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重生之我在晋察冀1-783排版 - 第 179 页

  因为目前党内各种思潮都有。

  如何独立抗日,党内也有分歧。甚至不少领导人跟着从苏联回来的钦差大臣一起高呼“一切服从统一战线”,反对敌后独立抗战。反而是要求八路军、新四军完全服从国军的指挥。延安内部思想纷争都严重,下面的部队当然也会受到影响。包括在根据地建设上,分歧也是非常严重。八路军根据地的领导权问题,也是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

  不过等以后随着主席的“论持久战”下发给各个部队,这种分歧会慢慢的结束。八路军要做的就是独立的敌后抗战。当然党内这种放弃彻底结束,还要等到延安整风,等到七大召开。

  除了这个,地方部队的发展也有些问题。

  高伟和黄浩明显更加重视主力部队的发展,对于地方部队的发展支持力度不够。不过这都不是什么很严重的问题,魏红军只是让他们好好调整下。

  当然魏红军来第一支队,也是为了在第一支队,开展新式整军。

  几天之内魏红军考察第一支队,也了解根据地的情况。也等来了120师在晋绥部队的领导人。都不是普通人,一个个都名气很大,级别不低。

  不过除了少数军事干部之外,大部分都是高学历人才。

  “我想知道察绥部队目前最准确的情况。况”

  察绥部队要并入第一支队,魏红军当然要了解清楚目前他们的情况。

  此次过来的察绥部队领导有察绥游击军军长张声石,游击军政治部长乐慕周,游击军政治部副部长李凤梧,秘书长金永麒,察绥游击军第一支队司令员连汉,第四支队司令员任树海,第五支队司令员周绍清。

  这一次划拨给八纵的就是游击军第一支队、第四支队、第五支队。

  察绥游击军是一个很特殊的部队。

  名义上他是跟山西新军,也就是山西青年决死纵队差不多的性质。是阎锡山和中共合作的产物。

  伍豪同志跟阎锡山提出在第二战区成立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战总动会。因为是阎锡山和八路军的合作,因此在山西、察哈尔、绥远属于是公开组织。

  战总动会成立之后,在山西、察哈尔、绥远一带成立了不少部队。

  察绥游击军就是其中一个。

  不过这些部队,最后基本上都成为了八路军控制的部队。之所以发生这种事情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是战总动会成立的时候就有大量共产党员加入,部队的大量年轻学生最后都选择八路军。不过更多的是因为这些部队很多都在敌后打仗。在敌后打仗,生存下来的基本上都是八路军。

  当然因为这样特殊的情况,所以察绥游击军的领导机构也是非常特殊。

  像这一次亲自来到西宁县的游击军军长张声石,这可是老蒋亲自任命的察哈尔省主席。因为张声石此人的资历非常深,是早年的同盟会,辛亥革命之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时候他就是国会议员。

  之后一段时间张声石在国民政府一直是高官厚禄,甚至一度是老蒋的嫡系。当时老蒋手中唯一的骑兵部队就在张声石手中。

  不过九一八事变之后,两个人开始分道扬镰。

  张声石甚至带着部队加入了冯玉祥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大大得罪了老蒋。不过就算是如此,老蒋也只能是安抚他。因为他在西北,特别是山西、察哈尔、绥远一带影响力太大。

  除了这位革命老前辈之外,游击军政治部部长乐慕周和副部长李凤梧两个人都是大学教授,在北平文化界都是名声响亮。而且在目前的察绥游击军,军长张声石不是共产党员,只是和八路军走得近,支持八路军主张。而乐慕周和李凤梧都是党员,而且是老党员。

  这两位级别都很高。

  一位是赫赫有名的“红色教授”,另一位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科学院院士。除了他们三个人,从游击军秘书长开始到下面几个支队司令员,都是大学生出身。而且都是学界赫赫有名的学生领袖出身。

  或者说察绥游击军就是一群学生组成。主要是流亡的东北学生,还有北平、天津学生和山西、绥远当地学生。

  “魏政委,去年十一月发生的游击军徐杨叛乱严重打击了游击军。当时我游击军军部、第四支队、第五支队就剩下了不到五百人。不过把在雁北的第一支队调到丰东(丰镇以东)和阳高县之后,游击军这两个月恢复了元气。目前游击军第一支队拥有637人,长短枪388条,轻重机枪17条。第四支队拥有434人,长短枪179条,轻机枪4挺。第五支队拥有426人,长短枪242条,轻机枪6挺,重机枪1挺。除了下属的三个支队之外,游击军军部还有警卫连。警卫连拥有87人,长短枪74条,轻机枪一挺。”

  游击军秘书长金永麒给魏红军介绍目前游击军的情况。

  金永麒是北平中法大学出身,上学的时候是中法大学学生会主席,一二九运动的时候也是学生领导人之一。正因为这样的出身,所以才二十三岁的金永麒,才会在察绥游击军担任秘书长。

  不过年纪小,但能力是真不差。

  对于游击军也是非常熟悉魏红军心中开始计算游击军的家底。光是第一支队、第四支队、第五支队、警卫连就有1584人,加上游击军一些机关人员,人数是超过1600人。长短枪890条左右,轻重机枪28挺。

  虽然相比起他们的番号来说,实力还是很差的。

  但也不能小。

  整体来说,和魏红军估计的差不太多。

  “纵队开会讨论的结果是,八纵第一支队改名为宁高镇支队,对外也可以称为察西支队。察西支队下辖三个大队,八纵第一支队改为第一大队和第二大队。察绥游击军第一支队、第四支队、第五支队、军部改编为察西支队第三大队。第一大队坚持在西宁县,巩固壮大西宁县抗日根据地。第二大队发展天镇抗日根据地。第三大队从丰镇撤离,把丰镇根据地移交给359旅的部队。第三大队以后要开辟发展阳高县抗日根据地。”

  等了解了游击军的情况之后,魏红军传达了八纵会议的精神。

  发展宁高镇抗日根据地,除了扩大八纵根据地规模之外,还能够增加和120师的合作。目前120师359旅开辟了大青山根据地,以及察绥、雁北一带也有他们的地方部队活动。

  发展宁高镇抗日根据地之后,就能够和359旅有更多的合作。

  当然除了359旅之外,还能够和傅作义的35军增加合作。因为大家的主要敌人就是日军驻蒙军。

  所以对于开辟宁高镇根据地,八纵还是很重视的。

  “现在谈谈关于宁高镇支队的人事。”

 

 

第205章 宁高镇支队2

  “八纵党委会决定高伟同志担任宁高镇支队司令员,黄浩同志担任宁高镇支队政治委员。”

  “是。”

  “卢伟生同志担任宁高镇支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

  “是。”

  “徐家富同志担任宁高镇支队第一大队大队长,齐光武同志担任宁高镇支队第一大队政委。

  “是。”

  “高力同志担任宁高镇支队第二大队大队长,徐进同志担任宁高镇支队第二大队政委。”

  “是。”

  说起来第一支队独立在西宁县开辟根据地,八纵作为上级单位最大的帮忙,就是当初分割十大队的时候,其中的第三营有两个连队直接并入到了第一支队。

  这对于第一支队各方面的提升惊人。

  因为十大队干部储备充沛,完全是按照一个团的编制打造的。把十大队第三营两个连队整体并入到第一支队之后,这两个连队的干部就全都融入到了第一支队。

  那些干部一大半都是长征走过来的老红军。

  此次任命的第一大队政委齐光武,第二大队政委徐进都是来自于当初的十大队第三营。

  “连汉同志担任宁高镇支队第三大队大队长。”

  “是。”

  游击军一大半都是学生。

  他们之前也没有接受过什么军事训练。所以察绥游击军从成立以来,表现只能说一般,发展速度也慢。远远比不上撒出去的八路军部队。不仅战斗力比不上八路军部队,就是宣传上也比不上八路军部队。

  不过也可以理解。

  毕竟七七事变之前,他们都是一群读书的孩子。突然之间就投笔从戎,而且还在环境恶劣的敌后战场,当然是不适应。他们很多人非常天真。

  以为只要是中国人都会抗日,以为只要是中国人都会爱国。

  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说的那些“大道理”

  普通百姓听不懂,土匪不相信。普通百姓很多人连县城都没有去过,你跟他们讲什么国家民族的大道理,他们怎么可能听得懂。至于那些士匪就更不会相信这种东西。他们如果如相信这种东西,也不会去当士匪。

  因此这支部队虽然得到了阎锡山和八路军双重支持,但发展依旧很慢。

  唯一发展比较出色的只有第一支队。

  第一支队本来是南下,在怀仁、应县一带活动。出发的时候一百多人,一年之内发展到了一千 多人。几个月前游击军军部整编的丰镇、阳高县一带的地主武装发生了叛乱,让察绥游击军军部、第四支队、第五支队损失惨重。察绥游击军就把第一支队调了上来,不过并没有全员回来。第一支队在怀仁、应县留下了五百多人,并入了雁北支队。

  而第一支队北上之后,迅速稳定了丰镇、阳高县的局面。

  在察绥游击军当中就数第一支队战斗力强大。

  第一支队的司令员连汉今年二十五岁,别看这么年轻,但经历很是丰富。十五岁就念了阎锡山打造的北方军官学校,毕业之后没有进入军队反而是去北平念了大学。一二九运动爆发之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开始做学运和兵运的工作。

  察绥游击军作为阎锡山和八路军共同打造的部队,连汉这个毕业于北方军官大学的军官就非常受器重,担任了第一支队司令员。这一年多来他率领第一支队在雁北作战表现非常不错。

  在整个察绥游击军当中,算是最闪亮的一颗将星。

  “至于第三大队政委--,张军长,八纵想调金永麒同志担任。你看?”

  察绥游击军是阎锡山和八路军共同打造的。

  他们的上级是战总动会。虽然实际领导是八路军359旅,但名义上他是要接受战总动会的领导。

  这一次120师把察绥游击军第一支队、第四支队、第五支队以及军部警卫连等并入八纵,但并不是说察绥游击军就完全并入八纵。察绥游击军依旧有其他支队存在,他们还是会以察绥游击军的名义活动。

  所以察绥游击军的军部一些干部,还是隶属于战总动会。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06:19 , Processed in 0.043575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