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大明国师 - 第 160 页

  道衍开始推测起来,如果从地理决定论出发,像是姜星火所说,是什么“地缘庙堂学说”的基础,但听起来,似乎也就那样。

  可姜星火真的会讲这么无趣、老生常谈、没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吗?

  如果仅仅是为了让曹国公了解一下琉球、日本等国家的起源,那恐怕,是真的让密室里的人感到失望了。

  ……

  姜星火微微颔首,他用手指在地面的沙土上,勾勒着一些图像。

  很快,一张简略的华夏山川地形图,就出现在了地面上。

  “接下来,要讲两大点。”

  “第一大点,地理环境决定国家形成!”

  “从外部上看,根据蒙古人西征的探索,在我们已知的世界里,华夏处于整个大陆的东部。”

  这一点毫无疑问,如果不考虑尚未发生的地理大发现,那么蒙古人西征,就是东方向西探索的一次最为深远的行程。

  正因如此,大明才比别的朝代,更清晰地意识到,这个世界并不小,最起码向西十数万里都达不到尽头。

  对于自己处于整个已知世界最东方的这个结论,也就很容易地接受了下来。

  姜星火见他们没有异议,继续说道。

  “而整个大陆的中心,其实就是现今帖木儿汗国所在的位置,也就是我们古人口中的‘葱岭’。”

  “在西面,由葱岭延伸向东的昆仑山和过去吐蕃所在的高原以及过去大理国所在的横断山脉,由西北向东南形成连续的一条,隔断了华夏与天竺之间的联系。”

  “在北面,则是上节课所说的那条季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构成了华夏的北部分界线,这两条由连续山脉组成的分界线。”

  “华夏整体环境封闭,北面大漠,西面高原,南面丛林,东面大洋,让华夏成为了一个单独的地理单元。”

  这一点很好理解,朱高煦和李景隆,都没有任何迟疑地就表示赞同。

  地理环境,确实决定了华夏成为一个整体。

  正是因为这种封闭的地理环境,让华夏上千年来,都能够形成整体的认同感,即便有数次乱世,但终将一统。

  “从内部上看,则是华夏这个整体地理单元内的分单元,依旧有着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这个中心,就是黄河-淮河-长江地区。”

  说完了外部隔绝的缘由,姜星火又继续说起了内部向心的原因。

  “在华夏这个封闭的地理单元里,黄河、淮河、长江穿行于半个华夏的田地,也流经了自然地理条件最好的地带,这三条大江大河,既能够提供肥沃的土壤,又能够提供水运以便商贸往来。”

  “同时,由于地理环境的制约,周边的地区,比如陇西、巴蜀、江南这些地区,往华夏的中心地区靠拢进行发展,比往外……譬如陇西向西域、巴蜀向云贵、江南向两广,要容易的多得多。因此,天然地黄河-淮河-长江地区就形成了地理向心力。”

  “正是因为在外部,华夏是一个单独的地理单元,在内部,华夏这个大的地理单元里的各种分单元,依旧有着向以黄河-淮河-长江地区为中心的华夏发源地靠拢的向心力。”

  “所以,华夏才得以成为华夏!”

  朱高煦和李景隆,看着沙田地面上的地图,陷入了沉思。

  原来,华夏之所以成为华夏,不仅仅是因为北面大漠,西面高原,南面丛林,东面大洋这个众所周知的四处隔绝环境。

  更重要的是,黄河-淮河-长江地区,对围绕在周围的地理分单元,也有着向心力,正是因为这种向心力的存在,才能把偌大的华夏地区,始终牢牢地聚拢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

  就在两人沉思之际,姜星火的声音掷地有声。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千秋华夏,唯我无双!

  密室中,听着姜星火的吟诵,几人不由地齐齐一震!

  一股难以言喻的豪情,从顾成这位老将军的心头迸发出来。

  顾成本身是个武将,对战争、对民族、对荣耀都有着狂热的追求!

  而且,在他过去的军旅生涯中,他曾镇守贵州将近二十年,讨平叛乱数百起,都是诛杀首领,安抚余众,蛮族尽皆顺从。

  如今听了姜星火一席话,顾成方才有所醒悟。

  他顾成平生所为,不就是让西南边陲之地,顺服于大明,维持华夏文明的整体性吗?

  正因如此,姜星火的话语中,充斥着绵延千载不息的华夏文明,让人从心底感到的自豪感,也让顾成的血液,变得滚烫沸腾起来!

  这个时候,道衍的目光,忽然望向了他,淡淡一笑,露出了一丝耐人寻味的神色。

  作为这个世界上最为聪明的人,甚至能够从姜星火的只言片语里,推测出未来的存在。

  道衍已经凭借着姜星火言语间,草灰蛇线般的线索,隐约追踪到了姜星火要讲这节课的目的。

  姜星火,根本就不是要讲他之前说的表面上的那些东西。

  什么日本、琉球,它们怎么产生的,都是顺带一提的事情。

  道衍已经基本确定,姜星火所要讲的,是关乎到未来大明整个精神风貌的重要理论!

  “有趣,环环相扣,算无遗策。”

  “如果姜圣的这套理论宣扬出去,配合下西洋,一表一里,那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

  姜星火说道:“第一大点,我们讲的是地理环境决定国家形成,如今讲完了华夏是因为什么样的内外部地理单元形成的,接下来,就是要讲华夏周边的国家,是因为什么样的内外部地理单元形成。”

  “其实主要讲的,就是三个,第一,北方游牧形态国家;第二,朝鲜;第三,日本。”

  “这里只是简要地讲一讲,不会讲的太墨迹,最重要的是,让你们了解这个世界上并非是所有国家都是有着华夏这种先天性的地理条件……因此,不要用华夏的眼光,去对待和要求其他国家,这也是在对外交往中,华夏文明经常性的习惯。”

  事实上,华夏这种内外部的地理环境注定会出现强势的大一统国家,但也注定对外交流困难,在大一统国家的传统下,有天朝上国心态很正常,带着这种固有认知,自然不会去熟悉了解世界其他地方。

  李景隆听得尤为认真,因为姜星火现在讲的东西,直接关系到他能不能全须全尾地从日本回来。

  “先讲第一个,北方游牧形态国家,对于蒙古高原的地理结构,你们有什么认知?”

  蒙古高原这个词,两人瞬间秒懂,毫无障碍。

  朱高煦当先说道:“自然是阴山-燕山一线的长城以北,就都是蒙古高原。”

  “非是如此。”

  李景隆忽然开口。

  “不是这样吗?”朱高煦怔了怔。

  他爹朱棣北征蒙古的时候,那时候他还很小,并没有深入蒙古腹地的经验,此后虽然率军出过塞,但也仅仅是在长城内外的范围,所以他其实不太清楚蒙古高原的具体地理结构,只是模糊地认为,长城以北全是。

  “蒙古高原,是按漠南和漠北划分的!”

  李景隆问道:“苏武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知道吧?”

  朱高煦点了点头,李景隆解释道:“匈奴强盛时北服丁零,而丁零就在北海以南放牧,那里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到了鲜卑人的时代,便是柔然人居住在那里……而北海以南、大漠以北的地方,就是漠北。”

  等他解释完毕,姜星火继续说道。

  “漠北一向是北方游牧形态国家的统治中心,匈奴的单于庭,突厥、回鹘的牙帐,蒙古汗国的都城和林都在这里。”

  “至于横亘蒙古高原的大漠,与阴山-燕山中间的草原,则是漠南。”

  “漠南还包括宜耕宜牧的河西走廊与河套地区,中原王朝比较衰弱时,游牧汗国往往能控制整个蒙古高原,例如汉武帝之前的匈奴,唐太宗以前的突厥,建立辽国的契丹等等。”

  “不过如果遇上汉、唐这样的王朝,控制了阴山后,漠南草原就所剩无几了,当中原王朝拿下阴山,漠南草原又养不活数量庞大的游牧民,游牧汗国只能往漠北撤退……汉代著名的‘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便是指游牧汗国逃到大漠戈壁以北,受地理阻隔无法再频繁南下攻掠的场景。”

  见两人已经理解,姜星火总结道。

  “所以从大的地理单元来讲,蒙古高原是一个整体,而中间又分为漠北和漠南两个分单元。刚才他已经讲过了,北方游牧形态国家由蒙古高原决定了他们的游牧特性,也因为两个地理分单元,决定了他们盛则南下、衰则北上的规律。这就是地理环境对北方游牧形态国家的决定作用。”

  讲完了北方游牧形态国家,姜星火的手指,在沙田地上画了个半岛出来,指着说道。

  “第二个,便是朝鲜。”

  “从整体上来看,朝鲜半岛,三面环海,一面有长白山(宋代以前叫太白山)横亘阻隔,因此,也形成了一个单独的地理单元。”

  “从内部来看,朝鲜半岛则是有着两个截然不同的地理分单元,也就是北部的山地,南部的平原丘陵。”

  “这也就意味着朝鲜半岛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很容易像华夏、蒙古那样产生统一的国家,但也由于朝鲜的地理单元结构过于封闭,所以很难对外扩张,会比华夏更容易陷入到闭关自守的境地。”

  甚至在姜星火的前世里,朝鲜在明朝灭亡后自称“小中华”,吴庆元、吴熙常父子写下过《小华外史》:东以小中华见称於前史久矣,逮至有明御宇,视同内服。涵煦作兴於东渐之化者,比古为盛,政所谓进於中国则中国之者也。

  嗯……偷东西的毛病从那时候就开始了。

  浮光掠影地讲完了朝鲜,姜星火讲到了最后一个国家。

  也是东亚范围内,地理决定论体现的最为明显的国家。

  ——日本。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23:45 , Processed in 0.035075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