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大明国师 - 第 736 页

  但姜星火的脑回路却显然更胜一筹,而且极为简单直接。

  “盐场的归盐场,盐使司的归盐使司。”

  “盐场的产销区结合,是指譬如两淮盐场位于黄淮布政使司境内,那么两淮都转运盐使司的销售范围,就是黄淮布政使司的辖区范围的,但这不意味两淮盐场产出的盐不可以通过盐使司系统到其他布政使司辖区范围的,只不过这种转移,是不同布政使司之间的事情。”

  “也就是产销区统一,但产、销在行政系统上要分离。”

  说白了,就是盐场是生产单位,而各布政使司下面的盐使司是行政单位,负责测算需求,统筹运输和供给。

  包括朱棣在内的众人,很快就意识到了这种制度改革的好处所在。

  为什么以施幼敏为首的两淮都转运盐使司的高层官员能贪墨这么多的盐税?

  原因就在于,两淮都转运盐使司管着产量占全国一半的两淮盐场,一手抓着生产,另一手还抓着销售,关键是两淮都转运盐使司的销售范围,还不仅仅局限于黄淮布政使司境内,而是好几个布政使司,甚至延伸到了湘南和闽南。

  这样改制的话,中枢就可以把食盐需求统筹管理的任务,分解给各地方的布政使司,只需要承担监督和检查的责任即可。

  同时,也不虞某个盐使司做大,因为盐场已经被拆了出去,盐务系统形成了盐场、盐使司两条独立的线,放到地方,就是两淮都转运盐使司不再承担对两淮盐场的管理责任,而是只负责测算用盐需求和运输、销售等事情。

  当然了,政策都是有利有弊的,这个方案也有一个不难看出的隐患,那就是中枢力量强大的时候还好,一旦出现乱世,中枢式微,那么将盐使司置于布政使司体制内的举措,将会显著地增强地方的实力和离心力。

  不过权衡利弊,从现在看来,姜星火的方案显然是更好的。

  经过短暂的讨论,众人对具体措施有些有待商榷的地方,但对于姜星火方案的大体方向,反而没什么异议。

  “盐务改革事关重大,回头大朝会议一议,这几天你们也想一想,都写份奏折递上来。”

  朱棣想了想,又问道:“那国师说的所有衙门财税记账方式的更新又是怎么回事?”

  这次是户部尚书夏原吉作为专业人士,出来解答了。

  根据洪武开国时的制度设计,现在大明的户部会对财政收支进行监督和管理,同时也会定期核算,就是会定期对各衙门进行财务核对和计算,以确保财政收支的准确性和合法性。

  制度没什么问题,但执行起来就那样,为啥两淮都转运盐使司的盐税,这么多年没查出问题,最后还得靠姜星火的数学推理?

  事实上,会计凭证的使用在这时候的大明是非常普遍的,包括记账簿、票据、收据等,这些凭证的使用可以提高财务核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便于财务审计和监督。

  同时大明也有相关的会计账簿和财务报表,跟现代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大明的会计账簿包括日记账、分类账、总账等,通过这些账簿可以清晰地反映出财务收支、资产负债等情况,而财务报表主要包括跟现代意义差不多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这些报表可以提供决策的参考依据。

  财务专业方面,大明也不差,大明朝的各级衙门日常的会计记录,基本都以“收、支”作为记账符号,而在月结,季结、年结和会计报告编报方面则多以“入、出”作为集合账目的标志,这种做法,源于宋代,普及于明代,而在户部所下达的命令中,一般多用“照数收贮”和“照数支给”的书写方法,在户部官员们的奏疏中则多用“收过数目”和“支过数目”等写法,这些都已经成为大明官方经济文件的专用术语。

  在姜星火前世,对此的记录也很详尽,《明会典》里面有“收钞银七千四百五十九两五钱四分四厘零、收鱼课银六十八两五钱五分”;《明史·食货志》也有“神宗万历六年太仓库岁入凡四百五十余万两、岁入太仓盐课银三万五千余两”等记录。

  那么问题出在哪?

  关键就在于,现在的大明,还是延续了传统的单式记账。

  单式记账的优点是简明扼要,又能够较为完整地、正确地反映会计的对象,对会计事项内容记录的处理,一般前列时间和会计记录符号,次列会计事项内容的简明摘要,说明经济事项发生的原因,最后依次摆列数量、单价和金额。

  但缺点就在于,有些过于简单了,也过于容易被人做手脚了。

  看起来财务制度很完善,能够清楚地记录收受、支付、转记和结清,对会计记录的处理,一般都采用加盖朱色戳记的办法明确其结果,如收受清楚便加盖“收讫”章,支付完毕加盖“付讫”章,过账加盖“过入”章,账目对应结清则加盖“结清”章,对每一账目的来龙去脉交代比较清楚,凡收入事项,突出说明该笔收入的来源;凡支出事项,首先突出说明其去向,然后附带说明该笔支出之来源。

  但一旦账目过多,流转程序过多,这种单式记账的弊端就会显露无疑。

  而姜星火经过跟夏原吉的探讨后,打算推出的,就是复式记账。

  不过跟现代的复式记账不同,这种复式记账是比较适应现在的大明时代背景的“三脚账”的改进版,也就是在姜星火前世的历史上,明末资产阶层萌芽的时候才会产生的“四脚账”。

  先说“三脚账”,这个方法明初就有,对于非现金交易的转账事项记录两笔,是复式会计记录的方法,人们形象地把这种会计记录比作“两脚”;对于现金收付事项,则只记现金对方一笔,是单式会计记录,人们形象地将其比作“一脚”,合称“三脚账”,但归根结底,还是不成熟的复式记账方法。

  这种记账方法,在江南的一些商户里面,已经开始流传了,而“三脚账”把记录的重点放在每日流水上面,即每隔五日,或一旬、半月,在流水账上求计本期库存现金的结存数额,然后与实存数额相核对,凡账实相符,则加盖“结清”戳记,凡账实不相符,则立即追查原因……对于往来账项的处理大体遵循“有来必有去,来去必相等”的记账规则,对于单式记账来说,是一种显著的进步。

  如果两淮都转运盐使司衙门使用的是这种记账方法,那么显然,施幼敏等人想要进行账目造假的难度,就会高很多。

  但姜星火打算用的是“四脚账”,这种复式记账法,已经相当接近现代财会制度使用的复式记账了。

  “什么是‘四脚账’?”

  在场的高官们都有些好奇,“三脚账”这东西,他们有的人是听说过的,毕竟现在南京城里,也有不少商户是这么用的,只是朝廷的办法还比较传统,但是“四脚账”,却委实是闻所未闻。

  姜星火出言解释道:“所谓四脚账,就是在形式上将一切经济往来都划分为现金交易和非现金交易,嗯,也就是债权债务往来交易,一共这两大类,而针对每一类经济活动,会计的复式记录都必须同时反映资金的来源和资金的去向两个方面的内容,因此,两类经济活动四个方面的记录内容,就构成了支撑整个复式账法的四根支柱,也就是四脚……这四脚,也就是把全部账目划分为‘进、缴、存、该’四大类并按照四大类各自包含的内容在其下又分列若干项目对会计对象进行分类、分项核算。”

  “那怎么核对呢?跟三脚账比,优点在哪?”朱高炽有些好奇地问道,他对经济是有一定研究的,很敏锐地发现了这种新型记账方式的优点。

  姜星火回答道:“可以通过‘进-缴=存(总资产)-该(负债+资本+本期收益)’这个公式,进行双轨计算盈亏。”

  其实换算一下,就是红利(亏损)=毛利-(费用+税金+损失),已与现代商业会计利润/亏损计算所运用的公式基本相同。

  朱高炽略一思忖,便明白了其中的奥秘。

  这种东西,听起来简单,但若是没人发明,想要自然产生,却不知要经历多少艰难。

  “四脚账记账的话,就以两淮都转运盐使司衙门为例,凡往来转账经济事项,如赊购、赊销食盐以及其他货品、工程,外欠、外借账项的处理与冲转等,要求在相关账簿上同时记录两笔,一方登记来账,另一方相应登记去账,实行‘有来必有去,来去必相等’的记账规则……如此一来,跟现在的单式记账相比,造假的难度何止高了十倍?”

  “而施幼敏等人的造假手段,也主要是虚构或瞒报各项开支,但四脚账,则完全可以做到采用流水结存的办法,结算出本期库存现金的余额,参加总簿或结册平账,这样若是有端倪,即便掩饰的再好,也很容易露出来,这就跟之前用宋代的盐税来推算我们现在的盐税,这里的原理是一样的。”

  众人听明白了以后,都有些惊讶,这种记账方式的巧妙程度,是适应了传统的单式记账的高官们难以想象的,如果用在各级衙门都推广这种记账方式,那么可以肯定的是,过去的旧账或许不好翻,但以后的新账,一定是能大大提高官吏通过篡改账目进行贪墨的难度的,而且不是一点半点,是整个工程量要翻十倍、数十倍,这就无形中提高了官吏们心中的那条线。

  而且即便有高手做戏做全套,一旦进行查账,“四脚账”这种复式记账,也很容易就能查出端倪来。

  难造假、容易被查,这两点,显然能够大大减少类似的贪墨行为。

  朱棣龙颜大悦道:“国师思虑周全,如此一来,施幼敏一案定然不复出现,就按国师说的去办,夏尚书觉得需要多少时间?”

  夏原吉想了想,回答道:“可能需要一年的时间,到永乐三年才能开始全国范围内实行……首先要制作和印刷相应标准的账册,数量很庞大,其次就是需要让各布政使司、府、县的官吏进行培训,熟悉新的记账方式,哪怕是分派,也得大半年的时间不可。”

  “那就这么去办。”朱棣一挥大手,如是说道。

  最后,对于施幼敏等人的判决,经过一番讨论,众人不约而同的望向了高坐在龙椅上的朱棣。

  “陛下!”

  名义上地位最高的礼部尚书卓敬出班道:“臣等请彻查两淮都转运盐使司贪腐案,还天下以朗朗乾坤!”

  说完他深深一揖。

  实际地位最高的吏部尚书蹇义亦出班附议,并再次拱手道:“陛下,臣等恳请彻查两准都转运盐使司贪污,从重从速,以儆效尤!”

  “好!”

  朱棣抚掌大笑,随即站起身来,负着双手,缓缓踱步到了大殿中。

  “传朕旨意,立刻将两淮都转运盐使司盐使施幼敏等人押往京城,凌迟!犯官家属,流放三千里!”

  同时他背对众臣下令道:“盐使司其余官吏,不问功过,全数革职,押解回京,待审讯结果,若不涉及此案又清正廉洁、能力尚可,则予以调任地方。”

  “遵旨!”

  消息很快传出,对贪腐官员予以凌迟,并追究与其来往的士绅、盐商,轻则罚没家产,重则连根拔起。

  当然,为避免造成恐慌影响,也明确说了,不会过度追究人身责任,以罚款为主,但即便如此,消息依旧在短时间内不胫而走,很快传遍大江南北各府县,让黄淮境内人人自危了起来。

  一些官员得知这样的结果后,暗自庆幸自己没有参与,否则现在就算不死,也要脱层皮。

  黄淮那边变了天,南京中枢这边也没闲着,随着“四脚账”复式记账法在中枢六部及各寺的试点,对于之前发现的物品采购里面重点暴露出的问题,姜星火也开始了动刀。

 

 

第四百六十五章 诸事

  从奉天殿出来,皇宫里一路上下着簌簌的小雪,白茫茫的覆盖了大地,远处的宫城里还隐约传来阵阵钟声和歌谣,那是宫女们在彩排新年庆典的声音。

  一眨眼,轰轰烈烈的永乐元年似乎就要过去了。

  走在路上的人不多,因为大家都忙着自己手头的事情,这些日子以来,因为考成法和京察的双重缘故,各个衙门是越来越忙了,而且大明的军政重心即将北移,好战的皇帝为了彻底削掉秦、晋两藩,打疼蒙古人,甚至还要顺手收拾女真人、敲打朝鲜人……皇帝就经常会将朝中重要大臣召集到奉天殿内商量对策,而如今又恰逢北疆战事即将紧张,也导致五军都督府那边也跟着更加繁忙起来。

  所有人都知道这个冬天,怕是没那么容易捱过去。

  不过好消息是,如今大明的南线一片岁月静好,安南和占城已经臣服,在五星上将李景隆的指挥下,东西两路大军除了驻扎在由安南国新割让的交趾布政使司土地上的军队,其他均已从广西和云南两路撤回国内,而陈天平也在大明的帮助下,顺利坐上了安南国的王位。

  “国师。”

  走到了皇城的内五龙桥附近,眼见就要到了六部的值房分道扬镳,卓敬和夏原吉几乎异口同声地说道。

  “你先。”

  又是异口同声。

  姜星火大约也猜到了都什么事情,说道:“我先去礼部,再去户部。”

  夏原吉点点头,姜星火随着卓老头拐进了礼部。

  卓敬坐下,不急不缓地给姜星火沏了杯茶,然后坐下。

  “你不喝?”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21:23 , Processed in 0.080867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