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重生之我在晋察冀1-783排版 - 第 323 页

  所以延安这边也是做了各种防备。

  担心发生一些武装冲突。

  这种紧张气氛之下,终于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甚至轰动全世界的事情。

 

 

第352章 局势变化

  1941年1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这件事情延安没有警惕吗?

  其实是有的。

  自从常凯申在重庆连连召开会议,讨论如何限制八路军、新四军发展,甚至要制定打击八路军、新四军的时候,延安怎么可能没有消息。

  正因为延安感受到了紧张的气氛,感受到了不同寻常的味道,所以才会要求新四军军部赶紧北,上。新四军军部周围全都是国民党部队,一旦重庆要做什么,其他新四军部队都是鞭长莫及。最好的办法就是赶紧离开原来的驻地。但新四军军部的动作缓慢。

  一直和延安发电报,各种借口,各种客观条件不允许,各种不同意。

  说白了目前的新四军军长项鹰,更支持王铭的主张,而不是延安的命令。一直以来新四军都是接受长江局的领导,而不是延安的领导。

  说句不好听的话,抗战前几年的情况是,八路军践行的是主席独立的敌后山地游击战战略,新四军军部是听从王铭“一切为了统一战线”的路线。

  陈帅为什么是元帅。

  就是因为这个时候陈帅带着部队在苏南发展建立了苏南指挥部。他是坚定的支持延安,部队发展也是根据延安的命令。结果相比起新四军军部直接指挥的部队,苏南指挥部手底下的部队发展快很多。

  延安要求新四军军部快点北上之后,陈帅都已,经为新四军军部找了一个新的司令部位置。要求军部赶紧北上。

  但新四军军部依旧没有没有认识到危险。

  可以说王铭回国之后,那句“一切为了统一战线”,要求华共服从国民政府的命令,带给八路军、新四军很大的思想上的混乱。八路军这边离延安近,王铭去了长江局之后,虽然受到影响,但影响有限。但新四军就在长江局的领导之下,所以受到这种影响很严重。

  他们非常信任国共合作。

  因此新四军军部虽然在延安的严令之下开始北上,但还是磨磨蹭蹭,结果发生了“皖南事变”。

  双方关系直接降入冰点。点重庆直接宣布新四军是叛军,要取消新四军番号。延安这边当然不可能同意,立马针锋相对,组建了新的新四军军部。与此同时八路军第五纵队加入新四军序列,成为了新四军第三师,增加新四军的实力。

  要不是还有日本人在旁边,“皖南事变”之后国共双方就真的会兵戎相见。除了旁边有日本人,还有一个是英美苏都对于此事表达的关注,都对重庆施加压力。

  要求重庆不要扩大这次的事情,都暗暗的批评重庆发动的“皖南事变”。

  别看英美苏现在都没有多少东西支援重庆政府,但在重庆政府这边他们的影响还是很强的。再说现在重庆政府没有外援,所以一直和他们谈判,希望得到英美苏的支援。这个时候肯定不愿意得罪他们。

  所以看起来剑拔弩张,但还是有所克制。

  不过这种克制只是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其实小规模的冲突是越来越多。晋察冀军区这边没有什么国军部队,所以并没有什么摩擦。但其他八路军根据地,和国军之间摩擦越来越严重。

  “狗日的白狗子,我早就说了白狗子不能信任。蒋光头是什么人,当年杀了我们那么多人。怎么还能相信他。之前还有人说什么,要我们听国民政府的命令,听他蒋光头的命令。真他娘的混账东西。”

  王秋云忍不住大骂。

  看着帽子上的青天白日徽章,直接用手拽下来,扔在了地上。

  听到“皖南事变”之后,八路军这边都是义愤填膺。

  很多人都是要求血债血偿。

  双方当初的合作,本来就是因为抗日,算是勉强合作起来的。之前双方打了十年时间,可以说是,有血海深仇。哪里是一句合作抗日,一句“兄弟阅于墙,外御其”,就能够抵消那么多深仇大恨的。

  后来人评价历史容易,但作为历史的当事人,哪能跟没事人一样简单的一笑恩仇。

  多少老红军,他们的家人几乎都是死于国民党手中。你凭什么要求他们放弃仇恨,你有什么资格要求他们原谅。就是魏红军本人,也有两个哥哥,以及很多亲戚朋友死于国军之手。魏红军还有父亲和小弟留在了苏区,至今生死不明。和魏红军一样从闽西出来的老红军,家里很多都是这种情况。当初改编八路军的时候,多少老红军都不能接受头顶青天白日徽章。要不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第一个就是服从命令听指挥,部队直接就乱了。当日军一路攻城略地的时候,双方为了抵挡日军,虽然也有一些,但整体上还是可以合作的。

  可是当日军进攻步伐减缓之后,双方的矛盾就越来越激烈。应该说武汉会战结束之后,双方的关系就越来越差。现在更是发生了“皖南事变”这么恶劣的事情。

  八路军中高级将领,大部分都是走过长征的老红军。

  他们都坚决的要求打击国民党。还是延安那边压住了这种声音,要不然现在的情况绝对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皖南事变”之后,国共两党其实已经是完全撕破脸皮。

  只不过外有英美苏国家不支持国共两党内战,内有舆论也不支持国共内战。所以双方才有所克制,没有发展到大规模的战斗。

  “未来我们的局面会更加艰难。”

  魏红军叹口气。

  历史的发展有他的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新四军军部接受长江局的领导,以王铭的指导精神来领导新四军的时候,新四军的问题就已经很严重。

  为了不激怒国民党,新四军军部发展都是小心翼翼。国民党反对的地方,新四军都不会去发展。

  这个直接束缚了新四军的发展。

  相反苏南指挥部那边不一样。

  他们完全不在乎国民党的命令,按照延安的命令,大胆的往敌后发展。所以在新四军各支部队当中,陈帅率领的部队发展最好。也奠定了延安成立新的新四军军部,陈帅成为新四军军长的基础。

  这一次“皖南事变”,是新四军长期奉行王铭政策的必然性结果之一。

  以前双方虽然也是不断,但整体来说还是可以合作抗日。

  效果其实很好。

  国军部队人多、武器好,可以正面和日军作战。八路军部队机动能力强,最擅长伏击,擅长偷袭,擅长截断日军后勤,擅长突袭日军薄弱处。

  国军和八路军之间越是合作好的地区,抗日局面都非常好。

  最典型就是绥远地区。

  晋绥军35军和120师之间的配合默契。35军正面出击,120师打日军侧翼和运输部队,打的26师团伤亡惨重。可以说驻蒙军26师团,在绥远一直情况不好。以至于驻蒙军无奈之下把骑兵集团都放在了包头,看着傅作义部。还有在中条山,卫立煌和八路军部队配合非常精彩。一直以来中条山都屹立不倒,日军多少次进攻都没有办法。

  因为中条山国军部队多。

  只要日军进攻中条山,那么中条山国军正面抵抗。而129师部队就断日军后路,断日军后勤。结果每次日军进攻中条山,都是虎头蛇尾。

  开始气势凶凶,但没打多长时间,就因为后勤不足撤出中条山。

  可是现在情况完全不一样。

  在绥远地区35军和120师合作默契,所以部队都被誉为是“七路半”。结果受到了重庆,还有阎锡山的猛烈批评。阎锡山已经告诉傅作义,必须要和八路军保持距离。要不然就要撤掉傅作义的职务断了傅作义部的后勤物资。在重庆和阎锡山的压力之下,傅作义把在35军工作的党员全都送走,和120师之间的合作也不再是那么亲密。

  中条山这边更是如此。

  何英钦来到中条山之后,先是把陕军第四集团军调离中条山。孙蔚如也受到了何英钦的警告,告诉孙蔚如,不要跟八路军走的太近。特别是陕军部队,那可是有“罪”的部队。

  没有对孙蔚如审判,已经是委员长“宽宏大量”。你竟然还敢和八路军眉来眼去。

  把陕军第四集团军调离之后,何英钦和卫立煌谈话。

  批评卫立煌和八路军走的太近。但卫立煌认为何英钦是鸡蛋里挑骨头。他们大部队在中条山和日军打仗,旁边就是129师部队。双方合作效果很好,为什么一定要和八路军闹翻。

  何英钦看到卫立煌油盐不进,报告给了重庆。

  常凯申一怒之下把卫立煌叫回重庆,对他是一阵批评。然后把卫立煌扣在了重庆,不让他回到第一战区。让何英钦全权负责第一战区的事情。

  而且重庆和阎锡山要求八路军部队撤离晋南地区,不允许八路军部队在这个地区活动。其实八路,军在这个地区活动,之前和中条山的国军合作非常密切,效果也非常好。不过双方摩擦越来越严重,八路军部队就撤离了这个地区。

  现在“皖南事变”爆发,双方再也不可能跟抗战初期那样合作战斗。

  这个其实对日军最有利。

  日军之前两面作战,打起来一直是很别扭。可是现在日军完全可以不管另一方,先解决一路,回过头再解决另一路。反正国军和八路军之间也没有之前的合作。

  日军打其中一方,说不定另一方看着幸灾乐祸。

  “最近日军的动向有些不同寻常。大部队一直往晋南方向过去。不知道是要扫荡129师,还是要进攻中条山的国军。

  王秋云看着地图喃喃自语。

  虽然很生气“皖南事变”,但八纵远离皖南,也不能做什么。而且以两个人的级别,这种程度的问题,也没有资格插手。所以王秋云立马把话题转到了华北这边。

  日军那么多部队的调动,根本就没有秘密。

  毕竟是三个师团,近四万部队的调动,怎么可能瞒得过别人。只是日军的目标,大家还是无法确定。不知道是要去扫荡129师的根据地,还是要去进攻中条山国军。

  “中条山的国军。”

 

 

第353章 积极备战

  “怎么说?”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04:04 , Processed in 0.056435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