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重生之我在晋察冀1-783排版 - 第 69 页

  不过就算气氛再凝重,该说的事情还是要说。

  因为这一次会议讨论大方向之后,大家回去就要具体制定新年的计划。盛县县长李少成开口道:“还有一个问题我认为必须要重视。

  “李县长,你说。”

  “我们盛县不是一个富裕的县。盛县南部基本上都是山地,北部地区也是丘陵和山地组成。所以这些地方虽然也有耕地,但产量有限。盛县主要的粮食产地是一区和二区,都在县城周围。现在我们的情况还好,可是一旦日军大兵压境,占领了县城,那么盛县最重要的粮产区会在日本人手中。如果我们到时候无法从中获得足够的粮食,很有可能会出现缺粮的情况。独立支队加上地方政府工作人员,人数已经很庞大。”

  魏红军放下手中的笔,问道:“李县长,你有什么好办法没有?”

  未算胜先算败。

  未雨绸缪,永远是好品质。

  显然李少成就有这样的品质。目前盛县的抗日形势很好,但不代表会一直很好。毕竟目前来说还是日军占据优势。而李少成却看到了未来围剿时候的困难。

  这个和李少成曾经在苏区的经历有关。

  当年苏区被封锁,苏区的生活就非常困难。日军的实力远比当年的国军强大。

  “我的想法是,鼓励百姓开荒。只要是能够开荒的地方都开荒,就算亩产只有几十斤,那也是粮食。盛县山区多,亩产很低。但种植一些耐旱的农作物亩产还是有保障的,特别是玉米、红薯之类的。我提议在根据地内,动员百姓开荒。如果缺乏一些农用工具,地方政府帮他们解决一下。让他们在山地上种植玉米和红薯。”1很多后来人印象当中,清朝玉米和红薯就全面普及。

  但并不是如此。

  像山西这边,一直到光绪皇帝事情才开始慢慢的出现玉米和红薯,但种植面积一直不大。李少成是做过农村工作,在苏区见识过困难情况的。

  所以他的想法就是在盛县的山地上,推广玉米和红薯。

  “这有什么问题吗?”

  “开荒难度太大,收益太少,百姓开荒的积极性不高。所以我们县政府的意见是,为了提高百姓开荒的热情,在开荒前三年到前五年,可以少收公粮,或者干脆不收公粮。只有给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他们才会积极的开荒。不过公粮这个不仅仅是我们地方的事情,还关系到部队。所以需要得到部队的支持。”

  魏红军看了王秋云,然后再看了李世平和韩卫国。

  他们都是点头。

  其实这个事情和部队并没有关系。只不过盛县抗日根据地有些不一样,因为是王秋云和魏红军两个人一手开辟的。甚至盛县的地方组织,都是部队配合成立的。

  因此盛县的党政军关系非常紧密。

  所以县政府才会在军民联合会议上提出这样的想法。毕竟这可是关系到公粮的问题。

  “李县长的做法是未雨绸缪。我们部队完全支持地方的工作,支持百姓开荒。而且李县长的想法启发了我。我们不能因为现在盛县抗日形势的高涨,就觉得万事大吉。我们应该看的更高更远,从全国的情况来看,目前抗日形势是非常严峻的。日军强大的战斗力显露无疑。这一点大家要心里有数才对。”

  魏红军作为独立支队的政委,士气低迷的时候要鼓劲,部队骄傲的时候要泼冷水。

  李少成今天的话,也打醒了魏红军。

  这段时间魏红军也骄傲了。

  差点忘记七七事变之后,抗战足足打了八年时间。日军哪里是那么容易解决的。魏红军继续道:“我们部队也好,地方政府也好,我认为大家的想法要有一些变化才行。那就是不要以为有了公粮,我们就万事大吉,大家都能够吃饱饭。以后我们的部队会继续增加,其他各种机构也会增加。学,校要增加,老师要不要给工资?以后战斗越来越大,部队的后勤医院也要扩大,医生护士要不要给工资?就算不给工资,生活物资是要发放的吧?盛县只是一个不到二十万人的县城,粮食产量也有限。公粮的数量始终都会有限。所以我们都要另想办法。

  “老魏,有什么想法说出来,大家讨论讨论。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听到魏红军的话,大家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魏红军解释道:“我的想法是,我们自己动手。部队也好,地方政府也好,在周围有空隙的地方,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种植粮食。只要是能够种植粮食的地方,我们都种上去。平时我们部队,我们 的后勤机关单位都要保持一贯的艰苦朴素,绝对不能铺张浪费。如果有余粮,就要做好储藏。狡兔三窟,我们要秘密的建设我们的粮库。在粮食多的时候,把粮食储藏起来。到了粮食缺乏的时候,再把它拿出来。”

  “全员种粮食?”

  “对。我就说说县委办公所在地。你们那个办公地点周围很大。完全可以留一条路之外,其他地方都开垦出来种东西。虽然那个地方不大,但也有两三分地。种粮食也好,种菜也好,反正都要利用起来。我们的部队和地方政府,要有这样的意识,也要有这样的行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有足够的粮食,和日军一直周旋。”1

  “我赞成魏政委的想法。”

  李少成第一个赞成魏红军的提议。

  然后道:“和日本人打仗,这是一场艰苦的战争。比我们当年和老蒋白狗子打还要艰难。当年我们在苏区就遇到过缺粮的局面。现在我们要和日本人打仗,多做准备是应该的。我们回去之后,会商量出一个办法。看看如何让我们的工作人员,能够不耽误工作的情况之下,也进行一些开荒活动。”

  “好。”

  “政委,部队这边也需要商量一个办法。能够让部队兼顾打仗、训练,还能够给部队自己种出粮食。”

  李世平开口。

  李世平在独立支队,除了配合魏红军之外,还要分管后勤工作。

  “还有呢?”

  “我来说说发展党组织的问题。”

  盛县组织部长梁大勇开口,道:“各位领导,我认为目前我们根据地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党员干部。相比起盛县根据地目前的局面来说,党员人数太少。据我们组织组部的统计,目前盛县除了部队之外,地方党员数量才80人左右。党员数量简直是太少太少,严重影响根据地的运转。因此我的建议是,新一年我们根据地应该着重解决这个问题。在那些根据地的农民积极分子当中,吸收党员,增加我们的党员数量。只有拥有相当数量的党员,我们的农村工作才能够有所保障。而且有了农村党员,才能够保证我们的区小队、村民兵队始终掌握在我们手中,支持我们抗日。”

 

 

第083章 党员发展问题

  “根据地党员人数稀缺的问题的确很严重。”

  县委书记段成伟也同意组织部长梁大勇的观点。

  道:“目前盛县党员,主要是以早期在盛县的地下党,以及我们这些接受平西地委整训的干部还有去年发展的本地党员。但去年发展的本地党员数量太少,加起来也不过是二十来人。目前的情况是,就是县委这边党员都缺,各个区政府甚至只能有一两个党员。严重影响县委和区委的工作。”

  “所以段书记,你们的想法是?”

  “县委推行减租减息工作的时候,涌现出了不少有觉悟、积极性很高的农民积极分子。我认为应该大胆一点,吸收这些农民积极分子入党,发展党组织。还有建立妇救会的过程当中,也出现了一些,妇女积极分子。他们要求男女平等,要求女子也参加救国,积极性很高。我们认为从这些妇女当中,也发展一些妇女党员。这样可以持续的推动盛县妇女工作,以后还可以影响周围其他县。

  段成伟表达了盛县县委的想法。

  梁大勇补充道:“我们组织部认为,以盛县的情况,地方党员数量最少不应该少于300人。从目前盛县农民积极分子和妇女积极分子的数量来看,一两个月之内增加100名左右的农民党员和妇女党员是不会有问题的。”

  “应该这样。不过必须要甄别好了。别超着发展党员的机会,让一些无赖,一些瘾君子混进来。

  这样会影响我们党的形象。而且这种人在艰苦的时候,最容易叛变。”

  “好。”

  “李副政委,我们部队也要跟地方同志一样,把目前考察的积极分子尽快吸收到党内。半年之内要让我们独立支队班有党员,排有小组,连有支部。”

  “好。这段时间我们考察的战士积极分子都在最后审核阶段,很快就能够成为党员。”

  李世平点头。

  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开始,全国党员数量骤降。从最高30万变成了现在的4万。不仅部队党员数量骤降,就是地方党员数量也是继续减少。

  这里面有牲的,被俘的,但也有很多是看不到革命前途选择脱党的。当然也不缺乏那些投降,叛变革命的。党员数量的减少,也意味着党在全国的影响力迅速降低。

  现在抗日战争爆发,从部队开始到地方,必须要尽快的恢复党组织。

  “魏政委,我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谈话的时候,你说开明地主是团结的对象。”

  “对。”

  “后来你为了推行减租减息,给学生讲课的时候说过,共产党不拒绝任何愿意为天下穷苦百姓,为国家、民族的强大富裕奋斗的人。不会以出身为由,拒绝想要成为共产党的同志和朋友的人。”

  “是。”

  魏红军点头承认。

  杨永辉看到魏红军大大方方的承认,所以立马道:“可是为什么刚刚不管是部队方面,还是地方,都是要从农民积极分子、战士积极分子当中发展党员。我认为这种做法有失偏颇。”

  “杨部长,你可以说出你的想法。”

  “农民出身的积极分子斗争性强,信念也很坚定。他们加入党员之后,会成为非常坚定的革命战士。可是同样,那些学生出身的积极分子,他们的信念也坚定。他们因为读过书,所以更容易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理解什么是革命,理解八路军的政策。我想他们也应该成为扩展党员的重要对象。

  我们现在是全民抗战,是抗日统一战线,不应该以出身来拒绝那些愿意革命的人。〈1杨永辉说完,在场大家都没有立即说话。

  因为这不是小事情。

  虽然目前的党员当中,有一大批出身大地主大资本家家庭的干部。但毕竟这些人在整个党员当中的比例很少。想要完全槟弃出身,接纳那些家庭出身高的党员,并不是一个容易决定的事情。

  很容易犯错误。

  平时可能没什么。一旦他们中间出来一两个叛徒,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就是魏红军也陷入沉思。

  抗战期间,八路军大规模发展,吸收了大量不同出身的人。但这个决定中央是在今年春天的时候做出来的,等推广到各个根据地的时候已经是几个月之后的事情。也就是说按照原来的历史,像盛县抗日根据地这种,怎么也要到了1938年下半年才能够得到这个命令。现在这个时候就提出来,就有些超前。白不过这个的确是不错的想法。

  农民出身的党员,斗争性强。培养好了可以成为军队和农村工作的核心人员。不过八路军也缺乏之有文化的人。只有吸收足够的文化人,八路军才能够成为有文化的军队。

  当然大规模吸收这些出身高的党员,其实已经让党组织慢慢的出现变化。就像是有些人评价的那样,抗战期间的党组织慢慢的从无产阶级政党转变为民族主义政党,不再是一个纯粹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因为抗战期间吸收的大量党员,他们支持的不是共产主义,而是民族主义。他们是支持党中央的抗日主张,而不是支持共产主义的主张。

  当然这是一个理论上的问题。

  魏红军上辈子只是一个基层公务人员,这辈子也只是最基层的政工干部。这种理论上的问题,魏红军的身份还无法完全接触,理解,乃至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9 23:17 , Processed in 0.028469 second(s), 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