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大明国师 - 第 170 页

  “要俺说,汉室江山不可复兴,那是天意,季汉挡不住曹魏,输在气势,却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谯周这个人面兽心的东西,他慷慨陈词的那一套说的是个什么玩意?”

  李景隆赞同道:“天子尚且坐在龙椅上,他就迫不及待抛出异端之说来使人心涣散,诱使季汉不战自溃最终投降,而后又不能保守臣节,自行降敌,他是处心积虑地唯恐国家不灭,用心实在是歹毒无比!”

  姜星火听完了两人的义愤填膺,同样认可。

  “所以我才要说,一篇《仇国论》,‘胜’过两篇《出师表》。”

  “而之所以《仇国论》能摧毁季汉百姓的信心,便在于,季汉是一个传统的封建王朝,而非一个民族国家。”

  讲到这里,李景隆回过味来。

  原来姜郎举这个例子,便是要反面说明,没有‘民族国家’,便会出现季汉末期那样民心瓦解的例子。

  而反过来说,如果有了姜郎口中的‘民族国家’,面对外敌,民心便会更加凝聚?

  那这么说来,‘民族国家’这个东西,恐怕是很受皇帝喜欢的。

  毕竟,哪个皇帝都不想自己的国家到了末期,大臣们都争先恐后地瓦解自己人的民心,为的就是投降敌国当敌国的臣子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如果真的‘民族国家’这么有效果,想来如《仇国论》这般蛊惑人心的东西,以后就会彻底失去效果了。

  想到这里,李景隆愈发好奇。

  毕竟,他知道了太多秘密,如今又要踏上前途未卜的出使日本之旅,再知道点秘密,也无所谓了。

  债多了不愁,虱子多了不痒。

  姜星火只举了个例子,便再也没绕弯子了,他继续说道。

  “民族国家与传统封建王朝的区别非常之大,而这种区别,最主要地就是体现在百姓的归属感、凝聚力上。”

  “只有百姓知道了什么是民族国家,知道自己是谁,才会有归属感、凝聚力。”

  在李景隆的最后一课上。

  李景隆尽职尽责地履行了他的捧哏角色。

  “姜郎,什么是民族国家?”

  姜星火慢慢地、用他们能跟得上的语速说道。

  “民族国家与传统的封建王朝不同,民族国家的成员,也就是百姓,效忠的对象是有共同认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庙堂体制。这种认同感的来源可以是传统的历史、文化、语言,但最主要的是在庙堂体制内占据主导地位的主导民族。”

  朱高煦听完后问道:“那姜先生的意思是,以后百姓就都不效忠皇帝了吗?还是说,以后就不要番邦四夷这套东西了。”

  “当然不是。”

  “只是加了个解释的更清楚的说法罢了。”姜星火哑然失笑,解释道:“封建王朝是从秦始皇统一六国以来延续千年的政体,这就是百姓都认同的,所以大明皇帝自然就是百姓效忠的最高对象,否则岂不是乱了?另一面,正如现在的蛮夷要称大明天子为‘大皇帝’一样,以前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的意思是一样的。”

  “就是说,大明的皇帝,首先是以汉民族为主导的这个国家的‘汉家天子’,其次才是在朝贡体系内宗主国大明的‘大皇帝’。”

  朱高煦恍然地点了点头。

  李景隆也明白了这个概念的具体内涵。

  说白了,就是两层意思。

  第一层,大明皇帝还是大明皇帝,只不过大明代表的是以汉人为主导建立的封建王朝。

  第二层,你爹还是你爹,对四夷来说,朝贡体系是不变的。

  姜星火继续说道。

  “当然了,这并不是狭隘的理解为,汉人只认同汉人国家。”

  “而是说,正如孔子所讲的那样,要做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李景隆若有所思,这样的解释,明显比华夷之辩要清晰多了。

  也就是说,异族当然可以融入这个国家,但前提是,这个国家始终是以汉人为主导的,如此一来,自然清晰地辨别出了华夷之分,同时也避免了女真人、蒙古人这种“以夷代华”的错误思维的出现。

  这样一来,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的问题,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

  因为答案只有一个,且毫不动摇。

  岳飞就是以汉民族为主导建立的民族国家的民族英雄!

  ……

  密室内,几人神情稍作振奋。

  “好!”

  顾成由衷感慨。

  姜星火之前讲的那些东西,他也就是听个新鲜,洞察未来更是半点都不信……身居高位的老人很少有像道衍一般能接受新思维的,他们执掌权柄大半辈子人生阅历丰富,自然会极为固执地相信自己的判断,三观基本重塑不了了。

  但是,姜星火提出的这套以汉民族为主导的‘民族国家’理论,却是让顾老将军老怀大慰。

  “讲的真好啊!”顾成叹道,“如此一来,我等辛苦恢复汉家山河,便不虞被后世文人肆意抹黑了……毕竟,就像是曹国公说的那样,等我等都到了地下,又能拿那些文人怎么样呢?总不能真从地下蹦出来吧。”

  顾成诚恳说道:“陛下,这姜星火,您该大用的。”

  “按老臣的判断,此人最差最差的来看,在朝廷里做个筹划军国大事,负责遏制错误思维的红袍大员,也是没问题的。”

  “您若是不用他,依照现在的环境来看,即便他有开宗立派之能,恐怕也会被卫道士们口诛笔伐围剿至死。”

  “卫道士杀人,用的可不是刀。”

  朱棣微微颔首,这本来就在他的计划内。

  而他旁边的道衍,却又一次陷入了深思。

  不对劲。

  ‘民族国家’绝不是姜圣这节课的最终目的。

  这节课,道衍上的很过瘾。

  因为他跟被动接受的几人不同,道衍从一开始,就隐隐约约猜测出了姜圣的目的极为隐秘且威力巨大。

  所以,道衍一直稍稍超前于姜星火进行中的思路。

  等等等等……

  让老衲换一个思路。

  ‘民族国家’这个概念,还有什么用处?

  道衍的目光变得悠远了起来。

  他仿佛又一次看到了未来。

  道衍的大脑,在高速的运转,不停地推演着逻辑链条。

  如果下西洋顺利培养出了大明的商人阶层,那么商人阶层会怎么做?

  他们会加大海外贸易的力度,从外国赚取更多的财富。

  所以,他们必须要扩大工坊、手工工场的规模,招募雇佣更多的匠人和工人。

  这些新招募雇佣的匠人和工人,肯定不可能来自城池里,城池里的早就被招募了。

  所以他们只可能来自农村。

  这个数量一旦打破了平衡,就会造成如南宋那般城池极度繁华的畸形状态。

  如果农业也得到了进步,农人可以从耕地里释放出来,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池。

  与此同时,也会有很多从海外殖民地的人来到大明。

  到了那时候。

  传统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就不再适应来自五湖四海的匠人、工人。

  毕竟,很多农人可能从小都没离开过村子,而在数百年前的华夏,隔着一条长江有可能就是两个国家。

  这种变革,打破了原本的认同。

  所以,就需要新的认同。

  也就是姜圣所说的‘民族国家’。

  那么接下来,有了‘民族国家’,它的意义是什么呢?

  姜圣,一定还要更深一层的含义,决不会到此为止。

  有意思……太有意思了……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1 00:30 , Processed in 0.044486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