,但如果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是可以让百姓有盈余,可以更好的度过灾情。”

  此话一出,不少官员是直摇头。

  什么盈余。

  就是纸币呗。

  那就是一张废纸。

  富弼心里当然清楚,但他还是按部就班地问道:“三司使这话难道不自相矛盾吗?你说朝廷的存粮有限,不能发放足够粮食,却又说以工代赈,可以让百姓有盈余,这多出来的钱,是从何而来。”

  薛向道:“在这个赈济政策中,还包含着一份税币法案,顾名思义,可以理解为一种可以代为交税的交子。到时这些税币会由三司使发放,户部再拿着这些税币,当做工钱,去发放给百姓。”

  话音未落,嘘声四起。

  这京城市民,可是不傻,你特么又来骗人了。

  面对嘘声,薛向兀自是信心满满。

  等到皇家警察维护秩序后,司马光就忍不住抨击道:“你这不是自欺欺人吗?在旱情之下,百姓缺得是粮食,你不发粮食,不发铜钱、布匹,却偏偏发这纸币,百姓拿着纸币,不还是得向朝廷购买粮食,但你又说朝廷没有足够的粮食,要是买不到粮食,你可知道后果会有多么严重吗?”

  王安石瞅着司马光那吹胡子瞪眼的样子,心里就来气,“可真是欺软怕硬,昨日怎没有见你这么凶。”

  这话当然是有失偏颇,人家司马光昨天也很给力,只不过是他说不过张斐,他也没有办法。

  内堂的赵顼不禁也道:“这司马君实对薛师正,还是存有很大的偏见啊!”

  张斐却道:“这听证会就需要偏见和刁难。”

  赵顼问道:“为何?”

  张斐道:“如果连带有偏见的问话,都无法反驳,那只能证明这个政策存在着问题,如果换做是我,我可能比司马学士要更狠。一座稳固的宫殿,就应该经受住风吹雨打。”

  赵顼想了想,笑道:“你说得好像也有道理。”

  面对司马光的咄咄逼人,薛向是淡定从容地回答道:“我并没有说,百姓拿着这些税币,只能向朝廷购买粮食,虽然朝廷也会开放粮仓,放出一些粮食,但我更希望百姓拿着税币,去市集上买粮食,买自己所需,就跟平日里一样。”

  嘘声再度响起,比上回更大。

  真是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想拿我们商人当这冤大头。退一步说,就算你是这么想的,你也不应该说出来,完全无视我们智商。

  司马光也给薛向逗乐了,“怎么?你还打算强迫商人收这种税币吗?”

  “薛某绝无此意。”

  薛向摇摇头,道:“我们这么做,非但不是强迫,而是还是完完全全为商人着想,是为国家财政着想。”

  “为商人着想?”

  司马光错愕道。

  为国家财政,这是很好理解,也没有人质疑这一点,你都发纸币了,还不是为国家着想吗?

  樊颙他们也傻眼了,这么无耻的话,你也说得出口吗?

  真是不要脸!

  你堂堂三司使,会为了我们商人着想?

  狗都不信。

  “正是如此。”

  薛向点点头道:“目前旱情已经发生,国家在农税方面,是不可避免地会遭受到很大的损失,如今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尽量避免商业再遭受到打击。

  而旱情的到来,必然会使得百姓不能再向往常一样,去市集购买货物,这会使得整个市集都变得萧条,目前市集上已经出现这种现象。

  朝廷若是发粮食给百姓,百姓也只能是保住性命,商人面临的困境是不会有太多的改变。

  基于这个原因,我们才设想出税币来,如果只是让百姓拿着这纸币去跟朝廷换粮食,直接发一张凭证就行,无须发税币。正是因为每个人都需要交税,故此税币对于每个人的作用是一样的,是能够在市集上流通的。

  届时百姓就可以拿着税币去商人那里购买粮食,购买生活所需,甚至去喝一口酒,这么一来,商业就不会受到太多影响。

  目前我朝商业是欣欣向荣,商税也是在与日俱增,已经成为国家不可缺少的一笔收入。而且当下是算总税入,要是商人赚得少,税也交得少,如果我们再不顾商业,那么今年税入,定会大幅度减少,而明年的支出,也必然会捉襟见肘。”

  说到这里,他从副官手中接过一沓文案来,“这是近几年关于京畿地的商税账目,并且我们也统计出,如果不发税币的话,将会使得多少商人关门歇业,以及税入会减少多少。”

 

 

第七百四十八章 门徒

  薛向的这一番话下来,院外不再响起嘘声,百姓们从方才的鄙夷、耻笑,渐渐变成犹豫、迷茫、挣扎,尤其是那些商人货郎,纷纷低声与同伴相互讨论起来。

  其实在此之前,京城的商人也是非常难受,因为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京畿地的商业规模一直在增长,但主要是小商人增多不少,大富商没有太多变化,那些商业中的新贵,多半还跟张斐有关。对于这些小商人而言,这买卖刚有些起色,就遇到灾情,他们能不感到绝望吗?

  只不过他们只是小众,而且家里多少有点存粮,也饿不死,非常容易被大家忽略,到底这封建社会,主要是求安定,饿不死就没事,所以大家的目光还是集中在普通农夫身上,稍有风吹雨打,这些农夫就面临生死存亡。

  但其实小商人也很难熬,如果持续一年的话,他们的买卖也将维持不下去。

  故此,薛向的这番话,在他们看来是很有道理的,如果说,薛向发得的是铜币,哪怕是不发给他们,他们也绝对会举双手双脚赞成。

  但这个纸币,确实令人感到担忧。

  朝廷?

  狗都不信。

  “这话听着怎么有些熟悉?”

  富弼小声嘀咕一句,不禁又左右看了看,但并未从人群中找到那道熟悉的人影。

  赵抃注意富弼的举动,低声道:“那臭小子现在跟官家在一起。”

  富弼点点头,“那小子真是越来越像一代宗师。”

  赵抃微微一笑。

  这时,证据也都已经呈上,富弼他们是认真看了起来。

  外面的百姓,见他们都在审视证据,这议论声,也渐渐变大。

  身在后面大堂内的赵顼,不禁也向张斐道:“这是你教的吧?”

  这路数简直就是复制昨天的张斐。

  “不是。”

  张斐摇摇头道:“如果是我的话,我会以攻代守,这第一份证据,一定是往年灾情时,所遇到的问题,尤其是他们最习惯用的开仓赈济,我的方案是否通过,暂不重要,但是一定要将他们的政策先给否定,那最终就只能用我的,如此就能够事半功倍。”

  真不愧是张大珥笔,果然是有一套啊!赵顼听得眼中一亮,朝廷开仓赈济,那真的就只是为了道德,但其实救不了多少人,不禁是笑着直点头,“看来三司使只学到一半啊!”

  他说得倒是轻巧,但要学另一半可是需要勇气的,一般人可真是使不来,朝野上下,也只有张斐敢这么干。

  不过对于薛向而言,已经是心满意足。

  司马光他们并不知道,坐在这里的薛向,那心里满满都是幸福感,因为他就爱这一套,咱们就讲利益,别得不讲,这可比在垂拱殿说话轻松多了。

  这也是他的强项所在。

  这证据呈上之后,司马光审视一番后,虽然账目上与薛向说得差不多,但是他觉得关键不在这里,薛向只是用一种话术在忽悠众人,于是又向薛向问道:“依三司使之意,发行税币,是为让百姓用税币去商人那里买东西,帮助商人度过难关,避免商税减少,为得还是国家财政。”

  薛向点点头道:“正是如此。”

  司马光道:“你将税币发给百姓,百姓拿着税币去商人那里购买货物,商人再用税币交税,在这个过程中,百姓是得到货物,但是商人从中得到了什么?朝廷又从中得到了什么?”

  说罢,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话有些不妥,于是又补充一句,“商人若得不到好处,他们又岂会愿意将货物卖给百姓?”

  此话一出,众人顿时又陷入困惑中。

  这么一说,好像商人除了可以缴一点税,是什么也没有得到,纸币到底不是铜币,本身就不具备价值。

  而朝廷将税币发下去,也只是帮助百姓,对财政好像也没有影响,因为最终还是要收上来的,税币发多少,这明年的税就减少多少,这就还是寅吃卯粮。

  薛向非常冷静地回答道:“司马尚书此言差矣,此账不能这么算。司马尚书若是将这税币就视为铜币,是不是一点问题都没有了。”

  司马光道:“但是税币到底不是钱币,而且……!”

  他低头看了眼文案,确定一番后,才道:“而且在你们递交上来的法案,说明的非常清楚,这税币只是用于赈灾,皆是朝廷会通过收税,将税币全部收回。”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9 16:56 , Processed in 0.071548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