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大明国师 - 第 33 页

  “那接下来我就简单解释一下,这三个外号,嗯,或者说四个外号的来历。”

  “所谓‘堡宗’,便是大明未来的皇帝朱祁镇的第一个外号,乃是因为其御驾亲征在土木堡全军覆没,史称土木堡之变,故而得名。”

  “叫门天子,乃是被瓦剌部俘虏后,为求生计向大明边境城池替瓦剌人叫门,但守将均未开门。”

  “遣瓦剌使,则是大明没有赎他,其在瓦剌生活了一年多,学习了瓦剌当地的语言风俗,还娶了妻子。”

  “夺门上皇,则是他的弟弟当了皇帝守住北京后,把瓦剌送回来的他奉为太上皇,而他在弟弟病重时,发动了夺门之变,重新登上皇位。”

  朱棣和李景隆的猜测,全部成真!

  听完这一系列操作,就连向来脸皮极厚的李景隆,哪怕之前已经有所猜测都听得目瞪口呆,不禁连声感叹。

  “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自愧不如!

  已经足够厚颜无耻的李景隆,都自问做不到这种程度,足以见大明战神二代目在无耻程度上,已经把一代目打在沙滩上了。

  朱棣也是被气的都说不出话来了,大明二十万精锐,一朝覆灭啊!

  哪怕是发生在未来他注定看不到的时代,朱棣也为此心痛不已。

  简直就是心在滴血!

  虽然不知道这个朱祁镇,是老大还是老二的孙子。

  但这可是未来的自己给大明攒了一辈子攒下的家底啊!

  就这么被这个败家子给霍霍了!

  不过朱棣到底是朱棣,即使心绪掀起了惊涛骇浪,也不会表露在脸上。

  朱棣决定回去以后,好好研究研究,这个孽畜到底是老大还是老二的孙子,提前掐死在襁褓中。

  这已经影响到了他对于储君的抉择。

  但朱棣的脑海里,却同时划过了另一个疑问。

  朱棣深深地看了姜星火一眼,如果姜星火知道自己的身份,这场临死表演,是故意说出来诱导他选择储君呢?

  这个怀疑难以再朱棣的脑海中抹去,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了大明的未来。

  自己总不可能根据姜星火的一番话,来决定大明未来的储君吧。

  更何况,朱棣进一步深思,如果他以为姜星火不知道他和老二的身份,所以才跟他们讲这番话。

  那么有没有可能,姜星火知道他和老二的身份,并且试图通过影响他的方式,把老二立为储君,这样姜星火就能实现某些不可告人的秘密?

  毕竟,老二这种铁憨憨,别看平时瞧不上文人。

  但一旦老二认准了姜星火当老师,可比老大容易被人影响。

  退一步讲,哪怕是从判断上来分析,如果说之前在诏狱听课,姜星火所说的东西都是有理有据的,那么关于未来的预测,则是压根就无法验证真伪的事情。

  因此,朱棣必须知道关于未来“土木堡之变”的前因后果,才能确定姜星火是否在说谎。

  毕竟,这样一个重要事件,涉及到无数的人和事,如果全靠谎言,是很难编的圆的。

  本就不太相信的李景隆显然也想到了这一点,得到朱棣的眼神暗示后,李景隆继续问了下去。

  “第三个问题,未来发生的‘土木堡之变’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第三十八章 天下之重,一肩当之!

  姜星火略微回忆了一下,穿越前作为大学讲师,他对自己的专业课以及帮其他老师代课时进行的备课,记忆都相当清晰,并没有因为数次穿越而模糊。

  “这次就不设置答案来选择了。”姜星火缓缓开口说道:“要从头说起,朱祁镇幼年登基,主少国疑,但有太后与三杨内阁扶持,大明的国势还算平稳。”

  朱棣微微眯起了眼睛,“三杨内阁”,现在内阁有杨荣和杨士奇,另一杨会是谁?

  忽然,一个人的名字出现在朱棣脑海中,与杨荣同年中进士的翰林编修杨溥。

  或许,这也是个难得的人才,自己稍后需要留意一番。

  “但随着三杨的老去,生长在深宫中被压抑了很久朱祁镇,越发渴望亲自行使皇帝的权力,证明自己是跟父亲和曾祖父一样英武的皇帝。于是在他亲政的几年后,终于等到了这样一个‘机会’。”

  闻言,李景隆面色古怪地看了一眼朱棣。

  “朱祁镇”肯定就是朱棣还未出生的亲曾孙,这样听起来,不禁有一些如听天书一般的新鲜感觉。

  毕竟,自古以来从来没有人能准确地预测未来。

  而朱棣这么信姜星火,如果姜星火的预言是真的,恐怕那么他李景隆也有幸成为亲耳聆听未来的人了。

  而朱棣的心思,则更为细腻一些。

  幼年登基到亲政,应该有十多年的时间,而结合三杨的年龄,以及朱元璋留下的“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族谱,那么这个“朱祁镇”肯定是自己的亲曾孙。

  但为何姜星火说“跟父亲和曾祖父一样英武的皇帝”呢?

  这句话唯一能推导的结论就是,未来继承皇位的,是自己的大儿子朱高炽,而朱祁镇的父亲是朱瞻基。

  否则如果是二儿子朱高煦继承皇位,那么至少应该是“跟祖父和曾祖父一样英武的皇帝”,不应该跳过朱高煦。

  所以,姜星火依然有可能识破了自己的身份,在诱导自己,暗示大皇子登基后的坏结局,从而让自己选择二皇子登基。

  这一切依然有可能是姜星火编织出来的故事,朱棣如此想到。

  “正统十四年,瓦剌自甘州、大同、宣府、辽东四路寇边,其中大同和宣府为瓦剌主力一分为二。”

  “为救援宣大两镇,朱祁镇不顾满朝文武反对,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率京师三大营御驾亲征,诸勋贵与大臣随征。”

  “在两天的准备后,连同辅兵与勋贵大臣在内的十七万人,号称五十万,自北京经居庸关,前往宣府,继而增援大同。”

  李景隆忽然出声:“等等!”

  姜星火停止了讲述,看向了一身红袍的曹公子。

  “你说准备了几天?”

  “两天,这应该还是往多了说的……正统十四年七月十四日决定亲征,十五日下令皇弟留守北京,十六日开拔。战兵每人赐银一两、胖袄裤各一件、(革翁)鞋二双、军粮炒麦三斗、每三人给驴一头为负辎重,把总都指挥人加赐钞五百贯。”

  李景隆跟朱棣对视一眼,两人的眼神中,出现的不是惊骇,而是……荒谬!

  哪怕最喜欢纸上谈兵的李景隆都有些感慨。

  但凡读过一本兵书,也干不出来这事啊!

  世上哪有准备两天,就能准备出共二十万大军使用的后勤补给出来?

  更何况,行军哨骑、沿途兵站、征召民夫、行军次序,哪个不需要时间来筹划?

  李景隆有些自嘲地想着,怪不得,在这位“明堡宗”面前,他李景隆都能被衬托成知兵的……最起码李景隆还是熟读兵书,知道怎么调度数十万大军的衣食住行,在行军扎营时是个合格的将军,只是打仗跟同时代的名将们比很拉胯,人又怕死而已。

  在朱棣心中,这一仗从开始前,怕是就已经输了一大半了。

  姜星火随后的讲述,更是验证了朱棣的这个想法。

  而姜星火讲述的详细程度,更是让朱棣对自己之前的设想,起了怀疑。

  “十六日到唐家岭,十七日到龙虎台,十九日过居庸关,二十三日到宣府,当日风雨大作,十余万大军缺少雨具帐篷粮食。于是诸勋贵大臣跪请还京,进言‘虏势如此,不可复前,倘有疏虞,陷天子于草莽’,太监王振怒斥‘设若有此,亦天命也’便回了帐篷,诸勋贵大臣跪到天亮见不到皇帝,于是散去。”

  听到这里,朱棣的心,跟着揪了起来。

  朱棣仿佛亲眼看到了十多万好儿郎,在皇帝的命令下,顶着夏日的暴雨,经宣府前往大同。

  他们腹中饥饿,却不得不趟着泥泞的土路艰难前行,没有雨具和帐篷,军营中的士卒开始大面积地着凉发热。

  疾病和糟糕的补给,让这支大军变得无比虚弱,不堪一击。

  “瓦剌部并不知明军虚实,见十余万大军来源,退至大同以北观望。”

  “大军行至白登山西北,见边军尸横遍野,军心再一次遭受重创,随后给大同留下少量兵马,大军开始返程。”

  “本欲从山西紫荆关走南路返回北京,但最终决定,自北路原路返回。”

  李景隆不解问道:“为什么?”

  “因为太监王振是蔚州人,怕大军经过家乡踩踏禾苗。”

  朱棣终于忍耐不住,重重地一拳砸在了画船的墙壁上,发出了一声闷响。

  “该杀!”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3:21 , Processed in 0.027682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