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大明国师 - 第 214 页

  “正如秋先生所说,负责收税的人,需要有四项能力或条件。”

  “我们不妨倒着推,第一点,异乡人。”

  “请问,大明的什么群体里,充满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异乡人?”

  当这个问题问出来的时候。

  朱高煦一激灵,他的大胡子都仿佛要翘了起来。

  “军队!”

  “你很聪明。”姜星火笑了笑。

  姜星火还没继续说下去,夏原吉就急促打断了。

  “如果让军队去收税,岂不是重演晚唐五代的悲剧?”

  “刀把子加钱袋子,天下,可就要大乱了!”

  姜星火说道:“不,秋先生有没有想过,还有一种可能?”

  “什么可能?”夏原吉凝神问道。

  “除了卫所制的定额军户,我听他说。”姜星火指了指大胡子,“其实靖难之役之中还招募了许多新兵进入野战部队?如今战争打完了,不需要那么多的常备兵力了,野战部队里的老卒,其实是可以退伍的。”

  夏原吉有些明悟,但还是觉得其中有问题:“即便不是卫所兵,没有遗泽园可以待,那些在靖难的时候临时招募的老卒,等到老了退伍,不该解甲归田吗?”

  卫所制里的“遗泽园”就是养老院,而大明的军制,本来都是卫所兵,不存在退伍一说。

  但奈何靖难之役,南北军双方为了消灭对方,都是卯足了劲儿,往最大限度上征召兵员。

  这也就导致了,北军(燕军)如今有规模庞大到数十万的野战和地方守备部队等待安置。

  而朱棣,一时半会儿还没想好怎么办。

  毕竟,他爹朱元璋的制度里,卫所赚钱卫所花,一文别想带回家。

  卫所就是军户的家,老子死了儿子上,也就不存在什么退伍一说了。

  而靖难之役,改变了这一切。

  “没到解甲归田的时候,国家需要用,难道还能拒绝接着做事不成?”姜星火说道:“再说,老卒不代表他真的七老八十,十几岁上战场,打滚了七八年便不算老卒了?不想接着打仗了,或者受了一身伤,该不该退伍?退伍怎么安置?难道年纪轻轻血气旺盛,又在军中学了一身杀人技,要放回原籍惹是生非吗?”

  夏原吉一时语塞。

  朱高煦补充道:“姜先生说的保守了,甭说上战场七八年没死的,就算是一年里,几次大战打下来没死的,都算是顶精明强悍的老卒了。”

  “所以嘛,除了异乡人,这不就又额外满足了一个条件——精明强悍。”

  姜星火笑道:“而且,除此之外,老卒还有一个普遍的特点,那就是比普通人,更有纪律性和服从性。”

  在这个时代的军队,军官对士兵的惩罚是再普遍不过的现象,在战场上不服从纪律和指挥,解决办法大概率就是“借你人头一用”。

  杀鸡儆猴,以儆效尤。

  或许老卒会有骄横自大的习气,但无论如何,他们肯定是比普通人更有纪律性和服从性的。

  夏原吉深深蹙眉,他总觉得,军队的老卒距离合格的税收官之间,缺乏的条件还太多太多。

  “那廉洁呢?怎么保障?这群老卒,定然是骄横惯了吧,到了地方乡里,几顿酒灌下去,好吃好喝再送上那些腌臜的享受,说不得就被人摆平了。”

  朱高煦一联想到手下那些骄兵悍将的德行,不由地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

  夏原吉说的可太对了!

  “廉洁不能靠人品,需要靠相应的制度。”

  “制度保障廉洁,在三方面。”

  “第一个方面,薪俸。”

  姜星火扶着膝盖侃侃而谈:“能保障廉洁的薪俸,其实不需要多高,但胜在持续。”

  “持续的意思就是,一旦你犯了事,以后大半辈子的薪俸就没有了,这个薪俸,可以是退伍的赏赐按年分批发放,再加上新的职位的薪俸,绑定在一起。”

  “而你大半辈子的薪俸,一定是远高于你的‘犯罪成本’的。”

  “道理也很简单,一个乡的税收,退伍的老卒想要从中做手脚,不可能全部侵吞,对不对?那根本就是不现实的事情……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想要侵吞或者接受贿赂,那这个数额,就注定跟他退伍后半辈子的薪俸比不了。”

  这里便是要说,具体有没有退伍的薪俸,还是一次性的退伍赏赐,其实还是有待研究的。

  但不管怎么说,姜星火提出退伍赏赐分批发放,加税收乡官薪俸,二者绑定到一起,要断绝就一起断绝,无疑是个好的思路。

  这样就会如姜星火所说,极大地增加了退伍老卒在担任乡级税收官时,犯罪的成本。

  “当然了,这里还涉及到后面。”姜星火继续说道。

  “也就是制度保证廉洁的第二个方面,巡查体系。”

  姜星火在地面上,写了明察和暗访两个词。

  “乡级税收机构,要建立独立的巡查体系进行明察与暗访相结合。”

  “这样就会造成威慑效应。”

  姜星火笑道:“我告诉你我来查了,你要认真准备。”

  “我没告诉你我来查,你难道就不认真准备了吗?”

  朱高煦道:“当然不能,因为他们也不知道,到底是明察还是暗访!”

  “便是如此了。”姜星火继续说道,“至于谁来监察税收巡查机构的问题,这个先放下,如果要这么套,那就没完了,先说下面的。”

  “制度保证廉洁的第三个方面,荣誉勋章体系。”

  朱高煦插嘴道:“姜先生,什么是勋章?”

  姜星火从地面上拔出那枚银币,指着它解释道。

  “就比如可以是铁、铜、银甚至金打造的小玩意,用绶带(古代一般用来挂官印)系上,作为一种荣誉的象征,根据材质的不同,很容易区分出立功的等级。而具体的贡献,也可以根据他所属的部队和参加的战役,来制作不同样式的勋章。”

  “军人,要视荣誉高于生命,就要有配套的勋章来表彰他们浴血拼杀所获得的荣誉。同时凭借这些勋章,也可以在大明的社会上,享受到一些或许作用不算大,但一定要具备相当优越感的优先权力。如此一来,才能形成荣誉-实利的良性循环。”

  当朱高煦听到这句话时,眼眸中顿时流露出了狂热的神情。

  太对了!说的太对了!

  如此一来,因为靖难之役被征召,需要解甲归田的大量老卒,就有了安置的去处,而且在财物和荣誉上,都有了新的保障。

  远比直接发一笔赏赐,遣散回原籍造成新的地方治安问题,强得多。

  “这么说来,异乡人、廉洁,是不是都解决了?”

  姜星火指着地面上的字迹,继续说道。

  “接下来,就是如何解决识字、算数的问题,而这两个问题,再结合荣誉勋章体系和之前讲过的民族国家概念,其实还会带来一系列有益的连锁反应。”

 

 

第一百五十八章 诏狱扫盲班

  “视荣誉高于生命。”

  朱棣的目光停留在两个桌子上的纸张,看了许久后缓慢说道:“这句话真好,朕记得很清楚……朕小的时候,太祖高皇帝命徐达大将军率军二十五万北伐中原,北伐的檄文里,给朕印象最深的,却不是你们都知道的那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始终保持深沉的道衍,此时反倒对这件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情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那是哪一句?”

  朱棣答道:“众少力微,阻兵据险,贿诱名爵,志在养力,以俟衅隙,此关陕之人也。”

  这里要说的是,朱元璋没有开地图炮的意思,所谓的“关陕之人”,不针对老百姓,而是彼时割据关陕或是即将逃窜入陕的王保保、李思齐、张良弼。

  朱棣之所以说这句话,便是有感而发了。

  “为什么元末战乱的时候,陕西的割据武装会出现‘贿诱名爵,志在养力’?其实归根到底,不就是姜先生的这句话反过来嘛,元朝地方上到将领下到兵卒,根本就不把名誉当一回事。”

  朱棣继续借题发挥。

  “开国、靖难,武勋的地位是高了,可地下的大头兵,是不是还是你们嘴里的‘臭丘八’?在百姓心里,国公爷能跟尚书放到一块了,什么时候伍长什长能跟童生秀才放一块呢?”

  “……朕当然知道,这怕是永远都不可能了,但为国效力的将士,得到点应有的尊重,也是应该的。”

  “所以说,朕觉得姜星火的提议很不错。”

  “正好靖难结束,朕总觉得除了封赏功臣,给了功臣们奉天靖难某某武臣的称号,对底下的将校兵卒反而少了点封赏,就用这套勋章体系吧。”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20:14 , Processed in 0.038091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