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大明国师 - 第 536 页

  ——南孔这一代的儒宗孔希路,出山了。

  在这个圣人不出的时代,南孔虽无衍圣公之名,但威望却远超北孔,乃是海内清誉之所在,孔希路除了洪武朝举行的三教大会出过一次山以外,其余时间专心在衢州书院教书育人、钻研学问。

  如今孔希路的出山,使得本就占据士林舆论话语权的保守派,气势开始急剧地攀升了起来。

  在孔希路的号召下,南方许多有名的大儒离开家乡,开始向南京进发,试图与刚刚崛起的变法派在舆论和理论上做最后的对抗。

  这样一来,本就岌岌可危的局面顿时雪上加霜,更让人绝望。

  在这样的情况下,身居中枢的姜星火等人也难免陷入到焦头烂额当中,好在老和尚及时赶了回来。

  姚广孝秘密抓捕了一大批建文余孽,但由于暴昭行事隐秘,许多人都是单线联系,身份并未暴露,所以眼下到底还有多少暴昭串联的敌人,尚且不得而知。

  总体来看,还是“敌在暗我在明”的形式,而且建文余孽与保守派混在一起,朝廷中绝大部分文官都是继承自“洪武-建文”时代的官员,具体的身份确认工作很困难,并不能准确地分清楚,某些人到底是基于何种立场反对变法。

  总不能说人家就是反对变法,就要给扣个“建文余孽”的帽子。

  若是求个痛快,倒是可以想想全抓起来审问是个什么场景,但如此一来,怕是朝堂都要空了。

  洪武三大案都没达成的成就,显然眼下是做不到的。

  而且眼下虽然时局艰难,但终归还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恰恰相反,姜星火不怕有人站出来反对变法,而是怕没人反对变法,都默默地憋着使坏。

  “不能避战吗?”张宇初还是本能的心虚,洪武朝时面对孔希路一败涂地的挫折感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

  袁珙拈了块海盗们进贡的糕点,入口清凉,顿时精神一振,又喝了口茶方才说道。

  “避不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怎么避?退无可退,只能决战。”

  初战即是决战。

  何等惨烈,却又是何等无奈。

  儒教统治了百姓的思想已有上千年之久,如今代表儒教的理学可以输无数次,但新学一次也输不起。

  输一次,满盘皆输。

  当然,这一次新学也不是没有帮手,最起码,佛道两教的领袖人物们,都跟姜星火站在了一条战线上。

  “我觉得在思想、舆论层面,打这次论战,是极有必要的。”

  卓敬也缓缓说道:“敌人已经打上了门,就算我们力量还不够强大,可还有给我们壮大的时间吗?敌人不会给的,这世界上也不可能有‘天时地利人和皆在我’方能开战的规矩。”

  “同样,打赢这一仗的意义也很大。”

  “只要能挫败儒教理学来势汹汹的进攻,那么变法与新学,在天下人心中,就不再是倏忽可灭的风中微烛,而将真正地成为一棵参天巨树!”

  说罢这些,卓敬长舒了一口气。

  现阶段最主要的事情,莫过于应付眼前这个棘手的难关。

  他们需要一个强硬的态度来短暂地统一内部的思想,哪怕是暂时性的。

  毕竟他们不仅仅是现在在战斗,而且是要将这场战斗持续地打下去,直至将整个儒教理学都彻底覆灭为止。

  所谓的胜利,从来都不可能唾手可得。

  但眼下团结一心打赢第一仗,才好继续凝聚士气、壮大队伍,如滚雪球般直至取得最终胜利。

  张宇初皱眉沉吟片刻,说道:“那咱们该如何做?”

  这个问题问得好啊……

  这也是姜星火一直以来都比较纠结的事情。

  按照计划的话,新学应该先稳固根基,然后再慢慢图谋,把理学打落尘埃,取而代之。

  可如今孔希路的突然出山,使得新学原本凭借祈雨在京城所积攒的微弱优势荡然无存,反而被迫迎接儒教的挑战。

  这样一来,姜星火想要完成这个目标,就不得不提前发动论战,甚至还有很大概率会失败。

  但如果失败了,又或者出现失误导致了不必要的意外,那么他们之前积攒下来的一点本钱,恐怕都会毁于一旦,到时候再谈什么变革、推翻旧制,就太迟了。

  所以,究竟该怎么办呢?

  姜星火深吸了一口气,闭上双眸,脑海里不停地闪过无数念头。

  儒教理学实在是太过于强大,它仿佛一个吸附在所有人脑海中的寄生藤一般,不断汲取抽空着每个人心灵里渴望变革的东西,同时又灌输着“三纲五常”的那一套理念来禁锢人性,使得不管是陆九渊的“心学”,还是永嘉、永康学派的“事功之学”,都不成气候。

  “所以说,只要有办法击败儒教这一次来势汹汹的声势,那么咱们就有希望赢得胜利。”刚刚回京的宋礼缓缓说道。

  姚广孝笑眯眯道:“那不如先拿那位在世孔圣人祭旗吧。”

  众人皆是一怔。

  姚广孝又补充了一句:“你们看这位在世的孔圣人多厉害,洪武朝时,光靠几篇《论语》便将天下挑战者杀的得人仰马翻,不赢他一局,岂非是读书人之憾?”

  “话虽是这么说……但孔希路毕竟是南孔这一代的儒宗……”卓敬也是摇了摇头。

  放狠话当然容易,但严格地来说,姚广孝、张宇初这种佛道两教的领袖,都是孔希路的手下败将,若是论辩经,天下之人未有能出其右者,委实令人畏服。

  看这些人三言两语议论半天也没个说法,朱高煦不禁烦躁了起来。

  “看来只有师父才是他的对手了。”

  “师父且说怎么做,我们去做便是,叽叽歪歪有个什么劲儿?”

  听了朱高煦的话,大家倒也不恼,一是修心养气的功夫都到位,二是也都知道朱高煦的作用不可或缺。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一个合格的团体,既要有提笔杆子的,也要有拿刀把子的,光靠其中任一一方都成不了事,必须要紧密结合在一起。

  一直没说话的姜星火心中念头抵定,却是忽然开口说道。

  “这一次,不妨就用最激进的方式,来反击儒教理学的进攻。”

  “哦?”

  宋礼颇为诧异地看了一眼姜星火,问道:“意思是?”

  姜星火平静道:“变法革新,历朝历代都有不断尝试的例子,但这个革新的过程往往伴随着血与火,但大多数变法最终都化为泡影,消散在历史的烟云里。”

  “究其根本,便是思想层面的变革没有跟上,那么问题来了,怎么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思想变革?这绝非大而化之的一句话可以概括。”

  说到这里,姜星火顿了顿,抬眸环视了一圈在场的众人,最终落在姚广孝身上:“这一次,我们得做些不一样的事。”

  卓敬捋了捋胡须,笑道:“愿闻其详。”

  “诸位还请仔细想想,第一个问题,我们的敌人有哪些人?能被从社会身份上划分为哪几类?”

  此话一出,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

  在大明,儒教这个大而化之的概念,最顶层自然是对圣人的祭祀与崇拜。

  因此,孔孟等儒家圣人,乃至北宋五子的后人,都享有着崇高的社会地位与舆论话语权,这一批圣人之后,是儒教堪称万世不变的受益者……君不见,衍圣公靠着孔子已经富贵了多少代了?勋贵尚且只是与国同休,衍圣公简直是与儒教同休。

  第一类敌人,圣人之后。

  ……

  紧接着,就是在次顶层,是从受教育直到入仕都深受儒教理学影响的文官们,他们充斥着庙堂乃至天下各处官府。

  理学被定为科举考试的考试标准,是由官府颁布律法、编撰典籍、引导民众,并控制着文教的流向。

  反过来说,官僚机构也受儒教理学的操纵,各个衙署、学宫都被儒教理学渗透。

  第二类敌人,文官。

  ……

  在儒教的中层,则是文官的预备役,也就是士子,以及相应的书院、私塾。

  很多书院,在地方上拥有超然地位,甚至连当地的官员在一些相关事情上都得听他们的。

  这便是因为,书院的院长、先生,通常都是致仕的官员亦或是在科举路上无法再进一步的士子。

  文官是士子的上一层,而文官同样也会在致仕后来到这一层,以儒者的身份教导士子,被儒教理学培养出来的他们,会继续培养下一代,如此一代又一代,循环不休。

  第三类敌人,士子。

  ……

  在儒教的底层,便是天下不可计数的百姓们,他们拼尽全力地劳作,只为让自家的孩子,也踏上这条路,努力往上爬,从而彻底改变命运。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第四类敌人,信众。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3:07 , Processed in 0.047190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