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大明国师 - 第 443 页

  契书的第三页明确写了“各家守法士绅所属佃农若参与白莲教民乱,则视为叛军之一员,需交由朝廷处置,守法士绅不得干预。”

  这不由地让士绅们仔细琢磨了起来。

  参与白莲教民乱的成员,无非就是几类人。

  首先当然是白莲教徒,这些教徒多为商人、手工业者、市井无赖、江湖游侠。

  其次,就是彻底活不下去的自耕农,直接舍弃了土地跟着乱军求一口饭吃……这种非常少,因为自耕农还有自家田土这个最后的财产,就是现在真的活不下去,贱卖土地总是能换钱续命的。

  最后,也是人员占比最大头的,就是彻底活不下去的佃农。

  佃农没有自己的田土,所以旱了一整个春耕,又涝了半个夏天后,很多佃农选择了直接全家加入了白莲教乱军,或是沿途被裹挟加入。

  士绅们的家里,普遍有着大量的佃农帮忙劳作……这是废话,“耕读传家”的意思是看着佃农耕地,自己在家里读书,总不能让士绅们亲自打理动辄数千亩的田土吧?江南的水稻田讲究精耕细作,在没有农业机械的帮助下,一个人干十几亩就已经很累了,一家中等体量的士绅,通常会雇佣数十乃至上百户佃农来帮助自己耕种。

  这也就意味着,士绅家里,同样也有很多佃农家庭加入了白莲教乱军。

  按照历史经验与惯性思维,士绅们对于佃农的大量逃离是不太在乎的。

  只要手里有田,还缺没饭吃的人投靠过来种地?

  等到民乱结束,士绅们不仅可以重新招募廉价的流民作佃农,更可以趁着这次民乱,兼并大量破产自耕农的田土。

  所以,民乱对于有丰沛粮食储备的士绅们来说,是一件好事。

  士绅们一家带着护院,顶多百十口人,能吃多少粮食?关起门来过日子,外面乱个一两年,甚至改朝换代,只要自家的田土始终拥有,没几年又能富庶起来。

  而正常的王朝更迭,是很少有对士绅们的田土动手的。

  江南地区,从孙吴政权大力开发此地开始,到晋朝衣冠南渡,再到完颜构建炎南渡,再再到朱元璋建立大明,中间田土被大规模剥夺的变故几乎可以称作屈指可数。

  所以,江南士绅们天经地义地觉得,这次白莲教民乱,规模又不大,跟以前闹的乱子一样,不会涉及到他们的田土。

  既然不涉及到士绅的根本利害,那么允许朝廷处置参加白莲教民乱的自家佃农,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些参与叛乱的佃农,朝廷不可能白养着他们,大概就是两个出路。

  一种是当成苦工服徭役,也就是之前提到过的,由国师和工部督办的江南各地水利工程。

  这是最符合正常思路的一种,毕竟江南水患成这样子,地方士绅不肯出钱修,朝廷总该出钱出人出力来修的,不然江南粮仓,还是朝廷肘腋之地,隔几年就闹民乱也不好看不是?

  另一种嘛……那就是借项上人头当军功了。

  有些人暗暗想到,听说二皇子朱高煦是国师姜星火的弟子,或许,姜星火是在为朱高煦谋取利益。

  这是朱高煦那野蛮的武夫,为了割下更多的乱军头颅,获取更多的军功,所提出的条件。

  毕竟,如果士绅们承认了契书里的这一点,一旦白莲教乱军被平定,那么哪怕这些人曾经是守法士绅家的佃农,一样会被视作不折不扣的乱军,而非被裹挟的无辜平民。

  如此一来,不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割首级换军功且不被士绅指责了?

  而且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前来平乱的将军们不需要付出任何舆论方面的代价,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军功,而士绅们,同样只需要付出微小的代价,就能摆脱了有可能产生的“指使自家佃农参与乱军,暗中支持白莲教”的指控。

  想通了这一点,士绅们顿时松了口气。

  双赢!

  赢麻了!

 

 

第三百三十九章 火种

  不管是这些参与叛乱的佃农被国师押去做苦工,还是做军功,跟他们半毛钱关系没有,士绅们还基本摆脱了这次危机。

  有了“守法士绅”的匾额,除非朝廷彻底不要脸,否则大概率是不会大动他们的。

  整笔交易,虽然有其他细节条款,但核心内容,无非就是各家用几千石粮食,来换个平安。

  这对于士绅来说,绝不是不可以接受的条件。

  但是,也有精细人察觉到了问题所在。

  之前国师可是说的“以工代赈”啊。

  这里便是要说,华夏古代,赈灾主要有三种思路。

  第一种,就是开仓放粮救济,粮食白送,也就是一口粥吊着命,饿不死也没力气闹事,只适用于小规模(单一府县级别)的灾荒,一旦灾荒规模跨州连府,那就不好使了,因为灾民会大规模流动到有粮食的州府,吃完了就去下一处,没粮食吃就闹事,这么赈灾是赈不完的。

  第二种,就是不少宋朝士大夫主张的放任自由……嗯,换到姜星火前世,就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雏形,也就是黄知府“遇到困难睡大觉”的路数,精髓就是朝廷千万别管,只需要颁布政策给予地方救灾者相关奖励,然后等着其他地区为了谋求灾区高粮价利益,主动输送粮食贩卖,进而平抑粮价就可以了。

  跟第一种赈灾思路相比,一旦面临中等规模的灾荒,这招虽然看起来挺不靠谱,但是必须要承认的是,在趋利避害的物价自然调控下,一般还真挺好使,当然了,代价就是会饿死不少灾民。

  第三种嘛,便是以工代赈了,荒年以工代赈也不是什么稀罕事,最早始于春秋齐国齐景公时期,《晏子春秋》有一段故事即“齐饥晏子因路寝之役以赈民”,也就是说,当时发生了饥荒,大夫晏婴谏言发仑粟赈济,但齐景公没有同意,当时齐景公正计划建筑一个“路寝之台”,晏婴便假手筑台之名行赈灾之实,他命令下属官吏以高酬雇佣灾民,并加长道路有意宽缓竣工日期,把路寝筑得高大宏伟,让灾民度过了灾荒年岁。

  无独有偶,我铁血大宋除了放任不管,也尝试过这种赈灾思路,譬如宋神宗熙宁八年的时候,同样是江南发生灾害,越州知州赵抹奉命前去救灾,他除进行赈灾之外,还招募三万民工修筑城墙,对灾区的民工既发给工钱又发给粮食,等于出了两倍的工钱……当然了,铁血大宋虽然有钱,但是这么多人的工钱,地方官府一时半会儿也凑不出来,所以是走的当地士大夫借贷,而且为了使有钱人愿意借贷,规定由官府负责在赈灾结束后偿还。

  在场的士绅都是饱读经史子集的,也确实有很多宋代士大夫家族传承下来的,所以他们很快就想到了宋朝过去发生在江南的赈灾案例。

  “莫非,国师还要额外朝我们借钱借粮食来养活这些人?”

  很多人开始互相交换起了眼神。

  捐几千石粮食,换个“守法士绅”的匾额,是划算的买卖。

  可要是再借出去粮食和钱财,作为工酬,那他们可就亏大了。

  事实上,这既是经济账,也是以工代赈在清代以前从未有过大规模推行的原因。

  便是说以前做工,官府都是直接征徭役,现在做工,官府还得借钱养着你们?那官府为啥不走“自由放任”这条路呢?你们活不下去关黑心知府什么事?

  赈灾有三种选择,而地方官员搞以工代赈,就是选了一条自己最惹麻烦的路,除了真的为国为民不怕仕途毁于一旦的好官,没人会这么选。

  因为在古代,组织大规模以工代赈的难度是非常非常大的。

  在灾难面前,古代的官府人手非常不够,而且通常守土有责,自保都来不及,怎么组织?即便是组织了,灾民里面总会混进来绿林好汉、类似白莲教等教派的教徒、游手好闲的市井泼皮等等,这些人是不会老老实实干活的,不仅不干活,还会起来闹事,甚至要趁机“举大事”。

  元末几十万民夫修黄河,来了个“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说白了不就是这么一回事吗?人一多,什么人没有?灾年乱世,还缺想要冒头的英雄汉吗?

  所以,想要搞以工代赈,需要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其一是有足够人手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官府,其二就是足以镇压任何鼓动灾民闹事的军队。

  士绅们互望了一眼,很快就有人试探性地发问了:“国师说的以工代赈……到底是什么意思?是押这些白莲教叛军,去做工当苦力吗?”

  “对啊,国师,‘赈’我们能理解,便是赈灾,何谓‘工’呢?”

  “工,自然就是负责水利工程的民夫。”姜星火淡淡解释道,“本国师准备组建一支规模比较大的民夫队伍,专门负责修整水坝、河道、沟渠、泄洪湖等水利工程。”

  “这个规模大,指的是?”

  “怎么也得几万人吧。”姜星火给了个保守的数字,实际上,真正到了以工代赈的时候,肯定远远不止几万人的规模,而是十几万,乃至几十万!

  但即便如此,这个数字还是吓了松江府的士绅们一跳。

  “几万人?!”士绅们又倒吸了一口冷气。

  毕竟,平日里修桥铺路搏个美名,所需的人手不过是几十人、一百多人罢了。

  何曾想象过这种大规模的治水工程,是何等壮观的场面?

  当然了,场面多大倒在其次,士绅们心里的小九九,是以工代赈支付给灾民,或者说被收降的白莲教叛军的粮食,从谁那里出?

  士绅们当然不觉得国师会跟宋朝的越州知州赵抹一样好心,还给人发工钱,但是必要的粮食,总该是要出的。

  可这个粮食,却是万万不能从他们身上出的。

  士绅们所期盼的最好的结果就是,国师帮他们修好水利设施,一文钱、一粒粮食都不要他们来出。

  “那所需要的粮食,常州府那边够吗?”

  领头的老者试探性地问道,其实就是在问,需不需要他们来出粮食,如果需要,那估计就得谈崩了。

  “够。”

  姜星火瞟了他们一眼,手指有规律地敲击在餐桌上,说道:“放心吧,签了契书,以工代赈不需要你们再出粮食了。”

  见国师似乎好说话,很快就有人得寸进尺地讨价还价了。

  “那这几千石粮食,还能不能商量商量?”

  姜星火挑眉,目光扫过去。

  被他目光扫到的士绅们,顿时噤声。

  好像被一头洪荒猛兽盯上了,他们心生畏惧。

  “你,得多交两千石。”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0:47 , Processed in 0.041520 second(s), 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