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大明国师 - 第 112 页

  作为内阁地位最高者,解缙率先开口,他远眺着地平线吟了一首唐诗道:“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吟罢,挑起了话头的解缙,眼睛看向了老成持重到稍显憨直的胡俨,胡俨是他推荐的,此人标准的大儒风范,一言一行无不规矩。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这所以为大也。”胡俨碍于解缙的面子不得不说两句,却也不肯深说,只是借用《中庸》里的一句话,似是而非地表达了他的态度。

  墙头草胡广在任何事情没有尘埃落定之前,都不会倒向哪一方,所以他站在最后,缩了缩脖子试图把自己藏起来降低存在感。

  “不是这个道理,德行推动不了政令。”黄淮与解缙资历相仿,既然轮到了他说话,此时自然开口来辩胡俨,“摊役入亩是国家大事,非得用兵甲这种强力手腕推动不可。”

  话题一开,更后面资历稍逊半筹于解缙、黄淮的杨士奇,自然也没了太多顾忌。

  “从领军的这些侯伯,就不难看出陛下的意思了。”

  “哦?”胡俨反而好奇杨士奇的意思。

  内阁一共就两个知兵的,一个金幼孜,典型微操无敌的战术参谋,跟蜀汉法正那般定位的角色。另一个便是杨荣,不擅长临阵参谋,更擅长屯田、边防、粮饷等筹划和后勤的事情,有点类似低配版的诸葛武侯。

  杨士奇看向杨荣说道:“勉仁兄给解释解释?”

  跟杨士奇报团取暖的杨荣,原本听解缙讲话时板着的脸缓和了下来,登时接过话来:“成国公朱能自不必多说,未来必定是扛鼎的勋臣。”

  众人纷纷点头,朱能如今不过三十二岁,却跟着朱棣从征漠北到靖难打满全场,且有帅才,朱棣带着偏师绕后的时候,都是朱能和张玉指挥燕军。

  靖难之战中,朱能连败耿炳文、李景隆,又在灵璧决战时俘虏平安等南军名将,是靖难勋臣里仅次于老将丘福的二号人物。

  不出意外的话,未来的朱能,必定会成为大明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

  杨荣复又说道:“至于两位侯爵,成阳侯张武原本是燕山右护卫百户、同安侯火里火真是鞑官,原本是燕山中护卫千户,皆是陛下麾下猛将,以勇猛豁达著称。”

  “靖安侯王忠每战常帅精骑为奇兵,安平侯李远用兵擅长伪装设伏,这两人乃是在蔚州之战时举城降的,思恩侯房宽则是大宁系硕果仅存的代表人物,用兵老成的紧……”

  说到这里,杨荣止住了话头,内阁的几位聪明人也懂了他的意思。

  朱棣选将,很是花了一番心思的。

  作为主帅的成国公朱能无论是能力还是地位都可以压得住场子,两个嫡系侯爵敢打敢冲,三个同样久经考验的降将伯爵,也有了各自互补、施展所长的空间。

  “那陛下在干嘛呢?”解缙忽然问道。

  ……

  “您这是要亲眼看看江南?”

  金幼孜与朱棣一道骑着骡子,身后跟着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忠义卫指挥使童信和几个燕王时期就跟在朱棣身边的老亲卫。

  几人做行人打扮,这次是金幼孜扮作主人,而朱棣等人扮作护卫,也并未远离大军的行进路线。

  事实上,准确地来说,是处于大军的围绕之中。

  从南京出城后,五万多兵马水陆并进,顺着长江向东而行,过了镇江府、常州府,不过四五天的时间,就进入了环太湖圈的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也就是俗称的苏松嘉湖江南重赋区。

  而大军也就此以五位侯伯为将,分兵成了六路,而这六路如同滔滔大江般的兵马行列里,还会随着由东转南的推进,在每个县、镇、乡中,分成更小的一股股支流。

  如果从天空中看去,便真的好似一条由人组成的流动江河一般,深入到苏松嘉湖诸府这个庞然大物的每一处毛细血管里。

  在朱棣的周围方圆五十里内,就距离不等地散布着数以千计的忠义卫骑兵,只需要一支鸣镝,瞬息便至。

  与统治基础牢固的北方地区不同,这里对于朱棣来说,显得异常陌生……他在北方待得太久了,以至于都不太记得,自己儿时曾经来过这些地方。

  同样的秋天,不同于塞北的黄沙漫天、北平的枫林尽染,江南的秋意绵延而又柔美,空气中夹杂着淡雅的桂花香,仿佛置身于山水画之间。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松江府的土路上,看着路边水田里哞哞叫的水牛,赤着脚在做最后努力的农人,以及蹦来跳去的孩童,和操着吴侬软语的女人们。

  朱棣牵着骡子的缰绳叹了口气道:“江南风暖,熏得久了确实消磨锐气。”

  “阁下可是江北来的?”

  朱棣的声音没有刻意压低,被道左同向而来的几名士子听了个正着。

  几名士子的打扮都是书院学子的装束,虽然都稍显穿戴朴素,但举止神态之中却透着一股读书人才有的傲气。

  朱棣示意护卫们不要紧张,索性停下骡子来。

  当先骑着驴走在前头的那名年轻士子也止住了驴,拱手后,语气颇带质疑地问道:“既然阁下到江南,想必已经领略过江南的风土人情了吧,江南风物便是如此……‘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化用词句来意有所指,可不是什么知礼人该有的举止。”

  另外几个学子亦是叽叽喳喳如同小喜鹊般说了起来,倒也没有什么诸如乡下人之类难听的话,他们有些偏软的口音也听不出愤怒的意思,只是引经据典地阴阳怪气罢了。

  大约是自己讨论到没什么可说的了,终于有个士子开口问道。

  “可否请教阁下高姓大名?”

  旁边另外一名青年士子则接话道:“阁下若是知晓江南风物人情,定不会像现在这般感慨!我等读书人读圣贤书本来就是要诚心正意,怎能随意偏颇指摘?”

  朱棣眉头微微一皱。

  扮作主人的金幼孜赶紧站到前面,笑呵呵地说道:“我等初次来到江南,对贵地不甚熟悉,冒犯之处,还望见谅。”

  金幼孜倒不怕这几个江南士子,而是他很担心这几个年轻读书人惹怒了皇帝陛下,引发不测祸端——毕竟皇帝陛下最近脾气有点暴躁。

  金幼孜说着话,伸出右手向侧一展,做了一个“请”的姿势,示意这几位年轻士子继续前进,路上相逢便当偶遇了,一笔带过就好。

  听到金幼孜的江西口音,那几名士子脸色稍霁,江西也是文华之地,想来是从江西来江南游览的读书人,便点了点头,欲继续往前行去。

  两拨人错驴骡而过。

  而其中一个士子不经意间地一瞥,却忽然吓得噤若寒蝉了起来。

  “你怎么了?”同伴见他待在原地,好奇问道。

  “蒙……蒙古人!”他手指颤抖地指向了带着帽子的童信。

  “蒙古人?!”

  其余三个人也都吓了一跳,顺着他所指看了过去。

  只见藏在金幼孜队伍里,有个身材健壮、双臂如猿猴般修长矫捷,眼睛炯炯有神的汉子,正朝他们这里看了过来。

  而这汉子,骡子鞍鞯上还斜放着一个用布包裹起来的、鼓鼓囊囊的东西。

  “真……真的是蒙古人!”四人齐声惊呼道。

  他们都是江南诸府本地的童生、秀才,虽然没有如同老一辈般见识过草原胡人的彪悍和野蛮,但是蒙古人流传在江南的恶名却自小随着奶奶的故事深入骨髓,一时间均是胆战心惊,股下不禁打颤。

  尤其是,这个蒙古的汉子,长得忒怪异!

  若是姜星火在此,怕是脱口而出一句。

  ——好一个杜兰特!

  当然了,童信作为当世第一神射手,臂长有力、目如鹰眼是必须的条件,也正是这种怪异的外形条件,让他在人群中第一个暴露了。

  金幼孜见状不妙,急忙喝斥道:“尔等休慌!”

  四人听闻此言,方才回过神来,立刻转移视线,将注意力集中到眼前的金幼孜。

  这时候,他们也顾不得什么有辱斯文了,纷纷如受惊兔子般往后撤去,一副如临大敌、如临虎穴的模样。

  “这是我在泉州雇佣的蒙人后裔,早已与汉人无异,非是贼人,不要害怕。”

  闻言,四名士子愣了愣,见对方确实没有歹意,方才松了口气。

  金幼孜暗松了一口气。

  这些江南士子虽然是读书人,脑袋瓜子却还算清醒,或者说还算好忽悠,没让自己失望。

  他们若是真的四散而逃,会不会被童信一箭一个,那就不好说了。

  毕竟,一旦他们逃跑,童信和纪纲,是不能保证这些人是不是因为认出皇帝,却假装害怕蒙古人,借此去民间的反对力量处通风报信。

  任何万一,他们都担待不起。

  “我确实是蒙古人,让各位受惊了。”沉默的童信开口,一嘴流利的凤阳官话。

  而对面的士子,稍微镇定后,为首的冲童信努努嘴,轻声说道:“诸位放宽心,泉州自前朝市舶司起,多有蒙古人。这次来咱们来松江府,不也见了许多蒙古后裔?诸位莫非忘了,最近乃是雅集的日子,如今兵荒马乱的,有钱人家雇佣点剽悍蒙古护卫不算稀奇事。”

  为首之人这话说的,不知道他自己信不信,反正三个同伴是信了。

  众人恍然,顿时释然。

  是啊,眼前之人是一名护卫,只是负责保护主人而已,自然不用害怕了。

  他们纷纷松懈下来,又变成了平时的模样。

  “既然是护卫,便没事了。”

  “咱们该干嘛干嘛去!”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1 01:00 , Processed in 0.054470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