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大明国师 - 第 890 页

  小院位于别业后部正中央的位置,周围是一圈环绕的围墙,整栋楼都由青砖砌筑而成,楼外有庭院,有假山,还有一座假山后的小池塘,小池塘里面养着各色的鲤鱼。

  在这栋楼的四角,还分别栽种着几株陈瑛叫不出名字的树,长得颇为茂盛,绿油油的叶片,还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让人闻之陶醉。

  “这里真是好地方啊!”

  看到这里,陈瑛感叹一声,目光中满是欣羡。

  “陈宪台若喜欢,我送你一座。”

  张信笑道。

  “不必了,没这命。”

  “好吧,那就随你的意吧。”

  张信微微摇头,其实一开始他也觉得自己一个武将,也不是贪图享受之辈,应当沙场立功,他也知道钱财乃身外之物,可这些东西,明白归明白,一旦安逸的生活过上了,钱帛田宅不断地置办,真就停不下来了。

  陈瑛看着院子里的桂树,眼珠一转,问道:“这桂树,是隆平侯弄的吗?”

  “对。”

  陈瑛赞赏一句:“桂花是个好东西,尤其是在秋天的时候,更是好得不得了,可惜现在不开,否则的话,咱们倒是可以一边吃酒一边赏花。”

  张信笑了笑,没有回答,只是问道:“陈宪台不愧是被诸公称为口蜜腹剑,此时说着吃酒,怕是心里想着如何拿本侯去踮脚升官吧?”

  陈瑛的笑容渐渐冷了下来。

  张信扶着刀,斜睨着陈瑛:“可惜,就凭你们,还弄不倒本侯。”

  说罢,从怀中掏出一物来。

  “陈宪台,你可识得此物?”

  陈瑛瞥了一眼:“丹书铁券,如何不识得?”

  洪武开国,朱元璋用大明律规定了丹书铁券的颁授对象仅限于立有军功被封为公、侯、伯的勋臣,而明代的丹书铁券分为七等,其中公爵分为一等,侯爵分为二等,伯爵分为三等,各等铁券大小不一,最大的公爵一等铁券高一尺,宽一尺六寸五分,其他各等铁券大体是每等在高和宽两方面都递减五分,最小的伯爵二等铁券高七寸,宽一尺二寸五分。

  所有的铁券都是一式两件,一件授予获赐者,另一件藏于内廷,在需要查验时,只要将它们放在一起,便可真伪立辨。

  洪武三年的时候,朱元璋大封开国功臣,李善长、徐达、李文忠等三十四人都被赐予丹书铁券,而永乐元年,朱棣也大封靖难功臣,同样发下去了二十六人份的丹书铁券。

  与前代相比,明代丹书铁券的券文已有明显变化,一是谋逆不宥,只宥其他死罪;二是免死只限本人,子孙不免死。

  张信嚣张就嚣张在这里。

  “本侯有丹书铁券,既未谋逆,不过是置办些产业,你能奈我何?”

  就在此时,院外一道不屑的男中音传来。

  “这玩意我家里有好几块留着吃灰呢,若是隆平侯以为光靠一块丹书铁券就能横行天下,那洪武朝那么多公侯,岂不是死的太冤枉了。”

  张信抬眼一看,却是李景隆摇着折扇大摇大摆的走了进来,而在他身后,黑压压的甲士已经彻底包围了院落。

  李景隆带的兵马,自然就是陈瑛和纪纲的备用计划了。

  作为此次江南清田的典型,张信是一定要被吊起来当靶子打的,所以抓捕张信归案,也一定要万无一失才行。

  为此姜星火特意让最能镇得住场子的李景隆亲自前往。

  张信面色阴沉:“曹国公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曹国公要跟陛下作对不成?”

  李景隆嗤笑一声早有准备,袖子抖了抖,从中滑出一道圣旨。

  “隆平侯张信接旨。”

  张信心头咯噔一声,却没有半点犹豫,跪了下来。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隆平侯张信,不知礼节,恃宠而骄,肆意妄为,荼毒黎庶,今去漕运总督之位,押解入诏狱待审。钦此。”

  张信膝行上前几步,双手呈接圣旨。

  这道旨意,就算张信想推脱,也是没有余地的。

  “隆平侯,你可还有异议?”

  李景隆笑眯眯地看着张信,这句话是他代表皇帝问的。

  张信摇头:“臣无异议。”

  李景隆笑道:“那就请隆平侯即刻启程吧!”

  他随即转身吩咐道:“来人!”

  院门外的锦衣卫应诺了一声,自有马车备好。

  “这是为隆平侯准备的,你们将隆平侯送去南京即可。”

  李景隆看着张信:“隆平侯,我劝你还是不要抵赖的好,你的罪名现在罪不至死,可要是冥顽不灵,那真就说不准了。”

  这时候几个锦衣卫想要上前按住张信,张信却一手攥着圣旨,一手拔出刀来。

  “你们谁敢?”

  张信眼睛眯缝了起来,杀气涌动,他最讨厌的就是别人威胁他。

  后面的锦衣卫上前几步,手中的手弩和手铳指向张信。

  纪纲叹了口气:“隆平侯,你这是逼我动手啊!”

  “哼!”

  陈瑛也冷笑道:“隆平侯你想要造反吗?”

  “哎,别动刀动枪的。”

  李景隆这时候反而笑道:“来,本国公亲自送隆平侯上路。”

  说罢,走上前去按住张信的手,又附耳说了什么。

  “我娘真是这么说的?”

  “老夫人亲口交代,不信回南京一问便知。”

  张信一声长叹,这才“哐当”一声弃了刀。

  虽然张信这人脑子不多,性格是标准的小人得势后的飞扬跋扈,可他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听妈妈的话。

  ……

  隆平侯张信被解除了漕运总督的职位,押解进南京诏狱受审,这个消息一传出来,很快就掀起了轩然大波。

  而姜星火也不再忍耐,去年两淮盐使司盐税贪墨案没做到的事情,这次一并就做了。

  不仅漕运系统被大整顿,而且左右参政、左右参议全部去职,原布政使平调到湖广当布政使,从内阁出来的黄淮则转了一圈调回南京,姜星火则把自己考察过后信任的优秀官员,安插了几个到黄淮布政使司的中高层。

  最关键的是,正在路上的朱棣,批准了姜星火的举荐,跟姜星火有过合作的平江伯陈瑄,被从北面调了回来,担任新的漕运总督。

  这样姜星火对地方的影响力,就从江浙扩大到了黄淮中原。

  除了这些庙堂上的事情以外,隆平侯张信的倒台,同样意味着清田工作在高层上,再也没有了任何公开的阻力。

  勋贵们该退的田都退了,而文官们即便有些人在老家的田产利益受到了影响,眼见着备受恩宠的张信都倒台了,原本叫的欢的,这时候也是一声不敢吭。

  张信这种侯爵加漕运总督,不仅是宠臣勋贵,还是地方实力派,因为阻挠清田,都被姜星火毫不留情地除掉了,还有谁敢当出头鸟?或者说,还有谁觉得自己比张信还有实力,还更得圣眷?

  张信的倒台,给予了所有反对清田的人充分的震慑。

  这些保守派的文官,开始重新审视起了姜星火的力量。

  哪怕是隆平侯张信,因为阻挠了姜星火的变法,都说丢官就丢官了,这种像是随手拍死苍蝇一样拍死一个顶级国朝大员的能力,实在是让很多人不寒而栗。

  经此一事,姜星火的威信无形之中大涨,这肯定要充分归功于张信这只被当做“杀鸡儆猴”里的“鸡”。

  既然高层的阻力都没了,那中下层更不是问题。

  对于江南四府的胥吏,姜星火一手提着血淋漓的屠刀,另一手则给予了足够的利益。

  胥吏们既畏惧砍脑袋的下场,不敢不认真公正地清田,又觊觎士绅地主们的家产和从吏变成官的前途,所以同样掀起了一股检举之风。

  姜星火说话是算数的,只要这些胥吏检举士绅地主的“投靠”问题属实,那么在送士绅地主全家充军流放的同时,士绅的土地和钱帛也会分给检举的胥吏一部分,至于剩下的,则在退还给农人后,全部归公。

  苏州府的胥吏们在确认不仅有土地钱帛可以瓜分,而且还能进大明行政学校,以后能当官之后,马上就从一开始的犹犹豫豫,化身成了嗅到鲜血的狼群,对于士绅这些原本高高在上的利益施舍者,开始了疯狂的撕咬。

  大量的士绅被检举,很多胥吏从中获得了原本努力半辈子也获得不了的利益。

  而随着苏州府士绅们破家荡产,消息像是龙卷风一样,传到了周围的府县,士绅们见到姜星火玩真的,见到这些原本跟他们亲密无间地站在一起的胥吏差役,开始背叛他们,开始向他们的后腰捅匕首,都再也坐不住了。

  被检举,那是要全家的命。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22:19 , Processed in 0.062754 second(s), 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