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大明国师 - 第 417 页

  这种危险,不仅来自于有可能狗急跳墙导致的人身安全威胁,更来自于琢磨不定的种种风波……有时候看起来是朋友的人不见得是朋友。

  朱棣在推行清丈田亩的过程中,已经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当然,最重要的是,朱棣对姜星火的心肠,有所疑虑。

  太平街和大祀坛处理的很好,可终归有些偏于仁慈。

  姜星火的眸中闪过了一丝凉意。

  “陛下不是赐我尚方宝刀了吗?”

 

 

第三百一十八章 民间

  谷雨时节。

  永乐帝正式下旨,国师姜星火负责巡抚常、苏、松、嘉、湖五府赈灾事宜,礼部右侍郎宋礼与平江伯陈瑄负责治水事宜,二皇子朱高煦率领税卒卫以战替练,平定民乱。

  这里面,对于文武百官来说,后两条任命都很好理解,宋礼和陈瑄擅长水利,朱高煦擅长砍人……但唯独第一条,引发了很多人的不解。

  不仅是旁人不解,就连宋礼也很不解。

  时值三月,晨光破晓,一行人行走在泥泞的官道上。

  远处山川黛色依稀,暴雨后的两侧林间满是鸟鸣,一阵风吹来,空气里透着湿漉漉的味道。

  宋礼与姜星火并辔而行,宋礼终于忍不住问道。

  “国师大人,为什么呢?”

  “你骑着好。”

  姜星火抬眼看了看,他骑着一匹朴素的小灰马,宋礼骑着一匹神俊的白马。

  白马,是朱高煦送给他的,但是姜星火不想骑。

  《三国演义》这时候虽然已经被罗贯中写出来了,可惜的卢与凤雏的故事还没有广为人知……

  “不是问的这个。”

  宋礼怔了怔道:“国师为何要亲自去赈灾呢?”

  远处因暴雨致使白鹤溪(镇江府内重要河流)支流改道形成的小水泽拦腰截断了官道,探路的哨骑已经折了进去,一行人前进不得,只好停在原地等待随行军士架浮桥。

  而不远处,就是常州府地界的小河寨了,也就相当于进入了他们的任务目标区域,既然如此,反而没人着急了。

  喧闹的风中混杂着水泽里的虫鸣,吹拂着远处的麦葶。

  在这个美丽而荒芜的角落,姜星火沉思了片刻,解答了宋礼的疑惑。

  “你们都觉得我不该去。”

  宋礼点了点头,要知道姜星火乃是皇帝身边的红人,又有太平街和大祀坛两桩新立下的功劳在身,按理说是不需要趟这浑水的……不惹人妒是庸才,便是有人说些闲话,便是当个屁放了就好了,没必要把因果揽在自己身上。

  什么“国师祈雨导致江南洪灾”这种酸屁,也就糊弄糊弄没脑子的,但凡有点正常的逻辑想想就知道,江南水患是今年才有的事情吗?

  衮衮诸公当然清楚,所以如果换做他们是姜星火,那绝对是不会如此勇于任事的。

  事情一推,双耳一闭,过段时间也就没声音了。

  大不了出动军队,让永乐帝背骂名嘛,反正朱棣早就是篡位弑君的逆贼了,“燕逆”都骂了四年,不怕这点坏名声。

  如今却被派到这种刚发生民变的地方去赈灾,尤其这还是江南士绅的势力,最为根深蒂固的地方……根深蒂固到了什么程度?朱元璋他老人家规定的,松江府籍贯的不能当户部主官。

  这要是爆发了更大规模的民变,或是狗急跳墙,出了些下三滥的手段,简直就是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干活儿啊!

  这种风险高责任大、付出多收获少的事情,怎么算,怎么都挺亏的。

  更何况他还兼着大明皇家军官学校的副校长呢,军校刚刚开始运行,就这样不声不响地离京,简直太任性了。

  不过任凭外界再怎么议论纷纷,姜星火始终一副云淡风轻的模样。

  反而让宋礼愈发好奇,是不是有什么秘密瞒着自己。

  ——这可不行!

  尤其是眼下马上就要进入常州府,宋礼更是急于搞清楚这一点。

  “你觉得江南士绅靠自己,能赈灾吗?”

  面对姜星火的灵魂疑问,宋礼想了想答道。

  “费劲。”

  这是十分中肯的评价,姜星火点了点头。

  早在秦淮河上“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时候,作为整个大明某种意义上最大的小道消息汇集地,姜星火已经知道大明的江南士绅是个什么德行了。

  这帮人靖难之役时期对于江南人力物力的组织度之低,以及对官府权责上手挥霍之惊人,简直是让人失望透顶。

  靖难之役打到最后,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下的这台完整的、规模堪称世界第一的战争机器,被人菜瘾大的江南士绅上手操作的稀碎,大量的资源在途中被浪费,到处都是逃兵和流亡的民夫,前线明明连吃败仗,后方的挥霍却是愈发触目惊心。

  原本姜星火还以为当初朱棣能顺利登基是有运气成分,场场战役神风相助,但现在看来,完全就是以齐泰黄子澄为代表的江南士绅给力。

  而且这几年江南士绅的表现已经完全证明了,他们根本无心于治理江山社稷,甚至连自己地面上的水患安危也丝毫不放在眼里。

  “为什么费劲?”

  这个问题问的宋礼一怔。

  这便是要说,宋礼不是江南士绅出身。

  他是河南永宁人,以国子监生员的身份踏入仕途,随后一直在外任,重要的履历是洪武朝时任山西按察司佥事、建文朝时任陕西按察司佥事,宋礼做京官的时间都很短,这也是为啥他能上书永乐帝《孤愤》,毛遂自荐到变法派当卧底。

  “因为他们就不想赈灾。”

  姜星火翻身下马,寻了处有树荫遮蔽的阴凉地,解下水囊灌了口凉开水后,与宋礼干脆说道。

  见宋礼还是不太理解江南士绅的思维,姜星火便晓得对方善于做事、有仕途之心,但置办家业恐怕不是什么好手,便点拨道。

  “若是没有水灾,从家田千亩到万亩得多久?”

  都是聪明人,只是这一点拨,宋礼便明悟了过来。

  其实这跟姜星火前世,每逢金融危机都是巨头们的盛宴,道理是一样的……而且这个时代的士绅们,负债率更低,现金流更充裕。

  家底厚的江南士绅,不怕一两年的水灾,水灾只会让普通自耕农破产,继而有助于士绅快速兼并土地。

  “所以国师觉得,如果继续放任不管,只怕会祸害整个江南刚刚初步推行的摊役入亩?因此才会主动请缨前往五府,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将这场对百姓来说的浩劫给降到最低!”

  宋礼用敬佩的目光看着姜星火。

  姜星火刚想说什么,王斌却忽然来报。

  “国师,因为连日暴雨,白鹤溪在吕城镇和奔牛镇中间这一段,直接改道进入了废弃运河,然后又冲出运河古道,冲毁了小河镇的渡口,眼下寻不到船,前面的路走不通了。”

  姜星火翻出地图看了看,蹙眉道:“便是说,过了这个水泽就没路了?”

  “是。”王斌也有些无奈。

  眼下的江南的陆路交通被暴雨引发的洪灾和河流改道严重影响了。

  如今雨虽然暂时停了,情况却丝毫没有改善。

  本来,他们是可以跟税卒卫一样分批走水路的,但某人实在执拗,非得要考察沿途风土人情,所以哪怕心中有抱怨,也不敢表露出来。

  “那还有别的路可以绕吗?”

  “有倒是有,就是有点远……大约要多绕上四五十里。”

  这便是要多费一日半的脚程了。

  “走吧。”

  一行人商议之后,便决定改一条远路,继续向东走。

  有数百精锐甲士护送,倒也不虞有什么差池,毕竟从目前的情形来看,只有南面的丘陵地区相对平坦一些,而且,东边是常州府方向,只要能穿过丘陵,再走一百余里左右,应该就会到常州府的武进城。

  或许对于现代人来说,四五十里根本不算什么,踩一脚油门一会儿就到了。

  但这里不同,这里是明初,离开官道后,走的路根本就不叫“路”,而且天气恶劣导致地面泥泞湿滑。

  若是平常一个人走路自然不碍事,但现在这种情况,却是步骑混编队伍,而是士卒也不是姜星火前世电视剧里演的那样行军都要全程披甲……一般是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轮换,以备突发意外,其他人的甲胄都是放在辎重车辆或是骡马上的。

  便是这一部分披甲的士卒,在这种天气下,也极容易得卸甲风,更遑论小路不好走,稍有不慎便会摔跤跌倒,甚至摔伤了。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4:28 , Processed in 0.041578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