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重生之我在晋察冀1-783排版 - 第 666 页

  只是点了点头。

  道:“魏书记,我之前也接到了这些举报信。”

  “你怎么处理的。”

  “我亲自去怀来和罗伟林同志谈过话。”

  “怎么谈的。”

  李少成犹豫了一下。

  还是如实跟魏红军道:“当时我找到了罗伟林同志,问他:盛县经验是实践证明成功的经验,也是中央肯定和推广的经验,你们怎么出现这么多不同于盛县经验的东西。他回答道:盛县经验是成功的经验,我们也学习盛县经验的精神实质。符合我们怀来的经验我们学习运用,不符合怀来实际情况的,我们也不能照搬。

  “哦?”

  魏红军很意外。

  也很感兴趣。因为这个回答倒是很有性格,也很有辩证法的气息。所以问道:“后面呢?

  “所以我又问他,那你们是不准备执行盛县经验?罗伟林同志回答说,我们不盲目照搬执行。

  “之后呢?”

  “后来我仔细听了他的汇报,觉得他说的还是有些道理。所以就没有阻止。

  “罗伟林同志现在还在怀来?”

  “是。目前冀热察军区这边的士改工作进行的还是很顺利。大部分县已经初步完成了土改,现在各个土改工作队正在做复盘。看看土改过程当中是不是有一些问题。唯独怀来的土改工作还在进行。”

  “你给怀来县发电报,就说让罗伟林同志坐火车来张家口。我要亲自听他的汇报。

  “是。”

  魏红军对于罗伟林突然很感兴趣。

  有喜有忧。

  喜的是罗伟林不是一个盲从的干部,是一个有自己独立想法的干部。这个年代这样的干部是非常稀少,非常宝贵的。说实话盛县经验被中央肯定之后,谁敢随便质疑。不要说是罗伟林这样负责一个县的士改工作队队长,就是比他高好几个级别的士改干部,也不敢跟他这样。因为盛县经验的一次成功的经验,更是中央肯定和支持推广的经验。谁要是质疑这个经验,不仅是质疑中央的精神,更是对魏红军这个盛县经验的开创者的挑战。这可是大大得罪魏红军,以及跟着魏红军完成盛县经验的那些干部。

  罗伟林一个负责怀来县土改工作的,竟然能够说出这样的话。而且说的还非常有道理。盛县经验是好,但不是说这个经验就可以包打天下。

  毕竟每个地方的情况都不一样。

  但很多人照搬盛县经验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中共的基层干部组织能力强,对革命也很有激情。

  但在能力上,还是有很多不足的。

  你让他们自己理解政策,自己推行政策,会出现很多问题。因为很多政策,他们其实不懂,不理解。虽然上面希望能够调动基层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可是一旦放开让下面的干部自己理解政策,推行中央的政策,很容易就出现一放就乱的局面出现。所以在基层干部当中,有能力理解上面的政策,有能力领会政策的精神的干部,是非常需要的。

  但魏红军也不是没有担心。

  担心罗伟林就是一根筋的干部。特别是担心罗伟林是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干部。这样的干部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很容易出现问题。

  不过魏红军是比较信任李少成的。

  李少成是一个很稳重的干部。既然他觉得还是可以看一看,就表明罗伟林的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其实魏红军是知道这个罗伟林的。

  罗伟林是盛县中学的老师,毕业于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后来参加了杨永辉的曹杨庄游击队。

  魏红军在盛县开办农村讲习所,培养减租减息干部的时候,罗伟林算是第一批的干部。

  他的工作一直是中规中矩。

  在减租减息工作当中,也没有表现出特别出色的样子。他本人也不是那种特别活跃的干部。相比起来陈韬属于后加入农村工作的。但因为表现出色,被魏红军派到盛县负责土改工作。因为盛县经验被中央肯定,不仅仅是魏红军一跃成为晋察冀中央局副书记,全面负责晋察冀土改工作。

  就连李少成、陈韬他们这些直接参与盛县土改的干部,也都纷纷晋升,积赞了政绩。在党内的地位也迅速提升。

  没想到这一次罗伟林竟然有这样的表现。

  因为晋察冀控制平绥路,所以罗伟林当天就来到了张家口。罗伟林比魏红军大了三岁,今年是三十四岁。很是疲,脸都瘦了一圈。魏红军一看他的样子就知道,他在怀来的土改工作,必定是亲自去农村,而且转了不是一个两个农村。所以才会瘦了这么多。

  “魏书记。”

  “罗伟林同志,工作重要,但身体也重要。你可不能累垮了。”

  罗伟林这些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

  魏红军不希望他们透支自己的身体。以后新中国成立,建设新中国的时候,非常需要罗伟林这样年轻,懂得农村,愿意做农村工作的干部。

  “是。”

  “罗伟林同志,我最近收到了不少反应你问题的信件。都是说你在违背盛县经验,在怀来自创一套土改标准。很多人都认为你违背的是,中央认定的,目前的土改是初级阶段的这个战略判断。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魏书记,我非常赞成目前是土改的初级阶段这个判断。我在怀来是有一些自创的东西,但我没有违背中央的土改精神,也没有违背盛县经验的精神。我一直是严格遵照土改初级阶段的土改纲领,从来没有脱离这个纲领。我只是在这个基础上,根据我们怀来的实际情况,对于土改政策稍微做了一些改变而已。

  魏红军以前没发现。

  罗伟林还真是一个种。

  盛县经验可是魏红军亲自抓起来,李少成、陈韬这些干部去盛县完成的。可以说盛县经验就是魏红军为首的这一批冀热察解放区农村干部的政绩,大家的脸面。

  盛县经验的成功,不仅魏红军和李少成、陈韬他们直接负责人积赞了政治资本。就是冀热察参与土改的这些干部,都在这件事情上获得了好处。毕竟魏红军是晋察冀土改的负责人。魏红军的级别上来,李少成、陈韬的级别上来,大家作为同一批的土改工作的干部,同样有了足够的政绩,都可以晋,升。

  可是罗伟林作为冀热察军区参加士改的干部却没有完全按照盛县经验。这简直就是晋察冀土改部的公敌。难怪有那么多的检举信来到了魏红军这里。

  罗伟林竟然在魏红军面前都敢这么说。魏红军倒是没有生气,但面上却是表现的很严肃。

  道:“罗伟林同志,怀来的实际情况有什么特别,我倒是想听你说一说。”

  罗伟林心中如果不紧张是假的。

  如果魏红军勃然大怒,认为自己否定魏红军的盛县经验,到时候不要说在怀来的土改工作。罗伟林知道自己现在的位置都保不住。

  魏红军目前在晋察冀,那可是炙手可热的大人物。

  土改工作得到中央肯定,又是晋察冀中央局副书记,刚刚又打了一场大胜仗。可以说在翼热察军区,甚至在晋察冀军区,自己这个级别的干部,魏红军一句话就可以撤职。

  但罗伟林是一个心中有想法的人。

  再说罗伟林当年参加农村工作,还是魏红军一手教出来的。是魏红军在盛县农村讲习所第一批的学员。所以罗伟林心中魏红军是自己的老师,自己革命的领路人。

  因此他愿意冒险。

  罗伟林道:“魏书记,盛县经验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经验。目前来说,基本上适用于大部分地区。

  其实怀来也非常适合直接照搬盛县经验。土改工作也不会出现任何的问题。我在怀来从来没有否定过盛县经验,但我发现怀来有一些必须要重视的问题。但这些问题,盛县经验当中并没有提及。所以我只是补充了这些东西。

  “说说。”

  “魏书记,盛县和怀来都是我们八纵当年的老根据地,但这两个根据地又有很多不一样。盛县根据地自从我们打下来之后,虽然也有过战斗,但整体来说战斗不频繁。但怀来不一样,一直是察南支队和驻蒙军部队拉锯的地方。所以这里和盛县有很多不一样的情况。

  说起工作,罗伟林忘记了那些其他的事情。

  他只论工作。

  道:“首先怀来的富农地主划分比较困难。盛县因为我们早早地拿了下来,所以划分富农地主比较简单。但怀来这边很多富农地主,其实都是墙头草。历史上他们帮助过我们八路军,支持过我们的减租减息工作。但同时日本人来的时候,他们又给日本人干过活。他们的历史都很复杂。我们无法一句话两句话就划分他们的情况。所以这方面我花的心思就多了一些。有些富农地主更多的是支持我们八路军,和日本人合作也是迫不得已,暗地里还和我们来往。但有些地主虽然支持过我们,但跟着日本人的时候,也做过危害根据地的事情。如果武断的给他们划分,我认为是不正确的。

  很多根据地都有这种情况。

  富农地主的历史太复杂。就像是有些地主,他们历史上号称支持过八路军抗日,暗地里给八路军送过消息。可是往深里调查,这些地主手中同样做过恶。

  怎么给他们定性?怎么对待他们?包括在政治上、经济上,要怎么确定他们的地位,这都是非常考验基层干部的智慧。所以魏红军点头,但还是很严肃的道:“调查历史情况,建立一份详细的历史档案是必要的事情。我们抗战的时候,有一些地主虽然给日本人干活,但却是暗地里支持我们的。对于这些富农地主,你们要找到足够证明的人,给他们的历史做证明。不能让他们的贡献埋没。但一些有过恶行的地主,就算曾经支持过我们,帮助过我们,我们依旧要对他们的罪恶进行清算。这方面不能因为他们和我们的一些部队,一些干部有过交情,就网开一面。这方面谨慎是对的,但也不能因为感情,随意的放过那些有恶行的富农地主。这个我希望你能够记住。

  “是。”

  罗伟林继续道:“不过这个问题不是最关键的问题。我在各个农村都转过,土改之后最大的问题是农村的那些失去家里顶梁柱的寡妇、孩子、老,人。因为怀来是老根据地,所以军属多,烈属也,多。当然我们部队和日伪军在怀来拉锯,在这个过程当中百姓青壮年损失也很大。这就造成了怀来很多农村出现了大量失去壮劳力的寡妇、孩子、老人。这才是大问题。

 

 

第682章 小集体2

  “寡妇、孩子、老人?”

  魏红军点头。

  乱世之中人命最贱。所以才有一句话叫乱世人命不如狗,乱世最不值钱的就是人的命。不仅仅魏红军这样从军十七八年的将领看惯了死人,适应了死人。就是很多普通百姓也都习惯了死人。现在的人们不会因为死几个人就大惊小怪,实在是死人太普遍。

  如果是逃荒路上,最容易死的就是那些老弱好孺。因为他们的身体,无法承受逃荒路上的种种问题。就算真的碰到了吃的喝的,也抢不过那些青壮年。但战争的时候,死的最多的反而是青壮年。

  青壮年死了,就会留下老弱妇孺,这些老弱妇,就会成为弱势群体。中国农村一直以来为什么重男轻女,除了固有的传统之外,更多的是现实考虑。

  缺乏青壮年支撑门户的家庭,不仅在农村受欺负,而且本身干农活就不行。干农活那些出大力的,都是需要青壮年的。家里没有了青壮年顶梁柱,农活怎么干下去。

  像新中国八十年代进行土地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最困难的就是这类人。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9 23:54 , Processed in 0.060203 second(s), 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