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大明国师 - 第 826 页

  董伦用手指指着解缙,旋即又垂了下去:“腹内胎生异锦,笔端舌喷长江,纵教片绢字难偿,不屑与人称量……你是解缙啊!你有什么文章是不会写的?是不会写还是不敢写。”

  解缙沉默片刻,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不敢提笔。”

  董伦抬起头,认真地盯着这个弟子。

  “才高八斗,一心钻营;今日之我,早非昨日。”

  听着老师对自己的批语,解缙唯有苦笑。

  今日面临抉择,内心惶然,举目四顾,竟然是无一可信之亲友,最后又奔于恩师府上,以求个决心,他还能说什么呢?

  人这一辈子,总有那么几次艰难抉择的时候。

  在这种时刻,内心中最软弱的地方就会充分暴露出来,不敢自己做决断,不敢对自己的未来负责,整个人患得患失。

  董伦当然清楚解缙现在的情况,他太了解自己这个弟子了。

  解缙不是一个能自己做决断、拿主意的人。

  他需要有人在前面给他引路。

  否则他的野心与他的视野、能力完全不匹配,自己只能瞎撞撞破南墙,继而一头栽到黄河里被淹死。

  而且这里还有一个典故。

  对于吏治之风这个问题,解缙十五年前的态度,是与现在完全相反的。

  洪武二十一年四月,解缙陪同朱元璋游览,献《大庖西封事》,这篇策论文章,可以说很好地反应了那时候解缙传统士大夫的思想,解缙因其名动一时。

  文章开门见山,开篇的“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未闻褒一大善,赏延于世,复及其乡,终始如一者也”,即指出老朱治理天下过于严刑峻法,且总是搞榜样人物的问题,对于吏治和刑罚,解缙的建议是“自今非犯罪恶解官,笞杖之刑勿用”、“夫罪人不孥,罚弗及嗣”、“天下皆谓陛下任喜怒为生杀,而不知皆臣下之乏忠良也”。

  只能说,解缙没掉脑袋,是那天老朱心情好。

  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就是劝谏老朱简化法令,不要滥施刑罚,对士大夫要好一点,也就是两宋传承下来的那套“君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论,认为君王与士大夫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君王尊重、礼遇士大夫,能为士大夫发挥自身才能建设国家提供一个较好的环境,而当时的解缙,则认为治理底层百姓只需要通过减轻赋税,多建学校,用诗书礼学就能宣沐王化,继而实现天下大治。

  那时候的老朱看着解缙什么都没说,只是让这小子赶紧从自己眼前滚。

  十五年后,解缙也终于明白了当年白发苍苍、眼神狠辣如恶虎的洪武皇帝,为什么会忽然用那种夹杂着“怜悯”和“同情”的眼神看自己。

  一路走来,他明白了很多道理。

  君王与士大夫不是共治天下,而是此消彼长又无法彻底消灭对方,所以不得不共存。

  皇权对士大夫好一点,换来的不是吏治清明,而是大概率吏治糜烂,蹬鼻子上脸。

  治理百姓减税是没用的,根源问题在于基层胥吏,皇权不下乡,减多少税都减不到百姓头上。

  多建学校推行诗书礼学建设不了天下大治,但铺路治水多用化肥可以。

  解缙什么都懂,但看着十五年前的自己,他斩不下心魔。

  那个过去的自己,那个年少的自己,那个天真烂漫偏生才学天下第一的自己。

  “看好了,老夫最后教你一次。”

  解缙扶着董伦起身,亲手研开墨,看着董伦的如椽大笔饱蘸墨汁,晕在宣纸上。

  神奇的是,刚才还在不断微微颤抖的董伦,手和腕,这时候开始异乎寻常的稳定,没有了丝毫的颤抖。

  “为国之法似理身,元气欲固,则神气欲扬。

  国朝患不在外而在内,不患北虏之入寇,而独患吏治之不清矣!吏治不清,纪纲则不振,故元气日耗,神气日索。

  所谓‘欲安民又必加意于牧民之官’,今日之庙堂,虚文矫饰旧风尚存,牧民之官尚不可自制,何以布国朝恩泽于海内?”

  董伦把笔送到解缙面前。

  “剩下的,你来写,只写吏治之风,休要言及世风、学风。”

  解缙接过了笔的手,在剧烈地颤抖。

  笔锋触到宣纸上,扭扭歪歪,但在下一个字,马上就转成了董伦的字体。

  “写你自己的字,走你自己路。”

  解缙的字渐渐变成了他自己的笔体,龙蛇飞舞间,文章已成。

  “今日有三弊者也。”

  “一者曰贪财。”

  “贪财者,一目已盲,未盲者兼为阿堵所遮;七窍已迷,未迷者止有孔方一线。”

  “二者曰疏通。”

  “君子以调停为名,而小人之朋比者托焉;君子以疏通为才,而小人之弥缝者借焉。”

  “士大夫自谓有救时良方,不知其乃膏育之疾也……夫贤则进,不贤则舍,何假调停?政可则行,不可则止,何烦疏通?”

  “三者曰排场。”

  “上有所好,下有所效,上及中枢,下及州府,天下争为媚谄。”

  “有官出巡,无不张金鼓、饰舆马,百姓伏谒道旁,唯诺必谨,下属得不呵责,顿首幸甚。”

  “……剥下奉上以希声誉、奔走趋承以求荐举、征发期会以完簿书、苟且草率以谊罪责。”

  “古人云:法不立,诛不必。国朝无威信可言,自无功罪是非可辨,如此种种,实非危言矣。”

  解缙放下笔,窒息过后似地长嘶了一口气,额上已然是汗珠滚落。

  “这才是解缙嘛。”

  “啪嗒”一声,汗水落在宣纸上,将字迹弄烂。

  解缙看着这篇跟“昨日之我”彻底决裂的文章,如释重负。

  董伦短暂地精神振作过后,又恢复了老态龙钟的样子,他抬起手,无力地挥了挥。

  “去吧……老夫没什么要告诉你的,只想与你说,既然已经决定踏上这条路,就别回头做反复之人了。”

  解缙收起几张纸,对着董伦郑重一礼,再抬起头,原本有些发白的面色却是红润了许多。

  解缙来去匆匆,很快就离开了董伦的宅子。

  “嗬嗬~”

  董伦俯下身喘了口粗气,对着青铜痰盂用力地咳出一口痰,重重地把自己的脊背砸在躺椅上。

  “大好江山,只能躺着看了。”

  ……

  永乐二年的春天,火药味是越来越浓。

  随着关于“吏风、世风、学风”这三风讨论的矛盾公开化,各路文坛豪杰、士林领袖,纷纷按捺不住。

  有资格上《明报》的,那就公开论战,没资格上的,也非得在雅集、诗会上口诛笔伐一番。

  跟没文化的儿子不一样,最近胡季犛胡老先生在南京的士林中混的很高端。

  胡季犛作为安南国内独领风骚数十载的汉学宗师,大抵是跟高丽宰相郑梦周一个水平的大儒,或许放到三十年前刘基、宋濂领衔的洪武时代,或许还不算出挑,但在如今这个儒学不断发展,但大儒凋零的永乐时代,就相当有水平了。

  而且胡老先生就算称不上“安南曹操”,那也得高低是个“安南司马懿”,一手隐忍还是会的,跟人交谈从不锋芒毕露,更不会谈论到能引起杀身之祸的敏感话题。

  突出的就是大丈夫能憋能屈!

  因此,有关于吏风、学风的讨论,胡季犛是一个都没参加,今天曹端拉他参加金华学派掌门人汪与立的茶会,得知是只论世风,胡季犛才欣然赴约。

  此前说过,金华学派乃是当今最重要的儒家学派分支之一,与叶适的永嘉学派同为浙东学派一脉,曾作为调停者主办过理学和心学之间的“鹅湖之会”,算是中立学派……倾向偏心学一点,但还是以理学为主,夹杂吸收的永嘉学派实学思想,属于是什么都沾的类型。

  这种类型的学派,历经“仁山”、“纯孝”两位先生的埋头发育,历经宋末元末百年不倒,到了汪与立手里,门下人才辈出,在大明的思想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正因如此,胡季犛才敢在茶会上说话。

  否则的话,要是参会的都是那些坚持程朱理学的卫道士,话不投机还算好的,最多奚落两句,被人上纲上线可就遭了。

  实际上这跟明初思想界的实际情况有关,明代之前是蒙元近百年的统治,因此明初是官方的精英文化完全掌控了社会的话语权,其主体就是宋元以来的程朱理学,而洪武建文两朝,皇帝身边最重要的文臣们也大都是著名理学家,如宋濂、刘基、王祎、方孝孺等,这些理学名臣的学术主张也深刻影响到了明初官方思想文化的确立,最终形成了“理学独尊”的局面。

  而程朱理学的根本特点就是将儒家的社会、民族及伦理道德和个人生命信仰理念,构成更加完整的概念化、系统化的哲学及信仰体系,并使其逻辑化、心性化、抽象化和真理化,形成了理高于势,道统高于治统的政治理念。

  所以在理学家这里,凡事上纲上线才是正常现象。

  金华学派这种不那么严肃的学术思想,反倒是少见的、令人可以稍微放松的……不过也仅仅是相对而言,根据胡季犛的观察,金华学派对于现在世风的演变,也是表现出了担忧的。

  实际上,这就相当于是姜星火前世明朝中期的学术思想演变提前上演了,因为随着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普通民众识字率的提高,市民社会兴起,文化的话语权是必然会下移至底层百姓的,包括商人、书生、市民等等,从而创造了繁荣且颇具近代特色的明代市井文化,而市井文化,又往往与传统精英文化相对立,市井文化的兴起,就代表着精英文化的没落。

  这种由经济结构演变而来的社会文化的转型,固然是不可避免的,但在转型过程中,必然也面临着掌握话语主导权的精英文化的反扑和打压就是了。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4:10 , Processed in 0.069038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