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我真是大昏君 - 第 11 页

还是得自己先定下调子,两位帝师才能畅所欲言啊!

 

朱由校对两位帝师的谨慎言语并不为忤,他们不知道历史的发展,对于辽东的情况也不是很了解,当然不敢确定能、王二人谁对谁错。

 

“王化贞素不习兵,轻视大敌,好谩语。”低沉的话语从少年皇帝口中缓缓流出,“熊廷弼三方布置之策,朕以为极好。”

 

孙承宗和袁可立互视,显露出惊奇之色。

 

朱由校还在继续说道:“年前辽东重镇沈阳、辽东首府辽阳相继失陷,辽河以东尽沦为后金所有,群臣汹汹,上奏起用熊廷弼拯救危局。然现熊廷弼虽为辽东经略,却手中无兵、徒有其名,岂能得以施展?”

 

萨尔浒之战后,辽东军事形势急转直下,由攻势变成了守势,由优势转成了劣势。

 

如何收拾辽东残局,成了一块烫手的山芋。此时,宅在老家多年的熊廷弼,才被人想起来。

 

熊廷弼临危受命,飞速赶到辽地,察看地理形势,招集流民,修整防守战具,分派兵马驻扎,使军心民心重新稳定下来。

 

形势稍为稳定,东林党立刻又欢实起来,姚宗文、冯三元、御史顾慥等先后弹劾,什么无谋,什么欺君,终于迫使熊廷弼辞职,换上了自己的同志袁应泰。

 

然后,在天启元年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沈阳、辽阳相继失陷,袁应泰畏罪自杀,辽河以东全部失守。

 

此时,朝廷里大臣们又想起了廷弼。

 

于是,过去弹劾熊廷弼的人加以治罪,天启帝又下达诏书从家里起用熊廷弼。这一回,东林党又趁机提拔王化贞为巡抚。

 

第九章 下中旨会被打脸滴

 

形势好时,东林党人对楚党熊廷弼是口诛笔伐,“奏开,辽东得换俺们的同志”;形势恶劣时,东林党人便换了副嘴脸,“老熊快来,又该你收拾残局了。”

 

而熊廷弼和王化贞的不和,其中还有当时朝廷中对辽东战事的两种战略的纷争。

 

熊廷弼主守,以时间换空间,向朝廷求兵、求饷,加强军备;

 

王化贞则是不仅积极主战,还把牛吹得满天飞。什么“愿请兵六万,一举荡平”,什么“仲秋之月,可高枕而听捷音”。

 

朝中大佬一听自己的同志如此自信,那是更来劲儿。瞧瞧王化贞,不给钱也能灭了后金;再看熊廷弼,要这要那,还三方布置,这得多少年,花多少钱哪!

 

于是,首辅叶向高捋须颌首,兵部尚书张鹤鸣全力支持,把十四万广宁兵都给了王化贞指挥,经略熊廷弼只有五千人马。

 

而且,熊廷弼要兵要饷是一概不给。老熊也只能感叹“持空拳而与贼搏”,俺没那个本事啊!

 

朱由校说得挺有道理,袁可立颌首赞同。

 

孙承宗则沉吟了一下,拱手说道:“陛下此言甚是。但王化贞已联结蒙古诸部,又有李永芳作内应。此时撤换,恐其布置功亏一篑。依臣之见,还需查清问明才好。”

 

朱由校皱了皱眉,若有所思地看着孙承宗。好半晌,才略有所悟。

 

面对后金的崛起,虽然有萨尔浒、沈阳、辽阳等大败,但朝廷还是未将其视为生死大敌。

 

如果不是朱由校有历史的知识,如果他生为明人,恐怕也不会相信只有十来万人马的后金会得到天下。

 

而辽东明军虽然很是畏惧后金军,可还没到不敢出击作战,不敢与其争锋对垒的时候。

 

只有广宁大败之后,辽东明军才是畏敌如虎,闻后金兵至而丧胆。

 

所以,王化贞与广宁的十余万军队还敢主动出击,还敢大言惭惭。

 

而朝廷诸臣才会急于求战,急于扫平后金,包括孙承宗在内。

 

有这种急战获胜的心理,熊廷弼的三方布置、战略防御才没有市场,得不到大多数臣僚的赞同。

 

朱由校暗自苦笑,急于出击作战,除了给后金送人头、物资,并没有卵用,反倒会使形势愈发恶劣,明军愈发丧胆。

 

可这是还没发生的事情,他如何能拿出来说服众人,包括帝师孙承宗呢?

 

“陛下可在午朝令众臣商议此事,也可遣兵部堂官及给事中各一人往谕,抗违不遵者治罪。”袁可立觉得不好直接打击少年皇帝,在旁拱手委婉地说道。

 

朱由校垂下眼睑,想了一下,沉声说道:“朕若直接下旨,调回王化贞,由熊廷弼节制辽东军事,如何?”

 

“请陛下三思,勿轻下中旨。”孙承宗和袁可立都有些脸上变色,齐齐地拱手劝谏。

 

“为何?”朱由校微皱眉头,开口问道。

 

孙承宗和袁可立面露苦色,互相看了一眼,还是孙承宗拱手解释,“陛下,朝廷有定制……”

 

别以为你是皇帝,就能为所欲为,想让谁当官就当官。

 

明朝自从土木堡之变后,功勋贵戚丧失一空,也就没有了制衡文官集团的势力。

 

越来越强大的文官集团,则越来越让明朝的皇帝在权力上处处受限,甚至连立储君这样的事情也没有自由。

手机版|搜书书小说论坛

GMT+8, 2024-6-10 10:30 , Processed in 0.027890 second(s), 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