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大明国师 - 第 780 页

  这里要说的是,大明虽然如今只有三个市舶司,远远比不上北宋的四大市舶司九小市舶司,但基本该有的都有了……北宋是密州市舶司、两浙路市舶司、福建路市舶司、广南路市舶司四大市舶司,下面有九个小市舶司,但在山东的密州市舶司规模并不大,小市舶司主要是以泉州市舶司、广州市舶司和宁波市舶司最负盛名,此三者被合称为“三路市舶司”。也就是现在大明重启的三个主要市舶司。

  故此,虽然没有北宋九个市舶司那么多,但最主要的三个,算是重新启动了。

  事实上别看华夏的海岸线很长,有很多的沿海城池,但要看航线的话,其实只有两条。

  一条路是北方航线,也就是后世的东北亚航线,在大明主要是从山东半岛的登州出发,沿着顺时针方向顺着渤海的海岸线到辽东半岛以及朝鲜半岛,最后抵达日本列岛,也就是明日非武装自由贸易区的航线。

  如果从日本出发的话,还可以南下琉球群岛,一路抵达吕宋岛乃至爪哇岛,这条线追根溯源的话,其实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齐国是主要的受益者,在姜星火前世也被称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际上唐代以后,跟日本的主要贸易地点是宁波,这也是宁波市舶司为什么会兴起的原因……地理位置实在是太重要了。

  第二条航线就是南方航线,五代十国的时候,南方的地方割据势力就是靠这条航线立国的,被叫做“广州通海夷道”。

  除了这两条航线,华夏对外贸易,就只有陆上的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了。

  不管怎么说,重农抑商和海禁两条国策,到了明年年中,赌约正式结算的时候,肯定就要废除了。

  到了永乐二年的年中,国策就就会变成“四民皆本”加上“开海裕国”。

  手上只剩下了最后两页纸,姜星火念的速度也变慢了下来。

  “专营商品。”

  “专营商品是大明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税收稳定保障的基石,在如今技术日新月异,商品多样性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大明既要保证固有的专营商品,如盐、茶、铁等商品的稳定销售,也要重视诸如玻璃、化肥等新型专营商品的发展……随着新一轮‘技术爆炸’端倪的产生,正在研制中的低磷钢、香水等商品,也必将成为为国库创收的重要一环,进而促进整个大明经济的增长。”

  这里额外要提的一句是,为什么作为穿越者创收神器之一的香水,被姜星火点出来这么慢。

  事实上,以前姜星火只知道古代有胭脂水粉,但真不知道古代有没有香水,如果有,香水是什么样子的。

  但后来随着他逐步了解,就大概明白了,确实有这东西,而且有香水蒸馏技术,不过不是本土产物,是五代时期由中东传入华夏的,一开始的品种叫“古剌水”,也就是一种由蔷薇花蒸馏而成的香水,这玩意甚至可以食用……总之,宋代人就已经成功掌握了这种香水的制备方法,并且开发出柑橘、桂花、茉莉等多种花露,也用其制作和香。

  这种传统的香水制取方法主要是选择玫瑰、茉莉、橙花之类的具有浓郁香气的植物,然后把花瓣叶子都进行蒸馏,也就是扔进罐子里加热,然后收集蒸汽再冷却。

  除了植物香水,古人还会搞动物的香水,比如麝鹿的分泌物“麝香”,再比如抹香鲸的分泌物“龙涎香”。

  但这些东西跟现代香水还差了两个关键的科技点和一个时间点。

  姜星火之所以迟迟没搞出来现代香水,并非是因为现代香水的技术原理复杂,而是因为这两个前置科技点和一个时间点。

  一个科技点就是高纯度的酒精,因为现代香水的本质就是用一定比例的植物香精油加上一定比例的酒精和纯净水混合制作而成,这个比例一般是30%不到的植物香精油,10%的高纯度酒精,再加上60%多的水,植物香精油比例如果加的多了气味就浓烈,比例加的少了就淡一些。

  另一个科技点就是玻璃瓶,因为香水的气息很容易挥发,为了保持香水质量,古人都是存在陶瓷瓶里然后放置在阴凉干燥的地方,只有在使用的时候才取出来,即便如此也很容易散味,而玻璃瓶则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解决了这两个科技点以后,才是最关键的时间点。

  那就是需要足够寒冷的冬季。

  原理也简单,香水最关键的植物精油液体需要蒸馏后搅拌混合放置一段时间,让香精中的杂质充分沉淀,但还是会浑浊,尤其是天气越热越浑浊,而寒冷的时候则反之,所以好的香水,在古代工坊没有足够的降温条件下,必须要在天冷的时候制取……除了沉淀之外就是过滤了,因为香水碰到较低温度就会变成半透明或雾状物,古代则更加糟糕,如果过滤的时候不够冷,那么以后不管你怎么加温,哪怕是用焦煤进行加温,把香水都烧蒸发了,这东西也不会澄清了,始终都是浑浊成一团的状态,所以香水必须在寒冷条件下过滤。

  至于陈化倒是很简单的事情,姜星火搞不出来化学陈化,但是物理方法……好吧,其实就是字面意义上的“物理方法”,直接让人拿棍子不停搅拌,这个过程大概三个月左右。

  所以在万事俱备的前提下,经过姜星火的指导,工坊也得明年能生产出来香水成品。

  至于推向市面以后能不能受到跟玻璃化妆镜一样的认可,那就不知道了。

  但如果奇点的穿越小说不骗人的话,估计能大大地挣一笔钱。

  钱这东西对于姜星火本人没太大意义,但对于他进行变法,却很有意义。

  听着姜星火口中几乎就是“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众人神色各异。

  但他们虽然有的人不愿意这么快就相信,可无论是谁,也都很清楚,姜星火既然能把这些事情拿出来说,那么这个所谓的“低磷钢”和“香水”,恐怕是会真的很挣钱。

  姜星火终于翻到了最后一页。

  看着眼前的这一张薄薄的白纸,姜星火陷入了沉思。

  ——无尽风光在险峰。

  而攀登险峰的道路总是艰难的。

  王安石说过,只要尽力了就无悔,但若是尽力了也爬不到,多半是有些悔意的。

  对于经济这个大方向来说,什么是最险峻的高峰?

  当然是税收!

  而税收这座高峰的峰顶又是什么?

  收税收到基层!

  这里面拦着一块名为“皇权不下乡”的巨石,古往今来,有多少意图登顶的英雄豪杰、大改革家,面对这块大石头,要么是畏缩不前,要么是被撞得头破血流,甚至是粉身碎骨,跌落到悬崖底下从此死无葬身之地。

  可即便知道这件事不好做,姜星火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做了,而且如今条件已经具备,那他就要在明年做。

  “税收。”

  这两个字从姜星火的口中说出,如同是擂鼓一般,响动在众人的耳畔。

  “税收是大明自我造血的重要环节,在第一年初步完成了全国范围内的摊役入亩后,会计制度改革和地税系统建立,将成为接下来税收方面变法的主攻方向,推动大明的税收体系向标准化、二极化转型……在会计制度方面,未来将大力推动以‘四脚账’为标准的新式记账方法的普及,从技术手段上提高造假难度,杜绝大规模贪墨案件的再次发生;在地税系统方面,未来将建立起布政使司-府-(州)-县等各级行政单位的单独地税体系,以户口累进税和分家公证税为主要税收来源,减轻中枢财政负担,改变户部事无巨细的‘大管家’的税收分配模式,提高地方自主性、积极性。”

  四脚账这个东西,由于学起来并不复杂,所以已经在中枢的各部门推行了。

  主要是由于前段时间刑部关于纸张采购权的事情,这件事情引起来了很大的波澜,有一批刑部的官吏被牵连了,而再加上之前两淮盐使司的那件惊天大案,贪墨了那么多的盐税,都摆在大家面前的后果,所以现在开始推广也没人敢说什么。

  毕竟,要是真的为了这点事,这种会计制度上的事情去跟皇帝唱反调,那是真的没必要。

  谁站出来说,很容易就被扣上“你是不是害怕被查出来”的帽子。

  所以四脚账的推广,还是很容易的。

  至于所谓的央地二级税收体系,这东西已经预热很久了,目前给地方的税收权力并不大,主要是在对户口累进税和分家公证税两个税种上面。

  说白了,都是针对士绅收的税。

  在地方官府看来,他们也知道这是鼓励他们去跟当地士绅去斗的阳谋。

  可是没办法啊!

  以前他们不敢动士绅,那是因为方方面面都需要当地士绅的帮助,毕竟地方官都是流官,没有地方势力的配合,很容易就会成为光杆司令,但现在不一样了,只要涉及到钱,那么很多事情就不好说了。

  或许不会把人得罪的太死,但无论如何,士绅这层皮,都得被扒下来,区别只是能不能商量扒多少的问题而已。

  当然了,如果只是地税,其实并不够,因为如今大明的税收体系已经说是千疮百孔都不为过,想要恢复正常,必须借助更加强力的手段,但是,要想在短期内把手伸到乡里去,这是非常艰苦的,需要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更要有一套严密而周祥的方案来执行,不是那么容易的。

  但姜星火显然做好了这方面的准备,他之前跟朱勇谈的,就是这些事情。

  自从税卒卫成立,他已经准备了一年之久。

  已经有数以万计的伤残老卒,被培训好了。

  这些老卒能识字,能算数,而且有足够的爱国情怀,姜星火认为这些人肯定可以圆满地完成收税的工作,毕竟对于他们来说,身上的勋章不骗人。

  “同时着力推进税卒下乡,将税卒与税收两者深度融合,通过扎根于乡镇的税卒,改变传统‘皇权不下乡’的模式,推动地税系统的真正建立与国家税收的高效征收,通过老卒识字认字、算数学账,促进税收的更加公平与更加公正。”

 

 

第四百九十一章 人事

  姜星火代表总裁变法事务衙门做的报告,不仅给予了大明帝国的高级官员们很深的触动,而且从事实层面上,已经宣告了,这个庞大的帝国,经过姜星火到目前为止为期一年的变法,已经焕发了新的风貌。

  显然,下一阶段的变法,就在方方面面都意味着要进入到深水区了。

  农业上自不必多说,现在相对人少地多且小冰河期尚未致命,在未来的数十年里,大明农业部门的生产都能满足变法所需……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来支持一部分人口进入工业、商业等部门,工业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

  换句话说,在明末你就是想变法也变不了,基础条件不行谁来都白扯,而明朝中期,则出现了人口压力过大、官僚系统僵化等问题,变法的难度系数更高。

  所以,从农业和人口角度,明初其实是最容易变法的。

  而工业呢?

  工业上初步建立了以棉纺织业为代表的手工工场区,重工业里最关键的煤铁部门得到了关键的技术突破。

  但客观地来说,这些对于工业革命的完整展开,却是远远不够的。

  目前这些零星的火光,还不足以点燃整个大明的技术变革。

  而且,蒸汽机、机床、零件等关键科技,尚未完成技术攻关,距离大批量投产,更是遥遥无期。

  所以工业革命的道路虽然开了个好头,但却依然任重而道远。

  而经济体系上没做成的大事,或者说未来要经受的考验,那就更多了。

  别的不说,在跨海征日之前,要完成宝钞的币值和信誉的恢复,这就是一个非常非常有挑战性的任务。

  除此以外,建立一个核心地区的国内贸易“点对点商道”组成的商业交通网络,以及未来设想的,基于此而产生的货栈和邮局系统,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22:57 , Processed in 0.051659 second(s), 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