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重生之我在晋察冀1-783排版 - 第 495 页

  平时这都不是什么问题。

  但现在要打仗,这就是大问题。

  常凯申接到了庞炳勋的求援电报之后,一点没有惊慌,反而非常高兴。因为他去年就想要掂量掂量华北方面军的成色。因为他实在是不明白,晋察冀八路军是怎么把华北方面军打成了那个熊样。

  到底是晋察冀八路军强大的,还是华北方面军没落了?

  他一定要找出一个原因。

  再说就算是打败仗,常凯申也不着急。打了胜仗有打了胜仗的战略,打了败仗就有打了败仗的战略。无论怎么样,常凯申都有应对之策。

  所以他立马下令,让孙连仲第二集团军、孙桐萱第三集团军北上,直接威胁石家庄,给保定的庞炳勋解围。同时命令河南的蒋鼎文和汤恩伯,也派出部队做出要过河的样子,把日军36师团牢牢地固定在豫北。要是庞炳勋他们在河北作战作顺利,就让蒋鼎文、汤恩伯派出十万部队北上,去争夺河北的控制权。如果庞炳勋作战不力,那就按兵不动。

  一时之间河北、河南战云密布。

  庞炳勋不想打仗,但他必须要打。所以他开始在保定部署防御工事。

  庞炳勋可不是日军。

  日军瞧不起八路军,所以把城墙当成是防御八路军进攻的一道屏障。他们欺负八路军没有重武器。但庞炳勋和日军是打过仗的。

  所谓的城墙面对日军的炮火就是一个摆设。

  真正的城市攻防战,最厉害的永远都是城外和城内密密麻麻的明堡暗堡那些防御工事。庞炳勋一边准备作战,一边不停的求援。

  常凯申也是不停的给孙连仲和孙桐萱下命令。

  让他们赶紧支援。

  孙连仲和孙桐萱,开始进入冀南。从冀南继续往北,准备配合庞炳勋。

  可惜这个时候日军竟然是虚晃一枪。

  日军之前好像全员要北上进攻保定,但110师团利用夜色,部队突然南下。与此同时日军刚刚在新乡组建成功的战车师团北上,配合110师团夹击孙连仲第二集团军。

  孙连仲第二集团军这个时候编制上下辖五个军,还有一些独立旅之类的。但这一次孙连仲北上进入晋东南,手底下带着的只有三个军。

  30军、55军、68军。

  这里面30军的来源比较复杂,是中原大战冯玉祥投奔常凯申的部队和原国民军第四军部队合并组建的。如果广义上来讲,是西北军嫡系余脉。

  55军是韩复架的部队。韩复被枪之后,他的部队被孙桐萱领导。但常凯申并不信任孙桐萱,毕竟把他们的老大韩复给枪毙。所以常凯申不停地从第三集团军抽调部队,55军就这样离开了第三集团军。但常凯申也不能做的太过分,因为很容易让军阀部队反弹。因此常凯申的做法就是把55军从第三集团军抽调,但交给了同样西北军部队第二集团军指挥。

  68军是刘汝明的部队,最早当然也是西北军出身,后来是隶属于29军。29军从华北撤离之后,部队也被肢解。68军就进入了第二集团军。

  说白了,整个第二集团军都是当年西北军余脉。

  按照编制来说,下辖三个军的第二集团军兵力怎么也应该有七八万人。就算是少一点也应该有五六万人。但其实根本没有这么多部队。

  本来孙连仲、刘汝明这些西北军高级将领为了得到常凯申的支持,一直跟常凯申表忠心。实在是因为不表忠心不行,部队这样打下去就真的要没了。

  像刘汝明系68军,1941年最严重的时候一个军竟然只有六千来人。下面的有些师减员严重,只有七八百人。人少最起码可以招兵,但武器弹药的不足,如果没有重庆的支持,根本无法补充。

  其实孙连仲和刘汝明他们的策略是成功的。

  常凯申在历史上慢慢的接纳了第二集团军,算是接受了他们的投诚。到了抗战结束的时候,第二集团军下辖的那些军都是兵强马壮。特别是30军、68军都有了近30000人。

  可惜现在不是。

  他们三个军,加上他们自己招募的新兵,总共才三万多人。一个军一万多人,武器装备倒也不算很差。完全没有想到进攻保定的110师团突然着夜色南下。

  被日军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好在孙连仲是征战沙场多年的老将,包括最近一段时间实际负责部队事物的刘汝明都是如此。所以他们虽然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但部队还是迅速展开。

  可惜他们没有想到,日军这一次还投入了他们刚刚组建的战车师团。

  结果瞬间伤亡巨大。

  部队只能是选择后退。第二集团军后撤,孙桐萱的第三集团军只能是跟着撤退。相比起第二集团军,孙桐萱的第三集团军才是真正的啥也没有。

  自从韩复渠被枪毙之后,常凯申当然是不相信韩复渠的部队。

  所以对于第三集团军一直在打压。所以别看孙桐萱的第三集团军名义上是一个集团军,但手底下只有12军一个军。12军下辖第20师、第22师、第81师。这些部队全都加起来,第三集团军也只有14000人左右。第三集团军每个师大约只有4000人左右。

  当然老蒋打压孙桐萱另一个原因是,孙桐萱这个人和八路军关系太好。

  而且私底下还和地下党来往密切。

  很狼。

  和常凯申想的完全不一样。

  常凯申是不会明白,八路军部队能够在华北立足,能够让华北方面军吃癌,是因为八路军在华北建立了广泛的根据地。占领了华北农村之后,甚至截断了日伪军的粮食供给。

  掐住了日伪军命脉。

  不单单是因为部队的原因。

  但常凯申能够想到的,只是日伪军战斗力下降,太快。所以也想上来捡便宜。没想到冈部直三郎是要收复保定,但他并没有想过在保定大打出手。

  冈部直三郎此次发起保定战役,并不仅仅是为了保定。目前华北方面军和八路军之间的争斗已经是白热化状态,他不希望有其他势力过来搅局。看到国军也想要进入河北分一杯羹,冈部直三郎岂能满意。所以冈部直三郎准备利用这一次机会,把国军在晋东南、晋南的部队一次性解决。把国军彻底赶出黄河以北。

  这样日伪军就能够集中兵力,专门对付八路军部队。

  为了完成这样的战略目标,日军玩了一个障眼法。而且本来龟缩在晋城等地的日军37师团,抽调步兵226联队和227联队,由37步兵团少将团长中岛吉三郎率领,直奔晋东南。进攻之前孙连仲第二集团军和孙桐萱第三集团军所在的地方,也就是国军在晋东南和冀南地区的老巢。

  孙连仲第二集团军和孙桐萱第三集团军就这样陷入了日军包围当中。

  国军毕竟不是八路军部队。

  八路军主力部队碰到这种情况,在日军合围之前,就会选择分散突围。然后在某个地方重新会和。只要部队没有被灭,那么部队就算是被打散最终也能够聚集起来。但国军部队不行,你要是被打散了,除非是撤退,最后还能够收拢少数部队。

  如果在其他地方被打散,部队就彻底了。国军部队是真的不敢分兵,分出去就再也聚不起来。

  现在孙连仲和孙桐萱近五万人的部队就这么进退维艰。

 

 

第523章 谁胜谁负

  日军和国军第三集团军、第二集团军就在邯郸、安阳一带交战。

  双方交战之后,互相都吓了一跳。

  孙连仲和孙桐萱他们知道自己被日军欺骗,被日军包围在里面。被110师团冲击之后,瞬间伤亡很大。因此急急忙忙的组建了防御工事。

  本来以为部队都要直接崩了。

  孙连仲、孙桐萱他们都打了这么多年仗,心中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毕竟两个人都明白,日军这是做了一个套,把他们都装了进去。

  这是要彻底解决他们两家。

  但打起来之后,孙连仲和孙桐萱两个人都很意外。

  这是日军吗?

  孙连仲和孙桐萱都是和日军打过很多年仗。特别是孙连仲,最危险的时刻就是徐州会战的时候。

  他的第二集团军刚刚在娘子关战役和日军血战,结果伤亡很大。大部队都没有补充,又来到台儿庄进行了台儿庄战役。

  那个时候的日军战斗力是真的很强大。

  那场战斗当中,孙连仲率领的第二集团军真的是差一点全军覆没。

  孙桐萱早年一直在山东作战。包括台儿庄战役的时候,虽然第三集团军是韩复渠的部队,但当时国军部队缺乏。所以孙桐萱也带着第三集团军参战。后来从山东到了河南,也跟日军作战多年。

  当然这两年他们两个人的部队,基本上没有再打什么大仗。应该说这两年整个河南的国军部队,都没有打过什么大仗。要不是如此,蒋鼎文和汤恩伯两个人也不会在河南天天争权夺利。

  这一次和110师团打冲锋的步兵110联队交手,孙连仲和孙桐萱都发现他们的攻坚能力明显下降很多。就连炮火装备也差了不少。110联队这一次出击,自己只配备了12门步兵炮。

  本来110师团是四联队编制的时候,师团直属炮兵手底下拥有的野炮兵联队,拥有的炮火非常强大。后来110师团几次整编,现在成为了三联队师团。而且这两年110师团表现不好,炮兵联队只下辖两个炮兵大队。

  这种炮火上的变化,在战场上表现的非常明显。

  除了炮火上的变化,就是110师团的新兵战斗力。110师团因为常年参与扫荡,所以一直以来兵力就不满员。编制是14000人左右,但常年也就保持12000人。

  加上110师团还有很多地方需要驻扎,平时能够调动的机动部队也就7000人到8000人左右。结果上一次冀中大扫荡,豫北战役接连参战,伤亡3000多人。而且这个时候日军减员严重的,不仅仅是战场上的伤亡,更多的是病人。甚至在中国战场上的日军减员,一半是战场伤亡,另外一半是因为得病。110师团的情况就是如此。因为日本财政越来越困难,已经无法跟七七事变那个时候那样大规模的给你们军饱。

  在中国的部队只能是自己抢东西。甚至有些日军部队,因为无法抢夺足够的粮食,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因此兵力不足的情况越发明显。

  一个月之前终于接受了新兵补充。

  补充上来的新兵,真的是新兵。现在国内送过来的新兵素质是越来越差。110师团还属于是要打仗的,所以补充的新兵最起码年龄合适,顶多无法像以前的新兵那样是接受过几年训练的预备役。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9 23:47 , Processed in 0.044566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