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重生之我在晋察冀1-783排版 - 第 383 页

  “老领导,这我们可是当真了。”

  “我还能骗你们不成。等打破这一次日军的扫荡,我们八路军在河北就能够占据绝对优势。不要说是保定,到时候打下石家庄都有可能。

 

 

第412章 中央批示

  八路军只用了两个小时就攻下宣化。前前后后总共打了不到五个小时,就彻底歼灭日伪军1300多人。

  此事轰动整个华北方面军。

  岗村宁次开始都以为驻蒙军谎报军情。八路军部队越来越强大,这一点岗村宁次早就知道。自从岗村宁次过来担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以来,他一直把八路军当成是主要对手。以至于大本营要求他发动中条山战役的时候,他甚至是反对的。因为在他看来,八路军在华北的威胁,已经远远超过了国军部队。日军想要稳定华北局面,只有解决八路军部队才可以,而不是解决国军部队。

  所以这段时间岗村宁次制定的新年计划当中,华北方面军大部分的力量都要放在扫荡八路军身上。

  不过就算岗村宁次认为八路军战斗力提升很快,但他也不认为现在的八路军强大到可以攻下城市。八路军部队打打游击,打打伏击还可以。他们还能够攻城?更不用说只用了不到两个小时就拿下宣化。宣化的日伪军虽然不多,但也有1000多人。

  这样的县城,哪里是八路军能够轻易拿得下的。因此接到驻蒙军的电报之后,岗村宁次怎么都无法理解。

  所以岗村宁次质问驻蒙军,这个战报是不是准确的?是不是驻蒙军故意夸大八纵的战斗力,以此来要挟华北方面军司令部。想让华北方面军派遣部队支援支驻蒙军?

  但驻蒙军回答的信誓旦旦。表示从八路军攻城开始,不到两个小时宣化城内已经没有了枪声。八路军部队两个小时攻下宣化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得到确定的回复之后,岗村宁次好长时间都没有回过神。

  他一直在考虑,八路军是怎么攻下了宣化?

  当然岗村宁次震惊,华北方面军震惊。八路军这边也是一样。延安震惊,八路军总部也是震惊。

  实在是因为八纵攻下宣化太过干净利落。

  要不是因为晋察冀领导都在现场观战过,延安和八路军总部和岗村宁次一样也会质疑这个战果。

  可以说谁都没有想到,八路军竟然有能力在两个小时之后拿下拥有一千三百多日伪军的宣化。

  “好啊,真是太好了。” 看着宣化战报,主席、总司令他们都是非常高兴。

  现在党内准备进行整风运动,主席正需要这样的一场醋畅淋漓的胜利。自从王铭归国之后一直在反对主席提出的要在敌后进行独立的山地游击战观点。他的主张是一切为了抗日,要完全服从抗日统,一战线。其实就是完全服从国民党的命令。

  王铭归国,开始对中央领导架构进行整顿。特别是对于负责中央日常工作的书记处进行改组,增补了王铭、陈运、康盛三人为中央书记处书记。

  这一下中央书记处当中,留苏派成为了多数。

  反而是主席成为了少数派。

  王铭一系列的操作,结果是党内思想一片混乱。

  党内一些重要领导人,对于共产国际代表自居的王铭是非常支持的。其实他们支持的不是王铭而是他背后的共产国际。当然他们支持共产国际是支持共产国际后面的苏联。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共产国际是绝对绕不开的存在,苏联更是仰望和向往的存在。

  甚至八路军的一些高级将领,他们也是支持王铭的观点。在这样的错误思想之下,八路军改编之初出现了不少投奔国军的老红军、老干部。因为他们都支持王铭的主张,认为既然已经是联合抗日,那么何必在八路军受苦。作为八路军将领,很多人的生活很贫苦。相比起来到了国军那边,可以好吃好喝。

  给八路军早期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虽然遵义会议解决了军事路线问题,但为了团结各方力量,一直没有解决政治路线问题。来到了延安之后,主席一直想要解决政治路线问题,以此来强调独立自主。

  但党内留苏的高级领导人太多,且盲目崇拜苏联的领导人也太多。

  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受制于共产国际,无法自己独立发展。王铭去了长江局之后,甚至把长江局变成了第二个中央。在宣传上,甚至和延安打播台。自己写了文章之后,直接冠以主席的名字发表。甚至主席写了“论持久战”,长江局那边一直不发表,把这片稳住扣了下来。因此主席已经开始准备进行党内整风。而此时主席尤其需要八路军部队的成绩。

  目前党领导的两支重要武装力量,八路军基本上遵守的是延安的命令,延安的战略战术。其实就是主席提出的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

  新四军军部更多的是听从长江局的命令,其实就是担任长江局书记的王铭的命令。

  去年发生的“皖南事变”,让新四军伤亡惨重。可以说是王铭主张的破产。新组建的新四军军部,是听从延安的命令。但就算是如此,主席想要解决早年中央苏区政治路线问题的时候,直接遭到了中央领导的否决。书记处五位书记,除了主席之外的四个人全都反对。

  因为政治路线问题,不仅涉及到他们在中央苏区时候的主张,更涉及到和苏联、共产国际的关系。如果解决政治路线问题,很多干部都要重新检讨自己的历史。

  在这方面很多人都迟疑。

  包括伍豪这些苏区时期的领导人,对于这个事情都是比较暖味的。

  主席这边的压力也很大。

  这个时候晋察冀部队两个小时打下了宣化,而且上报下一步作战计划。那就是打下怀安和王全,彻底包围张家口。这直接给了主席一个定心丸。

  因为这表明主席一直主张的独立自主的敌后山地游击战是成功的。实践正在证明,主席主张的农村包围城市,游击战和运动战结合,抗战从战略相持走向战略反攻的观点都是正确的。

  有了底气,主席才能够在党内推动整风运动。

  “老毛,你看看他们用的战术。把步兵炮推进到离城墙只有四五百米的距离,炮兵阵地直接设置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魏红军还给这种战术起了一个名字,叫大炮上刺刀。不过从效果来看非常成功。利用步兵炮能够曲射,也能够直射的特点,近距离步兵炮命中率可以大大提高。弥补了我军炮手训练不足,命中率不高的缺点。”

  “对,很聪明。我常说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前线这些指挥员的创造力,也是无穷无尽的。他们在战争当中学习战争,完善我军的战略战术,成为合格的指挥员。”

  “荣臻同志的报告当中说,他们准备打破日军封锁线,就尝试使用这个战术。

  总司令也是非常高兴。

  指了指河北道:“华北方面军这一次在华北扫荡我们的根据地,如果晋察翼军区能够顺利完成反扫荡,再给日军重重一击,那么晋察冀军区的整个抗日局面都会出现变化,会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转变。以后不再是日军频繁扫荡,而是晋察冀部队可以慢慢的蚕食日军占领区,扩大我们的根据地。荣臻同志甚至表示,等时机成熟的时候,晋察冀部队,准备拿下保定。拦腰截断平汉路,切断华北方面军和华中方面军之间的联系。

  晋察冀的报告太鼓舞人心。

  如果能够完成晋察冀报告说的那样,那么晋察冀就能够率先转入战略反攻。

  “给荣臻同志回电。目前抗日依旧是敌强我弱,我们的部队需要冷静再冷静,千万不能盲目冒进。除非有绝对的把握,不然不要轻易攻打保定这样的大城市。”

  “我也是这么想的。我担心八纵接连攻城成功,会让其他军区的部队觉得日军不过如此,开始盲目冒击。”

  “一定要强调这一点。可以攻城,但不能盲目攻城。现阶段我们依旧是处于战略相持阶段,还没有来到完全的战略反攻阶段。我们的中央,我们的部队,都要明白这一点。” 主席在红军时期是见识过这种情况的。

  当时左倾冒险,要求红军部队攻打大城市。打长沙,打南昌,包括打赣州,牺牲了多少出色的红军将士。主席担心八路军部队要是冒进,也会发生这种事情。

  主席的判断是,中国抗战想要转入战略反攻阶段,还需要一两年的时间。

  不过主席更喜欢魏红军下面的报告。

  魏红军把部队进入宣化之后发生的事情全都记录下来。然后把自己的举措,也一起汇报。作为中央以后制定城市政策的参考。

  “这份报告写的尤其出色。我们攻打城市,不只是占领城市,还要管理城市。你看看我们的部队,是真正的土包子进城,进城之后一片混乱。如果没有详细的接收城市、管理城市的方案,会大乱套。”

  “大家多年在山沟沟里打仗,只知道做农村工作,不熟悉城市问题。没办法,只能是慢慢来。荣臻同志询问延安对于八纵组建机动兵团是什么意见?”

  八纵组建机动兵团,不仅仅是晋察冀军区的事情。

  甚至八路军总部都无法决定。

  因为现在中央正在推行“精兵简政”,限制部队大团数量,很多大团都要改为小团。这个时候组建一个打大仗的机动兵团,是和中央的精神背道而驰的。

  所以聂帅再次发电报询问中央的意见。

  主席想了想,道:“同意。荣臻同志不是说要以点带面,从察哈尔开始战略反攻。那我们就看看察哈尔是怎么开启战略反攻。

 

 

第413章 晋察冀第一旅

  频繁的扫荡,还有国民党的封锁,都让八路军根据地物资缺乏。

  1941年又碰上了华北干旱,结果八路军根据地的情况是非常艰难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八路军的粮食开始不足。1941年八路军各部队还是有储备粮食,因为很早大家就开始进行大生产运动,储备了一些粮食。但进入1942年之后,不少根据地的粮食储备慢慢开始不足。

  除非是跟八纵一样,严格的推行大生产运动储备大量粮食的根据地。这样的根据地进入1942年之后,手中的粮食储备充足。虽然和以前不能比但也不至于真的缺粮,让部队肚子。勉勉强强还是能够过得去的。

  可是整体来看,华北的八路军开始陷入缺粮的局面。

  为了打破这种困境,延安决定八路军部队进行“精兵简政”。不过目前的精兵简政,政主要是从后勤机关开始。把一些机构合并起来,然后让机关工作人员下到基层,减轻政府的压力。历史上五一大扫荡之后,晋察冀军区部队也开始进行“精兵简政”。

  包括地方部门和部队机构合并起来。

  像县长或者县委书记兼任县大队政委,或者直接担任县大队大队长。各区的区委书记和区长也是这样,直接担任区小队的队长和政委。这样就可以下沉很多干部去地方。

  这就是精简机构,属于“简政”的范畴。

  然后是军队问题。

  减少主力部队,其实就是缩编主力部队。

  主要就是大团变小团。

  八路军的大团,那都是2000人以上的团,大致是2500人左右。甚至一些规模庞大的团,人数是超过3000人。甚至晋察冀四分区的老五团,刚刚整编的时候近5000人。后来进行整顿之后,也有4000人左右。

  这样的大团,用好了战斗力是很强的。

  日军的加强中队三百人左右,很少敢于进入根据地腹地。因为一旦碰到这样的大团,基本上有来无去。八路军大团,只要不是刚刚组建不久的部队,迟到日军一个加强中队还是绰绰有余的。甚至这样的大团,配合一些其他地方部队,可以伏击日军五六百人的独立大队。

  可惜这样的大团负担也重。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9 21:01 , Processed in 0.039763 second(s), 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